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古代文论蚜-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朗浅螅际俏匏降模钪匾氖撬木衲芊裼氲篮弦唬锏酵晖耆淖匀晃尬裕耙陨阶感啵运牢鲳C溃癕”,认为人应当做到“外其形骸”,不拘泥于物。(《大宗师》)因此,他在《养生主》、《德充符》等篇中,以公文轩见右师、卫人哀骀它、支离无唇等故事,来说明虽形残而神全,并不影响其真美,真正的美在神不在形。不过,庄子的形神观又有片面强调神的重要,而否定形的意义与作用的倾向。到汉代《淮南子》中有关形神关系的论述,又对庄子的观点有所修正,以神为形之君,以传神为主而不否定形的作用,并且把这种思想运用到了艺术创作中。
  如《说山训》中说:“画西施之面,美而不可说;规孟贲之目,大而不可畏;君形者亡焉。”《说林训》中提出“画者谨毛而失貌”的问题,也是这个意思。高诱注道:“谨悉微毛而留意于小,则失其大貌。”“微毛”说的是形的问题,而“大貌”则是指神的问题。
  这种新的发展,对中国古代文艺思想的影响是非常深远的。东晋著名的画家顾恺之正是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绘画理论上的“传神写照”和“以形写神”说,后来这种绘画理论又被运用到了文学创作之中。唐代诗人张九龄在《宋使君写真图赞并序》中提出“意得神传,笔精形似”的主张,盛唐诗人的创作都非常重视传神的艺术美,杜甫就曾多次以神论诗,晚唐的张彦远和司空图则分别从绘画和诗歌创作的不同角度,明确地强调了重神似不重形似的美学原则。北宋的苏轼不仅在《传神记》中发挥了顾恺之的“以形写神”论,指出必须描写好“得其意思之所在”的形方能传神,也就是说,只有抓住了最能体现对象神态的、具有典型意义的、不同一般的特殊的“形”,并把它真实、生动地描绘出来了,才能够达到“传神写照”的效果。
  苏轼还在《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中指出重在传神这一点上,诗和画是一致的。他在这首诗中提出的:“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作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曾在宋元明清的诗话中,就如何理解神似和形似关系的问题,引起了一场争论。但自唐宋以后,传神思想已进一步发展成为诗、文、小说、戏曲等各种形式的共同审美传统。
第五、关于文学的风格美
  中国古代文学的风格美,一般分为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两大类,它渊源于中国古代哲学上的阳刚阴柔说。文学风格上的阳刚美和阴柔美之说,早在建安时代,曹丕《典论论文》提出的文章有“清气”和“浊气”之分,就已初见端倪;继之,刘勰在《文心雕龙·体性》篇中说作家个性中“气有刚柔”的差别,是形成文学风格不同的重要原因之一。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中将诗歌的风格分为“沉著痛快”和“优游不迫”两大类,实际也是指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到了清代,桐城派的代表姚鼐则更明确地提出文学风格可以归纳为阳刚和阴柔两大类,他说:“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大川,如奔骐骥;其光也,如杲日,如火,如金餒铁;其于人也,如冯高视远,如君而朝万众,如鼓万勇士而战之。其得于阴与柔之美者,则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如幽林曲涧,如沦,如漾,如珠玉之辉,如鸿鹄之鸣而入廖廓;其于人也,餓乎其如叹,邈乎其如有思,暖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并且清楚地说明他的依据就是《周易》经传中的阳刚阴柔说。
  他在《海愚诗钞序》中说:“吾尝以为文章之源,本乎天地。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苟有得乎阴阳刚柔之精,皆可为文章之美。”《复鲁潔非书》中说:“鼐闻天地之道,阴阳刚柔而已。文者天地之精英,而阴阳刚柔之发也。”阳刚之美和阴柔之美虽是不同的两大类,但对于具体的作家和作品来说,则并不是“一有一绝无”,往往是“刚柔相济”的,不过是有所“偏胜”而已。这也是因为“天地之道,协合以为体,而时发奇出以为用者,理固然也。”(《海愚诗钞序》)所以,作家的个性也是阴阳相济而有所偏,体现在文章中自然也就有了这样的特色。可见,姚鼐正是运用了中国哲学史上传统的“天人合一”之说来说明文学风格的分类的。他在《敦拙堂诗集序》中就说:“夫文者艺也,道与艺合,天与人一,则为文之至。”
  以上所说的五点,是我们概括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几个主要方面,实际上中国古代的文学思想远比这些要广泛得多、深刻得多。但从这些扼要的分析中就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文学思想在儒、道、佛三家思想的影响下,,确实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
  
第二讲 先秦两汉文论选读 

一、先秦文论选读
  1、先秦文论的总特点和重要意义
  所谓“先秦”,指的是中国秦王朝(前221~前206)以前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这一时期文学理论批评的特点是:由于当时先民们的“文学”观念并不是很清楚,还和历史、哲学、政治等学术文化含混在一起,笼统地称为“文”,因此论述文学、批评文学的著作也较为模糊和宽泛。即使是专门论述“诗”的资料,也和后世特别是今天我们所说的诗论不尽相同,那时的人们对于“诗”,更多地还是从大文化特别是政治伦理的视角去理解和把握的。因此可以说,所谓先秦文论,往往都是广义的文论。
  但是,我们切不可因此就忽视和否定先秦文学理论批评的重要意义,因为它是后世两千多年中国文学思想的源头。我们都知道,不论研究什么事物,历时性的溯源工作都是非常重要的,即平时我们常说的必须弄清楚该事物的来龙去脉。特别是中国古代社会有一个突出的特点,那就是连续性的封建社会历史很长,而它的思想文化基础,早在先秦时期就大体上奠定了,其中主要是儒家的思想文化,还有与之相反相成的道家思想文化,以及其他诸子文化。具体到文学理论批评上来也是如此,先秦时期各家各派的文艺思想,尤其是儒、道两家的文艺观念,对后世的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极其重要而又深远的影响。
2、本课要学习的先秦文论内容
  广义的先秦时期的文论资料很多,也很杂,由于我们的课时有限,只能遴选其中一小部分进行讲解和学习。根据同学们的情况,我们选定了比较重要的儒、道两家文论。儒家文论以《论语》选读和《孟子》选读为代表,道家文论以《庄子》选读为代表。
  ◎◎儒家文论 
  儒家文论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文艺思想,其内容主要是关注文艺的根本性质、文艺的社会功能和作用、文艺的内容与形式之关系、文艺批评的原则和方法等等问题。
  □儒家文论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公元前551~479),他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同时又是一位著名的文艺理论批评家,很可能也是世界上第一位重要的文论家,因为他比西方文论的鼻祖柏拉图(公元前427~374)和亚里斯多德(公元前384~322)都要早些。
  孔子的文论主要体现在《论语》一书中,其重点,是谈论文艺和伦理道德、政治教化的关系。孔子的基本观点是强调文艺应该为人的道德修养,为国家的政治教化服务,并且也能很好地服务。他这种文艺思想,被儒家后学们概括发挥成“诗教”说:“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礼记·经解》)这种功利性的诗学观、文艺观,对其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文论影响至深,可以说一直波及到今天。
  在“诗教”的核心思想指导下,孔子对以诗歌为主的文学非常重视,提出了一系列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观点。我们的教材中选录了一些段落,这些内容都很重要,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细心领会。其中特别要重点掌握的是以下三个理论:
  ⑴ “兴观群怨”说: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论语·阳货》
  ⑵ “尽善尽美”说:
  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论语·八佾》
  ⑶ “思无邪”说: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
  上述孔子话语的文字诠释和其中所包含的文学理论意蕴,我在这里没时间、不可能详细讲解,请同学们自学本课基本教材《中国历代文论精选》中的“注释”和“题解”,并参看参考教材《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教程》中的相关部分。最好能钻研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下面我将提到的文论原文,也都要这样学习,不再重复)
  □儒家文论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是孟子(公元前372~289)。孟子在文学理论批评上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文学鉴赏、文学批评的两个原则和方法,这就是著名的“以意逆志”说和“知人论世”说。
  ⑴ “以意逆志”说:
  (孟子在回答弟子咸丘蒙关于《诗经·小雅·北山》一诗应如何正确理解后,进而概括说) “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孟子·万章上》
  ⑵ “知人论世”说:
  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上)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孟子·万章下》
  对于孟子上述两个文学观点,同学们应该准确地掌握,最好能将二者联系起来理解。方法也是要仔细阅读本课教材和参考教材,并有自己的心得体会。除此之外,孟子还提出一个“知言养气”说:
  “我知言(善于把握他人的言论),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公孙丑上》
  孟子这一思想并不是直接的文论,但他所谓的“知言”,应该包括书面语言即文章作品,而这种“知言”的前提是“我善养吾浩然之气”。这一思想引发了后世文论中重要的“文气”说,因此我们也应有所了解。
  ◎◎道家文论
  道家文论包括老子的文艺思想和庄子的文艺思想,以庄子为代表。老、庄著作中直接谈论文艺特别是文学之处很少,但他们的文艺美学思想是确乎存在的,而且相当深刻、精辟,对后世中国的文艺创作和文艺理论启迪甚巨。
  道家文论的主要内容是关注文艺的美学特征、文艺的审美标准、文艺创作的主体心态和思维规律等等有关文艺的内部规律问题。
  本课拟学习道家学派庄子文论的下列三个思想:
  ⑴“大美”、“天籁”、“天乐”说: 
  首先,从大的美学思想上说,庄子主张质朴混沌的大自然本身是最为完善的,具有至高无上的美: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庄子·知北游》
  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庄子·天道》
  “大美”就是最全最完整最高境界之美,“朴素”即尚未经过人工雕琢修饰的自然美。这种美学思想具体运用到文艺批评上,庄子则提出了著名的“天籁”、“天乐”说:
  汝闻人籁而未闻地籁,汝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夫(天籁者)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已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庄子·齐物论》
  与人和者,谓之人乐;与天和者,谓之天乐。
                  ——《庄子·天道》
  所谓“人籁”,是指人工演奏、演唱的音乐,它是有很大局限性的;所谓“地籁”,是指自然界风吹万物之孔隙而发出的音响,它比“人籁”高级一些,但也还是要有所凭藉;而“天籁”则是在“无待”即没有任何外在条件作用下,天所发出的“自鸣”之音。这是档次最高的文艺,也即“与天和者”的“天乐”。这种说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