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非常对话-第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白》,寻觅续偶。太炎先生有五个条件:女方是鄂籍人;大家闺秀,性情开放;要通文墨,精诗赋;双方平等,互相平等;夫死可嫁,亦可于婚。这真是一个壮举,在当时无异于振聋发聩,石破天惊。在晚清的遗老遗少眼里,太炎的举动无疑太可笑了,简直是有辱祖宗。很多名门闺秀也望而却步,以至于拖延了10年后,经友人介绍,才和汤田梨女士结为伉俪。     
    当时的征婚者多以留学回来的开明人士和革命者为多,都有开风气的意思。征女者多,征男者少。     
    新中国第一个在报刊上征婚的是四川省江津县的丁乃钧。40岁的丁乃钧,一直为没有女友而发愁,一日看电视广告,突发奇想,便于1981年1月8日在《市场报》上登了75字的征婚启事。在300多封来信中,一位吉林的姑娘打动了他的心。20年寻觅总算有了正果。     
    征婚广告到了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盛行起来了,其盛行的程度和社会的开放程度成正比。据1989年统计,在全国征婚启事中,年龄最大的是79岁,年龄最小的是19岁,整整四代人参与了这个行列。     
    总的来说,征婚现象的出现主要和当时社会正处于转型期有关,即婚姻自由了,但男女交往的范围还不广,很难觅得如意配偶时,只好求助于社会,在社会范围内寻求帮助。     
    徐兆寿:登征婚广告,实际上是请媒体做了自己的媒婆。20世纪还有一个媒婆也是新来的,那就是婚姻介绍所。中国的婚姻介绍所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     
    刘达临:婚姻介绍所并是在30年代萌芽的,有个叫张钧霖的市民想发起婚姻介绍所,便利青年摩登男女,但当时社会的认识却并不开明。这件事在内政部立了案,内政部批斥不准的理由是:……我国婚姻素重媒约。媒之言谋,妁之言酌,合二姓之好,正人伦之始。历来为媒妁者,率皆亲戚故旧,未闻以媒妁为职业,等人道于驵侩。至于周礼设媒氏之官,所掌皆国家之法令,所司如现今之登记,自有政府筹统一办法,决非人民所能私自仿效。且现在男女订婚,以当事人自行订定为原则,又岂能执途人而与之谋,使人任介绍之责?来呈拟请组织婚姻介绍所,俾旷夫怨女,皆成佳偶揆之古义,按之新制,均属凿柄,既不适于中国国情,且有倡导不良风俗之嫌疑……     
    直到80年代,婚姻介绍所才在中国普遍设立,不过,其成功率只能达到3%至5%。但是,不管怎么说,它仍然是一件好事,标志着社会的发展。90年代,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许多婚姻介绍所已经电脑化了,人称“电脑红娘”,自由度更大了,这不必再通过婚介所的介绍人苦苦地介绍,而是按自己的愿望进行。     
    徐兆寿:从征婚广告和婚介所的发展来看,实际上最早都是一些社会上思想先进的人们之间的游戏。征婚广告不说,婚姻介绍所刚开始的想法也是为“青年摩登男女”开设的,到了80年代和90年代,“白领阶层”成为婚介所的一支主要力量而存在,原因还是他们为社会风气之倡导者的原故。婚介所的行为,让我想起古人讲的“缘份”。那么多的应征者,和那么多的人见过面了,但真正成功的却很少很少,很多人还得另寻它途。您相信缘份吗?您对它怎么理解?     
    刘达临:不相信。所谓缘份只是必然性里的偶然性而已,它只是一种偶然性。姻缘是一种美好的出发点,“有缘千里来相会”,“姻缘千里一线牵”等,都是人们给这种偶然性强加了很多理想的色彩,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徐:在我们搞文学的人里面,有很多人是宁肯相信这是一种确实存在的真事,而不愿相信这只是一种偶然性。这是一种情感的选择,不是一种理性的选择。当然,他们如果真要坐下来仔细想一想,肯定也会同意这种偶然性的说法,不过,他们肯定是怀着沮丧的心情。     
    


第五部分第65节 对结婚最彻底的反动

    婚姻是一种荒谬的、叫人做奴隶的制度,它不可避免地导致了离婚家庭。我不会要婚姻,要丈夫,但我要爱情,要情人。我愿意以一种浪漫的天真投身于爱情。     
    ——美国舞蹈艺术邓肯     
    结婚的反义词是什么?离婚?不,对结婚最彻底的反动是不结婚。这种运动产生于欧洲和美国,尤在美国青年中盛行。1990年有人统计,美国约有三分之一的已婚或同居的妇女有年轻的男性伙伴,在英国,这种现象则占四分之一强。那些年轻的男性伙伴大多是未婚者,他们正在婚姻的边缘徘徊。特别是有些年过40的女明星们,在经历了“性革命”的60年代,在这方面更是向世俗挑战。邓肯大概就是其中的一员吧。不难发现,在她短短的三句话里,充满了对婚姻的恐惧。这恐惧的根源来自于男权。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们就零零星星地发现,那种影子已经投射到中国的大街上了。因为最早出现的这类人往往是一些青年中的另类,他们似乎什么也不缺,缺的就是生活的意义,缺的是爱情。人们给他们取了个高贵的名字——单身贵族。最大规模地聚集地当然在最时尚也最开放的地方——深圳。也许那里有适合他们生存的土壤,不,更准确一些说,是那座飞驶的城市留下了他们这些失意的人。据统计,仅深圳就有130万单身。他们都是怀着同一个创业的目标来到这里,并在这里生根了的。不过,在这些单身中,的确是有贵族的,那是打定主意不结婚的,大部分人都是平民单身。虽然文化程度不低,生活水平也不差,但命运总是对他们很薄,有些是眼光太高一直没找到意中人的,有些则是为了成为真的贵族而耽搁了的,有的就是根本在行尸走肉,过一天算一天的,因为他们不知道人活着到底有什么意义。原因实在是太多了,仿佛连那个城市都盛不下似的。但他们是伤着心活着的,因为他们的绝大多数人并不愿意这样继续生活下去。     
    据最近一次社会学的调查表明,现阶段北京地区有大龄未婚者15万人左右;天津市未婚大男大女有6万人,按全市城郊人口1000万人计算,占到千分之六。据上海统计,年龄在30岁至39岁之间的未婚者就在12。7万人。全国范围内30岁以上的未婚男子约有990万,高于25岁以上未婚女子3。3倍左右。据最新统计,北京市的单身者可达62万,青岛市也有40万人之多。这么多人的性需求如何解决?它会威胁到社会的稳定?     
    徐兆寿:这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是新事物。社会是怎样看待这群人的?他们又是怎样努力突围的?因为单身在性方面的需求,总是要伸向已婚家庭,也就是说它很可能是婚外情产生的最重要的因素,这样,它就会成为社会很不安定的因素。能这样理解吗?如何看待和处理这一现象呢?     
    刘达临:由于单身者日益增多,1991年5月,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妇女研究所所长王行娟创办了一个“单身者周末俱乐部”,规定必须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才可以参加,会员的年龄下限是男为27岁,女为25岁。主要活动是有关讲座、舞会和其它联谊活动。参加这个俱乐部的人,应该说90%都有求偶的愿望,但是一年以后成功地结为配偶的只有一对。     
    无独有偶,深圳的王亮鸣先生也创办了单身沙龙,一年以后就有1000多人参加。它不像婚介所那样露骨地介绍,它通过一些活动让人们自然地相识、相熟。有人断言,俱乐部80%的成员最后只能独善其身了。持这种悲观态度的人认为,此种俱乐部的最大意义在于,它向社会宣言,单身群体是一个合理的存在。     
    应该说,社会允许这一类组织的存在,这是社会的进步。但是,只有到了这类单身者组织不需要存在的时候,才是社会更大的进步。因为这意味着单身者在社会上将不再被视为“异端”,不再承受舆论与风俗的压力,能够完全享有正常生活的权利,而他们自身也将因不再产生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障碍。因为,单身生存状态只是人类正常生存状态中的一种。     
    


第五部分第66节 中国目前的卖淫业

    据公安部门统计,1992年共抓获20。1万暗娼与嫖客;1993年共抓获40。1万;以后每年按20%的比率递增,据估计,卖淫嫖娼人员被抓获的只占总数的5%,由此可见,全国在这方面至少已形成“千万大军”。     
    ——刘达临《20世纪中国性文化》     
    不过,那个女孩子也真是的,刘婶说她穿得太露了,听说还在外面坐台呢?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你说奇怪不奇怪。她的父亲听说是个干部,母亲也是个知识分子,她花的钱一点儿也不缺,可她就是要干那种事。     
    ——《非常日记》     
    徐兆寿:上面这个数字既让人吃惊,又让人觉得它还是太保守。初看起来,真的是让人大吃一惊,怎么中国突然有这么多的卖淫人员?但细细一想,这大概只是个保守的数字,而且逐年增长。可见,中国的卖淫业已经势不可挡了。中国目前还是不允许开设妓院,但实际上这种暗娼进行就是与妓院相同的卖淫,甚至比官方开设妓院更凶猛。既然不能公开嫖娼,那么它是怎样生存的呢?     
    刘;这些妇女多活动在旅馆、餐厅、夜总会、酒吧、度假村、歌舞厅、卡厅、发廊、按摩室、洗脚店、美容中心、录像室以及通宵电影包厢等处,可以肯定,凡异性按摩场所,就有色情陪侍、卖淫嫖娼活动。1995年北京开展的扫黄禁娼专项斗争中,北京警方在两个月内即查处桑拿异性按摩场所33家,其中查实由老板、经理、领班组织、引诱、容留按摩卖淫的就达16家。在1996年3月至4月的一个月内,北京全市范围内的打击卖淫嫖娼、严格文化娱乐服务场所治安检查的统一行动中,查获54个窝点,其中属于异性按摩的即达46个,占85%;从中查获的卖淫嫖娼人员占一个月查获总数的24。8%。     
    徐兆寿:卖淫者的年龄、职业层次和卖淫动机有些什么样的特点呢?     
    刘达临:1998年,上海有关部门对在劳动教养所的153名卖淫妇女做了调查,她们的平均年龄是28岁,文化程度以初中者最多,占56。5%,其余依次为小学、高中和文盲。除个人文化程度不高外,父母文化程度尤其是母亲文化程度明显偏低,也是本次调查对象中的一个普遍特征。     
    被调查对象的职业分布以无业人员最多,占58。4%,其余依次为服务人员、个体户、工人等。其中31。2%的人已婚,对婚姻生活感到不太满意的占18。8%,很不满意的占25%;有20。1%的是离婚女性。从第一次卖淫的动机来看,为多赚些钱的占33。8%,为追求快乐的占20。1%,为报复男性的占13%,出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占10。4%,出于好奇心的占8。4%,被人诱骗的占8。4%,被人胁迫的占1。3%。     
    徐兆寿:从这些数据来看,钱仍然是卖淫的主要原因,这与商品经济有关,是商品经济不可避免地出现的一种副产品,但快乐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也就是说,有二成的人是自愿卖淫的。我在《非常日记》里写了一个大学生单美去进行色情服务的事情,实际上,现在大学生进行色情服务的现象已经人所共知了。大部分学生的确是为了金钱的,但就是有一部分人不是为了金钱,而是为了好奇和享乐才进行卖淫活动的。这是人的本性使然呢?还是有其它的原因?     
    刘达临:卖淫的本质特点是为了金钱。不为金钱的性活动不算卖淫。大学生卖淫的现在是一种新的现象,这是社会观念的开放形成的。她们认为追求快乐是人的本性,所以就参与到卖淫的队伍里,而且大学生卖淫,比一般女子的卖淫赚钱要来得快。她们的道德观念也比较薄弱,对自我的约束力很差。这是需要社会警惕的现象。    
    


第五部分第67节 从夫妻对换15年的故事说起

    从西方性学研究的历史来看,在19世纪到20世纪前半期,每一个性学家都遭受了非同寻常的个人“待遇”,这种个人的遭遇实际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性观念。中国现代性学也是从20世纪开始的,从性学先驱张竞生到“中国的金西”刘达临,可以说性学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张竞生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与传奇,那么,刘达临呢?他的人生境遇和研究是否反映了中国近百年的性观念?     
    1947年3月,同山乡的刘仁智、王宝珍、陈玉含、李淑英四人奉各自父亲之命结伴去常德师范求学。李淑英是刘仁智的表妹,王宝珍是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