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对联集锦-第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乾隆诗社斗刘墉
  有一年端阳节,乾隆下江南路经保定府,刘墉陪着他上街上游玩。大街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临街一座高门楼上横挂一匾,上写“仁和诗社”。乾隆一见,心里就痒痒起来,便拉着刘墉说:“走,到里面凑凑热闹去!”
  二人进了门,见是一个四合院儿,院子不大,却很雅静。正房走廊中摆着条案,条案上放着折扇、汗巾、玉石扳指、鼻烟壶等各种酬谢之物。条案后面坐着一文雅书生,看上去不过二十余岁,是社主。两配房的走廊里也各摆有一条案,条案上放着文房四宝,墙上贴有各种诗赋题目。走廊里已有十几个人,正在观题纸,想诗句。乾隆和刘墉来到正房,见过社主,挂了号,签了名。乾隆称自己是北京顺天府人氏叫高天赐,刘墉只说姓刘。
  二人来到配房走廊里寻题觅句。乾隆最好联句,便对刘墉说:“我们比比联句吧!”刘墉答应后,二人便各选了一副上联。不大一会儿,刘墉已经对好,只因乾隆还未对出,就在那里闲逛,并不时扫一眼乾隆。又呆了一会儿,乾隆双手一拍说:“有了!”便转身奔到条案前写出下句,刘墉也连忙写出下句,一同交给社主。社主一看,见乾隆选的上联和对句是:
  冬夜灯前夏侯氏读春秋传;
  东门楼上南京人唱北西厢。
  刘墉选的上联和对句是:
  西浙浙西三塔寺前三座塔;
  北京京北五台山下五层台。
  社主看后连连称赞,把一柄金面苏扇递给刘墉,把一条汗巾递给乾隆,说:“二位诗翁对得都好,但从意境上看,高翁之句似不如刘翁之句深邃。”乾隆听后很不服气,就又拉了刘墉去找句,一会儿两人又各对了一联交给社主。社主见乾隆选的上联和对句是:
  棗棘为薪截断劈开成四束;
  阊门起屋移多补少作双间。
  刘墉选的上联和对句是:
  七里山路行到半路三里半;
  九溪蛮洞经地中洞五溪中。
  社主连忙又取一些赏物交给二人,站起身来说:“二位诗翁真是奇才,晚生这里拜过了!”
  冯诚修诗社识君
  上个故事讲到乾隆跟刘墉在保定府“仁和诗社”斗联,乾隆见社主既文雅又懂礼节,不免喜欢上了他,便坐在一边攀谈起来。乾隆问:“社主尊姓大名,贵乡何处?”社主回答说:“晚生冯诚修,浙江人氏。”乾隆又问:“不知因何至此直隶保定开此诗社?”冯诚修说:“说起来惭愧,晚生进京赴试,名落孙山,无脸回乡,家父好友陈宏谋为我租此读书之所,让我三年后再进京赴试。”刘墉问:“可是那文华殿大学士陈宏谋吗?”冯诚修说:“正是家叔!”乾隆又问:“为何开此诗社?”冯说:“今日端阳佳节,陈叔之子邀我办社三日,以诗会友,访个鸿才博学的朋友,不想今日幸遇二位师伯,还望赐教。”听其言,观其行,乾隆越发喜爱上这位年轻人了,便说:“我也有一联,不知可愿对否?”冯诚修说:“晚生焉敢班门弄斧,只恐对得不工,还望二位师伯指教。”乾隆遂提笔写了上联:
  玉帝行兵雷鼓云旗雨箭风刀天作阵;
  冯诚修接过一看,略加思索,一挥而就:
  龙王夜宴月烛星灯山味海酒地为盘。
  乾隆看了,不由喜上眉梢,极口称赞:奇才,奇才!”冯诚修说:“见笑,见笑。”乾隆心想:他乃文华殿大学士陈宏谋的贤侄,又出身仕宦之有,便对刘墉说:“刘爱卿,我看此人文才出众,作个礼部侍郎也不为过……”刘墉一听,连忙截住话头说:“高爷,此处诗社……”乾隆正在兴头上,哪听得出刘墉话中之隐,接着说:“他乃文华殿大学士陈宏谋的侄儿,我看就作为你的门生吧!”
  冯诚修一听,才知道这位高天赐乃是当今皇上,刘父乃是那宰相刘墉,连忙离座跪地而拜:“小民不知万岁驾到,望乞恕罪。”乾隆如梦方醒,才知道自己一时高兴说走了嘴,只好就阶下坡说:“三年后殿试时,朕再亲笔点你头名状元如何?”
  冯诚修说:“谢万岁!但愿三年后殿试之时,万岁以才取士为好!”
  三年之后,冯诚修得中殿试第一名,乾隆真的点了他个头名状元,并让他在礼部作了侍郎。
  妙联一副惊皇上
  据说有一年春节,乾隆微服出游,走到一个村子里,见一家门口贴着一副对联:
  站街头数一数二;
  出门去盖地遮天。  横批:先斩后奏
  乾隆皇帝一看,心说:“好哇!站在街头数一数二,数他大了;出门去盖地遮天,多么威风!还敢先斩后奏。我这当今的皇上,还没封过这么大的官呢!”有心要上门问罪,可又一想,常言说能人背后有能人,我还是先了解清楚再说,可别闹出笑话来,于是便走到这家门前拍了拍门。
  过了一会儿,从里面走出一人,乾隆一看他身穿粗布短衣,头戴毡窝窝帽,是个平平常常的庄稼老汉。乾隆上前问道:“您老是当家的?”
  老头说:“对呀,这位先生有事吗?”
  乾隆说:“没事,没事,我看您门口这副对联写得妙,来向您请教呢!”老头儿笑了。说:“唉,俺们满脑袋的高粱花儿,请个什么教啊!”
  “您家有当官的?”
  “别说俺这一辈子,往上推个十辈八辈,也没个官毛毛!”
  “那你们家门口上的对联是怎么回事?”
  “哎呀,是为这事啊?那是孩子们瞎写的!”
  “站在街头数一数二是怎么回事?”
  “噢,我儿子是个贩粮食的,每天到集市上用斗给人家量粮食,量一斗喊一声:‘哎唉——一啦!’‘哎唉——二啦!’为的是让买主卖主都明白,这不是站在街头数一数二么?”
  乾隆一听乐了,“噢,原来是这么回事!”又接着问:“那出门去盖地遮天呢?”
  “唉,我二儿子是个棚匠,每天出去给人家搭席棚,搭上棚可不就盖地遮天哪!”
  乾隆大笑起来:“那先斩后奏呢?”
  老头说:“提起这事,也是笑话,我三儿子是个厨师,给人家做饭,杀鸡宰鹅,再做(方言念zòu)成熟的,好让人家吃呀,这不是先斩后奏么。”乾隆听后哈哈大笑,连声称赞说:“聪明!聪明!”
  和尚戏女配良缘
  故事发生在元朝的明州。阳春三月,姑娘小伙们都三五成群地外出游春。有个名叫柳含春的姑娘,年仅十七,生得秀丽端庄。这日她与女伴相约去城外七塔寺烧香。寺里有个小和尚叫竺月华,他看到柳含春貌美异常,不由得主动上前与她搭话,问她姓什么名什么,家住哪里等。柳小姐含羞脉脉地一一告诉了他。小和尚一听,说:“小姐名字真美,就像你的人一样。我以你的姓氏为题,作一首词送给你吧。”随即小和尚便吟道:
  江南柳,嫩柳未成荫;攀折尚怜枝叶小,黄鹂飞上力不禁,留取待春深。
  柳含春也是一个自幼饱读诗书的才女,一听小和尚言词轻薄,十分气恼,回到家中便把这事告诉了父亲。柳父一听也火冒三丈,立刻写下状纸,告到官府,要求惩办这个不守清规、满口胡言的小和尚。
  杭州府台方国珍,是一个有名的好官,平时很能通情达理地处理一些民间纠纷。这天他正好在明州巡视,接到状子一看,深感这和尚可恶,便立即派人把小和尚竺月华拘来,又命人织成一只竹笼,打算把小和尚沉入奉化江底。竺月华被带上公堂,虽然低着头,也还显得沉着。方国珍问他:“竺月华,你既皈依佛门,理应六根清净、四大皆空、严守清规、诵经念佛才是,为何满口胡言,轻薄闺阁千金,败坏佛门净土?我也以你的姓氏为题,送你一首词,你可仔细听明白,好去碧波潭中细细品味。”继而念道:
  江南竹,巧匠结成笼;好与吾师藏法体,碧波深处伴蛟龙,才知色是空。
  小和尚一听,脸色陡然变成死灰,知道自己将要被装入竹笼,投入江中淹死,十九岁的年华即将毁灭,顿时酸甜苦辣一起涌上心头,不禁长叹一声,向方国珍哀告道:“大人,我因父母双亡,家贫如洗,不得已皈依佛门,以求生计。我虽熟读诗书,勤诵经文佛法,也曾梦想成为高僧,但都怪我年轻志短,凡心不净,面对佳人秀色,难禁青春情愫,忘了三戒真谛。大人治我死罪,自知罪有应得;我只求大人让我在死前再作一词,表白心愿,死而无怨。”
  方国珍同意了他的请求,竺月华接过纸笔,不假思索,奋笔而书:
  江南月,如镜也如钩;如镜不临经粉面,如钩不殿翠纬羞,空自照东流。
  写完便掷笔长叹,泪流满面。一接过这首词,细细推敲一番,感到这个小和尚不仅多情,而且颇有文才,又见他明眸皓齿,眉清目秀,虽知穿旧袈裟,脚踏旧芒鞋,头顶光秃秃,但仍掩盖不了他青春年少的丰姿,不禁感慨系之,同情起他来。遂改变主意,宣布将竺月华当堂释放,并令他蓄发还俗,努力读书,以求进取。他又对柳父说:“此人容貌端庄,才思敏捷,决非卑俗之徒。我愿为你女儿作伐,与竺月华结为夫妇。”柳父见府台作媒,也看到竺颇有才华,并非轻薄之徒,就同意了。柳含春虽然内心也喜欢小和尚谈吐文雅,品貌端庄,只是想到他是个光头和尚,心中有点说不出的味道,便提出只有竺求取了功名才可迎娶。
  两年后,小和尚果然高中,结婚的那天晚上,柳小姐派丫环送给竺月华两张书笺,说上面有两个题目,只有答对了才可入洞房,否则再去读两年书。竺月华拆开一看,见第一题是一副上联:
  朝诵经,晚诵经,蒲团古殿伴青灯,情岂入空门;
  竺月华知其意在诘问,就很快和了下联:
  人有情,佛有情,华光普照有情人,慈悲本是情。
  下联送了进去,柳小姐没有异议,算是通过了。竺月华再看第二题,见是一首五言诗:
  纤手执瑞香,香插案几上;
  芳心求俊秀,偏遇俏和尚。
  这记录了柳竺初见面时的情形,并暗喻一个“秃”字。竺月华一见,不禁暗暗笑了起来,高声说:“小姐啊,旧事何必重提!自府台允我蓄发,已整整两年,如今头发已可与小姐齐长,今天正是结发佳期。”一边说,一边轻轻推开洞房的门。柳含春见竺月华果然才思敏捷,文采风流,不觉满心欢喜,抬头看到容光焕发、神采飞扬的夫君正深情地看着自己,只觉两颊绯红,心头灼热,嫣然一笑,百媚顿生。两人情投意合,白头偕老,传为佳话。
  苏小妹三难佛印
  传说苏小妹不但三难新郎秦观,还曾三难和尚佛印,其联其事都很有趣。
  苏东坡与佛印和尚相善,暇时常去寺院与佛印谈古论今,弈棋联对,佛印和尚也常来拜访苏东坡。时间一长,苏小妹也与佛印混熟了。苏小妹常听哥哥夸奖佛印博学多才,才思敏捷,虽然表面没说,心中可不服,总想找机会难一难佛印。
  一天,苏小妹有事外出,正好在门口碰上了来拜访苏东坡的佛印。佛印彬彬有理地问:“轼兄在家吗?”小妹一见机会难得,对佛印的问话置之不理,却要佛印先对一副对子:
  人曾是佛,人弗能成佛;
  此联是个很巧妙的拆字拼字联,“僧”是“人曾”相拼,“佛”是“人弗”相联而成,而其中又暗藏不恭。佛印闻言一愣,小妹却在一旁暗喜:“什么饱学之士,被我一难就难住了!”孰料佛印见小妹一脸得意神态,立即慧至心灵,脱口对道:
  女卑为婢,女又可称奴。
  竟然对得天衣无缝。小妹见没有难住佛印,便冲书房大喊一声:“哥哥,有客来访!”自己快步出门去了。
  一日,小妹身体不适,其兄正为她煎药,佛印正巧又来访苏东坡。东坡一见老友来访,非常高兴,就和佛印烹茗谈天,竟忘了给卧病在床的小妹按时送药,小妹受了佛印上次之辱尚未泄恨,这次又见其兄重他而轻己,心里怨愤突生,就在床上高声念出一联:
  清水池边洗和尚,浪浸葫芦;
  以“葫芦”而隐喻和尚的“光头”,实在大为不敬。苏东坡晓得小妹脾气,知道她又生气了,忙中断谈话去为她送药。一旁的佛印可苦了,既听了“骂声”,还要对下联。他知道上次得罪了她,这次可要对得雅些,但思来想去,一时难得佳对。忽然,他抬头看见苏东坡端了药碗,撩起碧纱帐,正要给小妹喂药,猛地触动灵感,立即对曰:
  碧纱帐里坐佳人,烟笼芍药。
  苏小妹嫣然一笑,一口将药喝个精光。东坡见小妹消了气,也微笑着对佛印跷了跷大拇指,赞他对得妙。自此以后,小妹对佛印也有了好印象,深感佛印虽是个光头和尚,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