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0世纪中国文学名作导读(下册)-第7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五四”后解放的资产阶级女性。她在周家“呼吸不着一口自由的空气”
(《雷雨·序》),精神被压抑近于枯死,内心又翻腾着按捺不住的热情和
力量,这导致了她的反抗异乎寻常的强烈,又极痛苦无奈,性格则显现为乖
戾、阴鸷和极端。这是她的悲剧,折射出的却是家庭、社会的罪恶。

戏剧结构严谨、戏剧冲突尖锐、复杂,是该剧艺术特色之一。作者借鉴
19 世纪欧洲“巧凑剧”和易卜生戏剧的技巧,剧情以“秘密”(人物之间的
血缘亲情关系)为基础,采用“回溯法”,以“现在的戏”补叙“过去的戏”,
在一天时间的剧情开展中,包容了周鲁两家30 年间的矛盾,又从一个紧急事
变(侍萍突然来到周公馆领四凤)展开戏剧冲突,因而,剧情一开始便紧张,
直至“秘密”一个个被揭开,冲突达到高潮。

《雷雨》的戏剧语言具有极高的艺术魅力。首先,人物语言具有强烈的
动作性。“喝药”一场戏,繁漪抗拒的语言和周朴园逼迫的语言有很强张力,
既能引起外部形体动作,又相互碰撞,激化矛盾,推进情节发展。其次,人
物语言个性化。周朴园的语言简短、威严,繁漪的语言尖刻、冷峻,每个人
物的语言都符合自身的身份、经历、教养和气质。三是人物语言潜台词丰富,
有浓厚的抒情性。如繁漪拒绝喝药,说:“苦得很”,“这些年喝这种苦药,
我大概是喝够了。”语义双关,满蕴着她的悲苦与不满。

(丁林)

日出(存目)

曹禺

金钱社会的腐朽堕落与血泪斑斑


——《日出》导读

《日出》是曹禺的第二部剧作,在题材开拓、思想挖掘、艺术探求上都
有新发展。如果说《雷雨》通过写家庭悲剧来抨击中国的家庭并进而抨击社
会,那么《日出》则通过展现都市社会的腐朽堕落与血泪斑斑,直接抨击中
国社会。

作品“题记”引了老子《道德经》中的话:“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这是《日出》的情感价值取向。作者以
高级交际花陈白露作引线,描写了上层社会和下层社会光怪陆离的众生相。
上层社会是腐朽堕落的世界,这里的人们昼伏夜出,金钱毒化着灵魂,吞噬
了良知。银行经理潘月亭是金钱贪欲的典型,金钱是其生命的中心,其性格
的贪婪、残忍、狡诈和道德的堕落都是金钱贪欲结出的恶果。李石清是一个
被金钱毒化的可怕、可恶的人,其人性被金钱吞噬转化为兽性,他的可怕之
处在于清醒意识到社会的罪恶,却极力要爬上去制造罪恶。洋奴张乔治、富
孀顾八奶奶、流氓打手黑三都是金钱社会的畸型儿。与此相对照,下层社会
则是悲惨世界。银行录事黄省三被裁减后走投无路,毒死三个孩子。工人的
女儿小东西不堪凌辱上吊自尽。年老色衰的翠喜不得不到宝和下处卖肉求
生。陈白露不仅在结构上起引线作用,也是全剧的中心人物。她的身份、地
位具有特殊性。她每日花天酒地,过的是上层人的生活,但从本质上讲她又
是被损害者。她的性格交织着复杂的矛盾。她贪恋物质享乐,灵魂被金钱腐
蚀,整日与潘月亭、张乔治等人鬼混。但她的良知和正义感未泯灭,对上流
社会充满厌恶和愤懑。她清楚自己身陷泥淖却又无力自拔,内心向往“日出”
却不得不在日出前自杀,把自己留在黑暗里。陈白露的悲剧既暴露了上层社
会的腐朽堕落,又诉说着下层社会的斑斑血泪。《日出》主题的深刻性还表
现在对光明的热望。这虽然采用象征手法来表达,但结尾处满天朝霞和幕后
打夯工人高亢的夯歌却为阴暗的全剧带来温暖的诗意。

《日出》在艺术上的新探索主要表现在结构上。作者认为《雷雨》太像
戏,写《日出》他要“试探一次新路”,“想用片断的方法”,“用多少人
生的零碎来阐明一个观念”(《日出·跋》)。《日出》打破了纵式结构形
式,没有贯穿全剧的中心事件,重在自然地展现上层和下层的生活图景,尽
量避免偶然性和巧合。这是作者有意学习契诃夫,追求真实、自然地反映生
活。

(丁林)


这不过是春天(存目)

李健吾

《这不过是春天》导读

李健吾(1906—1982),山西安邑人。他在小说、散文、戏剧、文学批
评方面都有突出成就,又专攻法国文学翻译与研究。《这不过是春天》写于
1934 年,是其戏剧的代表作。

剧作以风雨欲来的北伐战争前夕为背景,写从南方来的革命党人冯允平
到北平从事秘密活动,化名谭刚,住进先前的情人、现在的警察厅长夫人家
里。而厅长和他手下的密探正设法到处搜捕这个危险人物。当密探弄清了谭
刚就是搜捕的对象时,厅长夫人用一千块钱买通了密探,帮助他安全脱险。
这样一个带有传奇性的故事,作者写得却相对单纯,时间集中在三个连续的
下午,地点集中在厅长家,人物只有七个。但作者构造的情节却十分精巧、
严谨,显示出作者对欧洲戏剧艺术传统的造诣。第一幕,缉捕令送达厅长家
的同时,冯允平也登门拜访。剧一开场人物就被推入紧张矛盾冲突中,令观
众担忧。况且多年未见的情人重逢,将会演绎怎样的故事,又让观众多一层
悬念。第二幕,厅长夫人无意中说出谭刚别号允平,王秘书生怕冯允平顶他
的位置,自然动了报复以自保的念头,剧情更加紧张。到第三幕,厅长夫人、
密探都弄明白了冯允平的真实身份,剧情紧张达到顶点。但因密探向厅长索
要赏钱而不得,厅长夫人得以花钱买通密探,使情人脱险,情节峰回路转。
剧情围绕冯允平的安危,又交织着两个旧情人的感情纠葛,铺垫得体,转换
自然,有水到渠成之妙,技巧堪称娴熟。

李健吾的戏剧注重剖析人性。此剧虽写革命题材,但作者着眼点在于写
出时代风雨中各类人物的人生追求和人性表现。这里有精于人情世故的官僚
厅长,有唯唯诺诺又颇有心计的王秘书,有精明狡猾的密探。写得最成功的
要数厅长夫人。她撒娇、任性,性格中纠结着灵与物的矛盾。她曾与冯允平
热恋,但贪图物质享受嫁给了官僚,婚后生活无聊,精神空虚。旧情人的到
来重燃起她的真情,却只是幻想留住情人做厅长秘书,物质与爱情兼得。这
是一个在灵与物的冲突中经受煎熬的知识女性。

剧本语言凝炼、明快,富有弹性。人物一张口,生活味儿极浓,又往往
浸透机锋,包孕丰富的心理内涵。如冯允平与厅长夫人刚见面,夫人请冯喝
茶:“也许有点冷了,再给你换一杯热的。”语意双关,实则是她试探、重
续旧情的心理外现。冯允平回答现在生活怎样的问询时,说:“不敢说快活,
至少日子过得有点意义。”话里有他对旧情的感慨,更有他的人生信念。

(丁林)


上海屋檐下(存目)

夏衍

《上海屋檐下》导读

《上海屋檐下》是一出三幕悲喜剧,是夏衍1937 年春用现实主义手法创
作的第一部成功的剧本。

剧本选取了30 年代上海这个畸型社会里五个普通家庭,真实反映这些小
人物的悲惨遭遇和善良的品性。他们之中有卖报老人,有失业的银行小职员,
有被生活所迫的卖身姑娘,有小学教师和工厂的小管事等等。他们在艰难的
生活中苦苦挣扎,而一时又找不到出路。作者的用意是:“反映一下他们的
喜怒哀乐,从小人物的生活中反映出一个即将来临的伟大的时代,让当时的
观众听到一些将要到来的时代的脚步声。”

表面看来,该剧是表现生活在同一屋檐下的底层小市民灰暗郁闷的人生
境况,全剧没有惊人的场面,没有大起大落的英雄壮举,但处处都表露出“人
不能这样生活”的道理,因而实质上是在深切控诉国民党反动统治势力的黑
暗与腐败。

《上海屋檐下》在艺术处理上有其独到之处。其一,以阴雨连绵的自然
天气象征当时的政治气氛,烘托了剧情的氛围,预示着暴风雨的来临。其二,
剧作结构灵活多变。五个人家的故事,时而齐头并进,时而交叉进行,最后
推向高潮。其三,别出心裁的场景设计,该剧的布景是将一幢楼房(包括阁
楼、亭子间、前楼和楼下的灶披间)的横截面搬上舞台,这种独特的设计不
仅丰富了剧本的情节,扩大了反映生活的视野,减少了场次,突出了主题,
而且大大加强了舞台实感,让观众如临其境。剧情在如此一个大空间里此起
彼伏,尽管头绪繁杂,却显得脉胳清晰。

90 年代,《上海屋檐下》被改编成同名电视连续剧在全国播映,再一次
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

(邓星明)


屈原(存目)

郭沫若

《屈原》导读

五幕历史剧《屈原》,是郭沫若1942 年1 月创作的优秀作品,也是郭沫
若戏剧的代表作。郭沫若创作该剧的用意是借古喻今,借屈原的悲剧,讽喻
国民党反动派对内制造分裂,对外屈膝投降的可耻行径。剧作展示了一场光
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自由与专制,爱国与卖国的不可调和的斗争。正如
周恩来所说:“在这场战斗中,郭沫若同志立了大功。”

《屈原》于1942 年4 月搬上舞台,曾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该剧最主要
的成就是成功地塑造了主人公屈原的光辉形象。剧中的屈原是一个爱国爱
民,不畏强暴,正直不阿,光明磊落,为坚持真理而英勇斗争的光彩照人的
艺术典型。面对阴险刁诈的南后,昏庸刚愎的楚怀王,他不顾“狂妄滔天”
的罪名,坚持真理,不畏强暴。“生要生得光明,死要死得磊落”是屈原高
尚人格的集中概括。所以屈原成了进步力量的化身,为正义真理而英勇斗争
的象征,为捍卫祖国尊严和人民根本利益而献身的榜样,这正是屈原这个形
象的深刻典型意义所在。

剧中的婵娟是与屈原相互辉映的另一成功的感人形象。在她的身上,外
表美与内心美得到和谐的统一,她是屈原精神真正的继承者,是《桔颂》的
受之无愧者,她独立不倚,凛然难犯,笃信真理,鄙视利诱,关键时刻能像
一个威武不屈的斗士,爆发出惊人的反抗力量。如果说,屈原是光明与自由
的化身,婵娟则是光明与自由的女儿。

《屈原》在结构上也有鲜明的特色。作者经过高度的艺术提炼,将屈原
悲剧的一生集中到一天的经历里予以表现,显示了作者纯熟的艺术构思,而
且剧情紧凑、跌宕有致、紧张激烈、生动感人。此外,剧作运用多方面的对
比手法,以南后的自私,怀王的专横,张仪的阴险,宋玉的势利有力地烘托
了屈原的忠贞、爱国、正直、坚强等崇高品质。浓郁的诗情也是该剧的一个
突出特点,全剧穿插了大量的诗歌,如《桔颂》成了全剧的主旋律,《雷电
颂》将剧情推向了高潮,人物的语言和情感都像诗一样美丽,这使《屈原》
达到诗的境界。

(邓星明)


白毛女(存目)

贺敬之丁毅等

《白毛女》导读

歌剧《白毛女》是《讲话》之后解放区戏剧创作的优秀成果。1945 年由
延安鲁迅艺术学院集体创作,贺敬之和丁毅执笔。该剧是我国第一部革命现
实主义的新歌剧,曾获1951 年斯大林文学奖。

剧本是根据当年在晋察冀边区流传的“白毛仙姑”的民间故事改编而成。
通过杨白劳和喜儿两代人深受地主黄世仁的剥削和压迫的悲惨命运,深刻表
现了黑暗的旧社会广大农民群众的痛苦生活,同时展示了在共产党领导下农
民翻身解放的光明前景,形象地说明了“旧社会把人逼成‘鬼’,新社会把
‘鬼’变成人”的真理。

杨白劳是老一辈农民形象的代表,他勤劳忠厚,逆来顺受,最后被逼得
走投无路,含恨死去。喜儿的性格有一个合乎逻辑的发展过程,她从稚嫩到
成熟,从忍受到反抗,这个不朽的艺术形象曾经激起了千百万劳苦大众强烈
的阶级仇恨。黄世仁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他的身上集中体现了恶霸地主
的残暴、贪婪、无耻、阴险的性格,喜儿、杨白劳、黄世仁、大春和穆仁智
等人物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功的艺术形象。

歌剧《白毛女》在探索戏剧新的民族形式方面作了成功的尝试。它既不
盲目模仿西洋歌剧,又不照抄传统的戏曲,而是从现实生活及我国广大群众
的艺术习惯、爱好出发,创造出来的具有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的新歌剧。

(邓星明)


茶馆(存目)

老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