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真秦始皇-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既然街亭对蜀军北伐如此重要,而情报又确切司马懿必奔街亭,正确的方案应该是赶紧集结军队,抢占有利地形,伏击司马懿,或者与之在街亭附近适合的地方会战。而诸葛亮却相反,派出马谡后还照样往前进兵,活生生让人抄了后路。为了掩盖自己的失误,掩盖自己根本不懂军事的事实,上策,杀马谡,既堵了马谡申辩之口,又危吓众人休要胡言。

    汉武帝杀王恢也是这样的道理。公元前140年,汉武帝起兵20万要在马邑城伏击匈奴,命将军王恢统军三万,待匈奴被围后,迅速出击攻其辎重。然而,汉军的战略意图被匈奴发觉,匈奴王单于急忙退兵。

    按照作战计划,此时王恢按兵不动是正确的。如果贸然进兵,由于匈奴主力没有被20万汉军包围在马邑城中,而是随辎重撤退,杀入敌阵的王恢军必被匈奴精兵围歼。

    然而,汉武帝恼怒于精心策划的重大军事行动劳师无功,于是要杀王恢。

    王恢托请宰相、太后替自己辩护道:自己虽然没有照计划出击,至少没有损失,保全了皇上的三万精兵。

    汉武帝不听辩解,还是杀了王恢。

    秦始皇要杀李信,理由比诸葛亮比汉武帝充分百倍。李信你骄傲轻敌,口出狂言说20万就能轻取楚国,寡人相信了你。由于你的轻敌冒进,造成王师受辱,官兵丧命,车马辎重损失无数。你又指挥失误,轻易合兵一处,给楚军以可乘之机,让信任你的君主颜面扫地。以秦始皇后世暴君的恶名,不五马分尸,诛灭三族,仅仅给你个斩首以谢天下那都是轻的,你得烧高香叩谢吾主隆恩。这样做,既不损君王威严,也合情合理。然后另选一员上将,重新集结军队,再度伐楚。对于秦始皇来说,这是上策。

    第二,不杀李信,重新给他60万人马,让其总结经验,戴罪立功。

    如此,既可以让李信感激涕零于明主隆恩,从此死心塌地任君驱使,又能获得仁义君主的美名。如果李信再伐楚国成功,则可以高奏凯旋,为其庆功。只提君王简拔英才,不提伐楚是20万还是60万。这样,基本上能保全君王的颜面,至少不会输给王翦老儿。当然这样做的问题是,万一李信还是不能取胜?

    还有一种做法,分阴阳两招。阴招:还是发兵20万,就让你王翦统帅出征,我看你能不能取胜。打赢了那是皇上圣明,打不赢了砍你脑袋,看你还敢不敢跟皇上叫板。这招阴点,但是许多君王都干得出来。阳招:闭口不提前番人数之争,发兵58万,强命王翦带兵出征。这样既能在人数之争上不输给王翦,又能取得平定楚国的胜利。不过这样一来,王翦就占了上风,因为你秦始皇离开了王翦打不赢仗,离了王翦不行。对于秦始皇来说,这是中策。

    第三,是下策了,去向王翦承认错误,请求他带兵出征。

    这样一来,君王的威严扫地,脸面尽失。别说是君王了,就是换了普通的男人,也不能服这个软。秦国又不是除了你王翦没别人了。哪怕派你儿子王贲去,也不能向你低这个头。

    上述上中下三策是从君王角度来考虑的。如果换一个角度,从秦国的利益来考虑,正好相反。向王翦认错,发兵60万派王翦出征是上策。但是,哪个君王能够这样做?那个被后世描绘为专断残暴的秦始皇,能这样做吗?会这样做吗?

    《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血气方刚36岁的秦始皇,恰恰就这样做了。

第四部分 12。秦始皇亲自登门向王翦承认错误

    秦始皇亲自登门向王翦承认错误

    秦始皇听到李信兵败的消息后,大怒。但他想的不是下令惩处让他尴尬的人李信,而是赶紧驱车直奔王翦老家频阳。

    《史记》用了〃自驰如频阳〃五个字,来描写秦始皇急切和诚恳的心情。

    频阳的位置在今天陕西省富平县东北,距秦都城咸阳约一百公里。马车疾驰大约需要五个小时的时间。坐马车在不十分平整的古代道路上疾驰是很受罪的,五个小时足以让人骨头散架,七日之内腰酸背疼,坐卧不安。

    现在秦始皇不是派一个使臣把王翦宣上殿来,而是亲自前往一百公里外的王翦老家,而且一路上不断地催促御马,可见其心之切,其悔之深。

    秦始皇到了王翦的家,进门就向王翦道歉认错:〃我不用将军你的计策,李信果然打了败仗,让秦军蒙受耻辱。现在楚军正在向西推进,一天天逼近。我知道将军你有病在身,可是你怎么能忍心在这个时候抛弃我不管?〃

    秦始皇用行动表示了自己的悔悟,用语言毫不掩饰地当面向王翦道歉,甚至有一点乞求的意味了:〃今闻荆兵日进而西,将军虽病,独忍弃寡人乎!〃

    秦始皇真的害怕楚军一天天向秦国推进而威胁到他的统治吗?当然不是。楚军在城父击败秦军,而城父离咸阳有近一千公里,楚军没有可能在强大的秦国纵深进行这样长距离的突击。除了王翦之外,秦国有的是骁勇善战的猛将。而且无论是国力还是军力,楚国要想通过战争在短时间内打败秦国,几乎是不可能的。

    秦始皇真的不知道王翦是装病吗?当然不是。然而,此时秦始皇没有为自己的脸面而坚持错误。用亲自登门,用国家安危,来劝说老将军,用不点破王翦装病来给老将军台阶。

    秦始皇诚恳如此,按理说王翦应该受宠若惊,没有。王翦不依不饶:

    〃老臣我体弱多病,脑子不清楚,思维也混乱了。大王你还是另择良将吧。〃

    秦始皇再次向王翦认错,并恳求道:〃老将军别再说这样的话了。〃

    王翦不给留面子,接着叫板。

    王翦道:〃大王你如果逼不得已非用我去攻打楚国,那就非60万人不可。〃

    你听这话多气人。大王你如果不得已非要用臣。你没辙了,没人了,非求我不行了。那你就得按我说的60万。非60万不可。干吗非60万?给君王一个面子,55万行不行?少5万就不行?你计算的就那么精确?

    别说是君王了,换一般人谁也受不了这个。

    可是,我们看秦始皇怎么说?

    〃始皇曰:为听将军计耳。〃

    秦始皇说,都听你的。一点也不生气,一点也没有责怪,一点也不怕丢人。36岁的年轻人,能做到这样,非一般人也,其胸怀可包容天地。

    于是王翦同意出山。秦始皇发兵60万给王翦。出兵那天,秦始皇还亲自送到灞上。⑦

    前番用李信不用王翦,朝野内外一定都有耳闻,如今秦始皇完全按照王翦的要求办事,并亲送灞上,等于就是向所有人公开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王翦难道不怕秦始皇秋后算账?

    在如何伐楚的问题上,秦始皇丢尽了面子,受够了王翦的窝囊气。老将王翦挣足了面子,占尽了上风。现在举国之兵归王翦一人,举国之力供王翦一人南征。用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来形容王翦,似乎都不够分量。王翦现在是权重朝野,并且还以伐楚完全挟持住了秦始皇。

    可是,像王翦这样足智多谋,一贯谨慎的60多岁老将军不会不知道,这样做是会有很严重的后果。让君王颜面尽失,必然埋下憎恨的种子,招来日后的杀身之祸。一旦楚国平定,必然是狡兔死走狗烹。历史上这样的悲剧太多太多,不胜枚举。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汉高祖刘邦在与项羽生死之战的时候,大将韩信提出要封齐王。韩信派人对汉王刘邦道:

    〃齐国和楚国临界,我的权力太小,如果不立个代理的王,恐怕不能安定齐地。〃

    刘邦一听大怒,马上就想去攻打韩信。留侯张良劝阻道:〃不如趁此机会立他为齐王,让他自己为自己守住齐地。〃

    于是刘邦醒悟,派张良带着王印到齐国封韩信为齐王。⑧

    与王翦相比,韩信并没有使刘邦在众人面前丢脸。楚汉之争中,韩信的功劳也足该封王,而刘邦也封了许多异姓王。但是,被人要挟的感觉刘邦不能忍受,咽不下这口气。等到项羽一死,第一件事就是立刻夺了韩信的齐王印。

    《史记·高祖本纪》记载,楚汉垓下之战刚一结束,刘邦甚至没有得胜回营休息片刻,就带人进入韩信的营寨,夺了他的兵权,最后将韩信灭族。

    为人谨慎,老谋深算的王翦,为什么敢于和秦始皇叫板?分析下来,不外乎两种可能:第一,王翦没脑子,办事只图一时痛快,顾前不顾后;第二,王翦知道秦始皇不是个心胸狭窄,小肚鸡肠的人。

    第一种可能不成立,其依据是王翦老谋深算,足智多谋。在后面的章节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平赵灭楚,极善谋略。

    第二种可能符合实际,秦始皇本来就是一个心胸开阔,不会因为一点小事怀恨在心的人,他不会秋后算账,不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小人。这在后面的文字中也多有记述。王翦后来的命运也证明了这一点,他没有因此而受到报复,而是坐享太平,终其天年。他的儿子王贲孙子王离都被封为秦国最高的爵位列侯,并受到秦始皇的亲近。二人曾同时随秦始皇出巡,名字还被刻在石碑上流芳百世。

    故事读到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秦始皇?敢作敢当,知错就改,心胸豁达,礼贤下士,以国家利益为重的贤明君主。

    然而,司马迁不能允许这样的形象留在读者心中,于是,故伎重演,杜撰一段对话来纠偏。

第四部分 13。深谙读者心理,司马迁杜撰对话纠偏

    深谙读者心理,司马迁杜撰对话纠偏

    叙述完上述历史事件,接下来司马迁在《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加进了下面这段文字:

    王翦临出发时,向秦始皇请求赐予良田、美宅、园林池苑。

    秦始皇说:〃将军放心去好了,何须担忧家贫?〃

    王翦说:〃做大王的将军,即使有功劳也得不到封侯赐邑,所以趁着大王现在器重我,我得及时请大王赐予园林池苑,给子孙后代置份家产。〃

    秦始皇听了大笑。

    王翦出发后到了函谷关,又连续五次派使者回朝廷请求赐予良田。王翦的做法连跟前的人都看不下去,于是有人就对王翦说:〃将军三番五次请求赐予家业,有点过分了吧。〃

    王翦说:〃不然。秦王性情粗暴对人多疑。现在把全国的军队都调来给我一人统领,我不用多请田宅给子孙置家业的方式,来表示我功成之后断然告老还乡的决心,反而要让秦王平白无故地怀疑我吗?〃⑨

    上述文字很精彩,读起来饶有趣味,然而,却令人生疑。为什么这么说呢?

    第一,这段谈话十分危险,传出去有掉脑袋夷三族的可能,老谋深算的王翦不会把这样的想法到处示人。

    第二,从《史记》记载的秦始皇的所有事件来看,没有一件事情显示秦始皇是个多疑的人。恰恰相反,很多事情都表明秦始皇对大臣和将军十分信任,比如,他多次离开京城外出巡游,而且时间很长,如果他多疑,必不敢如此;比如他在位37年,从来没有因为怀疑不忠而诛杀大臣,从来没有因怀疑谋反而诛杀将军。

    第三,即使别人认为秦始皇暴虐多疑,王翦也不应该这么认为,因为几年前平定赵国的时候,王翦手握重兵,远在黄河以东邯郸城下,按兵不动八年,无论从哪方面看,都有割据为王的嫌疑,也有割据为王的条件,但是秦始皇并没有处罚他,甚至都没有下御令催促他加紧进攻,而是任他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关于这件事情,我们后面会详细分析。

    毫无疑问,司马迁心知,在前面的文字中,对史实的真实记载,已经在读者心中树立起了秦始皇胸怀大度,知错就改的良好形象,必须要有一段文字将其抹杀。

    于是,司马迁用了44个字:〃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

    这44个字,与〃大梁人尉缭来说秦王〃一样,再次通过人物的嘴,直接贬低秦始皇,它成功地左右了读者的善恶判断,很好地起到了颠覆秦始皇明君形象的作用。

第五部分 1。剔除零碎,改正司马迁的错误

    汉代的开国皇帝刘邦,原来是秦始皇的臣子,后来造反夺了秦始皇的江山。汉要合法,秦就要无道,这是政治的需要。因此,在汉代的各种文字中,便充满着对秦无道的批评(注意,仅仅是批评,而缺乏实际的事实)。这些文字,尤其是司马迁的《史记》流传下来,便给了后人〃秦真的无道〃的错误认识。

    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论断。顾先生以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