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的总管家周恩来-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年、二年内做完”。《周恩来经济文选》第281页。11月,在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上,他对1957年国民经济计划提出了“保证重点,适当收缩”的方针。1956年,周恩来更多的是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面对急躁冒进的倾向做了耐心细致的说服工作。




反对两个方面的冒进(2)



  必须指出,1956年周恩来虽然更多的是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从计划与预算的角度上阐明反冒进的思想,但在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方面,也仍然强调要稳步前进,不能操之过急。1956年1月30日,他指出,手工业“在合作化以后,凡是不宜于集体生产的,就应该保持分散生产的形式”。“有些特殊好的手工业和手工艺业,如果一时不易组织合作,就让他们单干”。同上书,第246—247页。对于数量极大、分布极广的小商店,在合营以后,应该继续实行代销拿手续费的办法。对于那些分散的肩挑小贩,不要急于改变他们的经营方式,应该在长时期内将它保留下来。2月8日,他又指出,私营工商业和手工业的改造工作,“不要光看到热火朝天的一面”。1956年1月25日,毛泽东说:“从去年夏季以来,社会主义改造,也就是社会主义革命就以极广阔的规模和极深刻的程度展开起来。大约再有三年的时间,社会主义革命就可以在全国范围内基本上完成。”《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717页。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对此,周恩来说:“这只是讲大体上完成,如少数民族地区,农业、手工业、私营工商业的改造都可能拖长一些。所以不论从地区或从部门看,都会有不少尾巴”,“条件不成熟的等一下不要紧”,“我们要使条件成熟,做到‘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周恩来经济文选》第251页。联系到两个月以前,周恩来还坚持十五年左右的时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可以看出,1956年出现社会主义改造高潮的情况下,在社会主义改造的速度问题上,周恩来与毛泽东的认识是有一定差别的。1956年9月,在党的八大会议上,周恩来指出:“凡是不必要由合作社统一经营的农家副业,应该鼓励社员单独经营。”“有些手工业可以在手工业合作组织的领导下,继续独立生产,也可以让他们完全自产自销,不必勉强组织起来。”《周恩来经济文选》第307、312页。1956年底,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此后,周恩来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不能搞清一色的纯而又纯的公有制,不能搞清一色的集中统一型的国营、公营,这不利于生产力的发展。1957年4月,他指出:“一切东西都靠国家生产不行,各方面都应该有百分之几的自由活动,太死了不行。”他认为把私有制、私营全部封死、堵绝,实际上是“因噎废食”的愚蠢行为。他提出,大煤矿国家开办,小煤窑合作社、私人都可以开,小盐场也应该开放。他说:“主流是社会主义,小的给些自由,这样可以帮助社会主义的发展。”“加入合作社的占总数的百分之九十六,其余的个体就让他个体”。“每一行都可以来一点自由,搞一点私营”。他甚至强调“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搞一点私营的,活一点有好处”。同上书,第151—350页。
  还必须指出,1955年12月以来,周恩来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速度上阐明反冒进的思想,是同他从社会主义改造的角度反冒进紧密相联的,并且进一步拓宽了对社会主义改造不能急于求成的认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要求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落后于生产力的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发展的桎梏;超越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同样是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我党提出的过渡时期“一化三改”的整体目标,正是对这一根本原理的自觉运用。在这一整体目标中,工业化是主体,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两翼。主体没有完成,两翼不能超前发展。正如周恩来在1953年9月所强调的,“经济改造是一切改造的基础,而国家工业化又是实现经济改造的关键”。1955年12月以来,周恩来仍然坚持这一基本观点。他认为国家工业化还没有实现,还有一段很长的路程,不能提出提早完成工业化的口号。在这种情况下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实现,难以达到“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他说:“如果没有工业化,农业即使合作化了,也不巩固。手工业也是如此”。这是对当时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急速发展的深刻而有力的批评。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五”时期,周恩来是从实现“一化三改”整体目标上全面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方针的,如果只从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及其计划、预算这一方面研究反冒进,是难以完整反映周恩来当时经济思想的全貌的。“一五”时期,周恩来从“一化三改”两个方面阐明的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思想,深含着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科学理解,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尤其是他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基点上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方面急躁冒进倾向的批评,字里行间闪耀着真理的光辉。虽然,1955年下半年以来,他的这一思想未能贯彻实行,但它却是党的十三大提出并被党的十四大所坚持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先河。




*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1956年6月23日,周恩来说:“三大改造取得胜利,生产力又会更大发展,需要我们动员一切力量,一切积极因素,甚至把消极因素化为积极因素,发展生产、建设国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发展生产,建设国家,这不仅是对毛泽东《论十大关系》中心思想的阐释,而且是进一步的发挥和具体化。


在杭州传达《论十大关系》讲话的精神



  1954年9月,周恩来在一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指出:“我国原来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现在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工业国家,这是一个很伟大而艰巨的任务。毫无疑问,为了实现这个任务,无论在经济方面或者财政方面,都是有很多困难的,我们决不能够轻视这些困难。什么是我们克服困难的道路呢?从最根本的方面说来,这就是要依靠我们全国人民同心协力,艰苦奋斗。”《周恩来经济文选》第201页。简言之就是要调动全国人民的积极性发展生产、建设国家。全国人民的积极性,不仅包括工人、农民的积极性,也包括知识分子的积极性,还包括民主党派和民族资本家的积极性;从上下关系看,既包括中央的积极性,也包括地方的积极性;从民族关系看,既包括汉族的积极性,也包括少数民族的积极性。1956年,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之后,毛泽东综论十大关系,周恩来进一步阐述了以上思想,并且强调不仅要调动国内的积极因素,而且要调动国际的积极因素来发展生产、建设国家。




调动工人、农民的积极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工农关系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关系。由于工人集中在城市,农民居住在乡村,工农关系在地域上表现为城乡关系。由于工人从事工业生产,农民从事农业生产,从社会大分工和国民经济部门的差别上看,工农关系又表现为工业和农业的关系。
  周恩来向来重视正确处理工农之间关系。1949年12月,他在阐述新中国经济的几种关系时,把城乡关系列为诸种关系之首,并指出:“城市与乡村、工业与农业都是辩证的两方面,决不能取消或忽视任何一方面。”《周恩来选集》下卷,第8页。1950年4月21日,周恩来指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的联盟,“首先,我们应该注意到工农关系。要巩固工农联盟,要使城市与乡村的关系得到正确解决,对工农关系就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第160页。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一五”时期,周恩来依据对工农关系的正确认识,进一步阐述了调动工人、农民发展生产、建设国家的积极性问题。他常说,发展生产、建设国家,群众力量是一个基本问题,在科学限度内,再加上人民的积极性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
  当时正在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怎样使社会经济制度的过渡不影响生产和建设的发展?对此,在工业方面,周恩来强调不仅要调动国营企业工人发展生产、建设国家的积极性,也要调动私营企业里的工人发展生产、建设国家的积极性。1953年9月8日,周恩来指出:“目前私营工商业的比重还不小,在工业中占百分之四十二,在零售商业中占百分之六十八,在私营工商业(不包括手工业和夫妻商店)中的工人和店员约有三百八十万人(在国营工厂和商业中的工人和店员是四百二十万人)。这是国家的一大财富,对国计民生还有很大的作用。”《周恩来经济文选》第146—147页。他认为工人不论在国营企业还是在私营企业中工作都一样是光荣的。他提出私营工商业中的工人,应该像国营企业中的工人一样,实行增产节约、劳动竞赛、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数量质量等等,为发展生产、建设国家贡献力量。在农业和手工业方面,周恩来强调不仅要发挥走上集体化、合作化道路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积极性,也要发挥个体农民和个体手工业者的积极性。1953年9月29日,他说,个体农业、手工业今天的作用还很大,不可忽视。“农业是大家很了解的,除了合作化以外,还有个体农业(单干户),不要忽视他们。中国的个体农业、手工业这种生产方式,增加产量还是可能的。个体农业可以深耕、细作、积肥、锄草,增加产量”。同上书,第172页。他认为合作化要坚持“自愿两利”原则,不能对农民和手工业者强迫命令,搞得“人叫、牛叫、猪叫”,不能影响农民和手工业者的生产积极性。
  1956年4月,毛泽东以苏联的经验为鉴戒,总结了我国的经验,提出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毛泽东认为调动国内的积极因素,“工人和农民是基本力量”。毛泽东提出处理好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其主旨就是要发挥工人、农民的积极性。对于工人,毛泽东认为“在无产阶级政权下面,工人的政治觉悟和劳动积极性一直很高”,但“工人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他们的劳动条件和集体福利就需要逐步有所改进”,这样才能使工人的劳动积极性持久。对于农民,毛泽东说:“苏联的办法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我们对农民的政策不是苏联的那种政策,而是兼顾国家和农民的利益”。但是,“鉴于苏联在这个问题上犯了严重错误,我们必须更多地注意处理好国家同农民的关系”。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此后,周恩来反复宣传、解释、发挥毛泽东的上述观点。他反复指出,如果处理不好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工人、农民的积极性就不能很好地发挥,生产和建设就不能顺利地进行。“如果不关心人民的当前利益,要求人民过分地束紧裤带,他们的生活不能改善甚至还要降低水平,他们要购买的物品不能供应,那么,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就不能很好地发挥,资金也不能积累,即使重工业发展起来也还得停下来。”《周恩来选集》下卷,第230页。




发挥知识分子的力量(1)



  革命需要知识分子,建设尤其需要知识分子。
  在党和国家最高决策层中,周恩来同知识分子的联系最多,对知识分子在建设中的作用及如何调动知识分子的积极性也论述得最多。
  早在1950年8月周恩来就指出:“各种建设从恢复、整顿和调查开始,已经看出现有的专家是不够的。”“愈接触各种事实,愈使我们感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不论是私人开设诊所的医师,或是在私人工厂中服务的工程师,今天都是需要的。”同上书,第26—27页。
  “一五”计划时期,周恩来在阐述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第一个五年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