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胃傅亩搅熘拢飧隽骼胧募彝ィ尤挥趾旌旎鸹鸬乜牌鹄础A纹揭蚰暧装锊簧厦Γ凰屯︑幽钍椤U庖残硗耆鲇诟盖仔枰桓瞿苄椿崴愕恼史肯壬脑竿闯闪肆纹匠晌淮Т笫Φ目恕�
廖平祖上既非书香,为人也不明敏。他天资平平,记忆殊差,每天背课之时,他总是结结巴巴,面红耳赤,十分尴尬。在科举填括的时代里,记诵是最基本功夫,也是许多读书人用以炫耀自己本事的看家本领,可是,这个全家勒紧了裤腰带送来念书的小学生却在这方面天生拙笨,真令廖父大为失望,于是令其退学。看见别的孩子高高兴兴上学,廖平自然不会甘心。一天,他拿了钓竿,跪在家先神位面前,虔诚地发愿说:“如我将来读书有成,祖宗当保佑我约得两尾鲤鱼。”出门垂钓溪涧,果然钓得两尾红朴朴的大鲤鱼,若有神助一般。廖平回家,大肆渲染,家里人也兴奋异常。廖父望着还扑腾扑腾弹动的红鲤鱼,认为祖宗真的显灵,孺子可教,于是烹鱼祭祖。第二日清早起床,牵了廖平再投塾师,请免其记诵。从此廖平读书避短就长,专从“思”字上下功夫,从传统的死记硬背中解脱出来,采用默识理解的科学方法,这是他一生学术所以创见独多,见解奇特的原因之一。他成为富有特色的经学家,原因也在于此。他后来回忆这一转变说:“予素无记性,幼读五经未完,然苦不能成诵,弃学。师许以不背,乃复从学,故予后专从思字用功,不以记诵为事。心既通其理,则文字皆可弃,至于疑难精要之处,虽不能通其词,然亦默识其意。”(《经学初程》)这个钓鱼得鱼的偶然事件,竟使廖平从弃学中拯救出来,同时也促成了廖平重思的科学方法的形成,真是一大转机,因此他后来为学有成后,还深情地题其室日“双鲤堂”,以志纪念。
转瞬之间,廖平已长成十四五岁的少年。这时,廖家娶了两个媳妇,添丁加口,廖平又在镇上开了家茶馆。为了平均劳作,廖平再次停学,手持茶壶在茶馆里跑堂。一天,廖平掺茶时不小心将水溅到了一位客官身上,客人勃然大怒,任凭这位斯斯文文的小茶倌怎样认错、陪不是,客人硬是不饶不依,羞辱谩骂,纠缠不休。惭愧、羞辱、失望使他不由得想起“耕也,馁在其中也;学也,禄在其中也”的夫子之教,记起“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古训,意识到一个平民子弟,要改变命运,出人头地,必须发愤读书、一举成名。于是在招牌上大书“我要读书”四字,愤然离去。家人得知,四出寻找,结果在一座破庙中找到了他,人们发现他兀自一人在那里捧书苦读。诸兄大为感动,一起劝廖父让他重修学业。此后诸兄自动延长劳动时间,以代替廖平。母亲则在每餐应煮的米中,留出一勺,积少成多,以供“束修”。亲人们无私的奉献,令廖平感动不已,为学更加勤奋。为了避免人事的烦扰,他把被盖搬入庙中,象个苦行僧一样,孤馆清灯,四季不倦。为防惰心,他常将自己死死地捆在桌椅上,日夜不下课桌。一次,庙僧馈赠玉米饼,外搭一碟红糖,廖平目不离书,且蘸且食。吃完后,和尚出来收拾盘碟,见他满嘴墨污,一盘红糖却丝毫未动,而墨盘却被他醮食得干于净净了。16岁时,娶妻李氏,逢年过节,小夫妻回娘家,夫人小脚走得慢,廖平就跑到前面,拉开一段距离后,取出书籍阅读,等夫人赶到,再如法炮制。其意其专,一至于此!
盐井弯乡穷地僻,缺乏书籍,借读不易。廖平常作有心人,注意搜罗放佚,克服缺书少纸的困难。他在庙中读书时,常有一些老人来庙里焚化字纸,以“积阴德”。廖平常上前帮忙,若发现有可读之书、可用之纸,他就拣出留下。就这样时时处处,点点滴滴,日积月累,使他在四书五经之外,又增加了许多旁的内容。后来在关键时刻,这种旁门学问还帮了他的大忙。
二、执礼尊经两师长 列名蜀中五少年
同治十二年(1873)的成都,春光明媚,百花初放。在这个充满希望的季节里,廖平同一队队希望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美梦的莘莘学子,担着行囊赶考来了。这是他第二次赴省城参加院试,考秀才来了。以廖平的学识而论,早该中秀才了。然而考试场中具有极大的偶然性,应考准备是否对路、精神状态和临场发挥的好坏以及考官的赏识与否,都对金榜题名有着重要作用。其中有一项运转失灵,都会使考试功败垂成。因而历史上有许多饱学之士常常是科举场屋的失败者。加之科举考试自明朝定为八股文取士以来,形式僵化,死记硬背,又是廖平十分讨厌的。因此,两年前的初次考试,已使他尝到了失败的滋味,于今忆起还惴惴不安。不过,今年的情形有所不同,主考官换了务实学的张之洞。张氏其人是中国近代史上有影响的洋务派首领,不过那是后话,他此时正以新任学政的身份莅临四川主考。廖平知道主考大人出生名们,有位道台父亲、状元哥哥,自己也是一甲探花及第。廖平还知道他为学主通经,“通经根抵在通小学”。忆及往年在废纸败簏中拣来的那本破旧的《说文解字》,廖平不禁当下心喜,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临场答卷,廖平不仅将近年来精读的宋人的议论,洋洋洒洒,尽情发挥,而且把压在记忆深处的《说文》释义,也搜肠刮肚地搬进文中。于是乎,在讲求义理、议论英发的宋学风范下,又蕴藏着明乎训诂、学有根低的汉学家法。得意写来,小心交上。不料疏忽处犯了八股大忌,将破题两句写成三句,被判卷官毫不留情地黜落废纸篓中。也是他廖平时来运转,主考大人检阅落卷,刚好抓到他廖平的卷子。见其出语不凡,又兼颇知小学,大合自己“读书宗汉学,制行宗宋学”的心意,一时高兴,将廖平拔居第一,廖平于是抖抖衣襟从废纸篓中趴出来,成了榜首秀才。张之洞这一个“高兴”竟成了识骥伯乐,成为廖平终身感戴的恩师。
光绪二年(1876),廖平以秀才身分参加科试,廖平又杂以文字学知识,大蒙张之洞矜赏,被选调尊经书院学习,享受公费待遇。尊经书院,是今四川大学的前身,由张之洞组建于光绪元年。这是一所对近代四川文化教育事业起过重要作用的高等学府,论者常把它与文翁石室相提并论。四川自西汉文翁创办石室以兴郡学以来,人文蔚然,素有人杰地灵之誉。两汉辞赋,唐宋文章,天文历法,大易玄机,蜀学常常卓出震响,饮誉士林、但是降及明清,八股取士,流毒巴蜀,学人除时文制艺之外,不知有百家子史。四川偏处西南一隅,消息闭塞,风气不开,于是士风日下,蜀学一蹶不振。张之洞督学四川,创办尊经书院,虽难免封建官僚标榜风雅的私心,但从客观效果看,也确实起到了作新人材。改变风气,重振蜀学的作用。张之洞在《创建尊经书院记》中述其办学宗旨曰:“诚欲诸生绍先哲,起蜀学也……辗转流衍,再传而后,全蜀皆通博之士,致用之材也。”张之洞为书院订章程,立制度,购图书,延名师,严严整整,蔚为壮观。还从各府县学抽调高材生百人,肄业其中,书院顿时成为全蜀瞩目的高等学府。廖平就是这个学府中第一批高材生。事隔60年后,龚西台说:“清朝二百余年,大江南北,学者如林,四川独无一人列入著作之林,可谓大耻。自尊经设立,人材辈出,廖先生龙出乎其类!”实为至理明言。
在尊经书院里,廖平再无衣食之忧、缺书之苦。那里环境幽静,藏书丰富,对于廖平,真是如鱼得水。他生活简朴,身穿母亲织的土布,足登夫人做的衣鞋;吃饭也舍不得买菜,将公俸膏火省下帖补家用。在学业上却从不落人之后,兢兢业业,如饥似渴。凡书院所藏,他都精读三遍;在市上遇上好书,必节衣缩食购置;若遇他人私藏善本,也尽量好语借回,口诵心记,有时还抄录留存。勤学和善思这一对“风火轮”,载着廖平迅速地向“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的殿堂挺进。
入尊经书院前,廖平独爱宋玉子'注'书和唐宋八大家文'注',学的主要是些义理文章。进书院后,张之洞以纪阮两文达'注'之学相号召,并亲撰《书目答问》、《囗轩语》指导诸生,要诸生从目录学入门,以文字学为根基,由小学通经学,由博而返约。这使从前尽记些“起承转合”、“之乎也者”的土子们,顿觉耳目一新,“于是颖异之士,如饥渴之得美食,数月文风丕变,遂沛然若决江河……人人有斐然著述之思!”廖平就是这些“颖异之士”中的佼佼者。在进入尊经书院的头几年里,廖平系统攻读了《说文解字》、《尔雅》等训诂之书以及其他金石文字,觉得字字有意,远胜唐宋文章。于是将心得写成《尔雅舍人注考》、《六书说》、《荣波既诸解》、《上冠礼以挚见于乡大夫、乡先生解》等考据文章,载人《蜀秀集》中。遂成为张之洞钟爱的五大弟子之一,与张祥龄、杨锐、毛瀚丰、彭毓嵩同号“蜀中五少年”。
不过,廖平并没有沿着恩师指定的乾嘉考据之学的道路走下去。他生就一个思维型脑袋,为学善思,注重独立思考,由思进而养成好疑的勇气。通过进一步学习,他逐渐发现考据之学有注重名物、破碎大道的缺点,考得枝叶而丢失了义理。认为:“经学自小学始,不当以小学止。”(《经学初程》)在打下小学基础后,他不甘停留于小学考据。于是取诸子百家之书读之,又觉义理繁富,别有洞天。廖平为学又从小学上升到明理通经的义理之学。后来他回忆其事说:
予幼笃好宋玉子书及八家文。丙子(1876)从事训诂文字学,用功甚勤,博览考据诸书。冬间偶读唐宋人文,不觉嫌其空泛,不如训诂书字字有意。盖聪明心思至此一变矣。庚辰(1880)以后,厌弃破碎,专事大义,以视考据诸书,则又以为糟粕而无精华,枝叶而非根本,取庄、管、列、墨读之,则乃喜其义实。是心思聪明至此又一变矣!(《经学初程》)
尊经书院时期,对廖平学业影响最大的另一位恩师是王辏г恕j'运是当世名士,字壬秋,湖南湘潭人,善于词章,品学皆优。张之洞创办书院,刚具规模,便于光绪二年(1876)十月离任回京。书院之因材施教、循循善诱以出人材的工作,则是由王辏г送瓿傻摹M跤诠庑魑迥辏�1879)来任山长(院长),当时书院已缺主讲两年,王的到来,对于书院诸生,无异于久旱禾苗忽得甘霖,“诸生喜于得师,勇于改辙,宵兴旦辍,蒸蒸日上。”廖平自不甘落后,他与“五少年”之一的张祥龄常常向王辏г酥淳室眨恐烈股睢3跏保'远见廖平粗衣布鞋,土里土气,不善言辞,对他不甚重视。后见他为学勤奋,见解深刻,于是刮目相看,成为至交。春秋佳时,师徒数人常郊游览胜,风流倜傥;若或学业有成,更是师徒同乐。这些都常见于王阁运那脸炙人口的《湘绮楼日记》之中。光绪五年六月,廖平与同学八人从辏г顺鲇危度占恰分性唬骸按釉暗侵郏莼叵拢熘寥V窠兜温叮γ!蓖昃旁拢纹降缺ǹ季偃耍度占恰匪担骸敖褚狗虐瘢爰酒阶钢寥酒阶砣ィ嗑颓蕖0刖跷排谏鹋拢匆豢蹋ㄕ咧烈印T褐兄姓穸蝗耍卑穸耍杂嗨隹赏摺!曛酒降热胄唬鸭γ印L妇茫嘶骨蕖!奔柑旌螅趼市驴凭僮映瞿厦牛冒倩ㄌ叮缬诙赦帧V钌饷鞠玻跆馐浜螅骸俺翁痘蹋拗裨们镌隆A寂蠖嘈烙觯蔚卮涸屏帧!蔽恼路缌鳎皇敝ⅰ�
王辏г饲扒昂蠛笤谧鹁樵褐唇�7年,廖平也寸步不离受学7年。7年中,王对廖平厚爱独多,廖平在学业上也受王影响至深。王辏г宋е鹘裎氖λ担纹揭泊咏裱胧郑⒅丈肀3忠越裎难饕樾妫煌醯笔敝髦巍洞呵铩费В衔啊洞呵铩纺狻兑住范鳎ト酥Γ丈硌兄荒芫 保ā锻跸沌材昶住罚纹揭泊印洞呵铩纷攀郑簧浴洞呵铩费е髯疃啵煌跻岳裰瓶既贫龋纹揭惨岳裰魄鸾窆磐欤罄戳跏ε喑圃蘖纹健懊饔凇洞呵铩罚扑道裰啤钡牧酱筇氐悖负醵祭丛从谕蹶'运的影响,当然廖平并不亦步亦趋,恪守师法,唯老师马首是瞻。当时王主治《春秋公羊》学,撰《公羊春秋笺》;廖平则专攻《春秋谷梁传》,属稿《谷梁春秋古义疏》。他思维明敏,时有新论,从不蹈袭旧说,无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