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蒋氏家族全传-第1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委员会主席,一致公推常务委员蒋经国担任”。全会决议还坦承:“当前国际局势
瞬息万变,反共阵容摇撼不安”,流露出无可奈何的心情。“副总统”严家涂继蒋
介石之后出任“总统”,被认为是为未来的“总统”蒋经国铺路。其实,在“国民
大会”选举前的几个月,台北议会决定敦请蒋经国出马竞选时,蒋经国本人并未表
明意愿,而且故意回避去了金门。后来还是严家金出面向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推
荐,在1978年1月7日的临时中常会上,决定以蒋经国为“总统”候选人。2月19日国
民党的十一届二中全会,也同时提名。在3月21、22日的“国民大会”上,蒋经国以
总投票数的绝对优势当选,5月20日正式就任第六任“总统”。谢东阂当选为国民党
“副总统”。至此,蒋经国终于实现了蒋介石的遗愿子承父业。
  蒋经国宣誓就职的当天,即召见台湾当局主管宣传的负责人,作如下指标:一,
今后不希望再有“蒋经国时代”这类名词见诸报端。二,今后也希称他为领袖。三,
今后不希望有“万岁”的口号出现。此外,蒋经国继续推行“年轻化、知识化、本
土化”的用人政策,以减缓因省籍问题而引发的激烈冲突。当然,他的“台人治台”
政策是有限度的,台湾籍参政人士往往处于位高权轻的地位,即“只有执行权,没
有决策权。”另外,对一些反对国民党的人,不再一味施以高压,而以“放逐”取
代“监禁”,以期化解矛盾。
  所有这一切,确胜乃父一筹。但蒋经国对父亲的作为是始终表示钦服的。
  1975年4月21日,蒋介石病逝半月后,蒋经国在日记中写道:
  “深夜坐于灵堂,想起父亲侍儿慈而亦严,爱之教之无微不至。尤其25年前撤
离大陆之时,日夜相处,共冒危险,出生入死,同受毁谤,遭受侮辱攻击,父亲为
贯彻反共救国之职志,一心一意为挽回危局而东奔西走,对种种污蔑视若无睹。”
  “父亲一生之中,受过多少怨恨,遭遇多少误解,经过多少凶险,所以父亲常
谓:‘自顾一生,实无时不在患难、耻辱、艰危、诬陷、渗透颠覆、出生入死之中’。
但是从未为自己出而辩护,对于美国政府于38年所发表之白皮书亦是如此。父亲常
日:‘天下事总可水落石出’。今日一切是非皆已大白于天下,此正父亲所言‘余
既为革命而生,自当为革命而死,必以清白之体还我天地父母也’之愿得偿。今日
世人皆知,无私无我,爱民爱物,乃我父亲为人处世之基本精神也”。蒋经国在日
记中还记述了他父亲与蒋方良之间的关系:
  “父亲逝世,吾妻悲痛异常,日夜痛苦,几已成疾,颇为之忧。父亲逝世之夜,
吾妻曾吻父亲之额以哀永别。犹忆当妻归国拜见父母之后,曾对余言:‘余幼年即
丧父母,而由胞姊养大成人,今来归蒋氏,必视君之父母为我之父母。’此言相隔
已有38年,吾妻如此言之,即如此行之,可谓尽孝矣。妻50岁生日,父亲曾亲书
‘贤良慈孝’赠之以作纪念,妻视为至宝,除保留原件外,并托人将四字刻之于石,
置于宝中。去年春节,父母双亲曾与妻摄影留刻之于石,置于室中。去年春节,父
母双亲曾与妻摄影留念。此一照片也置于房中。父亲逝世之次日,余见妻曾对石刻
哭不成声。余独自守灵于慈湖,时与家中病妻为念。吾父慈祥为怀,最重人情,但
一生辛苦,惟为儿者知之最深”。
  1976年3月8日,将经国在《梅台思亲》一文中,将孙中山先生与蒋介石并称为
“两位时代革命伟人”。他说:“从历史看,国父和领袖实在是为中华民族这一民
族这一时代而生的承先启后的革命伟人”。他们“都是来自农村,都是以毕生之力,
谋求国民生活的安足而且也都是以伟大的革命人格,引领着照耀着我们,来创造理
想的人生”。“‘国父思想可说突破时代的,而领袖革命的反共的远见睿智和坚毅,
尤为同时代的人所不能及”。
  1977年4月4日,蒋介石逝世2周年之际,蒋经国又发表了《其介如山》的纪念文
章。文中称:
  “父亲故去之后,虽然没有留下物质的遗产,却有着其影响无可估量、其价值
无可比拟的精神遗产,这些精神遗产见之于几十年来的演讲。著述、接谈、会议、
教育训练之中,特别是永远留存于许许多多人们的印象记忆之中。这些精神遗产都
是父亲为国家复兴、为世界和平奋斗一生的血汗所凝成,也都是父亲的思想、精神、
睿智所累积”。“父亲一生,事亲以孝,报国以忠,待人以诚,处事以公,律己以
严;而在我的有知之年,都承受父亲的训诲,庭前责教,手谕督勉,以及思想、精
神、行事的潜移默化,时时刻刻,我都在慈晖教泽之中。”
  由此不难看出,蒋经国在蒋介石去世之后,虽然采取了一些新的施政措施,但
他从思想上、感情上还是忠实地继承了乃父的衣钵,是彻底的“子承父业”了。
  正当蒋经国的声望在台湾日渐升高之际,大陆上传来了和谈之声。1979年元旦,
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即日起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呼
吁和平统一中国。1981年9月30日,叶剑英委员长发表谈话,进一步阐明关于实现祖
国统一的方针政策。1982年7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承志发表《至蒋经
国先生信》希望他捐弃前嫌,促成第三次国共合作。公开信全文如下:经国吾弟:
  咫尺之隔,竟成海天之遥。南京勿勿一晤,瞬逾三十六载。幼时同袍,苏京把
晤,往世历历在目。惟长年未通音信,此诚憾事。近闻政躬违和,深为悬念。人过
7旬,多有病痛,至盼善自珍摄。
  三年以来,我党一再倡议贵我两党举行谈判,同捐前嫌,共竟祖国统一大业。
惟弟一再声言“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余期期以为不可。世交深情,于公于
私,理当进言,敬希诠察。
  祖国和平统一,乃千秋功业。台湾终必回归祖国,早日解决对各方有利。台湾
同胞可安居乐业,两岸各族人民可解骨肉分离之痛,在台请前辈及大陆去台人员亦
可各得其所,且有利于亚太地区局势稳定和世界和平。吾弟尝以“计利当计天下利,
求名应求万世名”自勉,倘能于吾弟手中成此伟业,必为举国尊敬,世人推崇,功
在国家,名留青史。所谓“罪人”之说,实相悖谬。局促东隅,终非以计。明若吾
弟,自当了然。如迂延不决,或委之异日,不仅徒生困扰,吾弟亦将难辞其咎。再
者,和平统一纯属内政。外人巧言令色,意在图我台湾,此世人所共知者。当断不
断,必受其乱。愿弟慎思。
  孙先生手创之中国国民党,历尽艰辛,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终于推翻帝制,建
立民国。光辉业绩,已成定论。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首次
合作,孙先生领导,吾辈虽幼,亦知一二。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辈身在其
中,应知梗概。事虽经纬万端,但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
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双方领导,同窗挚友,彼此相知,谈之
更易。所谓“投降”。“屈事”、“吃亏”、“上当”之说,实难苟同。评价历史,
展望未来,应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何发党私之论!至于“以三
民主义统一中国”云云,识者皆以为太不现实,未免自欺欺人。三民主义之真谛,
吾辈深知,毋须争辩。所谓台湾“经济繁荣,社会民主,民生乐利”等等,在台诸
公,。:中有数,亦毋庸赘言。试为贵党计,如能依时顺势,负起历史责任,毅然
和谈,达成国家统一,则两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共图振兴中华之大业。否则,
偏安之局,焉能自保。有识之士,虑已及此,事关国民党兴亡绝续,望弟再思。
  近读大作,有“切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在”之语,不胜感慨系之。今老
先生仍居于慈湖,统一之后,即当迁安故土,或奉化,或南京,或庐山,以了吾弟
孝心。吾弟近曾有言:“要把孝顺的心,扩大为民族感情,去敬爱民族,奉献于国
家”。旨哉斯言息不实践于统一大业!就国家民族而言,可谓忠孝两全。否则,吾
弟身后事何以自了。尚望三思。
  吾弟一生坎坷,决非命运安排,一切操之在已。千秋功罪,系于一念之间。当
今国际风云变幻莫测,台湾上下众议纷芸。岁月不居,来日苦短,夜长梦乡,时不
我与。盼弟善为抉择,未雨绸谬。“寥廓海天,不归何待?”
  人到高年,愈加怀旧,如弟方便,余当束装就道,前往台北探望,并面聆诸长
辈教益。“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说恩仇”。遥望南天,不禁神驰,书不尽言,
诸希珍重,仕候复音。
  老夫人前请代为问安。方良、纬国及诸侄不一。
  1984年10月23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朋友时曾再次阐述“一国两制”的构想,
强调和平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中国统一。对于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
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提出的一系列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真诚愿望,蒋经国始终未作正
面接触。但是,蒋经国也历来反对“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和“台湾独立”的
论调。他的旗帜非常鲜明:只有一个中国,两岸必须统一。
  在“内外压力”之下,蒋经国谨慎地推动了几项主要的民主化和开放政策。19
86年,他解除了戒严令,使台湾出现了难得的民主开放气氛;1987年,他主持制订
了台湾民众到大陆探亲的开放政策等等。可惜,由于身体原因,蒋经国来不及再办
更多的事。他晚年坐着轮椅治理台湾,单只是台湾岛内的事就足够他伤透脑筋了。
正如有关人士的述评那样:
  蒋经国上台后,经过一系列“革新”,使其在国民党中央的权力核心得以建立,
国民党在台的统治地位相对稳定。蒋经国提拔一大批新人上台,也必然后有一批
“旧人”下台,并将继续威胁到尚保留在国民党党政军最高权力核心中“旧人”的
既得利益。不仅如此,在蒋经国提拔的“新人”中,也存在着很大的分歧。以李焕
等人为代表的一部分新派人物,由于他们长期从事“党工”工作,与下层接触较多,
自然认为国民党开放政权是适应台湾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以王升等人为代表的部分
新派人士,由于长期从事军政和情治系统工作,处于秘密状态且“与世隔绝”,所
以主张不能放权。国民党内这种错综复杂的矛盾,逐渐形成了“革新派”(也叫开
明派)和“保守派”,到80年代初,两派的斗争因蒋经国身体康健欠佳而围绕“接
班”问题日愈激烈。
  70年末,年逾古稀的蒋经国身体状况渐呈衰弱。1982年3月29日,蒋经国赴圆山
主持“春祭”,当他下车后步入“忠烈祠”大门,通过仪仗队登上台阶不到100米的
路程时,身体已支撑不住,到了主祭位置时更是站立不稳,只由两位侍从人员左右
搀扶。仪仗队将花圈抬到他面前,他也没照惯例鞠躬,只是用手触摸了一下便草草
了事。这一过程的摄像新闻播出后,立刻引起社会各界的纷纷猜测。大家虽不知蒋
经国得了什么病,但其“政躬违和”已是众人皆知。同年4月5日,是蒋介石逝世纪
念日,蒋经国本想亲往主持仪式,可在他上数十级台阶来到蒋介石铜像前的时候,
又感身体不支,改由“行政院长”孙运主持。蒋经国身体如此糟糕,自然出现了
“权力”继承问题。于是“开明派”与“保守派”开始了一场激烈的争夺战。双方
的分歧主要是由谁来接班。若由刚刚崛起的“新生代”承袭“大位”,则关系到国
民党的前途,因为这些人没有大陆经验;若由“元老”接班,“新生代”岂肯罢休?
国民党内出现了“继承危机”。正当双方各不相让,僵持不下之际,1983年双十节
前,长期不露面的蒋经国奇迹般地出现在电视画面上,过去那张像吹满空气气球、
闪闪发光的浮肿的脸不见。此后,蒋经国又到金门和澎湖各一次,并在金门铲土植
树。据说,蒋经国病情好转得力于俞大维。俞从美国请来一名老中医,经过“望”、
“闻”、“问”、“切”之后,认为蒋经国因患有糖尿病,长期服用“胰岛素”造
成皮下积水,以致压迫肢体各部的末梢神经,影响行动。然后开了一剂药方,三剂
药下肚,蒋经国果然浮肿渐消,继之,腿脚也灵便多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