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品富贵-第29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得中,基本就中了,作弊意义不大,宋九也未进谏。

    受宋九影响,如今同样实行了分数制度。因为策是宋九建议增加的,只有三十分,比其他两门分数略低。

    宋九一直不作骈文,然而他几首小令传扬甚远,有人曾谈论此事,认为宋九几次科举不成,于是憎恨骈文诗赋,扈李二人也是这么认为的,笑了下,先后点头。

    实际宋九现在能勉强写一些骈文诗赋,然不能说善长,他来审策,策是要考虑观点是否正确,能打马虎眼,但要审阅诗赋,肯定会出现失误。

    开始审卷,到了殿试这一关,人数不多了,一百多个进士,两百多个诸科。

    审的是进士卷。

    以分数高低定三等。

    宋九将卷子一一打开观看,此次进士科来自全国五湖四海之地,包括巴蜀江南,有许多策子写得花团簇簇,字也写得好,珠光宝气,特别是其中的一个策子观点长远,让宋九敬佩万分。然而他看上面的诗赋分数,不由笑了起来。此人大约与自己差不多,有政治远见,但诗骈不佳,因此让扈李二人打了很低的分数。

    宋九一笔,给了其满分。

    还有一个卷子,让宋九感到也很满意,让他给了一个高分,上面两个分数也极高,不出意外他就是状元了,不知道此人是谁。

    但对这次阅卷宋九十分喜欢,因为这样一来,自此以后,他基本就成了真正的文官。

    天色黄昏,宋九三人将卷子阅好,封存起来,宋九骑马来到河州。

    回到京城后,宋九还做了一件事。

    他看到铸造技术在提高,有的高班学子对物格学也越来越精通,于是画了火炮的简单原理与相关的草图,让书院学子研究。

    但眼下缺铜,钢炮是不可能了,那个跨步跨得太大,二是它的威力宋九很怀疑,三是具体的技术宋九不清楚。是他提议的,然而宋九不是太重视。

    看了看,又去看纺织机械的研发。

    对它宋九十分重视,一旦成功,那么阻卜人甚至就可能一半部族能成功策反,威力远胜于火炮。

    东华门放榜时间就到了。

    放榜后,诸录取进士诸科生要带到讲武殿,觐见皇上与诸大臣。

    宋九有些好奇,因为他想到了榜下捉婿的传说。

    看了看时间,便装从中书来到东华门观看。让他失望,并没有看到有什么人来捉女婿,大约这时候进士仍不值钱。

    但宋九心中清楚,自此以后,情况就不一样了。

    虽没有什么人捉女婿,但来了许多看热闹的百姓,同时还围着黑压压的各地举子。

    此次得中的举子数量惊人,不仅有一百多个进士,二百多个诸科,同时赵匡义还下诏让礼部阅贡籍,十五举未中进士或者诸科者一百八十多人录用,同时还有九经以上未中,但其年老者七人,也特赐三传出身。后者虽录用,不值钱了,就不知道赵匡义如何安派。

    宋九在当值中,是偷偷跑出来的,诸学子都未注意。

    他就听到一个青年对着另外一个中年人说道:“师亮兄,今科择策,对你有利啊。”

    “运气运气。”中年呵呵乐道。

    宋九不由看了他一眼,三十多岁,长方脸,长相如何,宋九没有太在意,而是观察到他的气度,青年明显有讥讽之意,可此人并不是太在乎,这份气度还是可以的。

    另外一个中年人说道:“光弼贤弟,你才华横溢,录取自在合理当中,然榜上名次虽高,仕途却不能与榜上名次相比,那要会的是为官之道。”

    青年人不以为然,嘿然不语。

    中年人又道:“光弼,你再想一想,赵普相公可是进士出身?宋九相公可是进士出身?”

    “不同,赵相公随太祖,那是从龙之功,宋相公一身杂学也不可小视。”

    “你执固了,赵相公若无理政之能,如何独相十余载,宋相公若无理政能力,为何所至之处,政绩赫然?”

    三人争论,引起许多举子围观。

    宋九不能再呆下去了,会误了进讲武殿的时间。

    于是问道:“你们三人姓名?”

    先前青年人道:“韩国华字光弼。”

    韩国华?宋九显然不知道,当然他不知道的人更多,未必不知道就没有出息,因此拱了拱手。

    “张齐贤,字师亮。”

    宋九脸色微变,这个人太清楚了,据传赵匡义去洛阳时,张齐贤在街头将赵匡义的御驾拦住,要求献治国之策。侍卫看到这个狂人,想要将他拖下去仗笞,让赵匡胤阻止,将他带到行宫。

    张齐贤指天划地,献了十策,并汾、富民、封建、敦孝、举贤、太学、籍田、选良吏、慎刑、惩歼,大概意思就是拿下北汉,提高群众生活,将皇室宗亲安排到各自的领地,提倡百姓孝道,建立高等学府,划拨土地作为官员津贴,选拨好官员,执法要人姓化,打击犯罪要从严。

    据说赵匡胤只同意了其中的四条,并汾他是同意的,富民也同意,封建赵匡胤不赞成了,难道西汉西晋南北朝之乱还不够吗?敦孝同样也同意,举贤是好的,但嫌在细节上张齐贤说得迂阔,也没有赞成。那时还没有太学的说法,同样没有同意。其他种种皆是如此。

    换宋九来,也未必会全部同意。

    那天赵匡胤心情好,居然与他争论起来。

    可此人很倔强,一一反驳,赵匡胤就有点不喜欢了,赵大姓格实际很强势的,这也是宋初没有出好的言臣原因。

    争到最后,赵匡胤恼羞成怒,让侍卫将他拖出去。

    据史传,赵匡胤回来后对赵匡义说道,我在西幸洛阳时遇到一个奇人,将来可以辅助你。

    那时宋九还没有来到宋朝呢,赵匡义才勉强持开封事务,怎么可能说这句话。

    大约赵匡胤回到开封后,感到十分好笑,就与赵匡义讲到这个愣头青。

    不知道此人后来是怎么想的,居然考中举子,这次又来到京城。

    但宋九知道这人以后是要做宰相的,善意地点了点头。

    最后一个中年人道:“吕蒙正,字圣功。”

    “吕蒙正啊”宋九喃喃道,仅凭此二人,这届科举就出了两个宰相。

    “请问阁下尊姓大名。”吕蒙正道,他以为宋九也是举子,但为什么如此面生呢?要知道能被录用的省试生,这十几天皆相互宴酒请客,十分熟悉,没有录取的,这么多天下来,大多回家去了。

    宋九道:“我姓宋名九,字易安。”

    “你怎么与宋相公同名同姓?”

    “你就当我是宋相公吧,吕蒙正,张齐贤,你们刚才说的我听了,说得很对,若保持这种心态与想法,仕途会十分光明,”宋九笑笑,然后回中书,准备进讲武殿。

    “神经病啊,”另一名举子骂道。

    维持秩序的衙役忍不住道:“大胆,你竟敢骂宋相公。”

    “真是宋相公啊。”

    一群举子全部傻了眼。

    接下来用艳羡的眼神看着张齐贤与吕蒙正,还没有张贴名次呢,就进入了宋九的法眼,仕途还会差吗?若不是等着张榜,他们会闹着让张吕二人请客了。

    宋九刚到中书不久,便与中书诸大佬一起带到讲武殿。

    太监开始宣读名次,状元正是吕蒙正,虽然在东华门外就知道了名次,吕蒙正还有些不淡定,说话的语气都激动得哆嗦起来。

    但这届进士非同小可,吕蒙正,李至,温正舒,臧丙,马汝士,王沔,张宠,宋泌,吕佑之,张齐贤,陈恕,王化基,吕龟祥

    可惜宋九只知道吕蒙正与张齐贤二人。

    又于开宝寺赐宴。

    这皆正常,接下来就不正常了。

    宴要散时,太监宣旨,第一二等进士与九经得中者,立授监丞,大理评事,或通判诸州之职,第三等同出身进士与诸科并送吏部免选,优等注职事判司薄尉,五百名得中者,无论是赐出身的十五届未中的老油条考生,还是那七个老者九经,皆赐绿袍牙笏,并且赴任官员立给二百缗行装钱,甚至让他们到地方上发现了不便于百姓的政务,可以尽快处理,不必上报。

    这下子薛居正与沈义伦坐不住了。

    他们便一起看着宋九。皇上简直在胡来,你说言事进谏不以所言而言,不以不能言而不言,那么站出来吧。

第三百三十七章 窅娘

    宋九没办法,站出来说道:“陛下,此举不可成常态,须防言行不一,能言未必能行,能行者也未必全部能言,赵括是也。”

    赵匡胤不敢放手用人,一直在赵匡义与赵普之间玩平衡之术,结果玩出了事。

    然而在科举用人上,却一直做得不错,不管名次多少,先行勘磨,根据勘磨的结果,授任官职。事实读书读得好,文章写得好,未必能做好官员,十余年来,录用了一百八十几名进士,只有一小半仕途坦荡,其他人因为政务能力差,渐渐淡淡人们的视野。

    赵匡义不但这次择取的名额可怕,要命的直接绕过勘磨这一节,直接给予重职,这还嫌不够,又给他们便宜行事的权利,那么置原来那些埋头苦干的官员于何地。

    行装钱倒也罢了,虽然二百缗钱是一个不小的数字,但只有大半人得到实职,几万缗钱花费国库还是能承受的。

    可那样一来,朝廷选官制度就完全破坏掉。

    不过宋九并没有强烈反对。

    薛居正与沈义伦着急,卢多逊一直微笑不语。

    自此以后,宋朝慢慢进入文人天堂,宋九是有准备的,但这次不一样。

    为何如此,赵匡义大有深义。

    赵匡义幕府里有许多能人异士,柴禹锡、张逊、杨守一、赵镕、周莹、王继英、王显、弥德超、傅潜、王超、戴兴、王汉忠、王能、张凝、李重贵、刘用、耿全斌、周仁美、王荣、杨琼、李琪、赵延溥、张禹珪、裴济、高琼、葛霸、桑赞、卢斌、张煦、王延德、程德玄、王延德(与前者同名)、魏震、石普、元达、郭密、傅思让及李斌等等人。

    还有赵匡义派系的官员,例如冯瓒,陈从信,程羽,贾琰,石熙载等等,也勉强包括宋九。

    同时还有一直与赵匡义默契站在一线的官员,雷德骧,卢多逊等人。

    宫中太监也有王继恩等人。

    然而相比于整个宋朝庞大的官员将士,这点数量并不多。

    其他的官员将士有不少是赵匡胤手中提拨上来的。

    并且他这些亲信中大多数很低,不能直接提拨到高位上。

    现在扶持,最少还有几年才能上位。因此这几年赵匡义大肆用这些新进士提拨重用,正是洗去赵匡胤在朝野中的烙印。

    因此卢多逊笑而不语。

    宋九进谏,与薛居正沈义伦无关,他害怕的是此例能变成所谓的祖宗家法。因此说此举不可成常态。

    赵匡义微微一笑,道:“宋卿此言极是。”

    但没有收回圣旨。

    宴散后,沈义伦抱怨道:“易安,为何不阻止陛下?”

    宋九能阻止吗,况且就是强行进谏,赵匡义也不会听,反而在赵匡义心中留下一个不识大体的印象,再说同时还得罪了天下这些举子。傻了不成。

    但这条理由不能说,宋九道:“沈公,陛下安,天下安。”

    够了,沈义伦终于会意,喃喃道:“原来如此。”

    “这两三届科举吧,以后若陛下继续如此,我会强行进谏的。而且联合御史们进谏,这一届不能进谏。”

    然而沈义伦面露忧色,若如宋九暗示的,他是霸府功臣,是赵匡胤的心腹,早晚要悲催的。

    宋九看着他的脸色,说道:“陛下之量,勿要小视。”

    沈义伦然忧心仲仲,卢多逊却面露喜色。

    宋九看了他一眼,卢多逊多智术,但与赵普相比,还差了许多,卢多逊的命运与宋九无关,宋九担心的是卢多逊下场同样是他的是下场。

    各自怀着心思回家。

    接着传出一条消息,赵匡义派雷德骧亲自调查王继勋,前后查出来王继勋吃掉的婢女就达到一百多人,不但他吃,还勾结洛阳一个大和尚惠广陪着他吃。

    消息传出,举国哗然。

    但宋九对这件事没有太关心,他正在中书与几个宰相商议着一封奏折。

    樊知古上书的奏折,朝廷虽在江州设铸钱监,然江州凋零,多有不便,因此请求在昇州再设一监,以便将所有产铜化为铜钱,增加铜钱数量。

    再建议所有出产铜矿的矿坑禁止百姓开采,同时取消钱不得过江的禁令。

    这三条意见中书四相都同意。

    而且它对江南百姓也有利,江南虽产铜,可许多金银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