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堕落、苦难、博爱与正义-因父之名-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文章标题: 堕落、苦难、博爱与正义…《因父之名》In the Name of the Father


作者: 苏友瑞 2001…11…28 09:18:47 点击: 47 返回 

《因父之名》In The Name of The Father 1993年 
导演吉姆·谢里登 Jim Sheridan

一、前言 

  为什么人性会堕落?为什么社会常有不同时代的苦难?什么是博爱、什么是正义?这些萦绕我们心中永远的提问,再一次被《因父之名》这部电影所激起,我们会如何回答?如何面对心中这种盘根错节的疑惑? 

  《因父之名》的背景是一个混乱的时代,一个终日混混噩噩的年轻人,由于得不到父亲的肯定,于是放纵自己的生活而当起小贼;结果却在时代处境下莫名奇妙变成英军追捕的狙击手,莫名奇妙被自己爱尔兰同胞当成英雄般协助逃难,莫名奇妙被爱尔兰共和军领袖警告危及生命,因而莫名奇妙被迫离开家乡前往伦敦,也莫名奇妙地在伦敦变成炸弹惯犯而被判冤狱十多年。 

《因父之名》在上映后不久就获得了当年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七项提名。同年,影片还获得了柏林电影节金熊奖最佳电影大奖。

二、堕落与苦难 

  他只是一个自觉得不到父爱而叛逆的小孩子,如同千千万万平凡人父子亲情一样,谁不是从怀疑父爱的情境中走出,最后才能发现亲情的可贵?然而,在时代处境下,一个平凡的紧张父子关系,却被夸张地与环境结合成年轻人的犯罪倾向;年轻人的叛逆出口转向对英国人统治的集体情绪发泄是一种夸张的结合,年轻人的叛逆出口转向嬉皮生活而被冤枉成炸弹犯是另一种夸张的结合。每一个人都是从叛逆中走出,每一个人无论多么爱自己的亲人,总会像电影中一样在某段时间与自己亲人关系紧张,这是人性的有限。人性原本就因为种种缺乏而产生种种迷失,非得等待时间的熬练才能成熟,儿子需要成熟,父亲也需要成熟,人性的有限成为必然紧张的亲情关系,这是原罪,导致亲情总会叛逆(如儿子)或刻薄僵化(如父亲)的原罪。 

  原本只是单纯的原罪造成的单纯亲情紧张关系,但是在时代的戏弄下,一切都变成苦难的根源。只是单纯对爆炸死亡的原始恐惧,可以变成英国群众对无辜人士的疯狂陷构入罪;只是单纯的生活叛逆,可以变为被妖魔化成冷血杀手的最佳人选;只是单纯的是非对错正义性格,也可以变成冷血毫不留情的杀手心态。没错,这就是社会上苦难的根源;因为人性的有限,所以产生原罪;因为种种盘根错节的原罪纠葛,所以产生苦难;因为产生苦难,所以人人寻找终极价值关怀,为自己寻求适合的道路。 

三、博爱与正义 

  在狱中,父亲一贯的站出“博爱”的光辉,他不自怨自哀,不咀咒、不气馁,鼓励儿子。他只求无愧于心,只要自己不犯罪,环境加之的无辜罪名,全都在对玛丽亚的祷告中交托给上帝。这是爱,却缺乏正义,儿子无法满足,只能在父亲的虔诚祷告中予以嗤笑。儿子问:为什么父亲总是在他犯错时出现?这正是因为父亲的爱,不愿意儿子犯罪,而主动涉入儿子的各种生命错误选择,同时却也无法同理体会儿子真正需要的心理支持。 

  这时出现了真正的炸弹犯,他拥有完整的正义性格,勇于承认自己所做所为,直指男主角全家的无辜,并且立刻成为男主角的保护者。他一开始就以打架宣告他绝不屈服于社会压迫,并且以冷酷无比的炸弹威胁让狱中老大为之胆寒,因而使狱中爱尔兰人得到尊重与保护。这种完美无比的正义典型深深吸引了男主角那颗身受冤屈而冷望正义的心,他成为炸弹犯最得加的助手,策划整个监狱的示威运动。一时间,满足正义热情的灵魂,是否得到终极值的满足? 

  示威运动被镇压了,炸弹犯牢牢记住是监狱长下令镇压,根据冷静的正义原则,他该接受正义的处罚。于是他们设计了事件,炸弹犯亲手用自制火焰枪把监狱长烧得全身残废。看到火烧人的一幕,男主角被震惊了:走向正义,难道需要这样的冷酷?他面对着炸弹犯,质问:“杀人的感觉是如何呢?”。 

  男主角重新发现了父亲的博爱,他无法让自己的正义热情发挥到即使杀人也能冷静的极端,只能重新寻求与正义相反的出路——博爱。儿子与父亲重新对话,重新发现父亲的爱,重亲理解父亲是如此的有限,所以爱的表现也无法完全;无法完全的爱使儿子不满而心生叛逆,这是人性普遍的误会;现在透过儿子对正义的全新评价,博爱重新回到儿子的心灵。 

  然而博爱也不是简单的答案,父亲死了,而且是死在坚不认错的警政人士之瞒顸处置中。原本可以保外就医,却坚持他们是危险份子而拒不交保,终于导致父亲的死亡。父亲过去了,博爱的典型也过去了。终究,面对一个偏差的社会处境,博爱也不是一个完整的答案。

四、结语 

  面对博爱与正义皆不能完全解答的处境,人应该如何自处?男主角有幸被一位有良心的律师加以救助而出狱,出狱的理由是非常妥协的“女王特赦”;如果他坚持正义,他可以选择“除非重新审判有关人员,否则绝不出狱以示抗议。”;如果他坚持博爱,他也不必在人群中宣称一定要洗刷父亲的冤名——他可以成为默默关心别人的善心人士,这是走向博爱而无正义的极致。很明显的,电影最后提供我们一条可能的出路:儿子出狱了,不是为了“罪名洗刷”的正义而出狱,而是为了对父亲的爱——因为对父亲的爱,绝不容许父亲身受冤名,所以要致力于冤案的平反。也就是说,生命值得生存的依据,是爱;而生命值得燃烧的表现,是正义。 

  电影最后告诉我们社会的苦难永远无法公平赏罚,失职人员无一受到处分,冤名仍无彻底洗刷。世事就是这样的,不完美的社会,不完美的个人。完全的公平只存在人心,不存在现实。 

  这部电影带给我最大的感动在于男主角经历社会苦难中博爱处境与正义处境的洗礼,他找到的出路绝对不是唯一,他可以选择坚持不出狱直到平反,也可以选择从此做一个像父亲一样的沉默善心人士;无论他选择什么,我们都会看到一种成熟——经历过爱与正义之两难后的成熟,而面对不完美的社会与个人。 

  电影绝对不可能提供我们任何答案,但我们却可以通过电影得到各种思辨:只要人性有堕落、社会有苦难,就必然引发个人在博爱与正义之间困难的抉择;在各种抉择中,人人都各自找到让自己安身立命的终极价值关怀。但是,我们是否都能通过电影中表现的二元张力——让自己能通过爱与正义不同向度的考验,而使我们有可能选择真正成熟的生命态度? 

  可惜中国文化显然缺乏对爱与正义两难的深切体认,从台湾或大陆的电影看来,谈到社会苦难的电影,如《悲情城市》、《无言的山丘》或者《活着》,中国人对于社会苦难的感受,总是以一种历史自然的愁思去超越,也就是看着事件过往如同历史的自然滚进,最后终究是一场空与幻灭。爱与正义的二元张力选择何以在我们的文化中如此缺乏,是中国人早己超越了爱与正义的二元张力?还是中国人过度乐观于用历史自然的幻灭感超越社会苦难?













(发帖时间:2001…11…29 8:46:39)

…正义
回复(1):如果回答最后一段的问题最后一句,两者应该都不是。具体的回答是:“一种彻底的无奈”。
…啪啪啦

回复(2):还好啦,很早前看的片子

…toshiya








返回目录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