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文学首选书推荐-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祖与经典。
12.《归去来辞》陶渊明作了彭泽县令,上级官员来视察。小吏建
议陶县令整冠束带卑躬曲膝地去迎接上级官员,陶渊明说:“我怎么能为五
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一怒之下,弃官而去,开始了退隐田园的生活,此
文即是当时所作的一篇宣言书,对后世文人影响极大。
13.《进学解》“进学”是使学识和德行进步的意思,“解”就是辨
析、分析。此文关于治学的见解很有启发性与影响,而且文采斐然。“业精
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传世古训即出于此。
14.《岳阳楼记》几乎每一位遭贬谪的文人心中无法释然时,都会
想起范仲淹的《岳阳楼记》,都会以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
乐”的襟怀与气度自励。
15.《种树郭橐驼传》柳宗元善写寓言,一位姓郭的驼背老园艺匠
的种树理论引发了作者对做官理政的看法,平铺直叙不动声色中作者之意已
寄寓其中。
16.《读》王安石好唱反调,写翻案文章,这篇不到一
百字的短文,以句句转折,语言道劲,警策惊人而著称于文坛。
精彩语言辑录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李
斯《谏逐客书》)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司马
迁《报任安书》)
△人之相知,贵相知心。(李陵《答苏武书》)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老当益壮,宁知白首之心;穷目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同上)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陋室铭》)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韩愈
《杂说》)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范仲淹《严先生
祠堂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司
以亡身,自然之理也。。。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欧
阳修《伶官传序》)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

《晁错论》)

《三国演义》

作者:罗贯中

成书时间:元末明初

类别:中国古典小说

版本推荐:人民文学出版社版

书海领航

《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中国古代著名长篇历史小
说。共120 回。元末明初小说家、戏曲家罗贯中(生卒年不详)著。罗贯中
名本,别号湖海散人,杭州人,祖籍山西太原。他根据晋陈寿《三国志》和
南北朝裴松之注,以及有关三国的历史、杂记、遗闻佚事、野史小说和民间
传说等丰富资料,经熔合裁剪,重新创造,撰成了规模宏大的长篇历史小说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以三国时期魏、蜀、吴三个封建统治集团相互斗争为主要
题材,生动地再现了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直至晋武帝太康元年吴亡为止整整
一个世纪(184~280 年)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作品构思之雄伟、活动场
面之广阔、人物形象之鲜明、艺术水准之高,在世界古典小说中均无与伦比。
《三国演义》一经问世,立即引起社会各界的巨大关注,人们争相誊录,以
便观览。统治者因该书的拥刘抑曹正统倾向大加推崇,并从中汲取统治之术;
布衣百姓则从中得到智慧,并对故事情节津津乐道;农民起义领袖却奉该书
为军事宝典,从中学习战略战术;饱经世故之人又视该书为谋略为人宝库,
潜心钻研保家安身之道。仅仅在明代,《三国演义》便有许多刻本在民间流
传,并且被广泛改编为戏曲或说唱文艺在全国城乡各地频繁上演,使该书中
的故事和人物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其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同时,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三国演义》也远播于海外,被译成朝、
越、日、英、法、德、俄等几十种文字传遍世界各大洲。俄国汉学家称赞该
书是“一部真正丰富人民性的杰作”。法国学者认为:“在历史小说中,《三
国演义》是最著名的一部。”在崇拜英雄的美国社会,人们夸奖“《三国演
义》是描写英雄业绩的”一部早期的杰作。英国学术界一致推荐《三国演义》
为“史诗般的作品”。在日本,“《三国演义》不仅为人们所喜爱,拥有最
广泛的读者,”而且,精明的商人们还从中找寻经商成功的秘诀,认为成功
的企业应像“桃园结义”那样团结,像“三顾茅庐”那样求贤,像“挥泪斩
马谡”那样纪律严明;成功的企业家应同诸葛亮那样高瞻远瞩,应像曹操那
样老谋深算,应如周瑜那样机敏聪明。在《三国演义》的故乡——中国,在
汹涌的商品大潮中,人们也越来越多地广泛学习借鉴《三国演义》中的谋略,


从中汲取有益的教益和启示。随着时间的推移,《三国演义》以其无以伦比
的丰富内涵而进一步扩大着它的影响力。

内容梗概

一、《三国演义》重点故事人物

1.“乱世奸雄”曹操
曹操是中国家喻户晓的典型“奸臣”形象,这一形象的形成是与《三国
演义》对其艺术形象的塑造密不可分的。该书在曹操首次出场时便介绍了他
幼年时诬叔欺父的恶劣行径。“操有叔父,见操游荡无度,尝怒之,言于曹
嵩。嵩责操。操忽心生一计:见叔父来,诈倒于地,作中风之状。叔父惊告
嵩。嵩急视之,操故无恙。嵩曰:‘叔父言汝中风,今已愈乎?’操曰:‘儿
自来无此病,因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嵩信其言。后叔父但言操过,嵩
并不听。因此,操得恣意放荡。”曹操这种诡计多端的恶劣品性,随着故事
情节的发展越加变本加厉,且越加阴险凶残。曹操谋刺董卓未遂逃至吕怕奢
庄上,吕伯奢令家人热情款待,他却疑心吕家不怀好意,竟将吕家八口杀死;
后发现是误杀,却又将外出归来的吕伯奢一并杀死,说是“宁教我负天下人,
休教天下人负我。”当曹操率军在淮南与袁术军作战时,军粮将尽。他密令
仓官王■用小斛发放军粮,引起士卒不满。曹操随即以“盗窃官粮”罪名将
王■处斩,借以隐瞒军粮将尽的事实,稳定军心。《三国演义》以这样的情
节来描写曹操的所作所为,揭示了他凶残狡猾的性格特征。

同时,《三国演义》也渲染曹操的老谋深算,善于玩弄权术和“雄才大
略”,来刻画他的“奸雄”形象。在官渡之战后,曹操下令将搜获的部下与
袁绍暗中往来的书信全部焚毁,表示他的宽宏大量,这在袁绍残余力量仍较
强大之时,实为高明之举,可暂时稳定内部。而在其内部稳定之后,曹操却
又设计将袁绍余党300 余人一网打尽。汉献帝身旁大臣祢衡,痛恨曹操专权,
击鼓裸衣骂曹,曹操因其“素有虚名,远近所闻。今日杀之,天下必谓我不
能容物。”便令祢衡出使荆州劝说刘表投降,企图借刘表之手杀死祢衡。而
在祢衡行前,“却教手下文武,整酒于东门外送之”。在曹操羽翼尚未丰满
之时,他打着汉献帝旗号,声称“与国家除凶去害”、“拯救黎民”、北伐
南征,乘机扩大自己的政治、军事实力;待其势力坐大后,东汉政权已在他
的掌握之中,他见取代东汉王朝的时机仍不成熟,便挟天子以令诸侯,借汉
献帝名义打击消灭异己势力,以期最终取代刘汉王朝。曹操手下的谋士荀■
看出曹操的野心,劝他不要封魏公、加九锡,他怀恨在心,但又无罪名强加
于苟■,便送一“亲笔封记”而实际上“并无一物”的食盒给荀■,暗示荀

■自尽,荀■会其意,于是服毒自杀。曹操的另一个重要谋士荀攸也反对曹
操加封魏王,他威吓荀攸说你“欲效荀■”吗?致使荀攸“忧愤成疾,卧病
十数日而卒”。《三国演义》通过上述这一系列描写,进一步突出和完善了
曹操的野心家,阴谋家的“奸雄”形象。

2.智慧的化身诸葛亮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自他初出茅庐之始,便
立刻成为刘备集团中的核心人物。刘备自称对诸葛亮“如鱼得水”,不仅对
他言听计从,而且付以几乎全部的军国大事,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实际上
成为蜀国的最高决策人。诸葛亮为报答刘备三顾茅庐之恩,也真正做到了“鞠
躬尽瘁,死而后已”。在诸葛亮身上,集聚了许多政治家的美德,然而在中
国民间流传最为广泛而又最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则是他的足智多谋。

《三国演义》大半篇幅描写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在刘备三顾茅庐时,诸
葛亮“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为刘备指出了今后图谋霸业的具体道路,
“真万古不及之人也”,赋予了他超人的智慧。诸葛亮初出茅庐之后,首次
在博望坡用兵,当时兵不满三千,将不过关张,竟杀得夏侯■10 万大军丢盔
弃甲,烧得曹操胆战心惊,赢得了关羽、张飞的衷心“拜服”。赤壁之战是
本书的重要战争之一,诸葛亮是这次战争的关键人物。他只身过江,“舌战
群儒”,扫除孙权疑虑,使其决计破曹,建立了孙刘联盟。机敏聪明的周瑜
看出诸葛亮“其计划又高我一头,久必为江东之患”,三番五次企图予以剪
除。而诸葛亮则沉着机智,料事如神,巧妙地利用忠厚老实的鲁肃为掩护,
一次次避开了周瑜的暗算,同时顾全了协力抗曹的大局,维护了孙刘两家微
妙的联盟关系,终于夺取了赤壁之战的胜利,并乘势占领荆襄九郡,为刘备
集团开拓了一个崭新的发展局面。赤壁之战中,前敌总指挥是周瑜,而运筹
帷幄,从旁策划,真正居于主导地位的是诸葛亮,与心胸狭窄的周瑜相比,
更显示了诸葛亮的高瞻远瞩。诸葛亮不仅智慧过人,而且善于随机应变。在
著名的“空城计”故事中,马谡违背诸葛亮将令,丢失战略要地街亭,致使
司马懿15 万大军逼近西城。当时诸葛亮身旁仅有一班文官及老弱军士2000
余人,形势危急。然而诸葛亮镇定自若,从容布置,“大门四开”,“每一
门上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自己“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
童携琴一张”,于城楼上“焚香操琴”。司马懿来到西城,一见此情景,知
诸葛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料定城中必有埋伏,立即传令退兵,西城
得以转危为安。在这里,诸葛亮利用了司马懿对自己的了解,给敌人造成了
判断上的错觉,从而扭转了极其险恶的局面,这不仅显示了诸葛亮的智慧,
也反映了他超人的胆量和气魄,以至于连老奸巨滑的司马懿也不得不叹息
说:“吾不如孔明也。”诸葛亮这一传奇式的智慧人物之所以在中国广为流
传,就是于人物自身概括了人民群众的聪明智慧,而反之,人民群众又可以
从这一人物身上汲取聪明智慧,这就使诸葛亮的形象更加光彩夺目,成为人
民群众心目中智慧的化身。

3.忠肝义胆的关羽
关羽是本书中的另一重要人物,自桃园三结义起,关羽与刘备便形成了
君臣加兄弟的关系。本书在宣扬关羽刚强的性格、无与伦比的武艺和“深明
《春秋》大义”的儒将风度时,着重颂扬了他的忠义精神。在桃园结义后的


数十年中,他追随刘备南征北战,历经难险,始终“义重如山”。当关羽在
下邳被困而被迫降曹后,曹操“累送美女金帛”,竭尽拉拢之能事,然“财
贿不动其心,爵禄不以移其志”,他挂印封金,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千里走
单骑而去,表现了关羽对刘备“誓同生死”的忠义之情。本书在颂扬关羽的
忠义时又突出表现了他的“恩怨分明”。对刘备,不仅有桃园结义之情,更
有匡扶汉室之誓,故此亲如手足,生死与共,历经千难万险终不背叛;然而
对刘备不共戴天的死敌曹操,关羽也是恩怨分明。为报答曹操的恩情,他斩
颜良、诛文丑、救白马、解重围。赤壁战后,又在华容道“义释曹操”,表
现出极消极的、完全建立在私人恩怨基础上的忠义。因此关羽的忠义具有明
显的两重性:一方面它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团结互助、平等相处,“四海之
内皆兄弟”的朴素愿望;另一方面,那种建立在私人关系基础上,保守、狭
隘的忠义也受到了统治者的推崇。元成宗封关羽为“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
明宪宗封他为“壮缪义勇武安显灵英济王”,清世祖更加封他为“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