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许受到孙中山的感染,孙眉离开家乡回到檀香山不到半个月,又将一笔款直汇给孙中山。
孙眉的款项,无疑是对孙中山革命活动的支持。孙中山为了组织武装起义,常在新房二楼的书房里研制炸药。一天傍晚,他把配制好的一小缸白色炸药带到房后试验,把炸药安放在西闸门前,说:〃看看我们的炸药威力大不大。〃村中小孩前来围观。孙中山点燃导火线后,带领小孩们后退。顷刻,〃轰隆〃一声巨响,炸药爆炸成功了。孙中山与小孩子们齐声欢呼雀跃,仿佛革命胜利了似的高兴。
待爆炸的烟雾散开之后,他们走近一看,闸门顶悬挂的〃瑞接长庚〃四个字的大石匾被炸出了一条大裂缝。人们惊骇极了,邻人都说:〃为何要在自家房中进行试验,到野外岂不更好?〃孙中山幽默地笑着回答:〃野外空旷旷的,试验不出炸药的威力来。〃
以行医为名寻革命之路
大学毕业对每个学生来说,都面临着新的工作选择。孙中山也是一样,他只是不像其他同学那么急切。早在大学三年级时,有的同学已开始为今后的饭碗奔波了。直到大学毕业前夕,孙中山才开始考虑这个问题。他的想法很多,也很活跃。最后选择了合股开药房的方案,并请好友、粤南才子——陈少白为他拟定了招股合资的章程。招股章程一贴出,立时引起一场风波。最早得知这个消息的是医校的康德黎教授。他了解孙中山的学识,该校第一名成绩的学生竟去开药房,令他大吃一惊,实在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是否听错?于是,他一纸手令,命学生送到孙中山那里,让他亲来一趟,好好谈谈。孙中山来到康德黎教授的书房,那是一个阴雨霏霏的黄昏。
〃康老,找我有事吗?〃孙中山推开了教授的门。
〃你是我最好的学生。老师希望学生超过老师,用你们中国话说,这叫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听说你要去开药房,这是真的吗?〃康教授开门见山。
〃是的。〃孙中山坐下回答。
〃你不该做这种事情,不能用你的名字去开药房的。因为你是本校第一届第一名的学生,应该自爱。在我们英国,医师的地位很高,被当作上等人,如开起药房,做起买卖来,就低贱了。〃
〃我信任教授。那就容我考虑一下吧。〃孙中山说完,又谈了其他的想法,教授又帮助他选择。最后,孙中山应澳门镜湖中医院之请,出任该院的第一位西医师。孙中山建议该院中西医联合施诊,互济不足,被院方果断采纳,这是我国中西医结合的开始。孙中山堪称倡导此事的第一人。
孙中山医术高超,医德更高,很快赢得了患者的欢迎。他对穷困患者不收医疗费,并免费赠药品,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深受人们好评。
他精于外科、小儿科。在解剖手术方面,更是医术精湛。他曾为一个生命垂危的患者动大手术,剖除一个鸡蛋大的胆结石,足有九十克重,患者及家属不知如何感激才好。从此,中山名声大振,求医者愈来愈多,不到三个月就远近皆知。在人手不足的情况下,他又聘来母校英籍教师狄利亨到澳门协助医务,一年收入颇丰,达一万美金。
当年的12月,孙中山还是开了药房。他两次向镜湖中医院借款共三千一百六十八两白银,在澳门大街仁慈堂附近设中西药局,自己单独行医。后将药局和医所迁至草堆街80…84号。
由于医业兴旺,引起葡萄牙同行排挤,当局百般刁难,不发行医牌照,孙中山无奈,只好托葡籍友人费尔南德斯向澳门当局申领行医牌照,但澳门当局竟以非葡国医科毕业为由,拒绝发给。孙中山只得改赴广州设医所,将在澳门行医的用具如刀、碗、碟等赠予费尔南德斯留念。此事不成,也算友谊。
1893年春,孙中山至广州行医。在西关冼基设中西药局,又在双门底(今北京北路)圣教书楼内设医务分所,又与香山南莨乡人程北海合股在香山县城石岐镇西门口(今孙广西路东段)设中西药局支店。所售西药有发冷丸、癣皮肤水、拔毒生肌膏、立止牙痛水等多种药物,在包装纸上印有〃孙逸仙博士监制〃的字样。
1894年广州的《中西日报》以通栏标题作了介绍:
……本局敦请大医生孙君逸仙来省济世,每日10点到12点,在局赠诊,不受分文,以惠贫乏。求医者,须在10点以前来局挂号,午后出外诊症……先生素以济人利物为心,若有意外孕妇难产、服毒等症,报明危急,无论贫富均可立时邀至,设法施救,幸毋观望,以免贻误。
每天,患者如流,前来排队,队伍足有一华里长。这忙坏了孙中山。
孙中山不辞劳苦,尽心尽力,对患者有求必应,就是从广州匆匆回乡探家时,亦不忘救死扶伤。一次,一个村妇难产已拖延了两天。家人喊他时,他刚刚为另外一个病人看完急诊,躺下还没有入睡,听到有人喊,就连忙起来,及时赶到,妙手回春。还有一次,一个奄奄一息的病人吃了他的药,居然起死回生。人们对他的医术赞不绝口,称他为〃活菩萨〃。还有个牙疼患者,投医数月而无效,医空了家产,中山一治,药到病除,分文未收。
孙中山〃借医术为入世之媒,十年如一日〃,他广交朋友,为积蓄政治活动力量而做着准备。
他在行医的同时,常到同事家串门,畅谈国事,畅谈理想。一天,他到朋友关景良家中拜访。关母黎氏十分喜欢孙中山豪爽、刚直的性格,更称赞他是个有大志向的好青年。
〃读书做官〃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观念。关母看到孙中山天庭饱满,地阁方圆,同时又能发愤读书,很是与众不同,便逗趣地问他说:〃你如此发愤读书,将来想做什么大官?是广东制台吗?〃
孙中山摇首回答道:〃不。〃
〃是想做钦差大臣吧?〃关母继续问。
孙中山再次摇了摇头,说:〃也不。〃
关母笑着问:〃那么一定是想当皇帝了。〃
孙中山也笑着回答:〃我想比皇帝更大。〃
关母大吃一惊:〃原来你想当'齐天大圣'——胆大包天的孙悟空啊!〃
孙中山平静地说:〃推翻满清政府,实行民主、共和,人民做了国家的主人,不是人人都比皇帝大了吗?〃
孙中山的风趣给关母留下深刻的印象。据说孙中山真正成了大总统时,还到关母家探望。
名人康有为在广东家乡影响很大,广州也是他维新活动的中心。1893年,他将讲课的坛舍由邝氏祠堂搬到科学宫仰高祠,又特地装上一个方匾额,题上〃万木草堂〃四字。
此处恰巧距孙中山医所所在地双门底圣教书楼不远,康有为经常到书楼购买有关西学的翻译书籍,孙中山对这位〃荣光故里〃的康圣人很钦佩,便托人向康表示愿意结交。可此时的康有为正中了乡试第八名,是个举人了,而且朝野闻名,梁启超等名人都前来拜见老师。他对孙中山很不以为然,说:〃孙某要订交,必须先具门生帖拜我为老师才可以。〃
孙中山一身傲骨,岂可摧眉折腰。因此,也就没有去叩拜这位疾呼〃三千年一大变〃的风云人物做自己的老师。
上书李鸿章寻求改革(1)
孙中山即是共和知识分子的代表。他为了实现自己的革命理想,以行医为掩护,活跃在广东地界,受影响者达二十多人。后来这二十多人都成了近代中国革命的先驱。他们定期集会,酝酿着经世抱负的施展和组织的产生、纲领的制订。故事也就从这里产生……
一天,是他们约定的集会日。大家都到齐了,惟独孙中山缺席。大家开了一阵玩笑,说中山回家搂老婆睡觉去了,革命对他来说,已经到头了;有的人说,中山可不是那种人,别冤枉了好人。大家有说有笑,谈得很晚很晚。直到深夜12点会议行将结束时,中山到场了。
大家心照不宣地要开中山一个玩笑。◎孙中山在这里写了《上李鸿章书》。
〃好了,好了,闲话少叙。他说他是正人君子,那么就有正人君子的事实。你当着大家的面,汇报一下你这十几天来的情况好不好?〃爱开玩笑的尢少纨鼓动大家说。
〃好,好!〃大家一致拍掌,〃当面交代!〃
〃看来我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孙中山说完从手提包中取出一份材料公布于众,〃这就是证据!〃
大家争相看去,只见正题五个大字映入眼帘〃上李鸿章书〃,不觉惊呆了。
〃说实在的,这些天,我一直在开夜车,哪还有心思搂老婆睡觉?〃孙中山看大家很惊奇,再次洗白自己说。
〃这是什么新思路?请孙兄快讲。〃陈少白直言快语。
〃我讲完,你这个才子得替我修改啊!〃孙中山卖起了关子。
〃那好,那好。〃陈少白道。
于是孙中山收回上书全文,一一读来,边读边讲,滔滔不绝。
《上李鸿章书》开宗明义地宣称:〃欧洲富强之本,不尽在于船坚炮利,垒固兵强,而在于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我国家欲恢扩宏图,勤求远略,仿行西法以求自强而不急于此四者,徒为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
文章接着对这四事作了具体阐述:
所谓〃人能尽其才〃有三个方面:即教养有道,鼓励有方,任使得法。教养有道,是指政府应广设学校,师法西方教育,使学有所用,各有所长,因人因地施教,以收教养之功;鼓励有方,指学习西方,奖励发明,创立学会学报,鼓励实学;任使得法,则指政府用人务取其长而久其职,学优取仕,厚其俸禄。文章认为做到这三个方面就能达到〃天无枉生之才〃,〃野无抑郁之士〃,〃朝无幸进之徒〃,而收人尽其才的实效。
所谓〃地能尽其利〃也有三个方面:即农政有官,农务有学,耕耨有器。农政有官,希望政府仿效西方国家设立农官,经略农事以劝农民;农务有学,要求政府设立农政学堂,对土壤、植物、农业化学等详加考察,倡明农学,收〃一亩为数亩之用,变一国为数国之大〃的功效;耕耨有器,认为中国应购买西方国家的农业机械并进行仿制。文章指出:〃农政有官则百姓勤,农务有学则树畜精,耕耨有器则人力省。此三省,我国当仿效以收其地利者也。〃
所谓〃物能尽其用〃是指穷理日精,机器日巧,开源节流。文章认为:〃泰西之儒以格致为生民根本之务,舍此则无以兴物利民,由此孜孜然日以穷理致用为事。〃文章呼吁中国应大力讲求格致之学,推广机器之用,以谋国家富强。
所谓〃货能畅其流〃,在于关卡无阻碍,保商有善法,广建铁路,发展航运业。文章批评了清政府层层设关、处处立卡,阻难商贾的弊政,指出应学习西方,体恤商民;又批评了洋务派虽有招商轮船之设,但只限于沿海大江,不多设于支河内港,不能畅开货源、便于商运,提出要在富庶之区如粤、港、苏、沪、津等处修建铁路,招商兴筑。
文章强调这四大宗旨的急务在于兴农政,即优先发展农业的近代化,并表示愿协助李鸿章首先在农业上学习西方,因地制宜,次第举办。孙中山自信地指出:如政府采纳他的这些主张,〃以中国之人民财力,而能步武泰西,参行新法,其时不过二十年,必能驾欧洲而上之。〃
十分明显,《上李鸿章书》的四点宗旨,都是希望中国学习西方,保护和发展本国农工商业的大计,可以说这是孙中山最初提出的一个发展中国民族资本的经济纲领。其中,以〃农政之兴尤为今日之急务〃的主张,体现了孙中山重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以农业近代化为首选的经济思想。值得注意的是,洋洋万言的上书中没有一句涉及改革现行政治制度的话,也没有任何介绍西方政体的内容。上书李鸿章一事反映了孙中山企图一展其经世抱负,知遇于当道以实现其民富国强的夙愿。
上书李鸿章寻求改革(2)
孙中山为何要选择李鸿章作为他上书求强的对象?这既有个人的历史渊源,也出于他和同时代人对李鸿章相一致的观感。这里有一段故事要讲。一是李鸿章曾经是他就读的香港西医书院的赞助人;二是孙中山大学毕业时是由校方推荐求职的〃品学兼优的学生〃,任其〃钦命五品军牌〃。该校共推荐三人,孙中山是其中之一。虽然这件事由于两广总督衙门的官僚主义作风而最终未能实现,但孙中山的名字和他的基本状况,似乎已经为李鸿章所知悉,这就发生了个人之间的历史联系。另外孙中山对李的观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