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叔本华注意到欲望带给人的这种痛苦,他总结说: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但他只看到欲望给我们带来的痛苦与无聊,却没看到对欲望进行乘除所带来的解脱与快乐,所以他是悲观主义者。
大学时,一位教授给学生讲甲骨文,讲到“幸福”的“幸”时,他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手铐的形象,告诉学生这就是“幸”。
所有的学生都茫然:“手铐”怎么变成了“幸福“?这时老师笑着问:“戴上手铐是痛苦的,而脱去手铐呢?”
学生高声回答:“幸福”。
换了一个角度,沉重而令人生畏的“手铐”瞬间变成轻松而幸福。这就是生活的辩证法:快乐其实也是相对的,对于陷于痛苦中的人来说,摆脱痛苦就是快乐。而占有欲则是造成痛苦的根源之一。《天龙八部》四十二回中说,“人生于世,有欲有爱,烦恼多苦,解脱为乐”。
手中的一把沙子
在人生投资报酬率的计算中,没有人能清楚地知道,在得到一些看得到的东西时,有多少和生命休戚相关的快乐,就像沙子一样在指掌间流去。而我们掌中所握的生命的沙是有限的,一旦失去,就再也捞不回来。
快乐是生命中的沙,并不稀有,也无所谓象征,它属于每个人自己。快乐人人皆有,随处可见、随时可得,故而并不稀有,但为什么有人却难以把它们留在手中呢?
把一把沙子握在手里,看怎样才能抓住尽量多的沙子。
为了尽可能多抓,我们可能松松地把手摊开抓了一把,不敢用力,结果沙子全从指缝里流了出来,也可能紧张地抓住一大把沙子,而沙子却仍不断从手缝里流出来。
而真正抓得最多的,是安详地把一把沙子松紧适度地抓在手里,既不抖,也不晃,沙子洒得很少。
如果抓得太松的话,沙子会从手指缝里漏出去,而抓得太紧的话,沙子也会漏出去。只有保持一个平衡的力量,才能保证沙子不漏出去。
再进一步讲,即使我们能够占有所有能够占有的东西,用占有的一切把生活填得满满的,那又会是一种什么情景呢?那是不可能生活下去的。只有留下一些空间,我们才可以提高生活的品质,让平淡的人生更轻松,更圆满。
“享”与“有”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享也就是有,有了才能享,它超越了具体的占有与失去,而着眼于人生最终的目的,也就是人生的快乐与和谐,平静地享受一切“有”与“无”,用享有来取代占有与放弃。
享有的生活状态的最主要特点是安然。
安然是一种与忐忑不安相对的状态,是一种心态,一种境界,感性上安然的感觉就是心在最底处,一种很踏实的感觉;理性上安然则是一种看穿过程,直面结局的大无畏。
安然享有的人,并不是完全没有忐忑。正因为有了忐忑,人的心灵才不会如一潭死水。
经常有人形容自己的心悬在嗓子眼里,或者扑通通地跳,的确非常形象,无论是多么安然的人,突然受到震惊也会有这么一种感受。
如果说安然地享有是一潭平静的水,那么忐忑就是荡漾的水波。
激动、痛苦,悲哀。。。。。。所有的一切感情因素使我们感觉到自己是在活着,而不是对任何事物都毫无感觉。但是,除了体会应该体会到的感受外,更多的时候,我们应该有把握自己感受的能力。
懂得安然享有生活的人,就是能在短时间内化解这种忐忑,调节自己,把悬起的心放回原位置,而不再七上八下。
忐忑是一种本能,而安然则是一种理性,无论在何种状态下,我们潜意识里总想摆脱忐忑回到安然。但是要在令人忐忑的情境还未消失时,通过调整达到安然的状态,就需要一种主动的修为。
如果说,人外在的躁动是波涛汹涌的湖面,那么欲望,则是湖面下的暗涌。在湖面以下,有时看上去十分宁静,把汹涌的纷争全部吸收了,一切繁杂的感受,似乎变得无关痛痒。但欲望却象暗流一样,时刻可能酝酿着湖面的风波。
因此,无论一个人表面多么平静,如果不能切实的把握住自己的欲望,那么仍然不能做到宠辱不惊,临危不乱。
别越过边界追求
把水倒入杯子,太满了就溢出,所以不如在杯满之前赶快停止。锥不能磨得太税利,因为锋芒大露了反而容易折断。金玉满堂不能久守,富贵而骄自招祸患。功成之后要急流勇退,才合于天道。
范蠡和文种助越灭吴,雪会稽之耻,范蠡功成身退,到齐国隐居从商,得以全生。文种不听劝告,虽然并非全为贪恋权位,结果仍然难逃因功高震主被杀的劫数。张良、韩信同辅刘邦,灭楚后,张良急流勇退,优游林泉之下,而韩信虽然并无夸功造反之举,结果仍然身首异处。
这就是有得有失、得中有失、失中有得的道理。庄子说:只有知道时序是无终止的,洞察事物盈虚的道理,才能得而不自喜,失而不自悲,因为得失无论如何无常,在本质上都是统一的。
打个比方来说。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洒香水的目的不外是改善交际气氛,让自己和对方心情愉悦。但是使用香水尤其要注意适度。一般来说,大多数人都喜欢幽幽清香,而对浓烈的香味则敬而远之。因此浓郁扑鼻的香水,不会让人心情愉快,而且越是浓烈,就越让人反感讨厌。
因此,香水多过一定限度,不但不能带来更多愉悦,反而适得其反,边际效益急速降低。越是高级的香水,香味越是清淡幽远,正是把握住了这一规律。
再举一个例子。人人都需要关爱。关爱能够培养出深厚的感情,拉近两个人的距离。但是,这种关爱的前提是适度。如果一个人对另一个付出的关爱不断递增,他会惊讶地发现,两个人的感情发展却会越来越慢,甚至出现停滞的局面。
这是为什么?根据经济学上的边际效益递减规律,一种物品给人带来的效益随着物品数量的变化而改变,随着该物品数量增加,物品单位增加数量带来的效益增加会递减。
并不是关爱越多,两个人的距离就越近。有时我们爱得太多,并没有达到期望的结果。因此,无论关爱也要拿捏得当,否则增一分则太骄,减一分则不平,甚至会适得其反。
回到我们讨论的主题上。香水和关爱的边际效用递减是能够立竿见影看到的,而以钱为代表的财富,边际效用递减却极为缓慢,缓慢得让人要用一生去认识。
有人说,有钱不一定快乐,但没钱就铁定不快乐!这句话是没错的。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物质财富能够提高生活的质量,让我们从生存的挣扎中解脱出来,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实现自己的理想,拓展自己的生活空间,包括对生命的思考和享受。
与同时,我们不能把物质财富看作是众善之门,以为物质的无限丰富必然带来人生的富足与快乐。
心理学里有一个著名的“快乐边际规律”,人们从某一单位物品中获得的快乐感,会随着所获物品的增多而减少。我们追求财富是为了获得心理上和经济上的安全与愉悦,可是当财富多到一定程度时,反而成为一种负担。物质财富给我们的安全与愉悦,并不随着总数的增多而递增,到后来甚至增加不安全感,成为一种负增长。
物质的满足,往往并不能填补心灵深处的空虚,但是我们为了获得财富,又习惯性地牺牲了自己的健康和家庭,连表层的和谐也失去了,反而得不偿失。这又是一个矛盾。
为了解决这两个矛盾,我们必须学会把自己的追求与自己的人生目标融合起来。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不至于在追求中迷失方向,也不至于在对人生终极目标的思索中万念俱灰。我们就不会变成一个孜孜不倦的工作狂或者企图占有一切的疯子,也不会变成一个清心寡欲、与世无争的出世者,而是成为一个能够既享受过程又享有成果的快乐者。
快乐并不如一些哲学家所描述的那样深奥。如果我们曾经真正地谈过恋爱,就会明白,快乐只是一种感觉,和我们在生活中能够占有或者放弃过多少东西关系不大,甚至并无关系。
我们都活在矛盾中,没有的想得到,但是一旦形成对于物质的依赖,就经常会发现:当我们有了,也就没有了。
苏格兰诗人史蒂文森说:养成快乐的习惯,可以帮助我们摆脱外在条件的控制。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明白自己能够得到的快乐的边界,在追求的时候不越过它。
第一部分第一章 人生随处有乘除(2)
得失之间的和谐
石屋禅师外出,碰到一位陌生人。
两个人交谈了一会儿,不觉天色已晚,两人因此投宿旅店。半夜,石屋禅师听到那人起床的声音,于是就问道:“天亮了吗?”
对方回答:“还没有,现在仍然是深夜。”石屋心想:这个人能在深夜漆黑中起床摸索,一定是见道很高的人,或许还是个罗汉吧?
他于是又问道:“你到底是谁?”
那人回答:“是小偷!”
石屋说道:“原来是个小偷,你前后偷过几次?”
小偷老老实实地回答:“次数数不清。”
石屋问他:“你每偷一次,能够快乐多久呢?”
小偷回答:“那要看偷的东西,其价值如何!”
石屋追问:“最快乐时能维持多久?”
小偷想了想,有些沮丧地回答:“几天而已,过后仍不快乐。”
石屋笑了:“原来只是个小毛贼,为什么不大大地做一次呢?”
小偷一听来了精神:“你有经验吗?你共偷过几次?”
石屋应声回答:“只有一次。”
小偷惊奇地问:“只一次?这样够吗?”
石屋说:“虽然只有一次,但毕生受用不尽。”
小偷羡慕地问:“这东西是在哪里偷的?能教我吗?”
石屋禅师听了以后,让那小偷走近一些,然后伸手把他的胸部一把抓住说道:“就在这儿,你懂吗?这儿是无穷无尽的宝藏,你将此处的东西全部拿到,毕生受用不尽,你懂吗?”
小偷:“好像懂,又好像不懂,不过这种感受却让人很舒服。”
这个小偷突然深自己以前所做的偷窃行为,于是就皈依了石屋禅师,成为一个禅者。
中国古人有句诗:“人生随处有乘除,万事浮云过太虚。”这种乘除就是一种对人生的计算。所有的乘法和除法,都隐含着这样一个计算的标准:得与失。
在现代社会中对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进行计算时,太多的人会说到“占有与放弃”,但这种占有与放弃说到底是一对矛盾,都不是对人生的顺势而为,带有强烈的意志力,因而本身就是对立。
上文中的小偷一样,快乐随得财而得,随失财而失,实际上是把得与失看作是对立的,那么我们是在把人生割裂成两部分来计算。就象一个人带着两只行李箱出远门。一路上,重重的行李箱把他累得喘不过气来。他只好左手累了换右手,右手累了又换左手。最后,他准备把其中一只箱子扔掉,可是又舍不得,于是疲惫不堪地前进。
把得与失对立起来的想法和作法,不过是试着用锤子砸倒围墙。这不仅暴露了我们的愚蠢,更暴露了软弱无力。真正的快乐是把力量渗透到生活的裂缝中,用最小的力享受最多的成功与快乐。
在生活中,我们不计代价地索取和占有,为自己的权利、荣誉和受伤的自尊而奋斗,有竞争对手如此,没有竞争也是如此。但是这些让我们更快乐了吗?让我们的烦恼少了一分吗?没有。
让我们看一看古人在这个问题上所表现的智慧吧!在《吕氏春秋》中,有这样一个寓言。
楚王在云梦泽打猎,不小心把自己心爱的弓丢失了。左右的侍从立刻要去寻找。楚王制止道:“这弓是楚国人丢失的,反正也会被楚国人得到。不必找了!”
孔子听说此事后评论说:“为什么要把楚人与人区别开来呢?不妨说‘人失之,人得之’,这样就符合仁义了!”
老子听说了孔子的评论后说道:“为什么要把人与天地区别开来呢?不妨说‘失之,得之’,这样就符合天道了!”
在上面这个故事里,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