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2宫与28宿-第3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荆州翼、轸    
    注意上面这个系统中有十三行,这看来是一个明显的早期痕迹。在后来的分野方案中,十二州、十二次与二十八宿都有了固定的对应,上列左栏中的“江、湖”一行被取消,斗宿与牛、女二宿一同被对应到扬州(即上文的“扬州”)。    
    天地对应方案中最精致、最规范化的一种,见于《晋书·天文志上》,出于唐代大星占学家李淳风之手。这一体系由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称为“十二次度数”,主要是将十二次与二十八宿精确对应起来,同时给出对应的十二次地支与分野。由于对周天的划分十二次均匀而二十八宿不均匀,为了将此二者精确对应,有些宿已被分割开来。下面依照十二次分为十二组,顺次列出,每组上一行依次为次名、地支、对应的古国名和州名;下一行为与此对应的二十八宿,右下角标有阿拉伯数字的宿是分跨两次的,数字表示这一宿要从该度数处分割开来:    
    寿星辰郑兖州    
    轸12角亢氐4    
    大火卯宋豫州    
    氐5房心尾9    
    析木寅燕幽州    
    尾10箕斗11    
    星纪丑吴越扬州    
    斗12牵牛须女7    
    玄枵子齐青州    
    须女8虚危15    
    訾亥卫并州    
    危16室壁奎4    
    降娄戌鲁徐州    
    奎5娄胃6    
    大梁酉赵冀州    
    胃7昴毕11    
    实沈申魏益州    
    毕12觜参东井15    
    鹑首未秦雍州    
    东井16舆鬼柳8    
    鹑火午周三河    
    柳9七星张16    
    鹑尾巳楚荆州    
    张17翼轸11    
    关于上表中某些宿的分割及其意义,可举一个例以说明之:以“实沈”之次为例,它占有从毕宿12度(注意是中国古度,周天为36514度)起,经过觜宿、参宿全部,至井宿15度为止这样一片天区。其余各次类推即可。    
    上面这种分野体系的第二部分称为“州郡躔次”。其中不仅列出十二次所对应的古国和十二州,还列出了该对应地区的主要州郡。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它还列出了每一州郡所对应的各宿度数。天地对应之法,至此堪称极致。因篇幅过大,这里只将“觜”一次列出,以见一斑:    
    图31墓志盖上的二十八宿。1971年出土于江苏南通南唐墓中。内圈及中圈刻有八卦与十二生肖,外圈为二十八宿。    
    觜:卫,并州。对应:营室、东壁:    
    安定,入营室一度,    
    天水,入营室八度,    
    陇西,入营室四度,    
    酒泉,入营室十一度,    
    张掖,入营室十二度,    
    武都,入东壁一度,    
    金城,入东壁四度,    
    武威,入东壁六度,    
    敦煌,入东壁八度。    
    这种天地对应之法,在现代人看来未免荒唐可笑,但是古人确实认真地视之为探索天人之际奥秘的大学问。


第三部分 中国篇第70节 一些非主流的体系

    上一节所述天地对应体系是古代中国星占学中分野理论的主流,也是所有经典星占学文献普遍使用的体系。但除此之外,还有一些非主流的分野体系,虽未被广泛使用,但也在一些星占文献中被保存下来,兹略述如次:    
    一、“国次星野”    
    见于李淳风《乙巳占》中:《乙巳占》卷三引《诗纬推度灾》。    
    国:结蝓之宿(据说即室宿)。    
    啵禾旌褐蕖!   
    卫国:天宿斗、衡。    
    王国:天宿箕、斗。    
    郑国:天宿斗、衡。    
    魏国:天宿牵牛。    
    唐国:天宿奎、娄。    
    泰国:天宿臼虎,气生玄武。    
    陈国:天宿大角。    
    郐国:天宿招摇。    
    曹国:天宿张、弧。    
    其中啵⑻啤⒊隆③Α⒉艿龋际谴呵锸贝墓患诤罄吹氖翁逑抵校欢杂Φ男且渤隽硕怂薜姆段В鱿至艘恍┬枪伲ㄆ湟逑昙乱徽拢┑拿啤U飧鎏逑祷蛐碇皇枪攀橹辛阏露霞虻钠创眨渲幸部赡馨艘恍┰缙谑妨稀T诖赖男钦佳南字校飧鎏逑滴醇褂谩!   
    二、二十八宿与二十八山    
    这是一种将二十八宿与天下二十八处山一一对应起来的分野体系,亦见于《乙巳占》,以下分四方四群列出:    
    东方七宿    
    角岍山    
    亢岐山    
    氐荆山    
    房壶口山    
    心雷首山    
    尾太岳    
    箕砥柱    
    北方七宿    
    斗析成山    
    牛王屋山    
    女太行山    
    虚恒山    
    危碣石山    
    室西倾山    
    壁朱圄山    
    西方七宿    
    奎鸟鼠山    
    娄太华山    
    胃熊耳山    
    昴外方山    
    毕桐柏山    
    觜陪尾山    
    参嶓冢山    
    南方七宿    
    井荆山    
    鬼内方山    
    柳大别山    
    星岷山    
    张衡山    
    翼九江    
    轸敷浅原    
    上面右栏中的名称,全出于《尚书·禹贡》。其中如“九江”、“敷浅原”等很难断定是否为山,李淳风也只说是“以《禹贡》山川配二十八宿”。但是这种将名山与天上星宿对应起来的理论,倒确实有深远背景。李淳风谈到此事时说:    
    其山各在十二次之分,分野有灾,则宿与山相感,而见祥异。《乙巳占》卷三。    
    而中国古代久有天地相通的神话,这神话中的上天之梯不是别的,正是一座山——著名的昆仑山。《淮南子·地形训》。此外还有关于昆仑山上“天柱”的神话:    
    昆仑之山,有铜柱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围三千里,周圆如削。《神异经·中荒经》。    
    这些都与“宿与山相感,而见祥异”的思想一脉相通。不过这种分野体系在星占学实践中也几乎不见使用。    
    三、“月所主国”:一种时间分野    
    这是一种在星占学史上非常值得注意的分野体系。虽然十分简单,却很可能潜藏着微妙的信息。这体系原载于一种归于东汉末年荆州牧刘表名下的星占学著作《荆州占》,但《荆州占》已失传,所幸“月所主国”的内容被唐代印度人瞿昙悉达编撰的大型星占学文献《天元占经》引录而得以保存下来:瞿昙悉达:《开元占经》卷六十四。    
    正月周    
    二月徐    
    三月荆    
    四月郑    
    五月晋    
    六月卫    
    七月秦    
    八月宋    
    九月齐    
    十月鲁    
    十一月吴越    
    十二月燕赵    
    这种分野体系是什么时代的产物,已经无法确知。它之所以值得注意,是因为作为一种“时间分野”,它是中国星占学文献中迄今所有的惟一实例。    
    建立分野理论,目的在于解决天象与不同地域中人事的对应问题。这有两条途径:一条是“地域分野”,中国星占学主要走这条途径——前面各节所述都属此列。另一条途径即“时间分野”,将一年或一日中的日期、月份、时刻等分配给不同地域;如此则在什么时候出现有星占学意义的天象,此天象所兆示的人事吉凶即“应”在与此时间相配的地域中。这种“时间分野”系统在古代埃及星占学中被广泛使用,而在中国星占学的历史文献中也能见到一例,自然就值得注意了。


第三部分 中国篇第71节 佚事数则:分野理论的意义

    在介绍了分野理论的主要内容之后,需要进一步了解这种理论在古代中国人心目中的意义。这不妨通过一些佚事——实际上也可说就是个案——来进行了解。    
    一、正统何在?    
    《晋书·天文志下》引《蜀记》说:    
    三国时,魏明帝有一次问黄权:天下三分鼎立,到底哪一国是正统?黄权的回答是:这要从天象来验证——往年曾有“荧惑守心”的天象(火星停留在心宿),结果文帝(魏文帝曹丕)驾崩,而吴、蜀两国都无事,足见正统是在魏国。    
    黄权的回答乖巧异常,他将不久前的国丧说成一件令人愉快的事;吴、蜀之君安然无恙,恰恰说明他们不属正统,看起来倒成了憾事。但黄权的回答又是深合星占学原则,因而无懈可击的,这只要看一下“荧惑守心”天象在中国星占学文献中的占辞即可:《乙巳占》卷五。    
    火守心,大人易位,主去其宫。    
    火逆行守心,泣哭吟吟,王命恶之,    
    国有大丧,易政。    
    这与魏文帝“龙驭上宾”、魏明帝新君接位之事相附会,自然丝严缝合。    
    所谓“正统”,与分野理论密切相关。李淳风曾专门讨论过这个问题,他的结论是充满汉族沙文主义色彩的:    
    故知华夏者,道德、礼乐、忠信之秀气也,故圣人处焉,君子生焉。彼四夷者,……岂得与中夏同日而言哉?《乙巳占》卷三。    
    因为在他看来,“四夷”(汉族统治地区周边的民族)其人其地,与中华上国相比,都要等而下之,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只能作为中华的附庸,而在“天垂象,见吉凶”的天人感应体系中没有自己的独立位置。这套理论在李淳风本人所生活的大唐帝国旭日方升的时代,当然看起来十分“合时”,但在早些时候异族入主中原、南北划江而守之时,就大成问题了。下面的故事就是生动的事例:    
    公元534年,南朝的梁武帝正偏安在江左小朝廷中。不过南朝一贯以正统自居,连当时许多北朝的士大夫也承认华夏衣冠礼乐所代表的文化正统仍在江南。这年有“荧惑入南斗”的天象(火星进入斗宿),梁武帝记起有“荧惑入南斗,天子下殿走”的星占谣谚,为了“上应天象”,就赤了脚下殿去散步。不料他这次竟是十足的自作多情——不久有消息传来,是北魏的末帝元修,西奔投靠宇文泰去了,这才是真正应了“天子下殿走”的谣谚。多年来一贯认为“正统当然在我”的梁武帝,弄得十分不好意思,惭愧地问出了一句在历史颇为有名的话:    
    虏亦应天象耶?    
    是啊,想不到连异族蛮夷(虏)居然也能上应天象,那南朝的正统何在?    
    二、丰城剑气:天地对应臻于极致    
    西晋的张华是中国方术史上“箭垛式”人物之一,在《晋书·张华传》中充满了关于张华与各种方术的奇异怪诞传说,几乎使人无法相信这是官修正史中的文字。下面这个故事就是其中之一,而且还是怪诞色彩相对来说比较淡的:    
    西晋初年,东吴尚未灭亡,天上二十八宿的斗、牛两宿间常有紫气,方术之士认为这是东吴还很强盛的征兆(试查本章第二节中的表,可知斗、牛的分野正是吴越之地),但张华不以为然。不久东吴被灭,那紫气却反而更加鲜明,证明了张华先前的怀疑。张华听说豫章人雷焕精通天文星占之学,就悄悄向他请教,斗、牛之间的紫气究竟因何而致。雷焕说那是“宝剑之精上彻于天”,具体地点在豫章郡丰城县。张华身居高位,就设法将雷焕任命为丰城县令。雷焕到任后,立刻在县监狱的房基下掘地深达四丈有余,得到一具石函,内有宝剑两把——就是古代传说中大名鼎鼎的“龙泉”、“太阿”两剑。这天夜里,斗、牛之间的紫气就消失了。    
    在这个故事中,天地之间的对应竟能精确到一幢房屋的范围,分野之说,至此可谓神乎其神。这样的故事,当然只能视之为小说或神话,不可信以为真。    
    三、重要人物的行踪    
    《后汉书·李传》:    
    李精通星占之学,但不为世人所知,只在县衙门当个小吏。那时汉和帝新即位,想了解社会政治状况,又担心底下都“报喜不报忧”,乃派出便衣使者去四方察访。有两位使者前往益州,路上恰好投宿在李所负责的招待所。时值夏夜,大家在屋外纳凉,李仰观天象,忽然问两位使者道:两位从京师出发时,有没有听说朝廷向此地派了两位使者?两使者吃了一惊,相互看了一眼后答道:没有听说。又问李怎会知道此事?李指着星空说:“有二使星向益州分野,故知之耳。”    
    对这个故事可以稍分析一下。假定李真的见到了天上的什么“使星”,那多半是流星。不过仅从科学常识出发去判断这一点是没有意义的,李管招待所,送往迎来,见过的官员一定很多,他完全可能从两位使者的言谈举止、随身器物等方面推测出他们的身份。事实上李只是借此机会在大人物面前“露一手”,谋求进身之阶——他后来成为这两位便衣钦使中一个人的幕僚,靠着他见微知著,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