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当中国称霸海上-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丈夫面前一再地责备前妻所生的儿子。虽然这个孩子时常被虐待,但他还是竭尽所能让继母高兴。在一个寒冷的冬天,他脱掉衣服躺在冰冻的湖面上,只为了融化冰块,帮继母取得一条新鲜的鱼。有一回,太祖发现他的儿子之中,有一个因为上课不专心,被老师施以敲头的处分,太祖大怒。当太祖准备采取行动惩治这位宫廷教师时,马皇后出面阻止。马皇后劝她的丈夫说:“织锦之时,必经剪裁;犹如小儿上学,需施以罚。”(译注:此处史料来源未寻获,径以字意译之。)朱元璋才勉强作罢。    
    


第一部分第三章 俘虏与王子(2)

    朱元璋反复无常的脾气,有时候也会直接发泄在他的妃嫔身上,这时统摄后宫的马皇后也会出面干预。有一次,她假装比太祖还要生气,准备将触犯天威的妃嫔送到宫正司治罪。    
    太祖问她:“你为何要干涉此事?”    
    “陛下正在气头上,处罚可能会太重。”她说,“宫正司会根据她犯罪的轻重做公正的处置。所有的罪犯都不该由陛下审判,应该交由适当的机构审理。”    
    太祖又问:“那你为什么生这个女人的气?”    
    她回答:“为了平息陛下的怒气!”(译注:《明太祖实录》,卷一四七,“洪武十五年八月丙戌”条,记此段对话为:“宫人有过,上怒之,后亦怒,命左右执付宫正司议罪。上怒解,问后曰:‘尔不自责罚,付之宫正司,何也?’后曰:‘妾闻赏罚惟公,是以服人。故不以喜而加人赏,不以怒而加人刑。喜怒之际而行赏罚,必有偏重,人议其私。付之宫正司,则当斟酌其轻重矣。治天下者亦岂能人人自赏罚哉!有司者论之耳。上曰:‘尔亦怒之,何也?’后曰:‘当陛下怒时,遽自罚之,非惟宫人得重责,陛下亦损中和之气。故妾之怒者,所以解陛下之怒也。’上喜。”(见页二三一○—二三一一。))洪武二十五年(1392)太子朱标去世之后,太祖在舍自己心目中最能干的32岁皇子朱棣不立而指定当时14岁、温文儒雅的长孙朱允作为皇储的过程中,的确有些迟疑。据说,从早年就可以看出他们两个人之间的差异,但我们不能确定传言朱棣比较优异的故事是不是真的,说不定那只是后来朱棣修改《明太祖实录》的产物。话说有一天,朱元璋出了一句上联“风吹马尾千条线”,让朱允与朱棣两人分别接着对下联。    
    朱允对的句子“雨打羊毛一片毡”有点乏味,而朱棣则说“日照龙鳞万点金”。若是诗句可以反映个性的本质,那么朱棣的诗句中看得出强烈而乐观的心志,让太祖印象深刻。(关于此次四皇子与皇孙的对诗,参见商传,《永乐帝》(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页36。)不过朱元璋的侍臣劝他不要立朱棣为皇储。他们说这样会造成皇子间兄弟失和,使国家发生内战。不太放心皇孙能力的朱元璋,在晚年的时候,为了拔除帝国内可能威胁继承者皇位的人而发起整肃运动。大约1。5万名文官与忠诚的军事将领,在太祖的疯狂整肃行动中遭到处决。即使是忠心耿耿的傅友德,也受到太祖猜疑而被召回南京定罪。根据记载,傅友德在惊愕的满朝文武官员面前交出两个儿子的首级后,自刎而死。(傅友德自杀一事,参见DictionaryofMingBiography,470。这是关于他的死的一个说法,《明史》的记载仅说他被“赐死”。)据说朱元璋在经过这次大整肃之后,曾经拿一支长满利刺的棘杖,放在皇太孙的面前,要他拿起来。朱允犹豫。太祖说:“我已经把棘杖上的利刺都拔光了才交给你。我还能帮你做得更多吗?”(参见商传,《永乐帝》,页33。译注:按此段对话的当事人,为太祖与太子朱标,并非太祖与太孙朱允昆阳位于云南中部的昆明正南方。马和是昆阳一个伊斯兰教家庭的次子。他的父亲与祖父都叫马哈只,有这个名字就表示他们两个都曾经到过麦加朝圣。这个家族何时来到云南,无法确定,但他们应该是元朝初年涌入云南的众多伊斯兰教徒之一。他们自称是成吉思汗部队里某个军官的亲戚,这个军官曾经辅佐大汗占领云南,并且在至元十一年(1274)受命治理云南。    
    虽然早在8世纪,伊斯兰教徒就已经循着陆路和海路进入中国,并在广州、泉州的沿海口岸落脚;但直到元朝初年,才有各国的伊斯兰教徒大批涌入。当时阿拉伯人、波斯人、改信伊斯兰教的土耳其人以及畏吾儿人(编按:即今维吾尔人),散居于帝国境内各地。这种情况前所未有。成吉思汗在当时横扫撒马尔罕(Samarkand)、巴剌黑(Balkh)、哈烈(Herat)(译注:撒马尔罕位于今中亚细亚乌兹别克斯坦境内。巴刺黑及哈烈位于今阿富汗境内北部及西北部。)和其他的中亚城市,因此征召了许多当地有学问的人进入行政部门,并吸收许多伊斯兰教徒在元朝的宫廷里服务。    
    我们不晓得马和的父亲马哈只当时是在云南服务还是帮助蒙古军队,或者是在改朝换代的纷乱中被捕。我们可以确定的是他在洪武十四年(1381),37岁的时候死亡或者被杀,(译注:按作者此处有误,依据李至刚所撰马哈只墓志铭,马哈只生于元顺帝至正四年(1344),卒于明太祖洪武十五年(1382),享年39岁。)是年他的次子马和成了俘虏,长子文铭把父亲葬在昆明城外;而且几年后,当马和在皇帝面前权势上升时,他为父亲立了一块墓志铭,记载着先考的丰功伟业:    
    公字哈只,姓马氏,世为云南昆阳州人。祖拜颜,妣马氏,父哈只,母温氏。公生而魁岸奇伟,风裁凛凛可畏,不肯枉己附人;人有过,辄面斥无隐。性尤好善,遇贫困及鳏寡无依者,恒护周给,未尝有倦容,以故乡党靡不称公为长者。娶温氏,有妇德。子男二人,长文铭,次和,女四人。和自幼有材志。事今天子,赐姓郑,为内官监太监。公勤明敏,谦恭谨密,不避劳粕鹣坛朴伞N睾簦」燮渥佣塾谄饺眨胍宸街担杉印9诩咨昴辏ㄔ车壑琳哪辏�1344年)十二月初九日,卒于洪武壬戌(洪武十五年,1382年)七月初三日,享年39岁。长子文铭奉柩安厝于宝山乡和代村之原,礼也。铭曰:身处乎边陲而服礼义之习,分安乎民庶而存惠泽之施,宜其余庆深长而有子光显于当时也。    
    永乐三年(1405)端阳日资善大夫礼部尚书兼左春坊大学士李至刚撰(参见李士厚,《郑和家谱考释》(昆明:崇文印书馆,1937年),页1—2。)    
    郑和住在北平燕王的家中,如果是在首都南京他可能无法受到这么好的教育。在北平人们叫他“三宝”。(宦官的性器官,被叫做“宝”。宦官保存他自己的阳具直到死亡,以便在埋葬时一起下葬。他们认为,这样他们的灵魂才会完整复原。据说,若是没有“宝”,地下之主阎王就会将其轮回为母驴。“宝”放在宫里,随着自己身份的升格,放的位置也会提高。参见Mitamura,ChineseEunuchs,页32—34。)明太祖不信任宦官,曾经说:“此辈勿赋以重任,其数毋令过多。”(见《明史》,卷七四,《职官三·宦官》,页一八二六。)在洪武十七年(1384),据说他挂了一块牌子在宫门上,写着:“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同时他认为最好不要让宦官识字。(见尹守衡,《明史窃》(台北:华世出版社,1978年),卷二五;《明史》,卷七四《职官三·宦官》,页一八二六。然而最近的学者认为,宦官铁牌是后来捏造出来的说法。)    
    官官制度开始建立在汉朝,目的在于为皇室管理家务,并使机密不致流落民间。像土耳其一样,这些宦官被托付以保护皇室女眷和维护皇室血统纯正的任务。虽然明初的宦官是不识字的,但是他们是皇家习俗及宫廷礼仪的守护者,教导皇子们像外交礼、节餐桌上的礼仪以及性行为方面的事情。燕王在16岁迎娶大将军徐达14岁的女儿之前,可能曾经由一位宦官引进一处宫苑,那里有男人、女人和野兽交媾的浮屠雕像。    
    在朱元璋手下,宦官由12个管理职务或者部门所组成,分别职掌有关膳食供应、奏章、库坛营建、御马房以及军需用品等事务。其中最高的职位是司礼监,由3名太监组成,负责指定所有宦官的职务,并且选派宦官执行特殊的任务。朱元璋终究还是发现所有的太监都不识字有其不便,于是违背自己定的规矩,让少数能干的太监识字,在御用监中掌管奏章。(关于明代宦官的组织,参见RobertCrawford,“EunuchpowerintheMingdynasty”,ToungPao(《通报》),49(1961—1962),页117—148.)马和是在青春期之前就被去势,这种太监被称做“童净”,意思是“从孩童以来就纯净无暇”。他们特别受到宫女们的喜爱,而且举止有些像小女孩子那样的倾向。据说当他们长大成人之后,会发出尖锐而令人感到不愉快的声音,个性神经质而多愁善感,易怒易哭。马和很明显地跟这些刻板印象完全不同。家谱上记载他“身长九尺,腰大十围,四岳峻而鼻小。眉目分明,耳白过面,齿如编贝,行如虎步,声音洪亮。有智略,知兵习战”(参见李士厚,《郑和家谱考释》,页10,引《古今识鉴》(15世纪中叶)。)。虽然夸张了一些(而且中国的尺比西方的英尺要小),不过仍然给人家一种体形魁梧、威风凛凛的印象。而且据说他还读过《论语》和《孟子》。另一方面,从云南之役开始,他一直伴随着燕王的军队东征西讨,学习用兵之术,与主人并肩作战,最后终于在1390年代对抗北方草原地带蒙古人的战役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像他的父亲一样,朱棣是一个能征善战的军人,也因为得自父亲的遗传,这个技能是他获得及保有帝位不可或缺的要素。在洪武二十三年(1390)冬季,朱棣受命阻挡南犯的蒙古军队,当他第一次接受皇命带领大军对抗狡猾的蒙古领袖乃儿不花时,就证明了朱棣在各方面的能力。    
    被逐出中土的蒙古残余部队,对中国的城镇和边境前哨站,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方式发动他们最拿手的游击战,随后又以同样快的速度撤离,回到安全而无边无际的蒙古草原,他们的踪迹到了草原也就随风而逝。他们可以离开羊群生活数月,时常拔营寻找牧地,从这个绿洲到另一个绿洲,赶着健壮的小马不断迁徙。而明朝的部队,本身就背负着后勤补给品的绵长车队,移动的速度很慢,时常在见到敌人或者投入战斗之前,就已经精疲力竭。冬天的战斗更是危险,所以很少尝试。    
    洪武二十三年三月二日,朱棣由20岁的马和陪伴,率领部队由北平出发。朱棣知道乃儿不花一定会以为在这种季节局势很安稳,因为当时天候异常地冷,蒙古人绝对想不到他们会追来。事实上,当朱棣的部队经过现在长城上的古北口时,在军士间散布着一种对于任务的不确定感。当他们来到这片风沙漫天的不毛之地时,眼前只有延绵不断的地平线,不论是军官还是士兵都不太愿意继续前进。他们心里想,在这种天气中前进,是一种疯狂的行径!明朝的骑兵穿着蒙古式样的服装:长筒皮靴、宽松的裤子,以及前头敞开以便于驾驭马匹的红色短甲衣。他们头上戴的是紧贴脑袋的铁盔,后头连着像马尾的红穗子,甲衣外面还披上铁制或铜制的三角形护胸。他们的皮护肩、护膝和宽大的皮带上面,皆以巨大野兽的头像作为造型,使他们看起来好像有猛兽附身一样。    
    


第一部分第三章 俘虏与王子(3)

    朱棣勒马停下,召集他的将领们围过来,宣布他的计划是先派遣斥候寻找乃儿不花的踪迹,并搜集蒙古军营相关的资讯。他们不是漫无目的地大海捞针,而是直捣蒙古人巢穴,这次的攻击是经过审慎计划的行动。当斥候迅速地离开之后,部队继续前进。不久,斥候在刚刚跨越蒙古边界附近的迤都,发现了蒙古军的主要营帐。就在朱棣快马加鞭朝迤都前进时,下起漫天的大雪,白茫茫的银絮覆盖了沙漠。士兵们的情绪再度陷入恐惧。    
    “天气如此恶劣,敌人必不料我至。”朱棣诫谕将领们,“趁雪速进,正可出奇制胜。”于是部队又继续前进,而当他们接近蒙古营地时,朱棣命令所有的人都躲在沙丘后面。朱棣手上有一个秘密武器,也就是蒙古将领观童,他在数个月之前被明朝军队俘获,是乃儿不花的挚友。朱棣派遣这位蒙古将领去跟蒙古领袖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