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文学首选书推荐-第6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的南方作家一样,福克纳眷恋夕阳将逝的南方贵族的庄园生活和文化,反
对北方的资本主义入侵。他用15 部长篇和近百部短篇小说组织了自己的“约
克纳帕塔法世系”。这是他虚构的约克纳帕塔法县,里面不同社会阶层的若
干家族的几代人是他脉脉温情讲述的对象。在福克纳的小说中,时间总是向
回倒转,他使死去的和虚构的人物超越了时间界限而长存人间。

为了维持生计,他不得不去好莱坞写剧本,不过,他看得倒很开,他说,


如果这个人是一流的作家,没有什么会损害到他写作;如果他不是个一流作
家,没有什么可以帮得上忙。写完剧本,他便匆匆忙忙又回到他的故乡。他
并不是眷恋家庭,因为他和妻子常年不合,妻子一直不相信丈夫是世界一流
作家,曾把福克纳的手稿从飞驰的车窗扔出去。他返回故乡是因为他离不开
那片土地。甚至当他得知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时,也拒绝去遥远的瑞典领奖。
领奖的时候,“小地方”本色暴露无遗:说话战战兢兢,忙乱地忘记上前接
受瑞典国王颁发的奖章。他的许多杰作是白天工作12 小时之后锱铢相累完成
的,考虑他所受的生活压力和地域的局限,只能相信,对于一个优秀的作家,
没有什么可以损害他的创作。如今,福克纳已经成为从事乡土创作的作家们
的楷模。他用自己的作品引证了一个永恒的真理:作品越具本土性,也就越
有世界性。福克纳的名言给寻求本土特色的作家们以信心:我发现我那块像
邮票一样大小的家乡土地倒也值得好好写一写,只怕我一生也无法把那里的
事情写完。这块土地打开的虽是别人的金矿,倒也为我自己创造了另一番天
地。

对于《喧哗与骚动》,福克纳说过,这本小说是两个堕落的女人,凯蒂
和她的女儿的一出悲剧。可见作者心中对凯蒂是同情的。作品描写了一个古
老贵族之家的没落,表现了这个家族成员各自的生活遭遇和精神状态。他抛
弃了传统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而是借鉴了爱尔兰作家乔伊斯《尤利西斯》
的意识流技巧,追求人物的心理真实。作品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让康普生
家族的小儿子班吉“讲故事”,他是个白痴,以他的所见所闻勾勒出朦朦胧
胧的故事轮廓,接着再分别以大儿子昆丁和二儿子杰生重讲一遍故事。由于
各人的角度不一样,所以故事的风貌也不同,最后,女佣迪尔西再将故事完
整的讲述,故事的细节和发生时间最终全部交代清楚。这是一部比较难阅读
的小说,它打破了读者的阅读习惯,但是它的确是一部很有意思的小说,难
度和有趣与它的名气大小程度相等。

小说问世以来,这个被称为“粗鲁的天才”的福克纳就不断遇到诘问,
他是不是有意卖弄或与读者为难呢?有人抱怨说,读了三遍还不懂,福克纳
告诫他去读第四遍。为此福克纳解释了他创作的动机:我一开始就透过一个
白痴孩子的观点来说这个故事,因为我觉得由一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
人来讲故事,效果会更大。我发觉没有把故事说出来,就又试了一回,同样
故事透过另一个兄弟的观点来说,还是不成。第三次我透过第三个兄弟的观
点来说这个故事,结果也还是不成。我试着把各部拼在一起,由我自己来补
充说明。可见,这部小说的形成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并不是故弄玄虚。

《喧哗与骚动》赢得了评论界极大的褒扬,他们惊叹小说结构的繁复和
完整。从四个部分看,小说发生的时间排列是“CABD”式。大小说家康
拉德称赞这是一部坚实的四个乐章的交响乐结构。这是小说家奉为圭臬的小
说——它本身就是一部完整的创作技巧的教科书。


内容梗概

《喧哗与骚动》的标题,选自莎士比亚名剧《麦克白》第五幕中麦克白
的一句台词:“人生如痴人说梦,充满了喧哗与骚动,却没有任何意义。”
故事发生在杰弗生镇上的康普一家。这个家庭曾经显赫一时,黑奴成群,如
今已经没落,只剩下一幢破败的宅子,黑佣人也只剩下老妇人迪尔西和她的
外孙勒斯特。康普生先生是1912 年去世的。他在世时算是一个律师,但从不
见他接洽业务。整天醉醺醺,发一些愤世嫉俗的空论,把悲观失望的情绪传
染给大儿子昆丁。康普生太太冷漠自私,无病呻吟,拖累和折磨全家人。这
个家庭没有丝毫的温暖。女儿凯蒂可说是全书的中心,虽然没有单为她开辟
一章,但书中一切人物的所作所为都与她有关。物极必反,从古板高傲、循
规蹈矩的家庭中,出现了她这个放荡的女子。她行为不检点,先和一个暴发
户子弟私通,后来嫁给一个门当户对的体面人家,但是,真相揭穿后,夫家
将她驱逐出门。她给康普生家留下女儿,自己则去大城市,成为一个名声不
好的女人。

哥哥昆丁和妹妹凯蒂关系很好,他作为一个没落家庭的最后一个道德的
维系者,生性高傲、敏感而孱弱,竭力要挽救家族的名誉。当家族丑闻暴露
后,他站出来,居然承认这个私生女是自己和妹妹私通的产儿,试图把妹妹
屈就于暴发户子弟的反传统的道德观,转化为贵族世家内部的乱伦关系,就
在凯蒂出嫁后,他投河自尽。

杰生是凯蒂的大弟弟,他和昆丁相反,随着金钱势力在南方上升,他已
顺应潮流,成为一个实利主义者,仇恨和绝望有时又使他成为一个没有理性、
不切实际的复仇狂和虐待狂。昆丁对凯蒂的感情是爱,而杰生则是恨。由于
凯蒂夫妻间离异,使他无法得到凯蒂丈夫应允给他的一家银行里的职位。为
此,他居然把凯蒂留给私生女的赡养费据为己有,谁知私生女长大后,又把
钱偷走,与一个流浪艺人私奔。

班吉是凯蒂的小弟弟,他是先天性白痴。1928 年,他33 岁了,但是智
力水平还相当于一个3 岁的孩子。他没有思维能力,脑子里只有感觉和印象,
而且还分不清它们的先后,过去的事与当前的事都一起涌现在他的脑子里。
通过他的意识流,我们能够体会到,他失去了姐姐的关怀,非常悲哀。

班吉的故事。1928 年月7 日,是班吉33 岁生日,他大部分时间是在年
轻黑人勒斯特看护下东游西逛度过的,他们在曾经属于康普生家的场地上看
人打高尔夫球,然后在场地来回寻找一枚丢失的2 角5 分钱硬币。晚餐时,
班吉注意到杰生和昆丁在争吵,到了睡觉的时候,他看见有人从昆丁的卧室
钻出来,沿着一棵树爬了下去。

大部分时间里,班吉的头脑塞满了各种支离破碎的记忆。这些回忆大多
数是关于童年和他姐姐凯蒂的经历:一会儿他的脑子里浮现出他和凯蒂、昆
丁在水边玩耍的情境;一会儿他的脑子里又浮现出,黄昏时分他在院子里瞎
逛,使正在和男朋友接吻的凯蒂大吃一惊;一会儿他的头脑又浮现出在凯蒂


出嫁时他喝醉的感觉;一会儿他的脑海又浮现出自己被母亲改名的情境;一
会儿他的脑海又浮现出凯蒂因失贞回家后默不作声,显得心慌意乱,他感到
情况不妙,朝她猛扑过去,放声痛哭起来。

昆丁的故事。1910 年6 月2 日,昆丁在哈佛大学学生宿舍里自杀,临死
时昆丁把祖父传给他的手表砸得粉碎,同时划破了自己的手。事前,他仔细
穿上最好的衣服,然后把自己的东西打成包,然后分别给父亲和同学写信,
从容吃过早饭之后,他在五金店买了两个大熨斗。当他坐在有轨电车上时,
想起妹妹凯蒂,她最近嫁给了海德。她的性生活使他心情变得极度烦躁,无
论是她同先前的爱密司私通还是现在和海德结婚,都令他厌恶。昆丁在哈佛
大学生活得并非愉快,觉得康普生家为了给他交学费,卖掉了属于班吉的那
份土地,实在令人啼笑皆非。

昆丁在转乘另一辆有轨电车时,回想起他同海德那次痛苦的见面,那人
非常傲慢,自大得令他反感。昆丁下了电车,走近一家小村店。在那里,他
看见有位小姑娘,看上去非常腼腆,于是,他给她买了几个小面包。不一会
儿,有很多人前来和他搭话,其中有这个女孩的哥哥,他误解昆丁是企图诱
拐他的妹妹。昆丁也不辩解,任凭他们把他扭送到警察局。这时恰巧碰上了
他的几个哈佛大学的朋友,他们澄清了误会,把昆丁救了出来。他高兴地同
他们一起共进野餐,但是,每当他回忆起同爱密司的不愉快接触,情绪马上
低落下来。所以,当杰拉尔德信口胡说女人时跟他打了起来。施里夫最终把
他们分开,昆丁气愤地回到哈佛住处。他把身上打架时沾到的血迹擦干后,
便在傍晚时分跳水自杀了。

杰生的故事。1928 年4 月6 日。杰生听说十多岁的侄女逃学,又气又恨。
他驱车把小昆丁送到学校,然后回到镇上杂货店继续干他的单调工作。在商
店,他又收到凯蒂的来信,询问孩子的生活费用的问题。杰生很惊慌,因为
他一直在侵吞孩子的生活费。整个上午杰生都在痛苦地思考他那令人失望的
家庭。午饭后,杰生向母亲谈起家里的财务状况,小心翼翼地隐瞒自己的过
失。下午在商店里看到侄女和剧团的一个人打门前走过,他十分生气,驱车
追赶,没有任何结果。回来时发现股票行情暴跌。

迪尔西的故事。1928 年4 月8 日,迪尔西唤醒勒斯特,要他取柴生火为
全家做饭。昆丁没来请安,杰生打开她的卧室,发现她已经踪迹皆无,急忙
回到自己的住处,发现多年的积蓄已不翼而飞,于是他通知警察局帮助查找,
但没有结果。当一切喧闹过后,班吉的大脑又恢复到空白的幸福之中。

精彩篇章推荐

第一部分(1—84):1928 年4 月7 日(班吉部分)。通过白痴班吉的
意识流,模糊地勾勒出了康普生家庭发生的事件。因为班吉是白痴,所以他
的意识流没有任何的因果和连续性。可以给读者以从没有过的崭新阅读体
验。


《第二十二条军规》

作者:(美)约瑟夫·海勒

成书时间:1961 年

类别:长篇小说

版本推荐:译林出版社版

书海领航

《第二十二条军规》是美国“黑色幽默”文学的代表作,也是作者约瑟
夫·海勒(1923~)第一部长篇小说,海勒原来把小说拟名作《第十八条
军规》,出版社编辑为了不让它与另一本书的名字雷同,把它改作现名。

约瑟夫·海勒出身于犹太家庭,其父原居俄国,因受沙皇迫害而迁居美
国,不久老海勒亡故,家境艰危,但聪慧的海勒自学写作。二战时,他加入
美国空军作战,任轰炸员。战后上大学,主修文学,以后一直从事文化方面
的工作,他一直是位“广告文学”作家,业余除写小说外还兼写剧本。

用6 年的时间,海勒完成了《第二十二条军规》,1961 年,在美国出版
之初影响并不大,一年仅售3500 册,但小说在英国出版后第一周便成为头号
畅销书,这消息传回美国后,形势起了重大变化。70 年代,此书成为美国文
学的“经典之作”,在青年读者群中炙手可热,仅在美国国内就印销达800
万余册,许多高等文科院校把它列入世界文学必读书目,作者海勒也一跃成
为享有国际声誉的名作家。西方评论界称《第二十二条军规》是“60 年代最
好的小说”表现了我们谈到的当代美国小说的大部分特点,例如,它的形式,
它的情调,它所表达的信息,等等。

尽管海勒曾否定自已为黑色幽默派的人物,可他的创作却被奉为黑色幽
默的圭臬。60 年代美国国内动乱,连总统也在光天化日之下被人杀掉,一般
美国人更失去安全感,美国的“梦想”破灭了。黑色幽默应运而生,这就是
那种“病态与变态的幽默”或“绞形架下的幽默”,它在绝望的世界中寻找
挂在死神唇边的笑。由于受非理性主义者如柏格森、弗洛伊德的影响,“黑
色幽默”一反传统的小说时序,而时常让时间在人物心灵的冥界旅行,初看
如坠云里雾中,掩卷沉思方解其中的奥妙。《第二十二条军规》采用了一种
类似戏剧的“人像展览式”的结构,全书42 章,每章重点写一个人物,构成
了一个密集庞大的“人物网”,同一事件在不同人物眼中显现不同色调,因
而有不同的荒唐的反应。这就让人联想到当时尘嚣日上的存在主义,存在主
义认为一切俱是荒谬的,故而黑色幽默“反英雄化”。《第二十二条军规》
中的主人公尤索林就是这样的角色,他是一个向现存秩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