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004[1].4-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六 
   
  祖母无名。 
  只知道她姓毛,嫁给我祖父后就不再有自己的名字,成丁“余毛氏”。我估计连大大咧咧的祖父也未必知道他妻子曾经有过的名字。 
  她比毛泽东主席大一岁,应该算是同龄人。近来有历史学家考证,毛泽东主席的祖辈也是从浙东到湖南去的,与蒋介石先生的原配夫人,也即蒋经国先生的母亲毛福梅女士属于同宗。这事情细想起来有点好玩,所以人们也就不去细想。我祖母显然出自浙东毛家,是否与谁同宗,也不细想了。只知毛泽东主席领导的共产党夺取政权之后处处需要登记名字,登记人员写下一个“毛”字后用目光询问她,她说:“你随便写一个吧。” 
  登记人员是个年轻的姑娘,这样的事情在当地妇女间已经遇到不止一起,也就不假思索地随手写下两个字。祖母不参加社会活动,因此也不太用得着这个连她自己也记不住的假名。 那就是说,余家艰难的传代事业,竟然是这位谁也不知其名的老太太完成的! 我小时候曾和弟弟一起,天天做着为祖母猜名均游戏。那时祖母非常需要我们为她敲背,我到长大后才知道,这个腰背曾经负担过多大的重量,而小个的拳头又究竟能解除多少渗透在筋骨深处的酸南?我们总是先在拳数上与她讨价还价,然后便开冶猜名。她的真名肯定问不出来了,那我们就干脆吧这一带妇女的常用名报个遍,一拳报一个,心想她总会有可能在听到某个名字后失声答应,或表情有异。 
  但是,排列组合不知多少遍了,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一年又一年,她从来没有答应过。 
  我想一定已经被我们叫到过了,至少很多次叫着了谐音和近音,而她却永远如六朝之山,巍然不力。 
   后来我们想出一个狠招,随口叫一个我们都不喜欢的名字强安给她,让她恶心,然后不得不说出真名。强安给她的名字叫“素娥”,半俗半雅的不大是味道,便连着叫。叫了十天半月,她只是微笑,不答应也不推拒。 
   
  七 
   
   那天我们又叫了几声,窗外传来一个响亮的男中音:“谁是素娥?”原来是外公来了。 
  祖母立即站起身,招呼一声:“外公来了,快坐广便扬头叫楼上的妈妈下来。 
  祖母和外公总有一点客客气气的隔阂,一见面,关于“素娥”,一个不再问,一个不再答。祖母听到妈妈下楼梯的声音,就转身到灶间煮茶去了。 
  两位老人的隔阂,不是出于直接原因,而是出于背景。与一个富贵之家结亲,按照祖母的性格,既不会激动,也不会害怕。她唯一担心的是余家在整个典仪中,由于她掌持不当而丢份。因此她从儿子订婚到结婚的两年多时间里密切关注朱家动态,来调整余家的动作。 
  祖母能读懂朱家的每一个生活细节,因为她也是从一个有头有脸的家庭走出。 
  在这整个过程中,外公没有任何不妥的言行,却在毫无知觉中成了祖母心中的对手。 
  其实也正是在这种关注中,祖母了解了朱家的伤痛。这是一个处于迅速败落过程中的门庭,在祖母看来,外公本人有重大责任。外公不惯艰苦,不知奋斗,只知在笔墨娱乐中优哉游哉,好好一副家业已经坐吃山空。这是祖母看不起的。 
  她自己正在危境中抱扶起全家,而外公却在糊里糊涂中把全家推人危境。对此,祖母只能暗自跺脚。 
  她有太多拯救朱家的方案,明天就可实施,但她又明白,她没有发言权。 
  在我看来,这是两个“大人物”的相遇。两人背后各有一个大家庭,一个是来了结的,一个是来支撑的。一个天天叹息着“昔日韶华不再”,一个天天默诵着“天无绝人之路”。 
  他们的父亲,都是十九世纪后期的勇敢闯荡者,由浙东农民而成了真正现代意义上的上海人。谁知才过一代,这部历史的线头又回到了家乡。 
  外公在吱吱发响的竹椅上刚坐下就摸出了烟盒,祖母瞟一眼就说:“您还在抽美丽牌?那是五卅运动后打造的爱国牌子,我家老头也参加了……” 
  “只是盒子,乡下买不到好烟。”其实即使买得到,他也已经买不起。 
  他端起妈妈刚给他筛下的黄酒酒杯,移近鼻子一闻,说:“这酒我喝淡了,丰子恺最喜欢。” 他从不客气。 祖母等他走后会对妈妈说笑一句:“都这步田地还丰子恺!” 
   
   八 
   
  两位老人关系的进一步融洽,是一九四九年新中国成立后的“土地改革”运动中。 
  土改,在结束了多年战乱的土地上实行了一次财产再分配,给万千村落带来了巨大的兴奋。但这件事在操作的时候,不是像有些国家和地区那样采取温和、理性的方法,而是顺着革命和战争的浩大声势,判定地主是“敌人”,让贫苦农民来分他们的土地和财产。据说有些地方做得非常过头,但在我们家乡却比较平稳。 
  我外公被划为地主,这使大家感到奇怪。因为他为筹措两个女儿的嫁妆已卖掉最后的十一亩地,现在只剩下十八坛黄酒。如果要名副其实,应该划为“酒主”,但土改中没有这个名头,只得以“地主”相代。 
  按说即使十一亩土地还在,也划不成地主,只不过外公家从宅第、门庭到生活方式都太贵气了,比乡间真正的地主还堂皇百倍,划上也不冤枉。土改工作队商量了很久,决定在地主之前再加两字,叫做“破产地主”,然后再分了几亩很远的海边地给他,让他参加劳动。 
  对这一切外公都很满意,不满意的只是“破产”两字,觉得晦气。他与工作队商量,能不能再改一个字,改成“无产地主”,理由是“无”比“破”更彻底,却在字面上好看一点。 
  他压根儿不知道有光荣的“无产阶级”这一说,工作队里的年轻人本想笑出声来,后来一想他很有文化,便怀疑他是讽刺,训斥了他一通。 
  既然在运动之中被划成了地主,那总该像敌人一样被批斗一下。外公的家由农会作了“封闭式隔离”。大门关上,门口贴一份隔离通告,还派一个农民看守着,不准随意进出。 
  这下祖母急了,他们吃什么呢?而且她估计,外公想不出任何办法。她自己则是危机处理专家,越是遇到麻烦勇气越大。 
  她想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一早就给我妈妈下达两项指示:第一,中午就由我妈妈拿着红提桶去给外公家送饭。她说“关监狱还准送牢饭,你把提桶交给看守的农民,他不敢拒绝”;第二,立即写信给安徽的叔叔,让他开一张证明出来,证明自己也是土改工作队员,这样我家就成了工作队员的家属,更容易解救外公。 
  事情比祖母预料的还简单,工作队由妈妈送饭的事想到了政策,居然很快撤消了封闭。只是勒令外公外婆,不能继续养尊处优,必须在路边河滩参加一些公益劳动,例如拔草。 
  那天听到不仅外公,而且连外婆也蹲在我家后门不远处拔草了,祖母显得有点慌乱。不是由于外公,而是由于外婆。 
  我说过外婆虽是我妈妈的后母,却与我妈妈极其投合,每次妈妈去,母女俩都避过外公,在楼上轻声嘀咕半天。但她从不出门,因此只在爸爸、妈妈的婚礼上与祖母见过一面。今天她以“地主婆”的身份到我家后门拔草,对祖母而言,无异于国使来访。 
  祖母一手提着一把小椅子,一手绞着一把热毛巾一颠一颠地走到外婆跟前,把外婆按在小椅子上,然后抖开热毛巾塞过去。这时妈妈也跟了上来,祖母吩咐妈妈,陪外婆一起拔草。 
  外婆想阻止又不知说什么话,只一味慌乱地喊着:“阿嫂……阿嫂……” 
   
   九 
   
  爸爸每次回乡探亲,总要到朱家村看看外公、外婆。 
  爸爸总觉得,外公如果不从上海回到乡下就好了。新政权在大城市里行事比较谨慎、谦和,外公的两个弟弟作为资本家在上海受到礼遇,外公既然已经没有财产就只能算作一个“待业职员”,哪里会划为“破产地主”? 
  但是爸爸又知道,这事与自己的婚姻有关。为嫁女而陷于贫困的外公,待在上海更加狼狈。当然也可投靠大女儿,我的姨妈,但姨妈闲话多,爱指点,老人不会舒心。几个儿子自己也都没有安定,只能指望老实、善良的小女儿照顾了,而小女儿又到了乡下。爸爸觉得自己作为小女婿没有出息,无法在上海安顿妻子,结果也牵累了岳父。 
  外公每次听爸爸这么抱歉地支支吾吾,总是瞠声一笑,“在上海能留几年?我家坟山在这里,迟早得回来!” 
  他所说的“坟山”,是指离他家和我家都不远的吴石岭,山脚下有他父亲朱乾利先生的墓。这是我见过最考究的私家墓地了,占地大,三面有盘龙白墙环绕。可惜,正因为过于考究,频频被盗,越到后来越不成样子,反而比不过周围其他的普通坟墓了。 
  我祖父的坟墓很普通,也在吴石岭上,是外公书的碑。妈妈嫁到余家后,看到祖母、爸爸、叔叔很在意坟墓的祭扫,下决心要亲自用黑漆把主碑和侧碑上的碑文全部涂描一遍。妈妈是用绣花般的细心来做这件事的,因此速度很慢,整整涂描了五天,每天都工作到夜幕降临后看不见字迹才歇手。在荒僻无人的山岙里,在密密层层的坟墓间,一个刚从上海回去的青年女子孤身一人这么做,把我的祖母深深感动了。以后祖母去上坟,路过朱家村,总会远远看看外公家的檐顶,但她还是没有去拜访。 
   
   十 
   
  吴石岭可不是一座普通的山。 
   
  山的北边和西边,紧挨着上林湖。大约自公元二OO年至一二OO年(东汉至南宋)的一千年间,上林湖的越窑,是中国青瓷文化的圣地,汇聚着无限的历史精致。据记载,皇家一次就会向这里定制青瓷十四万件,赐赠全国高官。每年多少次?一次次加在一起有多少件?真是一个天文数字。这里烧制的青瓷还是当时中国与外国进行贸易的主要项目,一艘艘沉甸甸的货船小心翼翼地从不远处的明州港(宁波)起锚,驶向日本、高丽、菲律宾、波斯、伊拉克、印度和埃及。唐代诗人陆龟蒙的名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可以证明越窑在当时的崇高地位。 
  这“千峰”中的第一峰就是吴石岭。它把翠色映在上林湖里,再染遍万千青瓷,使得海内外千年杯盏间全是我家乡的湖山。 
  垒窑的石块,从吴石岭上采凿,烧窑的树木,从吴石岭上采伐。窑变过程中最重要的烘炭,也在吴石岭下一堆堆地烧制。吴石岭是千年越窑的靠山。 
  那么,越窑为什么风光了一千年而在南宋末年突然沉寂了呢?几年前我从一位杭州老人口中听到过一种动人的传说。 
  老人说,本来越窑到宋代因受到各地同行的竞争,势头见弱,但是朝廷遇北方强敌后仓皇南渡,偏安杭州,大建宫苑宅第,对青瓷的需求急剧高涨。越窑离杭州近,一时又兴旺起来。 
  当时的窑主也姓余,在杭州宫苑豪门间成了一个你争我夺的对象,因上林湖而被人称为“余上林”。余上林由于经常安排供货路线,熟知全国情势,一天在杭州宫苑遇到一个襄阳籍的太监,便随口说了句“襄阳已被蒙古军包围三年”。太监把这话传给一位同乡宫女,宫女又在皇帝宋度宗面前说起,使皇帝大吃一惊,因为当朝权臣贾似道从来没有给他说起过。皇帝一问,贾似道巧言解释了几句,转身便捉拿了那个宫女和太监,最后牵连出窑主余上林,一并杀害。 
  贾似道祸国殃民,终被谢太后罢官远贬,押解他的是一位会稽县尉,出于义愤在半路把他处决。半年后,元军攻人杭州,南宋灭亡。正当兵临城下之际,一个初春的黑夜,长长一队货运马车来到上林湖畔,押车的一位文官原是余上林的密友,找到余上林的年轻儿子,说车上是宫廷图书馆最珍贵的版本,破城之日一定会被付之一炬,希望能找一个地方密藏。 
  余上林的儿子是现在的新窑主,一听宫廷眼冒怒火。那位文官立即告诉他:“贾似道已被处决,你们余家的仇已经报了。现在,天下斯文的最后一脉,全押在车上。”说着指了指车队。 
  窑主想了想说:“这么珍贵的书,放在哪家宅子里都危险,只能藏到吴石岭我们开采窑石的一个洞窟里,但是山洞潮气重,要在四周存放大量的石灰和干炭。上岙倒是有一个现成的石灰坑,但那么多干 

笑着说。我猜他当时可能也曾动心,是否找一个同乡姑娘成家,可惜乡下姑娘结婚太早,而他又来去不便,两头等不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