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时也是可以由苏联自己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德军战俘地处理问题。
在维系了数年的战争中。苏军总攻俘获德军俘虏超过百万,这部分俘虏中,不少已经被陆续处决了,再除去在满洲、日本作战的二十余万,还有数十万此时正在各地的“苦营”里接受劳动改造,甚至还有一部分。仍旧在押解的路途中。
就在酒会召开的第一天,作为庆祝“白俄罗斯战役”伟大胜利的一项助兴节目,莫斯科卫戍军区地士兵们。还专门押解着近七万德军俘虏从莫斯科市区穿行而过。楚思南作为苏联国家的最高领导人,自然也目睹那场盛况,他亲眼看着那些衣衫褴褛、脚步蹒跚的德军俘虏,在荷枪实弹的苏军骑兵押解下,带着茫然、绝望的目光,从红场左侧的街道上缓缓走过。毫无疑问,这些曾经骄傲地士兵,已经再也没有了往日的荣耀,即便是面对街道两侧那如潮水般的谩骂唾弃、如暴雨般砸落地各种垃圾碎石,他们也都麻木的没有丝毫反应。
老实说,尽管自己是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在现场的,但是作为一名军人出身的楚思南,在看到那些经过血与火的洗礼,却最终被垃圾砸的头破血流的士兵们,他的心里并没有感觉到多少快感。他甚至认为,当这些德军俘虏在莫斯科“招摇而过”的演出结束之后,那些负责押解他们的红军战士,也没有必要那么严阵以待了,在经历了如此大的精神折磨之后,这些战俘恐怕连拿起武器的勇气都不会再有了。
“生”与“死”的区别在于片刻的抉择,“胜”与“败”的转圜则是终生的痛苦。这是战争的残酷,也是士兵的悲哀。
不过话说回来,楚思南虽然对德军的俘虏抱有同情,但是这份同情,他也只能放在心里,毕竟他本身虽然不是苏联人,但是却不能忽视苏联人的感情,那绝不是明智的做法。因此在如何处理战俘的问题上,他必须听更多人的意见,少数服从多数。
几乎没有任何的悬念,参加酒会的那些党政军代表,无一例外的表示,要对德军战俘处以最为残酷的处罚,这些“杀人凶手”、“战争罪犯”,就算不被直接处决,也要在“苦营”里度过他们罪恶的下半生。尽管楚思南有所示意,并以列宁当初所提出的对战俘的处理态度以及国际主义精神为暗示,希望与会的代表们能够考虑从轻对待那些战俘,但是那些代表显然没有领会到他的精神。“列宁同志当初绝对想象不到德国人会犯下如此滔天的罪行,而国际主义,则早就被他们枪毙并放进焚尸炉里烧成了灰烬,”“对法西斯德国的残暴,我们只能还之以苏维埃共和国最无情的专政,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惩罚,更应该是报复,应该是一个让德国人记忆深刻的教训。”代表们的意见惊人的一致,楚思南不得不承认,这恐怕是他们意见最为一致的一场表决了。
尽管楚思南是苏联的最高统治者,尽管他也有心要稍稍挽回一点那些德军战俘的命运,但是很显然,他在这件事情做不了什么,所谓众怒难犯就是这个意思了。
对于一个在被敌人侵略的战争中,损失了数千万人口并蒙受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损失的国家来说,报复的心里几乎是全民性的。在这个时候,妄图用什么人道主义抑或是国际主义的调调去抑制这种情绪,显然是不明智地。因此在最后,楚思南在这个问题上放弃了自己的立场,默许了众人的决定。不过稍稍令他感到欣慰的是,各方的代表倒是能够对远东那二十余万德军网开一面,他们同意在战争结束七个月之后,让这一批表现“差强人意”的德军战俘返回德国。
楚思南在酒会上要同各方代表们商谈的第二件事情,则是关于军队的一个改制问题,准确的说,是正式组建一个兵种队伍的问题,而这个兵种部队。就是后世声名卓著地“战略火箭兵部队”。
作为一个从未来回到这个历史时代的人来说,楚思南自然知道在未来地战争条件下。主要实施远程、超远程战略打击的火箭兵部队是如何得重要,千万不要忘了。无需几年时间,那作为超级武器地氢弹、原子弹,也是要配属到战略火箭兵部队之中的。
楚思南始终坚信,军队的战斗力除了需要武器装备的先进、士兵的意志坚定、团队凝聚力的提高之外,还需要指挥部门的专业化,而在最后这一点上,则需要各作战部队依照作战职能地不同。进行精确的细分。海军、陆军、空军,三大兵种的划分,陆军炮兵、装甲兵、骑兵、步兵的划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都是为了在最限度上发展各不同兵种作战的技能、战术以及他们之间协同作战的技巧。
不用说,楚思南地这个想法。立刻就得到了军方主要将领的支持,显而易见,一个新兵种的独立建设。需要国家对军方加大经费地投入,同时,一个新兵种的独立,也需要提拔安排一些新的职位和军衔,这些都是军方将领们所乐于见到的。
当然,对于这一项提议,部长联席会议的那些代表们可能会有些抵触的情绪,不过一方面此时战争还未结束,另一方面楚思南的权威摆在那里,同时,军队方面也摆明了是支持这一项计划的,所以,他们虽然抵触,却没有坚持反对。
就这样,苏联旨在建立面向未来战场的战略火箭兵部队的草案性计划,就在这个时候初步确定下来,毫无疑问,这一项计划将对今后数十年苏联的军力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当然,如果同第三个问题相比起来,楚思南在酒会上所提出的处理战俘问题、建立战略火箭兵问题,都显得不那么重要了,至少来说,在他本人的心里是这样看待的。
苏军在西线战场上的大规模胜利,并没有影响到东线战事的进展,自从七月底苏军成功登陆北海道以来,三条战线的推进可以说是比较顺利的。就在月前,苏军由坟别向东进攻的部队,成功的突破了日军设在网走地区的防线,并成功歼灭其224师团主力,从而将战线推到了根室海峡外围地区,直接对齿舞部日军的两个师团凑成了侧翼威胁。与此同时,南线苏军发起了札幌战役,在持续了三个昼夜的进攻中,共歼灭日军兵力七万余,北海道南部日军五个师团遭到毁灭性打击,其残余部队虽撤退到渡岛半岛南部狭长地带继续顽抗,但是距离最后败亡的日子,已经为时不远了。
在这一时间段里,战场推进最缓慢的,仍旧是在中路执行进攻任务的苏军部队,复杂的地形让这股苏军吃尽了苦头,部队伤亡大、武器弹药消耗量高、后勤补给困难等等等等,这一系列的难题堆积在一起,令他们每天前行的距离少的可怜,有的时候甚至战斗一整天,才能向前推进三、四公里。不过多少让人感觉欣慰一点的,就是他们已经拿下了日军重兵设防的旭川,并在十胜川的中游位置打开了一个缺口,向清水方向延伸出了一个重要的突出部,从而,将在这一线抵抗的日军兵团分割成两个无法兼顾的集团,为下一步的战役计划开了一个好头。
北海道的战局发展到这个程度,基本上已经没有什么悬念了,用崔可夫的话说,那就是他们有把握可以在十一月初,彻底结束北海道的全部战斗,并发起对本州北部地区的进攻。
当然,在苏军迅猛进攻的同时,在九州岛活动地英美盟军也没有停下。他们甚至在很短的时间内,便赶上苏军的进攻进度。就在苏军结束札幌战役的同时,美英盟军连克九州重镇熊本,全歼了日军盘踞在该地区的四个师团。同时,他们的后续攻势,也正在向本州方向推进。
楚思南知道美国人和英国人为什么要不惜代价的加快战争进度,很显然,他们是在尽一切努力争夺地盘,争夺地盘?没错,就是争夺地盘。
诚然。日本的国家版图很小,资源也不丰富。但是从全球战略角度来考虑,这四个岛屿构成的弹丸之地。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地点。美国人也好,英国人也罢,都不可能放弃对这个地方地控制,反过来说,苏联人自然也不会放弃。
这一段时间,楚思南通过安全委员会的谍报了解到,为了遏制住苏联在日本地势力扩张。罗斯福和丘吉尔已经进行了数度磋商,他们最终决定按照处理德国的模式,在战后将日本划分为几个区域,并由相应地国家分区占领。
当然,分区占领这一手并没有什么新鲜的,只不过这一次对于罗斯福和丘吉尔来说。问题稍稍的具有了一点复杂性,那就是苏联人在日本战场的推进速度有点快。现在,苏军已经基本占有了整个北海道。他们的第二波攻势即将对本州展开。毫无疑问,苏联人打下来的地方,要想再从他们嘴里抠出来就没那么容易了,至少在美英苏三国划分的基础上,苏联人是不会将他们地胜利果实吐出哪怕半个干核的。
那要怎么办呢?所谓天无绝人之路,这句话放到什么时候使用都无比准确。在经过一番协商之后,他们想出了一个基本可以实行的方法,那就是加大享有战后日本利益的国家数量,从而在最大限度上分割苏联人手中可能拿到的占领区。
就在这种情况下,月前,罗斯福负责出面,在开罗召集了包括中国、英国、法国在内的一次会议,会议商讨战后亚洲一系列问题地处理。在这次会议上,与会四国的代表达成了一系列的共识,这其中就主要包括:剥夺日本在战争期间所攒取地,在亚洲境内的全部殖民地,中南半岛,包括越南、柬埔寨、老挝在内的原属法国的殖民地,重新交还法国统治,而马来西亚、泰国、缅甸,则重新交还英国;日本于战争期间占领的包括满洲、台湾、澎湖列岛在内的中国领土,应完全交还中国;战后朝鲜,应在短期内重组一个独立、民主的新政权,以恢复朝鲜半岛的主权独立;战后日本本土,应由盟军实行分区占领,就此问题,苏、中、美、英、法五国,应该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进一步召开会议磋商。
一场开罗会议,召开了仅仅四天时间,随后,不等苏联方面作出反应,这份会议宣言就被公布了出去。毫无疑问,美英是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形成一个法理上的既定事实,从而杜绝苏联在战后对满洲、朝鲜半岛以及日本更多的领土诉求。
其实说实话,作为这一场旨在限制苏联野心的会议,倒是正中楚思南的下怀,作为苏共中央第一书记的他,长期以来就为这些事情感到烦恼。作为一个中国人,楚思南还没有忘本,他自然希望灾难深重的祖国,能够在这场战争的浩劫过去之后,多少得到一些补偿,而在日本拥有那么一两块“飞地”,显然是个不错的方法。不过这个想法他绝不能就那么说出来,他可以在苏联提倡国际主义,反对军方对中国满洲尤其是旅顺港的不良企图,但是在对待日本的问题上,他不能多嘴,那将会对他的威信造成很大的影响。
而今好了,他一直想要做但是却又不好着手的事情,美国人替他做了,而且显然效果还不错。
不要以为苏联陆军的强大就可以不顾及国际上的影响,对于开罗会议上的决定,苏联各方代表还是感觉能够接受的,当然,前提是他们希望中国国内的局势,能够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朝着他们所希望看到的方向上走 ̄ ̄他们希望在战争结束之后,会有一个倾向于苏维埃的政体出现在那里,而这个政体对苏维埃共和国联盟的态度应该是友好的,而不是西方帝国主义者们支持下的傀儡。
“中国的潜力不容忽视,而要想保障苏维埃共和国联盟的东方安全,友好中国的存在更是举足轻重,为了实现这一点,加大对中国的各项援助势在必行。”
这就是酒会上各方代表的共识,一个令楚思南感到有些意外更有着惊喜的共识。
诚然,此时更方代表们口中所说的援助,仍旧是停留在战争援助上,也就是武器装备的援助,那是用来支持中国国内内战的,而不是用于建设的技术、资金援助。但是楚思南知道,在目前的情况下,国内的内战似乎已经无可避免,因此援助一方,进而促成这场内战的尽快结束,也未尝不是一个好办法。
大国角逐、两极争霸,这在某些时候,似乎更加有利于一些新兴国家对独立民主的追求,有利于他们的崛起与发展,从这一次的事件中,楚思南深深的意识到了这一点。
《新二战风云》 第十一卷 最后一战 第十四章 AK…44??
“当当”
悠远而嘹亮的钟声,透过沉沉的窗帷传进彻夜通明的办公室。
从办公桌上那一大堆文件里抬起头来,楚思南先是下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