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宣传知识的重要性,突出尖端科技与管理科学的重要性,鼓励年轻的学人在实践中学习,像比尔·盖茨那样创建高科技公司,以及尊重在守法前提下的个人财富,重视学历,在内地开辟发展美国硅谷那样的新、高、尖的科技开发区,为有更多的成功人士鼓呼……这当然都是对的。然而,我以为要适可而止,要把握好分寸尺度,不要把奔小康演化成了奔大富,这有使富者更富、而使未达小康的俗众败兴、乃至其中很大一部分反而变穷的危险,更重要的是需要有另样的声音出来制衡。
《家居男人》这块〃他山石〃,就对〃成功人士〃的价值标准予以了置疑,而把黄金般的价值判断,给予了平凡的人士、庸常的〃小日子〃,发出了与《美国丽人》完全不同的声音——《美国丽人》固然对美国中产阶级的虚伪生存与内心危机做出了鞭辟入里的剖析,但它隐含的价值观,还是普通人应该更有〃出息〃,能努力再向上登攀达到〃成功〃才好——《家居男人》对〃美国生活方式〃的颂赞里也许有并不适合我们的成分,但它对疏离了所谓〃成功〃的平凡人生里那些优美人性的肯定,却是具有普适性的营养,值得我们吮吸。
1998年我第二次去美国,2000年第二次去法国,又去了英国,在那边,我发现——其实也算不得什么发现,那本是依靠合理想象也可以明白的——那些西方国家并不是到处是〃硅谷〃,也有许许多多从事非高科技的俗众,过着远非天天要上网漫游聊天的凡庸生活。那边的一般人,包括大学生,崇拜比尔·盖茨的似乎并没有中国这么多,有的提起他来甚至觉得是个很无聊的人,不过是赚了大钱,发了财罢了,哪里算得什么民族英雄、青年楷模、人类精英!一个法国知名的文科教授坦言他的电脑只不过用来做文字处理,对上网毫无兴趣,更不觉得应该去学会编程什么的;一位美国诗人更是坚持手写,他没有电脑,而绝无〃文盲〃的自卑感。大学生辍学去开公司,他们觉得那只是辍学者个人的私事,哪里够得上什么〃新生事物〃?一般人都还是觉得学业应该坚持修完再去创业才好。
那边固然重视文凭,却并没有达到矫情的地步,还是以实际的能力为第一位的舍取标准。经济管理固然是相当热门的学科,但也没有人人争而学之的氛围。想想也是,倘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全民都是善于〃科学管理〃的人士,那么,谁又来充当被管理的一线工作人员呢?我在西方到处看到普通的加油站工人、集装箱卡车司机、旅馆清洁工、商店店员、公园里的花木修剪工……也并非都是些少数民族、外来移民,还是白种青年人居多,大都面无愠色羞赧,神色自若地从事他们的职业,安度他们的人生,哪里是世界人类进入〃纳米时代〃,当不成〃资本家〃也当不成〃知本家〃就〃必然落伍〃的痛不欲生景象?他们许多家庭之所以还在使用录放机放录像带看,并不另换影碟机去看光盘,除了其他因素以外,观念上并不以使用的东西的高新科技成果含量为取舍标准;而相反的,返朴归真,过平凡而简单的生活倒成为了一种时尚。
因此,我觉得我们中国人,在目前的时势下,应该有多种声音供人们选择,或综合加以思考,其中的一种声音,就应该是——给平凡以价值。这样的〃声源〃,既可以从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里挖掘,也可以从西方的文化(古典的、当代的、前卫的、通俗的)里借鉴。这回我从美国两部好莱坞电影谈开,算是一次尝试,这样的声音,我还将进一步使其浑厚、洪亮,并企盼得到合鸣与回应。
你有淡淡的哀愁吗?
那天,与一位白领女士聊天,她职位稳定,收入颇丰,夫君更称得上〃成功人士〃,早已过上〃一套房子一辆车,一个孩子一条狗〃的优裕生活。而且,她颇得意地告诉我,上面那句概括小康人士的俗语里的四个〃一〃,于她家而言都已属于〃前史〃,他们正在着手买第二套更大更好的房子、第二辆小轿车,并且因为他们都是独生子女,又都是高学历,根据相关政策也还可生第二胎,目前她已有喜,而宠物,他们也计划在第二个宝宝会跑动时,增养一只名贵的斑点犬。我听了很为她高兴。
这位跟我沾亲带故的白领女士,算得打小看着她长大,时光流逝,她犹如小小嫩芽,挺拔为一棵秀丽的白杨。她似乎所有该有的都拥有了。她发现我摇椅边总放着一本丰子恺漫画选,随手翻看,嗤嗤地笑。问她是否觉得有趣?她坦言:〃笑的是您,总抱着这样的东西怀旧,如今世界都是什么样子了,漫画也不是这么个画法啦!〃我知道她和她夫君平时常看的是台湾的几位漫画家的连环画,那确实跟丰子恺的画儿完全异趣。时代的变化促成着画风的更新,但艺术这东西既然是人性的渗出或喷涌,那么只要人性还是那样,古典的、老旧的、时过境迁的艺术作品里,总会有一些把人性某方面表达得准确生动的,也就一定能具有长久而充沛的生命力,能跟新增添的艺术作品一起,成为现世欣赏者多元选择中稳定的一元。
丰子恺有一幅作品画的是年轻母亲灯下为婴儿喂奶,一边翻着本旧书,里面赫然出现几枚花瓣,画题就叫《三年前的花瓣》。白领女士看着还嗤嗤地笑,我就问她:〃你的书里,能找到旧时的花瓣吗?〃她摇头:〃怎么会有?我的任何一个可以夹东西的物件里,都没有花瓣。〃说完,她若有所思,竟破例地似乎凝视起那幅画儿来了。
后来我们一起喝下午茶。那天她来找我,本是很功利的目的,为的是把我强拉到两天后的一个名为研讨实际是推销的场合去。没想到我出了两本关于建筑的书以后,会惹来这类的麻烦。这天尽管我没能让她完成使命,她告辞时连说遗憾,但我们的交谈还是让我觉得很有收获,她也有同样的表示,但愿那是她的真心话。
她走后,我在摇椅上闭目摇晃了很久。我不敢说当今的白领一族多是她那样的情况,她自己倒跟我说她和她夫君都很有代表性,可供我作为〃模特儿〃剖析一番。概言之,他们虽然已经是十足的小资产阶级,或者说是十足的中产阶级、小康人士,但是,他们的思想感情里,却很缺乏传统小资产阶级的那种调式,这是为什么?
茶话间,我曾问她:〃你可有过淡淡的哀愁?〃头一遍她甚至没听懂,还得我再问,并且把〃淡淡的哀愁〃几个字的写法详细道明。
她真的没有过那样的情绪,这跟她的书或任何可夹东西的私人物件里都从未夹存过花瓣是统一的。她自称也曾有过失败的初恋,是她〃快刀斩乱麻〃地跟那个大男孩道了〃拜拜〃,因为她忽然〃清醒〃——那大男孩〃毫无实力〃。后来她终于攫住现在的夫君,其中一个关键的环节,是她在私室灯下,拿两张大白纸,当心都画一条竖线分为两栏,一栏列〃利〃,一栏列〃弊〃,把两位候补夫君的种种信息分别填进两张纸后,加以比较,大体相同的〃利〃与〃弊〃用红笔勾掉,然后看留下〃利〃多〃弊〃少的是哪位。最后她〃两害相权取其轻〃,做出了自己的抉择。〃他果然很有实力,并且很有潜力〃,〃实力与潜力〃是她向还未决定嫁谁的女友的〃永远的忠告〃。
夫妻间发生了矛盾怎么办呢?她告诉我:〃那很简单:谈判。〃
后来我也翻了一本那女士所喜欢的台湾漫画。把夫妻关系定位为战争状态,画得麻辣烫,很好玩。确实,人性中有那类的存在,将其揭?,或引人戒惕,或劝人隐忍,或竟令人在一笑后反觉〃王致和豆腐最最香〃,自有其功德。这样的漫画可以说是与丰子恺的漫画互为补充,旧的不过时,新的不多余,人性从两面甚至多面流溢出来,都算得是小康一族的灵魂写照吧。
但是,为什么丰子恺式的哀愁,不能在若干新的小资产阶级或者说中产阶级的灵魂中氤氲呢?那真是一种过时的情愫吗?
我这一代人,青年时代所受到的告诫之一,就是必须〃克服小资产阶级思想感情〃,而〃淡淡的哀愁〃即其中经常会被点到的〃不健康情绪〃。到〃文革〃起来之时,那〃小资产阶级〃也就跟〃大资产阶级〃画了等号,〃淡淡的哀愁〃也被上纲为〃反动情绪〃了。〃文革〃中上海率先被揪出的〃反动文人〃就是丰子恺,这事很让当时才24岁的我暗暗(哪敢公开)吃惊,因为我一直喜欢看他那些〃满山红叶女郎樵〃的漫画,以及他的《缘缘堂随笔》,觉得他真是一个与政治无关的散淡文人,充其量不过是介乎〃革命〃与〃反革命〃之间的〃不革命〃的中间人物罢了。这样的人物你可以督促他加强思想改造,以进入革命行列,何必大张旗鼓地将其当做那么大的一场政治风暴的大靶子呢?作为〃文革〃大风暴前奏的对电影《早春二月》、《舞台姐妹》、《林家铺子》、《北国江南》的大批判,其中也包含着对人际温情、对〃淡淡的哀愁〃的残暴鞭笞,《舞台姐妹》被当做〃反面教材〃放映时,银幕上伴随着凄美的画面,响起〃年年难过年年过,处处无家处处家〃的唱词,我拼命警告自己〃这可是五彩斑斓的大毒蛇〃,却还是忍不住从心底旋出丝丝缕缕〃淡淡的哀愁〃。
〃文革〃后有幸与陈荒煤前辈相识,他正是上述几部〃大毒草〃电影的〃罪责人〃。那些电影虽然各有编导演员等参与创作的人员,但他当时是文化部负责电影生产的副部长,也确实为这些〃毒草〃的〃出笼〃煞费苦心(草是植物,何以要用〃出笼〃喻其凶险,我至今茫然,但〃毒草出笼〃一度是最流行的正规政治语汇,故仍沿用),为此他不仅饱受批斗之苦,还身陷囹圄数年。陈荒煤原名陈光美,曾是位小说家,第一个集子题名《忧郁的歌》,可见那时他是颇有小资情调的。但他后来投奔延安,努力地改造自己,名字改成了陈荒煤。他最后一篇小说题为《在教堂里歌唱的人》,刻意断绝忧郁,但可能是觉得小说这形式还是容易让自己陷于〃软情绪〃,就此〃红盆洗手〃,一心一意当起了〃文艺战线的组织工作者〃,也就是革命的文化官员,在〃文革〃前一直当到全国电影生产的总管。他自以为思想感情已经改造得相当地〃布尔什维克化〃了,并且在工作中也否决了若干认为是〃思想感情不健康〃的电影,可是,没想到他批准拍摄的上述电影,有的根据烈士作品改编,有的根据现代文学史上有定评的作品改编,有的编剧是老革命,有的素材取自左翼戏剧运动,按说就是有些抒情成分,含有些人情味儿,也该都不姓〃资〃,却一朝全被打翻在地,还〃踏上一万只脚〃,被指斥为是反革命的特大毒草。
陈荒煤〃文革〃后平反复出,以很大的热情投入改革开放洪流,他支持〃伤痕文学〃,对我的小说《如意》改编为电影,他不仅支持,还为编剧和导演提供了细致而内行的指导。当有人怀疑拍摄《如意》是〃为抽象的人道主义张目〃时,他站出来为我们年轻一代撑腰,这都令人感动。但就是他,有一天对我说:〃我最见不得淡淡的哀愁。〃当时我想,他的确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啊。淡淡的哀愁即使算不得什么良好的思绪,也确实不必人人时时都有,更不必在任何一部文艺作品里含有,但又有什么〃见不得〃的呢?后来我进一步深想,他的一辈子处在不间断的思想感情的改造中,小资产阶级感情,特别是其中那最易暴露出来的〃淡淡的哀愁〃这只〃马脚〃,让他吃尽了苦头,也终于让他意识到那是与革命事业格格不入、必须像战胜病毒一样加以消灭的。
荒煤前辈在上世纪末因病去世。可惜不能与他详细探讨关于〃淡淡的哀愁〃这一人类共有的情愫了。
说是人类共有,不用举更多的例子。前些天传来的消息,法国女作家萨冈仙去。萨冈的成名作就是《别了,哀愁》。哀愁,无论是拥抱它还是告别它,那肯定是人类共有的一种情绪。哀愁与人类的总体生存状态有关,更与人性有关。革命家尽管为了社会公正去进行革命,却大可不必将哀愁、特别是淡淡的哀愁,这人类的固有情愫,当做革命的对象,大加挞伐,加以杜绝。
我20年来一直珍藏着一本小书《中国散文44篇》,是中国作家协会江苏分会1983年编的,封底上印着〃内部学习资料〃,后来不知道是否正式出版了。这本选集所选的44篇散文确实都是精品,从上世纪20年代一直选到80年代,当然,前半世纪的所占比例很大。编选者强调,那只是因为那些文章〃不好找〃,我读这些篇什,却感觉到,编选者是在有意无意地帮助读者去找回那些被极左、特别是〃文革〃所荼毒、抛弃、遮蔽的美文,这些美文题材各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