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何社会变革中,首先就不能发动人民。发动人民就会失控,就会产生领袖欲望”,这也莫强于《乌合之众》《群氓的时代》之流了。葛兰西在《狱中札记》里提到的有机知识分子,韩寒恐怕闻所未闻。可是,韩寒也说自己爱读书,每个月花在买书上的钱有数千元。但是,他接下来说,我们可以不看学术经典,但是要看时事杂志。。。更要行万里路。这样的观点却也迎合了无数的青年,学术著作无法在第一时间内能让别人知道自己读过书,还是像柴静、刘瑜、龙应台这样的高端作家能体现自身的阅读品味。从《送你一颗子弹》到《大江大海1949》,从《看见》到《中国人在梁庄》,这样的书永远被绝大多数的阅读者消费,从人文关怀到自由民主,从时事政治到历史沧桑,涵盖的范围已经足够大多数人享用了,读了这些书,每个人都可以喊几句民主政治,每个人都可以抨击一下当前执政党,和1968年法国的那群喊着“要革命,更要做爱”的年轻人相比,思想却又极为虚伪与脆弱。
现在,陷入科技思想都繁荣到驳杂的社会的年轻人却远远不如第一次工业革命之时反抗成为毫无创新毫无意义的产业链上的产业工人的农民,他们可以欣然接受自己成为信息垃圾的接受者的事实,永远被他人左右着,这是不是另一种悲哀?甘阳在《八十年代访谈录》里写道,永远不要和比自己境界低下的人争论。当我初次看到之时,振奋良久,后来却对自己反思了很长时间。这样的论断无疑陷入了一个悖论:我不愿意和比自己境界低下的人争论,可是抱有这样想法的人本身境界就不高明,况且,在如今,我们能拿什么来证明自己的境界高低呢?戴着代达罗斯的翅膀的年轻人他们至少有着尝试与追求,之于我这样的眼高手低的人,一定有着更广大的支持。
美学意识是一种并非可以轻易获得的东西,所以普遍的读书状态是直接忽略,还有的便是装饰了。这也不能苛责读者,文学塑造人格,制造问题,但是却并不能解决问题。刘小枫在《沉重的肉身》中提到的解决人与天堂神性相隔的问题的办法,是不是就是所谓的“文艺心”?而这样的群体是不是能从庸常的书中窥探到自己的影子并能顾影一番?金克木在《书读完了》里写道:“人的眼界越来越小,同时也越来越大,人类对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的了解也像对生物遗传一样大非昔比了。”那如何解决现在这么多的书呢?所谓的“三冬文史足矣”,古人诚不我欺。“文化不是杂乱无章而是有结构的,有系统的。过去的书籍也是有条理的,可以理出一个头绪。”所以,如金克木所说,先秦诸子的儒墨道法阴阳,是读后来古书的基础。朱自清、叶圣陶曾写万言文章给青少年介绍读书方法,现在,对青少年读书影响最深的却是博客微博,如同故事会一般,切入点肤浅,表达方式犀利。
现在,交流区域越来越小,想法便也只能诉诸于笔端,可是面对他人的想法,更多的人是不会当回事的。信息渠道广阔,塑造了一批批的青年思想家,他们连批判你的时间都没有,怎么会有时间来观照他人的内心呢?王夫之曾讲过,弥漫明代的戾气主要是因为“竞”和“争”,首先便是因为在此相激的时代风气,同时也在于“争”之不已的士民。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和当时是多么的相似。在明代不惜以极刑来对待士人,而一个太监刘瑾便能让数百士人下跪挨鞭笞。在士人内部,每个人都戾气满怀,待人处事乖戾。现在,读书人内部为了职称或利益而挖空心思,不断自我阉割,彼此之间丧失尊重;而读书人这个群体,也得不到最大的价值实现。文人相轻,永远都不会过时。
wWw。xiaoshuo txtM
过于喧嚣的孤独
t。xt‘小~说~天~堂
读赫拉巴尔《过于喧嚣的孤独》
三十五年了,我置身在废纸堆中,这是我的love story。
老打包工汉嘉的独白就这样开场,他在布拉格的一个废纸回收站工作,整天窝在地下室与机器,废纸和耗子打交道。但那里有他所向往的世界。
这就是书。
他喜欢书,一旦在废纸堆中看到好书他就两眼放光,他会一边读着书一边工作,直到身上蹭满了文字;他会给每个纸包附上一本精心挑选的经典,将歌德,席勒,荷尔德林,康德们的灵魂附着在这些纸包上,哪怕它们最终溶解在造纸厂的溶液中。三十五年来,他从废纸回收站陆续带了两吨重的书回家,大大小小的书籍堆满了贮藏室,厨房,厕所,为了容纳这些书,他甚至在床上搭了隔板,将书一直码到天花板,自己每天就睡在这厚重的书山之下。
这小小的地下室是他无限的王国,而在地下室之外则是过于喧嚣的世界。汉嘉目睹着一次次的毁灭和不幸:战争结束后,政府用一列列火车运走精美的书籍,以换取微薄的外汇;他年轻时的恋人,那位跟他一起放风筝的吉卜赛女孩最后被盖世太保抓去,从此消失在他的生活中;而他和情人关于生活的美梦则一再被让人恼火的粪便给摧毁;甚至连下水道里的耗子也在进行着无休止的战争,战胜者总会分成两拨继续战斗,从这一点来看,自诩为高级动物的人也没什么差别。汉嘉自己并不是一个仁慈的人,目睹太多悲剧的他早已习惯漠然处之,只是偶尔想起年轻时那个单纯的恋人,又看着被机器碾死的耗子,也会回想起自己年少的时候:「天道不仁慈,但也许有什么东西比这天道更为可贵,那就是同情和爱,对此我已经忘记了,忘记了。」
所以汉嘉还是愿意窝在这方地下的空间中,但最后连这里也不再属于他。他去参观布勃内的巨型压力机,发现那儿完全是工业流水线的方式,年轻的工人们机械地完成着工作,没有人会像他那样在意即将变成废纸的书里藏着什么伟大的思想,他们像饲养场揪活鸡内脏的女工一样,把一本本书给撕开,面无表情地看着它们被巨大的机器吞噬。汉嘉意识到他的时代结束了,而新的时代将由这样的年轻人来主宰。不久后他就被解雇了,也没法带走他的打包机,于是他怀抱着他多年在书中汲取的养分,选择和伟大的书一起被打包进废纸堆。
冷酷的巨型机器替代还有一丝人情味的小废纸回收站仿佛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影子。严肃的文字越来越边缘化了,这个世界每年要产生那么多文字和影像的垃圾,还有无数人欢快地消费着转瞬即逝的欢愉,可几百年后这些文字和影像又有多少能真正留在人们的记忆中呢?传世的文字从来就不多,而悲哀的是,如今已没有多少人愿意去阅读它们。伟大的思想者由孤独造就,而试图与其对话者也得学会独处,可惜尘世喧嚣,寂寞难耐。
作者赫拉巴尔为了完成这本书,酝酿了二十年,他曾说:「我为《过于喧嚣的孤独》而活着,并为它推迟了我的死亡。」他曾在社会底层混迹多年,看到了很多卑微中的伟大,同时也看到了很多孤独的灵魂,这本书显然也是他这么多年来想说的一切。赫拉巴尔晚年并不幸福,有一次他即将病愈出院时,却突然从病房中坠亡,没有人知道他是不是像自己笔下的汉嘉一样,选择了主动走进天堂。
我欣赏所有用短暂的生命去追求永恒的人,无论他是光芒四射的伟人,还是毫不起眼的小人物。汉嘉的独白深深打动了我:
因为我有幸孤身独处,虽然我从来并不孤独,我只是独自一人而已,独自生活在稠密的思想之中,因为我有点儿狂妄,是无限和永恒中的狂妄分子,而无限和永恒也许就是喜欢我这样的人。
我很喜欢这样的love story。
wW w。xia oshuotxT。Com
你不是不喜欢古典音乐,只是还没开始喜欢它们
t,xt,小;说,天'堂
作为一个喜欢音乐的人,你肯定听说过古典音乐的神奇之处——在被创作出来一两百年,甚至两三百年后的今天,它们还经久不衰,在一部分爱乐人中流行并在他们心中占据很高的地位。因此你也肯定尝试过主动去听古典音乐,
但如果很不幸你跟以前的我一样提起古典音乐大脑中出现的关键词只有「贝多芬」,找到的曲目都是交响曲,那么很可能你会对古典音乐失望——完全不知道自己听的是什么东西,按照以前听流行乐的经验来说这样的音乐毫无美感可言。
这并不是因为古典音乐过于「高雅」不能被「普通人」欣赏,也不是那些热爱古典音乐的爱乐人们装清高。单纯只是因为你和我一样,找错了入门曲目。一方面来说,古典音乐从直观听觉上跟我们听惯的流行音乐很不一样:流行音乐节奏鲜明旋律简单;多数古典音乐,尤其是交响曲和协奏曲节奏并不明显,而且旋律相对更复杂,通常我们的耳朵或者说听觉系统需要一段时间的入门「练习」才能适应它们。另一方面,有很多古典音乐的创作都有其特定的历史和作曲家个人特殊经历背景,作曲家通过它们希望表达的是各种不同的内涵,并不仅仅只是直观听觉上的美感。这样的音乐需要我们在有一定古典音乐适应性和背景知识(或者说,古典音乐素养)的基础上,坐下来集中注意力仔细聆听,才能理解深藏其内涵中的美。贝多芬的曲目正是典型例子(有兴趣可以去了解一下贝多芬的经历)。
但这并不代表古典音乐都不注重听觉上的美感。恰恰相反,不同风格不同作曲家都有很多直观听觉上美感就非常突出的曲目,尤其是我非常喜欢的巴洛克音乐这篇小文的目的正是尝试通过向朋友们推荐这些易于接受,适合入门的古典音乐曲目,改变大家对古典音乐的印象。希望我们可以一起享受代表着辉煌灿烂人类文明成就的美妙古典音乐。
所选的曲目主要来自我自己亲自体验的结果。也就是那些在我对古典音乐还一无所知的时候,随便听听就会被吸引住注意力的曲目。为了行文方便,曲目的英文名都列在介绍文字后面。这些英文名只是跟我加在提供试听的古典音乐入门列表中的曲名相同,并不一定标准。使用qq音乐提供试听是为了方便墙内的朋友们,相对来说它的版权问题没那么严重。但是qq音乐上的版本非常混乱,很多奇怪的版本完全是把优美的音乐变成了噪音。我已经尽力挑选,但多数还是不如我自己听的版本,强烈建议有兴趣之后通过其它途径寻找更好的版本。我的途径是google music的all access服务,每月10就能无限听google music上所有的音乐,实现音乐正版化,很值得。
让我们从一首你大概早已熟悉的帕海贝尔的d大调卡农开始吧——没错,这就是《我的野蛮女友》中他们认识100天纪念日时,全智贤在学校音乐厅弹那一段曲子。原版是三把小提琴加一把大提琴演奏的弦乐四重奏,相比钢琴版本更能表达此曲的缠绵悱恻。
● pachelbel: canon and gigue in d major
d大调卡农的这种缠绵悱恻源自于它的复调音乐特性。说到复调音乐不得不提巴赫的d小调双小提琴协奏曲,它把缠绵悱恻的感觉发挥到了极致。协奏曲是一件或数件独奏乐器与交响乐团协同演奏,既有对比又有相互交融的作品,相对于交响曲,协奏曲通常更易于被我们接受。协奏曲一般拥有三个乐章。这里选取的只是第二乐章,有兴趣可以自行搜索完整版本。
● double violin concerto in d minor; bwv 1043_ii。largo
巴赫最有名的作品大概是g弦上的咏叹调。这首曲子实际上原版是d大调,后来被德国小提琴家威廉密改编降调,使得整个曲子可以只用小提琴的一根g弦演奏,大大增加了其神秘色彩。我自己也正是听过巴赫这两部弦乐作品后确定了对他风格的无比喜爱。
● air…orchestral suite no。3 in d major; bwv 1068。● air on a g string(正确写法应该是air on the gstring,qq音乐的版本实在太混乱。)
列表中还有三首巴赫的曲子也都非常优美。我如此喜欢巴赫绝非偶然,因为他是巴洛克音乐的集大成者。巴洛克音乐的特点是极尽奢华,加入大量装饰音的音符。节奏强烈、短促而律动,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