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二)血清结合胆红素与非结合胆红素测定
血清中不加溶解剂,当血清与重氮盐试剂混合后快速发生颜色改变,在1min时测得
的胆红素即为结合胆红素(cB)。总胆红素减去结合胆红素即为非结合胆红素(u(2B)。
【参考值】结合胆红素O~6.8“rnol/I.;非结合胆红素1.7~10.2 bzmol/I一。
【临床意义】 根据结合胆红素与总胆红素比值,可协助鉴别黄疸类型,如CB/sTB《
20%提示为溶血性黄疸,20%~50%之间常为肝细胞性黄疸,比值》50%为胆汁淤积性黄
疽。结合胆红素测定可能有助于某些肝胆疾病的早期诊断。肝炎的黄疸前期、无黄疸型肝
炎、失代偿期肝硬化、肝癌等,30%~50%患者表现为cB增加,而sTB正常。
第六章。肝脏病常用实验室检测
(三)尿内胆红素测定
非结合胆红素不能透过肾小球屏障,因此不能在尿中出现;而结合胆红素为水溶性,
能够透过肾小球基底膜而在尿中出现。正常成年人尿中含有微量胆红素,大约为3.4肛mol/
L,通常的检验方法不能被发现。当血中结合胆红素浓度超过肾阈(34ram(,l/L)时,结合
胆红素可自尿中排出。采用加氧法检查,胆红素被氧化为胆绿素而使尿呈绿色;若用重氮
反应法检查,胆红素成为重氮胆红素,尿呈紫色。
【参考值】阴性。
【临床意义】 尿胆红素试验阳性提示血中结合胆红素增加,见于:
1.胆汁排泄受阻肝外胆管阻塞,如胆石症、胆管肿瘤、胰头癌等;肝内小胆管压
力升高,如门脉周围炎症、纤维化,或因肝细胞肿胀等。
2.肝细胞损害病毒性肝炎,药物或中毒性肝炎,急性酒精肝炎。
3.黄疸鉴别诊断 肝细胞性及梗阻性黄疸尿内胆红素阳性,而溶血性黄疸则为阴性。
先天性黄疸中Dubin—JohrISOll和Rotor综合征尿内胆红素阳性,而Gilbel’t和crigler—Na卜
jar综合征则为阴性。
4.碱中毒 胆红素分泌增加,可出现尿胆红素试验阳性。
(四)尿中尿胆原测定
在胆红素肠肝循环过程中,仅有极少量尿胆原逸入血液循环从肾脏排出。尿中尿胆原
为无色不稳定物质,可与苯甲醛(Ehrlich试剂)发生醛化反应,生成紫红色化合物,从
而可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检查。
【参考值】 定量:O.84~4.2“mol/I。/24h;定性:阴性或弱阳性。
【临床意义】尿内尿胆原在生理情况下仅有微量,但受进食和尿液酸碱度的影响,在
餐后或碱性尿中,由于肾小管对尿胆原重吸收减少和肠道尿胆原生成增加,故尿中尿胆原
稍增加;相反在酸性尿中则减少。若晨尿稀释4倍以上仍呈阳性,则为尿胆原增多。
1.尿胆原增多 ①肝细胞受损,如病毒性肝炎、药物或中毒性肝损害及某些门脉性
肝硬化患者。②循环中红细胞破坏增加及红细胞前体细胞在骨髓内破坏增加,如溶血性贫
血及巨幼细胞贫血。③内出血时由于胆红素生成增加,尿胆原排出随之增加;充血性心力
衰竭伴肝淤血时,影响胆汁中尿胆原转运及再分泌,进入血中的尿胆原增加。④其他,如
肠梗阻、顽固性便秘,使肠道对尿胆原重吸收增加,使尿中尿胆原排出增加。
2.尿胆原减少或缺如 ①胆道梗阻,如胆石症、胆管肿瘤、胰头癌、Vater壶腹癌
等,完全梗阻时尿胆原缺如,不完全梗阻时则减少,同时伴有尿胆红素增加。②新生儿及
长期服用广谱抗生素时,由于肠道细菌缺乏或受到药物抑制,使尿胆原生成减少。
临床通过血中结合胆红素、非结合胆红素测定及尿内尿胆红素、尿胆原的检查对黄疸
诊断与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表4—6—1)。
表4—6—1 正常人及常见黄疸的胆色素代谢检查结果
四、胆汁酸代谢检测
胆汁的主要成分是胆汁酸盐(bile salts)、胆红素和胆固醇,其中以胆汁酸盐含量最
多。肝细胞以胆固醇为原料直接合成的胆汁酸称为初级胆汁酸,包括胆酸(cholic acid)
及鹅脱氧胆酸(chenodeoxycholic acid)。初级胆汁酸随胆汁进入肠道后,经肠道菌群作
用,胆酸转变为脱氧胆酸(deoxycholic acid),鹅脱氧胆酸转变为石胆酸(1ithocholic
acid),称为次级胆汁酸。以上胆汁酸在肝细胞内与甘氨酸或牛磺酸结合,称为结合胆汁
酸,如甘氨胆酸、甘氨鹅脱氧胆酸、牛磺胆酸及牛磺鹅脱氧胆酸等。结合胆汁酸是由肝脏
分泌入胆汁的主要形式,在肠道细菌作用下,可使结合胆汁酸被水解脱去甘氨酸或牛磺酸
而生成游离胆汁酸。在回肠,尤其在回肠末端有95%胆汁酸被重吸收经门静脉入肝脏,在
肝中已水解脱去牛磺酸或甘氨酸的胆汁酸又重新形成结合胆汁酸,继之又分泌入胆汁,此
即胆汁酸的肠肝循环。据测定,这样的肠肝循环每餐后约进行3次。肠道中石胆酸水溶性
小,极大部分自粪便中排出,每天从粪便中丢失的胆汁酸由肝脏合成等量补充。由于胆汁
酸能使疏水脂类在水中乳化为细小微团,因此具有促进脂类食物及脂溶性维生素在肠道的
消化吸收,并维持胆汁中胆固醇的溶解状态。体内50%胆固醇以胆汁酸形式排泄,当胆汁
酸合成减少,常导致肝内胆色素性或胆固醇性结石形成。此外胆汁酸还能促进胆汁分泌,
具有重要的利胆作用。
胆汁酸(bile acid,‘BA)在肝脏中由胆固醇合成,随胆汁分泌人肠道,经肠道细菌分
解后由小肠重吸收,经门静脉入肝,被肝细胞摄取,少量进入血液循环,因此胆汁酸测定
能反映肝细胞合成、摄取及分泌功能,并与胆道排泄功能有关。它对肝胆系统疾病诊断的
灵敏度和特异性高于其他指标。可作空腹或餐后2小时胆汁酸测定,后者更灵敏。
【参考值】
总胆汁酸(酶法) O~10弘mol/L
胆酸(气一液相色谱法) o.08~o.91肛tool/I。
鹅脱氧胆酸(气一液相色谱法) O~1.61肛mc)l/I。
甘氨胆酸(气一液相色谱法) O.05~1.O/amol/L
脱氧胆酸(气一液相色谱法) O.23~0.89弘mol/I.
【临床意义】胆汁酸增高见于:①肝细胞损害,如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
硬化、肝癌、乙醇肝及中毒性肝病;②胆道梗阻,如肝内、肝外的胆管梗阻;③门脉分
流,肠道中次级胆汁酸经分流的门脉系统直接进入体循环;④进食后血清胆汁酸可一过性
增高。此为生理现象。
五、摄取、排泄功能检测
肝脏有2条输出通路,即除肝静脉与体循环联系之外,还通过胆道系统与肠道相连
接。位于肝细胞之间的毛细胆管,相互连接成网并与小叶间胆管相通,接受肝细胞分泌出
的胆汁。体内物质代谢的终末产物,自外界进入体内的药物、染料、毒物,或从肠道吸收
来的非营养物质,以及一些肝内代谢产物(如胆色素、胆汁酸盐、胆固醇),均可经过肝
细胞的摄取、代谢、转运,最后随胆汁的分泌而排出体外。当肝脏功能受损及肝血流量减
少时,上述物质的排泄功能便降低,因此外源性地给予人工色素(染料)、药物来检测肝
脏排泄功能是经常应用的肝功能检查方法之一。临床上常运用静脉注射靛氰绿、利多卡因
或磺溴酞钠等来了解肝脏的摄取与排泄功能。
(一)靛氰绿滞留率试验
靛氰绿(ICG)是一种感光染料,注入血液后迅速与清蛋白及n…一脂蛋白结合,随血
液经过肝脏时,90%以上被肝细胞摄取,再以原形从胆道排泄,不经过肝脏外组织清除。
清除率主要取决于肝血流量、正常的肝细胞数量以及胆道排泄的通畅程度一卜干术功能暗棍
时,ICG在血中滞留增加。
第六章肝脏病常用实验塞检测
注意事项:静脉注射试验前必须做ICG皮肤试验以除外过敏反应,然后以5mg/kg体
重ICG的剂量静脉快速注射,30s内注射完毕,然后每隔5min静脉采血1次,共4次,
再进行分光光度计测定,算出滞留率。
【参考值范围】 15min血内ICG滞留率O~10%。
1.ICG滞留率增加 见于①肝功能损害,如慢性肝炎时ICG滞留率多在15%~20%
之间,慢性活动性肝炎则更高,肝硬化时平均滞留率为35%左右,肝炎恢复期1CG滞留
率常较早恢复正常;②胆道阻塞。
2.先天性黄疸的鉴别诊断 Dubin—Johnson综合征IcG滞留率正常;GilbeI‘t综合征
正常,有时可轻、中度升高;而Rotor综合征患者IcG滞留率多》50%。 .
(二)利多卡因试验
【原理】肝脏对利多卡因摄取率较高,利多卡因经肝脏内细胞色素P450酶系作用,
氧化脱乙基而代谢生成单乙基甘氨酰二甲苯(MEGX)。利多卡因肾脏清除率低,血清中
MEGX浓度不受?肾功能损害的影响。因此测定MEGX浓度可反映肝功能状态。
【参考值】 100土18Vg/I。。
【临床意义】
1.肝功能损害时,如慢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等,由于肝脏对利多卡因摄取
率降低,血中MEGx浓度降低。
2.利多卡因试验还可作为肝移植时选择供肝的依据,并用于预测肝移植后移植肝存
活状况。
六、血清酶及同工酶检测
肝脏是人体含酶最丰富的器官,酶蛋白含量约占肝总蛋白含量的2/8 o'I“~细胞中所含
酶种类已知约数百种,在全身物质代谢及生物转化中都起重要作用,但常用于临床诊断不
过10余种。有些酶具有一定组织特异性,测定血清中某些酶的活性或含量可用于诊断肝
胆疾病。如有些酶存在于肝细胞内,当肝细胞损伤时细胞内的酶释放入血流,使血清中的
这些酶活性升高,如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醛缩
酶、乳酸脱氢酶(I。I)H)。有些酶是由肝细胞合成,当患肝病时,这些酶活性降低,如凝
血酶。一些凝血因子Ⅱ、Ⅶ、Ⅸ、X合成需维生素K参与,而维生素K在肠道的吸收依
赖于胆汁中的胆汁酸盐,故当胆汁淤积时这砦酶因子合成不足。肝脏和某些组织合成的酶
释放到血液中,从胆汁中排出,当胆道阻塞时,其排泄受阻,致使血清中这些酶的活性升
高,如碱性磷酸酶(AI。P)、丫一谷氨酰转肽酶(7一GT)。有些酶活性与肝纤维组织增生有
关,当肝脏发生纤维化时,血清中这些酶活性增高,如单胺氧化酶(MA())、脯氨酰羟化
酶(PH)等。因此,血清中的这些酶活性变化能反映肝脏的病理状态,是肝脏病实验室
检查中最活跃的一个领域。
同工酶(isoenzymes)是指具有相同催化活性,但分子结构、理化性质及免疫学反应
等都不相同的一组酶,因此又称同工异构酶。这些酶存在于人体不同组织,或在同一组
织、同一细胞的不同亚细胞结构内。因此同工酶测定可提高酶学检查对肝胆系统疾病诊断
及鉴珏0诊断的特异性。
(一)血清氨基转移酶及其同工酶测定
l_血清氨基转移酶 氨基转移酶(aminotransferases)简称转氨酶(transamirlase),
是一组催化氨基酸与a一酮酸之间的氨基转移反应的酶类,用于肝功能检查主要是丙氨酸
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I。T,旧称谷氨酸丙酮酸转移酶,GPT)和天门
367
368
镰诅镐 实l验诲?j断 萋i餮§∞t§鼍琵l|l_0i j薯||||
g糍鞋一强。‰§|*i十|*ij》i一 薯一|j 。、。j
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z’ase,AsT,旧称谷氨酸草酰乙酸转移酶,
GOT)。在氨基转移时氨基转移酶都是以磷酸吡哆醛(Vit B6)和磷酸吡哆胺为其辅酶,
ALT催化I.一丙氨酸与a一酮戊二酸之间的氨基转移反应,生成L一谷氨酸和丙酮酸,AsT
催化I。一天门冬氨酸与a一酮戊二酸之间的氨基转移反应,生成I。一谷氨酸和草酰乙酸。
AI。T主要分布在肝脏,其次是骨骼肌、。肾脏、心肌等组织中;AsT主要分布在心肌,其
次在肝脏、骨骼肌和肾脏组织中。在肝细胞中,ALT主要存在于非线粒体中,而大约
80%的AsT存在于线粒体内。由上可知AI.T与AsT均为非特异性细胞内功能酶,正常
时血清的含量很低,但当肝细胞受损时,肝细胞膜通透性增加,胞浆内的AI。T与AsT释
放入血浆,致使血清AI。T与AsT的酶活性升高,在中等程度肝细胞损伤时,AI—T漏出
率远大于AsT;此外AI。T与AsT的血浆半衰期分别为47h和17h,因此ALT测定反应
肝细胞损伤的灵敏度较AsT为高。但在严重肝细胞损伤时,线粒体膜亦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