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姹紫嫣红牡丹亭-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青春的苦闷。[山坡羊]是杜丽娘第一支直抒胸臆的春情曲,是从游园到惊梦转变的关键,正如梅兰芳所体会的:“这支曲子是表达她心里难以告人的话。”“没乱里春情难遣,蓦地里怀人幽怨。则为俺生小婵娟,捡名门一例、一例是神仙眷。甚良缘,把青春抛的远!俺的睡情谁见?则索因循■腆。想幽梦谁边,和春光暗流转?迁延,这衷怀那处言!淹煎,泼残生,除问天!”她的难以排遣的春闷,她的满腹的幽怨,她内心深处对自己青春与爱情的渴望与幽思,在这支曲中和盘托出,一点也不掩饰。她在梦中已有多次渴求,她自己现实中无法实现就只能向“幽梦”寻求,这是何等痛苦的煎熬。当一个少女用“泼残生”来表述自己人生,这已是何等伤心,以至于她要向天叩问自己的人生与青春何在!    
    与柳生梦中幽会,正是杜丽娘内心压抑在梦境中的全面实现。她在梦中饱尝了爱的温存与性的甜蜜,“真个千般爱惜,万种温存”。“惊梦”唤醒了杜丽娘的“情”,她对爱的热情与渴求。尽管梦中柳生是个幻影,但是杜丽娘以情为真,不计虚实,她开始了对梦中真情的苦苦追寻的历程。从〈寻梦〉到〈闹场〉,戏剧情节变幻奇艳,杜丽娘内心炽热的情焰愈燃烧愈烈,直至将自己燃烧烬尽亦不惜不悔。    
    〈寻梦〉是一出别致的戏,一首艳异的诗。她支开春香,独自在园中细细回味梦境中爱的欢乐与甜蜜。剧中杜丽娘连唱十六支曲,[懒尽眉]“最撩人春色是今年。少什么低就高来粉画垣,元来春心无处不飞悬。(绊介)哎,睡荼蘼,抓住裙衩线,恰便是花似人心好处牵。”汤显祖诗情洋溢又熟知舞台,戏曲唱词富有动作性与舞台感。这支[懒画眉]透过景抒写了杜丽娘二到花园“寻梦”的欢快心情,她是那样兴奋激动,以至被花草绊了裙衩,却自认是花草亦知心前来追捧她的春情。她追寻昨日梦境,仔细辨认梦中的一切。她的心灵在那湖山石边、牡丹亭畔、芍药栏前和垂杨柳线一处处留恋抚摸回味,处处是情的温暖,处处是“他”的呼唤,心灵的快感难以名状。她羞怯地唱到“恰恰生生抱咱去眠”,激情到达顶点。    
    但是梦境早逝,“寻来寻去,都不见了”。她痛苦地发现“牡丹亭,芍药栏,怎么这般凄凉冷落,杳无人迹?”这就是杜丽娘情的追求所遭遇到的现实。她偎跪在梅树下,唱出了她与自己的心灵誓守的自白:“[江儿水]偶然问心似缱,梅树边。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待打拼香魂一片,阴雨梅天,守的个梅根相见。”杜丽娘的内心悲剧性动作在发展。    
    伤心、幻灭以至绝望,是她心灵遭遇的现实。绝望之时,她终于鼓足勇气吐露内心真情:“春香,咱不瞒你,花园游玩之时,咱也有个人儿。”描容留真,死葬梅根,是她追求真情、对抗现实的别样方式。她不是死于爱情屡遭打击,而死于爱情的徒然渴望与爱情的绝望的煎熬。    
    从〈谒遇〉、〈冥判〉到〈回生〉,杜丽娘死后,仍旧一灵咬住,执拗地返回阳间寻找梦中之情。她由为情而死又为情而生,她的戏剧动作又在一个新的层面发展,柳梦梅与杜丽娘的戏同时并行。〈冥誓〉中两人的真情由试探、惊讶而获确证,戏剧达到又一高潮。    
    但是他们的爱情还必须面对现实的挑战。汤显祖让他的剧中人从梦境中获取的真情屡经艰难曲折终获确证后,还必须回到残酷的现实中再经折难,让这一对年轻的有情人亲自挫败残酷,获得最后胜利。汤显祖在舞台上创造了一个浪漫主义的戏剧构想,又紧紧坚持了现实的理念。他要宣布“理”的破灭,他要高唱“情”的胜利,他要张扬“情”的力量。杜丽娘面对从皇帝到父亲等整个封建礼教势力对她“自媒自嫁”的指责,她理直气壮地说:“真乃是无媒而嫁,保亲的是母丧门,送亲的是女夜叉。”她的口气已非当年的温柔了。柳梦梅面对杜宝的横暴,在[雁儿落]一曲中,连用十次“我为她”,叙述他使杜丽娘回生的功劳。杜丽娘的悲剧行动终于获得喜剧性的胜利。    
    


《牡丹亭》的魅力“牡丹亭意象”乃杰出创造

    汤显祖以横溢才华、生花妙笔创造了一组有着丰富内涵与番美意蕴的“牡丹亭意象”。这组戏曲意象以杜丽娘梦中之“牡丹亭”为主体,包括杜丽娘梦中之湖山石边、牡丹亭畔、芍药栏前,柳枝、梅枝、梅树,以及杜丽娘写真、柳梦梅拾画玩真之妙笔丹青。“牡丹亭意象”是杜丽娘惊梦、与柳梦梅幽会激发爱情的环境,环境的姹紫嫣红、诗情画意烘托出两人爱情。它又象征与赞美了杜丽娘青春的美艳与爱情的美丽丰盈、富有生命力。牡丹国色天香、雍容华贵,芍药娉婷娇娜、风姿绰约,自唐至明代一直被誉为名花双绝,清香流溢艳压群芳。亭名牡丹,栏为芍药,正是以其姹紫嫣红的风姿意象让人想像杜丽娘青春的美与丰盈,她的爱情艳异丰满、富有生命力。    
    而湖山石边,一湾流水,更显风流婀娜多姿。与牡丹亭、芍药栏同时出现的是柳枝、梅树,是杜丽娘、柳梦梅爱情的信物,也是杜丽娘、柳梦梅中爱情的寄托。柳枝、梅树,同牡丹、芍药都是历来诗人爱咏之物,这些意象早就浸润了丰富的诗意诗性,“人约黄昏后,月上柳梢头”,“杨柳岸晓风残月”,“疏影横斜”与“暗香浮动”、“红绽雨肥梅”,“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妾弄青梅凭短墙,君骑白马傍垂杨”。许多细节呈现的戏剧意象都是风雅之至,像梦中幽会于“牡丹亭畔”,“芍药栏前”,“湖山石边”,而那书生手执垂柳半枝,情邀以诗赏柳。牡丹、芍药、湖山石、柳枝、梅树这些意象构成的戏剧总体意象浸润着丰盈诗意。    
    “牡丹亭意象”又成了戏剧动作的依托与生发者。它托物寓情,连连生发剧情,又细针密线前后勾连,使杜丽娘的内心动作像波澜起伏、绵延不绝,呈现出一个意象丰满、诗情浓郁、多姿多彩的戏剧世界。杜丽娘首次惊梦于牡丹亭,再次寻梦于后花园时那些梦中意象都翩然而至,一处处寻觅梦中境、情中物,一阵阵欢喜激动。她忽然心动于一株依依可人的梅树:她愿死后“守的个梅根相见”。她自描春容,手中“垫青梅闲斯调”,题诗“不在柳边在梅边”。她伤春而死,哭嘱“葬我于梅树之下”,将春容画卷藏在湖山石边。直至柳梦梅拾画于石边,她回生于梅根之下。哪怕杜、柳人鬼幽■,两人的饮酒果也是青梅数粒,以见“酸子情多。”    
    层层叠叠的意象共同构成了这个意蕴丰富、审美独特的“牡丹亭意象”。而牡丹亭意象最早起于梦中,因梦生情,因情而成为现实,由虚生实,由实再生情。正是汤显祖在〈牡丹亭题词〉中所说的“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它是汤显祖“情”之理念的戏曲与美学的呈现。这是汤显祖的杰出创造。在汤显祖之前,有《琵琶行》、《荆钗记》以一物(道具)勾连全剧,在汤显祖之后又有《玉簪记》、《桃花扇》、《长生殿》以一簪一扇一殿创造戏曲意象、串连剧情、寄托寓意。但是像《牡丹亭》那样选取一系列道具、物品、布景,生发剧情,深化寓意,以“牡丹亭意象”演绎“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的“情”学观,这是汤显祖的成功以致“《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色”。今日《牡丹亭》已成昆剧的代指与象征,而汤显祖也被公认为真正足与西方莎士比亚媲美的东方戏剧家了。    
    


牡丹亭上三生路:制作“青春版”的来龙去脉从五十五折到二十七折

    这次我也参加了删编剧本的工作,编剧小组的成员,多为汤显祖与《牡丹亭》专家:华玮(“中研院”文哲所副所长)、张淑香(台大中文研究所教授)、辛意云(台北艺术大学教授)。我们认认真真琢磨了五个月,把五十五折的原本,撮其精华删减成二十七折,分上中下三本,三天连台演完,从第一出〈标目〉演到最后一出〈圆驾〉,基本上保持了剧情的完整。    
    《牡丹亭》的主题在于一个“情”字,我们的剧本也就贴近汤显祖“情至”、“情真”、“情深”的理念来发展:第一本启蒙于“梦中情”,第二本转折为“人鬼情”,第三本归结到“人间情”。汤显祖笔下的“天下第一有情人”杜丽娘因梦生情,一往而深,上天下地,终于返回人间,与柳生梦梅结成连理。在《牡丹亭》中给予爱情最高的礼赞,爱情可以超越生死,冲破礼教,感动冥府、朝廷,得到最后胜利。《牡丹亭》可以说是一部有史诗格局的《寻情记》,上承“西厢”,下启“红楼”,是中国浪漫文学传统中一座巍巍高峰。    
    一般《牡丹亭》的演出本偏重杜丽娘,以旦角表演为主。我们的剧本,还原汤显祖原著精神,加强柳梦梅角色,生旦并重。因此,〈拾画〉、〈叫画〉这两出经常演出的巾生代表作,我们捏成一折,做了适当的改编,更加凸显其重要性,三十分钟听独角戏,将巾生表演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与第一本杜丽娘的经典折子〈惊梦〉、〈寻梦〉旗鼓相当。汤显祖笔下的柳梦梅远不止于儒雅俊秀的“梦中情人”,亦是一介不畏权势,敢于礼教抗争的傲骨书生。如此,我们的剧本生旦戏双线发展,达到了对称平衡之美。    
    “案头”的文学本编好后,还得经过“场上”表演的试验。我们的总导演是有“巾生魁首”之誉的浙昆名演员汪世瑜,他有五十年的舞台经验,由他逐出排演过后,几经修改,我们的演出本终于定稿。    
    


牡丹亭上三生路:制作“青春版”的来龙去脉古老剧种的青春传承

    这次《牡丹亭》的演出,我们以“青春版”为号召,其中有几层涵意。首先《牡丹亭》本为一曲歌颂青春、歌颂爱情、歌颂生命的赞美诗,男女主角正值花样年华,因此,我们举用青年演员饰演杜丽娘与柳梦梅,符合剧中人物年龄形象。昆曲是有四百多年历史的古老剧种,但昆曲的演出不应老化;昆曲的前途,在于培养年轻的演员,吸引年轻的观众。    
    青春版《牡丹亭》选中了俞玖林及沈丰英分饰柳梦梅及杜丽娘,两位青年演员属于“苏州昆剧院”的“小兰花班”,形貌唱作俱佳,是极具潜力的两块瑰玉,但玉不琢不成器,于是我们大力敦请汪世瑜及“江苏省昆剧院”饮誉中国昆曲界的“旦角祭酒”张继青跨省跨团进驻苏州,亲自指导并传授。这也是制作青春版《牡丹亭》的宗旨之一,借着一出戏的排演,完成世代传承的重要工作。    
    昆曲这项曾经独霸中国剧坛二百年,有过辉煌历史的表演艺术,从上个世纪初,一直遭到传承危机。民国初年,昆曲几乎消失于中国舞台,幸亏有心人士在苏州成立“昆曲传习所”,训练出一批“传”字辈的优秀演员,日后成为二十世纪昆曲薪火相传的旗手。汪世瑜、张继青正是这些“传”字辈老师傅亲手调教的接班人,汪世瑜师承周传瑛,张继青受教于姚传芗。而今“小兰花班”的俞玖林拜师于汪世瑜门下,而沈丰英亦由张继青正式收为门徒,在传承意义上,二人也就隔代继承了“传”字辈老师傅一脉相传的表演风格。这是属于昆曲表演艺术中正宗、正统、正派的格调。    
    青春版《牡丹亭》虽然在编、导、演方面加入了创意,但基本上却坚守“传”字辈老师傅传袭下来正宗大度的表演风格。中国内地“文革”十年期间,昆曲一度中断,因此也就造成了今日传承的断层危机。当年受过“传”字辈老师傅教导的演员,这批昆曲界中的中坚,而今都已年过六十,届临退休,他们的绝活如不赶紧教授给青年演员,昆曲的表演艺术便有失传的危险。这次汪世瑜、张继青破例跨团,全力传授“苏州昆剧院”的“小兰花班”,具有重大的传承意义,并有良好的示范作用。青春版《牡丹亭》经过一年来的排演,青年演员接受严格训练,唱念之间,身上已有了“汪派”、“张派”的风范。假以时日,细心培养,“小兰花”也有可能成长为一株奇葩,肩负起昆曲的传承大任。    
    


牡丹亭上三生路:制作“青春版”的来龙去脉现代剧场的古典精神

    昆曲数百年来经过无数文学家、音乐家以及表演者案头场上的试验磨合,已经提炼出一套精确严谨的舞台表演美学,以抽象、写意、抒情、诗化为其特色,结合文学、音乐、舞蹈、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发展成一种极为丰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