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家和思想家。已故的红学会副会长,著名红学家蒋和森说:“《红楼梦》是
伟大的艺术心灵,这一项巨大的精神工程不仅铭记着形形色色而又含意深长
的历史社会风貌,而且还向千秋万代人们的心里传送着诗情和智慧的火炬。”
《红楼梦》问世以后,影响之巨遍及社会文化各界。早在清代其影响已
不限于国内,1842 年即被部分译成英文。此后各种外文译本陆续出现,有近
20 个国别语种,几乎遍及全世界。此外,有关《红楼梦》的外文论著也有10
多种,它的世界意义已经日益被人认识,以致在国外形成这样的看法:不了
解《红楼梦》就几乎等于不了解中国的文化和社会。
《红楼梦》风行后,产生了两大影响;一是续书之多,在中国文学史上
是空前的。续书不下四五十种;二是评论之盛,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罕见的。
迄今为止,研究《红楼梦》的著述已超过1000 多万字,是《红楼梦》本身的
10 倍多。“红学”已成为一门专门的学问,并形成一种群体性的事业。更有
许多人已将《红楼梦》研究当作终身职业。红学研究以其地位的高贵和研究
卷帙的浩繁可与莎士比亚和歌德的评论著作相匹敌。曹雪芹的名字已被选入
大英百科全书世界名人录。中国文学家被选入此书的只有曹雪芹和屈原。当
下,《红楼梦》不仅以小说原作流传于世,而且如何在各种艺术形式中对它
进行再创造,已成为各门类艺术家不断追求的理想,200 年来各种曲艺、戏
剧、电影、电视的创作从未间断,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红楼梦》骄人的成就和巨大的艺术价值还在于作品本身。鲁迅说:“自
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作品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荣衰的描写,展示了广阔的社
会生活视野,森罗万象,囊括了多姿多彩的世俗人情。人称《红楼梦》内蕴
着一个时代的历史容量;是封建末世的百科全书;可以容得下一部二十四史。
也由于《红楼梦》内容含量的浩大,所以不同的人赋予给它不同的主题。有
人说它是历史小说,反映的是封建社会的衰亡史;有人说它是爱情小说,表
现的是宝黛爱情的千古绝唱;有人说它是政治小说,隐喻的是康熙朝政;也
有人说它暗藏的是董小婉的故事;有人说这是作者的自叙传;有人说这是一
部宣扬色空观念的小说;有人说这是煽动解脱或出世的作品。总之,仁者见
仁,智者见智。正如鲁迅所说:“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
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
看见宫闱秘事。。,在我的眼下的宝玉,却看见他看见许多死亡。。”正如
著名文学家王蒙所说:“它自成一个宇宙,一个世界,既丰富又复杂,既深
邃又玄秘,既真实生动又意味无穷。你对《红楼梦》怎么研究都行,是因为
你对宇宙怎么研究都行。宇宙的特点《红楼梦》都具备了,它的规律性和非
规律性,它的圆满和缺憾。议论《红楼梦》就是在议论社会、人生、哲学、
科学、各种各样的理念、宗教,以致于就是在议论政治。”多重性,多主题,
已成为《红楼梦》的一大特征。
《红楼梦》的结构,新颖而奇巧。曹雪芹脱出中国章回小说的窠臼,改
变了说书人那种叙述格的体例,以散文化的描写为主,进行着生活全景的创
造,不以情节取胜,而以人情世态和人物刻画见长。曹雪芹借“石头”之口,
谈到他的创作原则:“历来野史,皆蹈一辙,莫若我这不借此套者,反倒新
奇别致,不过只取事体情理罢了。”曹雪芹的创作原则开辟了中国古典小说
现实主义的新境界。最令人耳目一新的是,曹雪芹的《红楼梦》以以假寓真
为结构。全书开篇就用了五个回目,以神话故事,“假语村言”掩去内容的
实质,将作品置入扑朔迷离的雾色之中,而改借用“真”“假”观念,托言
“梦”“幻”世界,使得整部小说按着这一以假寓真的结构铺陈发展,最后
营造出一个“生活世界”。
《红楼梦》的森罗万象,也表现在它的人物塑造上,这是《红楼梦》的
一个很重要的艺术素质。它代表了《红楼梦》的最高艺术成就。在《红楼梦》
中出现的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400 多个,这众多的人物如“过江之鲫”,纷
繁多姿,个性鲜明,生气勃勃,决无重复,囊括了世间各色人形,即便在同
一个人的塑造上,也是一人千面。
贾宝玉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丰富复杂的艺术形象。多少读者研究者都试图
对这一人物进行总体把握或特征把握并作出合理解释,然而又几乎都有着与
脂砚斋同样的困惑:“宝玉之发言,每每令人不解,宝玉之情性,件件令人
可笑”。无论从哪一角度哪一层面上进行剖析,都难以把握。他是“囫囵不
解之人,是囫囵不解中实可解,可解中又说不出理数之人。”是难以用正邪
新旧美丑等等字眼妄加论断之人,是一个用社会学的方式始终拆不清的人。
曹雪芹似也有鉴于此,才在宝玉未出场前,借贾雨村之口,做了一个思辨性
的概括(看第二回),捏合贾雨村的概括,那就是:贾宝玉是一个“时代的
怪胎”。
大家都知道,神采飘逸,秀色夺人的贾宝玉极具闺阁风貌,表里都透露
着脂粉气,整日里不习文也不习武,“周旋在姐妹中表及侍儿之间”,还有
“俊友”情节。贾政说他是个“酒色之徒”;王夫人说他是“孽根祸胎,混
世魔王”;贾敏所知道的宝玉“顽劣异常,内帏厮混”,花袭人眼中的他是
“放荡驰纵,最不喜务业”;薛宝钗评他是“富贵闲人”;在丫环婆子们眼
里,他是个疯疯傻傻常犯呆气的“无事忙”。警幻仙子和贾雨村对他的评价
稍稍脱俗,前者说他是“闺阁良友”,后者说他是“情痴情种”、“逸士高
人”。但终归还是带有个人的兴趣点和局限性。《红楼梦》里的人对贾宝玉
所做的盲人摸象般的评价,也反映了读《红楼梦》的人对贾宝玉的局限性理
解。当然,也有高明的读者读出了贾宝玉身边的人所看不到的东西,对贾宝
玉作出了新的判断:贾宝玉是反封建的叛逆者;贾宝玉是追求自由、平等的
人道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他的痴情表现的是对恋人、友人、亲人及对万事
万物的博爱;鲁迅的“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者,独宝玉一人
而已”,表明贾宝玉是唯一清醒之人;有人说贾宝玉是接受文化方面的博古
通今的大杂家;也有人说,宝玉最后的遁世,表现的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自己
赖以生存的最珍爱的东西被彻底摧毁,理想彻底幻灭所带来的剧痛过后的最
终平静。最有趣的还有索隐派的解释,说宝玉就是玉玺,他吃的胭脂就是油
印。综上所述,宝玉身上的一切,表明的是人类所具有的共性,人类社会每
个人身上所具有的秉性及现象都涵盖在宝玉一个人身上。无疑,贾宝玉这一
人物的内涵是十分丰富复杂的,对于这个人物的评价与判断,永远无法达到
终极结论,也必然像对《红楼梦》的主题那样,终归还是见仁见智的问题。
《红楼梦》塑造的人物还有一个最大特点,那就是人们对这些人物的评价总
是随着社会形态的变迁和个人的遭际做出不同的审美判断和价值取向。这在
林黛玉和薛宝钗身上表现的尤为突出。羸弱的林黛玉,貌若西子,多疑刻薄,
清高孤傲,任情任性,弄得众人相背;康健的薛宝钗,冠艳群芳,知情达理,
宽容随和,稳重和平,深得上下欢迎。林黛玉多情无邪,率真单纯,薛宝钗
理智藏奸,心有城府。这两个形象一经出世,便交替沉浮在个人的生命历程
中和社会形态的变幻中。作为个人来说,在失意时能深刻地理解林黛玉,而
得意时又由衷地爱慕薛宝钗,一个社会,在专制压抑的时候,林黛玉备受椎
崇,而国泰民安的状态下,薛宝钗被大加褒扬。在野党支持的是林黛玉,执
政党支持的是薛宝钗,因为薛宝钗是社会和群体中的稳定因素。在文学的评
论上,大家可以歌颂林黛玉,但在我们的生活中,借用王蒙的一句话:“如
果你的女儿是林黛玉式的性格,她非倒霉不可;如果是薛宝钗式的性格,那
她可以有光明的前途。”从性灵的角度来说,人们喜欢林黛玉。林黛玉的情
是为之可以生,为之可以死的情;从深沉方面,人们喜欢薛宝钗。她保持了
自己的清醒,有所不为,有所不言,她所达到的境界是一般人所达不到的。
由此可见,曹雪芹塑造人物,并没有简单化地要肯定谁,否定谁。作家
通过心灵来表现生活,所以人物是作家心灵的事物。许多《红楼梦》研究家
认为,林黛玉和薛宝钗应合起来看,她们本身体现着统一的人性的两个方面。
人性可以是感情的、欲望的、任情的、自我的、自然的、充分的,它表现为
林黛玉;同时,人又是群体的、道德的、理性的、有谋略的、自我控制的,
它表现为薛宝钗。
《红楼梦》的最大诱惑就是人们不懈地追寻文本以外、之后的那个更加
神秘的世界,这几乎是不可抗拒的。许多研究都已远远超出《红楼梦》的文
本范围,但仍然感到它是发掘不完的。正如冯其庸先生所说:“大哉《红楼
梦》,再论一千年。”
内容梗概
(略)
精彩篇章推荐
1.第二回这一回通过贾雨村和冷子兴的对话,巧妙地概括了八十回
篇目中大大小小的人物和事件。画龙点睛地透露了全书的主题。
2.第五回这一回是整部小说中的大节目。“正册”“副册”“又副
册”所展示的隐喻、象征,交待了全书每一个重要人物的结局;十二支曲,
是更详尽和廓大的描述。这一回可称为整部《红楼梦》写作和阅读的提纲。
3.第二十七回这是最见林黛玉本质的篇章,一首《葬花吟》饱含了
林黛玉的才情和悲情。
4.第六十二回史湘云是曹雪芹所钟爱和精心塑造的少女形象。这一
回是描绘放达率直、娇憨的湘云最出色的一幅图画。
5.第七十四回这一回描绘了一幅贾府主仆的众生相,也暗示了贾家
从此走向衰败。
精彩语言辑录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女儿未出嫁时是颗无价的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不
好的毛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有了光彩宝色,是颗死珠了,再老了,
更变的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
《儒林外史》
作者:吴敬梓
成书时间:清代中叶
类别:中国古典小说
版本推荐:人民文学出版社版
书海领航
作者吴敬梓,安徽全椒人氏,1701 年(清康熙四十年)出身于官宦之家。
父亲去世不久,他即遭遇家变,又因“性耽挥霍”,家产在他手里斥卖殆尽。
由于他自视对人生有理想、对品质有追求,并不打算成为功名道路上的作茧
自缚者,这在当时是很难被社会所容的,一生常处于“困穷途而瑟缩”的境
地,这使他有机会接触更多的下层知识分子与普通民众,为熟悉他们的生活
提供了便利,这样就从个人恩怨的小圈子里转向对诸多社会现实的不满与批
判上来。也正是在1736 年前后,他开始了《儒林外史》的创作。《儒林外史》
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作者在继承前人讽刺文学传统的
基础上,使《儒林外史》达到中国古典文学讽刺艺术的高峰。鲁迅曾经评价
道:“在清朝,讽刺小说有名而几乎是惟一的作品,就是《儒林外史》”。
作者为了避免清朝“文字狱”的迫害,把书中的故事提供假托在明朝,实际
上却在描写清朝。全书共30 余万字,主要是使用讽刺的笔调,展现了一群在
求取功名道路上的知识分子各种丑恶和可笑的现象,作者从描写这些文人的
日常生活起笔,刻画了科举制度对他们人格与心灵造成的极大创痛,对该制
度存在的合理性提出了质疑。
《儒林外史》问世以后,以其高超的艺术水平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扬。
尤其是其婉转、诙谐的讽刺艺术,更是令人叹为观止。鲁迅先生在《中国小
说史略》中说:“。。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又说:“是后亦鲜有以公心讽世之书,如《儒林外史》者”。晚清的讽刺小
说《官场现形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等,都受到了该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