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人生快乐么么茶-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子听说了孔子的评论后说道:“为什么要把人与天地区别开来呢?不妨说‘失之,得之’,这样就符合天道了!”    
    在上面这个故事里,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楚王,他把楚人看作一个整体,因而得与失取得了内部的一致;第二个层次是孔子,把人看作一个整体,在人与人之间得与失统一起来;第三个层次则是老子,把人与天地看作一个整体,就没有得也没有失,天与人圆满合一。    
    也许老子真正想说的是:不论弓在哪里,我们都能临到快乐,不是更好吗?    
    《庄子·大宗师》说:“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上面三个人最终获得的圆满不同,但都超越了占有与放弃的对立与执着,而普通人则连这一点都难以做到。我们在占有一件东西或完成一项事业的同时,可能永远无法知道放弃的结果是什么,因为我们永远无法经历自己所放弃的。在“占有”的狂喜之后,必然会有“放弃”的空白与失落,这是不可避免的规律。    
    上文中我们说到小和尚思想斗争,准备放弃一个箱子。这时一个镇子出现在视野里。他在镇上买了一根扁担,将两个行李箱一左一右挂在扁担上。他挑起两个箱子上路,轻松了很多。    
    这是一个不恰当的比喻。但是在占有与放弃的两个极端之间游荡的人,的确就象两只手都提着箱子赶路的小和尚一样,不明白生活的真正方法,因而过得很累很苦,而且可能无奈之中,人生就这样如草木一秋一晃而过。    
    为什么团团转?    
    一个年轻人从家里去拜访一位睿智的长者。    
    在路上,他看到一头驴被绳子穿了鼻子,拴在树上,这头驴想离开这棵树,到草地上去吃草,谁知它转过来转过去都不得脱身。他觉得很有趣,就想去考考长者的智慧。    
    来到长者的住处,他们一边品茗一边聊天。年轻人突然发问:“什么是团团转?”    
    长者信口答道:“皆因绳未断。”    
    年轻人听到老人的回答,不由目瞪口呆。    
    长者见状问到:“你为什么这么吃惊?”    
    年轻人把在路上看到的事情讲了一遍,然后问道:“老人家,你既然没看见这一切,又是怎么知道是因为绳未断呢?”    
    长者微笑着说:“你问的是事,我答的是理。你问的是牛被绳拴着为什么团团转,我答的是人被名利纠缠而不得解脱。”    
    正所谓一理通百事。蓝天下的一只风筝,无论怎么飞也无法纵横长空,是因为它被绳牵住;一匹壮硕的马,再怎么烈也只能套上马鞍任由人骑,是因为被绳拉住。因为一根绳子,风筝在有限的范围内团团转;因为一根绳子,水牛在树底下团团转;因为一根绳子,大象在木桩旁团团转;因为一根绳子,骏马在人的胯下团团转。    
    我们又为什么团团转呢?    
    为了钱,我们东西南北团团转;为了了权,我们上下左右转团团;为了欲,我们上上下下奔窜;为了名,我们日日夜夜窜奔。级别让我们坐思行想;职称也让我们辗转反侧;输赢常常让我们殚精竭虑;得失让我们痛心疾首;一段情缘本来很美,可是固执起来,也让我们愁肠百结。    
    我们在一件事里团团转,我们在一种情绪里转团团转,都是因为绳未断。名是绳,利是绳,欲也是绳,尘世的诱惑与牵挂都是绳。    
    讲到这里,笔者突然想起了另外一头可怜的驴子。    
    法国哲学家布里丹养了一头小毛驴,每天向附近的农民买一堆草料来喂。    
    这天,送草的农民出于对哲学家的景仰,额外多送了一堆草料,放在旁边。这下子,毛驴站在两堆数量、质量和与它的距离完全相等的干草之间,可是为难坏了。它虽然享有充分的选择自由,但由于两堆干草价值相等,客观上无法分辨优劣于是它左看看,右瞅瞅,始终也无法分清究竟选择哪一堆好。    
    于是,这头可怜的的毛驴就这样站在原地,在无所适从中活活地饿死了。    
    这个寓言可以引申出无限的联想,但我们在这里所谈的是在选择占有与放弃时,所需要的一些智能。驴子缺乏这样的智慧,因此它不知道,无论是哪一堆草,吃到嘴,满足自己的需要才最重要。    
    英国作家杰克逊曾经说:幸福不过是勇气的一种形式。    
    无论是任何情况下,人都必须要有勇气,有勇气改变一切可以改变的事情;同时,又必须有智慧让自己知道什么事情是可以改变的,而什么事情是不可以改变的。    
    有勇气的人不会象这头驴子,有智慧的人也不会。但是二者的表现不同,相对而言有智慧能够弥补勇气不足的缺欠。不要以为勇气是天生的,但实际上,智慧可以改变性格,当我们慢慢具备了认识自己欲望的智慧,也就有了拒绝贪心的勇气,也就能做到孔子所说的“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总有一天我们会认识到,无论是选择还是放弃,都是一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一句:鞋子合脚最重要。只有这样,在面临这样那样的选择时,就不会因为犹豫不决而留下无尽的缺憾。    
    英国法学家波洛克说:快乐不过是太多和太少之间的一站。    
    就物质生活而言,够用不就行了,干嘛非要那么多?既然已经明白贪多无益,我们又何必非得求快?多不等于好,快也不等于好,高效率也不等于好,适度才是好。也许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接近庞藴所说的那种境界:“一念心清净,处处莲华开,一华一净土,一土一如来。”    
    


第一部分第二章 占有与放弃的和弦(1)

    快乐虽然是情感领域的享受,却是非要用理智去判断,去追求不可的。    
    顺应欲望的天性    
    人的自然本性就是求乐避苦。罗素说:“渴望生存的愉悦,追求生命的快乐,是人的天性,也是人的权利。”    
    这并不是说完全听从天性的牵引就可以自然达到快乐,因为对于人来说,快乐就是心灵没有烦扰,身体没有痛苦,而不仅仅是感官的刺激。快乐应该是一个整体,而不是破碎的片断。因此,我们所要追求的是一种持久的快乐,而不是昙花一现似的强烈感觉。    
    要得到这种快乐,必须既顺应天性,又学会把握天性,消除不必要的欲望,在自己和外界之间寻求融合。    
    所谓欲望,也就是我们的需要和追求。    
    欲望是建立在人身的基础之上的,人的眼、耳、鼻、舌、身五种器官,既是沟通与感受世界的渠道,也是导致欲望的基础。眼睛追求悦目的色彩;耳朵追求动听的音乐;舌头追求美味的食物;鼻子追求芬芳的气息;身体追求舒适的环境。    
    以这五种器官的追求为基础,各种各样的欲望就衍生出来。其中包括对吃喝的欲望,这是我们赖以生存的主要条件;包括对改善生活环境的追求,这也是生存的重要条件;另外还有精神世界的追求,因为没有了精神追求,人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成为行尸走肉。    
    在上述各种的欲望中,对食和色的追求是最大的两种,也是人类得以生存并延续后代的基本手段。孟子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所存焉。”    
    但是不同的人、不同的环境甚至人在不同的状态下,欲望又会有所偏重。有人觉得拥有金钱是人生最大的乐趣,为了挣钱可以不顾一切;有人认为“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为了美色可以将一切抛诸脑后;有人立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为了名声不惜牺牲一切;贪吃如饕餮之徒,只有享用美食才是人生最快乐的事。    
    凡此种种欲望,概括起来说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精神上的追求;二是物质上的追求。前者属于心理欲望,后者属于生理欲望。    
    在这些欲望中,有一些天然的本能,是人追求快乐之所必需。比如说维持生计以保证自己不饥不寒、保证身心健康。鹊鹤巢于深林,不过一枝;偃鼠饮河,不过满腹。人类也一样,睡不过八尺,食不过升米。尽管如此,这八尺和升米仍然是必需的。    
    人要生存,我们所必需的天然欲望,是最低的一个层次。但是最低层次的欲望也是最强烈的欲望。    
    一对生活在小城市里的工人夫妻,有必要的物质保障,肚中不饿,身上不冷,夜有所归,即使说贫困得买不起房子买不起车甚至也给孩子买不起钢琴,但是仍然能够享受一种淡然的快乐。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有些欲望是必须满足的,但满足的条件也是简单的,也就是饮食居住、健康、爱情、工作和别人的尊重等。因此,这些最低层次的欲望是快乐的前提。在这个问题上,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物质决定精神的规律。    
    在温饱问题解决以后,财富和感情就成为是困扰人们的首要问题。严格来说,这些并不是人作为动物生存所必需要,但却是天然的。    
    一个人拥有财富和荣誉,或其它任何身外之物,如果这些东西并没有引起我们的更多贪求,就不是一件坏事。但是多数人根本无法拒绝它们的烦扰,不能不因此受到蛊惑,因此万贯家财反而变成了难填的欲壑,它所带来的不是富有,更不是真正的快乐,而是贫困与烦恼。    
    一个人生活上的快乐,可能来自方方面面,只要保持身体健康与心平气和,我们可以自然进入快乐境界。    
    但是在这方方面面的快乐背后,却有着一个共同的规则,那就是我们不可违逆天性,而应顺性而为,去满足必需的欲望,以及一些不会给我们的心灵带来烦扰的欲望,无论它们是天然还是社会给我们的。    
    欲望并非都是坏事,有些渴了想喝水困了想睡觉的本能欲望自不待言,就是对外界财富和声名的追求,实际上也无须视如洪水猛兽,关键是如何通过正常的渠道,合理的方法去实现自己的欲望。    
    只有学会了认识和管理欲望,我们就能超越对外来事物的依赖,对一点一滴都感到富有和满足。一天三餐或者四餐,一晚只能睡一张床——即使是一个卖茶叶蛋的小贩,也可以在这个基础上享受生活,吃得更津津有味,睡得安泰舒服。    
    禁欲带不来快乐    
    禅宗公案里面,有这样一则。    
    有一位老太婆,建了一座庵供养一位和尚,修行二十年。平常老太婆都让一位姑娘送饭服侍修行的和尚,这位姑娘美如天仙。    
    一天,老太婆对姑娘说︰“等一下送饭去,你抱住他,试试修行的功力。”于是那姑娘就这么做了,并问︰“你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吗﹖”那和尚说︰“三九寒冬天,枯木依寒石。”    
    老太婆听姑娘讲了和尚的话,不仅没有赞佩,而是十分生气地对姑娘说︰“看来二十年,白白供养了一个俗汉。”于是把和尚赶了出去,一把火烧了草庵。    
    很多人最初读到这则公案时,都无法明白:和尚守戒,当然不可对美女破戒,和尚功力不同凡响,能够如如不动,见色不动心,见色成空,和尚不但心不为所动,甚至已经见“空”了,这种禅定功深还得了。老太婆应鼓掌赞扬,怎么反把和尚赶了出去,一把火把庵烧了,难道老太婆还希望和尚跟美女,卿卿我我才对吗﹖    
    笔者开始也不明白,后来读到一位学佛多年的人的解读文章,才渐渐明白:那和尚的定力不错,但定入了“顽空”,陷入了另外一种我执,成了“枯木死灰”,也就成了“大愚痴”,成了不通情理与不懂得慈悲的“无情无义”。    
    实际上在这个问题上,即使我们脱离开禅定修行的角度来谈,它也牵涉到一个很深刻的人生问题,那就是我们对待欲望的态度。    
    人的欲望无限,但世界上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不能满足所有人的欲望,由此,竞争和冲突就不可避免。如果以占有欲的满足为最高追求,为了获得更多的利益而攻击别人,必然会处处遭到别人的抵抗和还击,人生中就会危机四伏。    
    如果我们不能有效地管理,这种危机就会成为我们生活的不安定因素,破坏生活的节奏,使人生失去正确的方向。    
    有人企图用清心寡欲来解决由此带来的问题,甚至用到割舍二字。但是一味地鼓吹摆脱所有欲望是愚蠢和偏激的,而且也是不可能的。我们所要做的不是摆脱,而是用自己的智慧来善加管理,获得圆融。    
    在对人生的态度上,历来都有禁欲和纵欲两种观点的对立与争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