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乾隆皇帝大传(周远廉)-第6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用钤记行文,调兵九千。……又擅杀达瓦齐众宰桑,抄没家产。私用噶尔丹策零小红钤记,结交奸佞之徒,各处遣人潜行招服。又告谕属下,有哈萨克惧伊,伊在此断不敢前来等语。种种不法之处,图据准噶尔,已无疑义,岂必待其生变,始为实据耶!……将此密谕班第等,阿睦尔撒纳若仍未起程,班第等即行密商,如何擒拿办理,相机完结,伊信用之宰桑等,亦即拿解前来。……事关紧要,伊等务必熟筹妥办。”[13]
  乾隆帝虽然正确地作出决定,要擒捕阿睦尔撒纳,以安定准部,保持西北、北方安宁。但是,一则时间较晚,阿睦尔撒纳势力已相当强大,已作了相当充分的起兵的准备,再则更重要的是,他在前些时候处理善后事宜时犯了严重的错误。他既不该让阿睦尔撒纳主持平准之后的善后工作,更不该将满蒙汉大军过早撤出准部。
  早在五月初二日,乾隆帝就下谕给班第等将军、大臣,命他们在打下伊犁后,酌量存留跟随将军驻扎的士卒,大军“即速陆续分起凯旋”。十三日,他在西路定边右副将军萨喇尔建议“功成之后,请停止伊犁驻兵”的奏折上批道:不会永远驻兵,只留数百名或一二百名兵士跟随大臣,以听差遣。也可以只派大臣驻扎,不派士卒。六月二十五日,也就是乾隆帝知悉阿睦尔撤纳有“非分之念”而下达命其入觐的谕旨后的第三天,他批准了班第留兵五百的建议,大军撤回,只留察哈尔兵三百名,喀尔喀兵二百名。[14]
  此时的准噶尔,经过多年内乱,四分五裂,元气大伤,战斗力已明显下降,如果清军留驻,哪怕只有一、二万人,也可控制住局势,也能制服多数台吉、宰桑,使他们不敢贸然行事,不敢附合阿睦尔撒纳叛乱,而且也可能镇住这位大台吉,使其野心有所收敛。但是,乾隆帝计不出此,一味实行以准治准的政策,幻想仿照对待喀尔喀四部的办法,编旗设扎萨克,让其自行处理属下内部事务,重大要事由朝廷裁处,不派驻大臣和官兵,既收辖治其部之效,又不千里转输,耗费银米,劳累士卒人民,结果,犯了一个大错误,为阿睦尔撒纳的谋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在六月二十八日下谕命擒阿睦尔撤纳之后,班第、鄂容安又连续呈报此人阴谋不轨情形,乾隆帝多次批示,催其迅速入觐,以便在热河将其逮捕;如其不来,则令班第在伊犁动手,拿获解京;设若已经起行,则于途中擒拿。总之,乾隆帝主意已定,一定要捕擒阿睦尔撒纳。但是,他万万没有料到,这三管齐下之计未能生效,阿睦尔撒纳从大皇帝布下的埋伏圈里安然无恙地溜走了。
  当乾隆帝于六月底决定除掉阿睦尔撒纳时,这位台吉还不知皇上已经变脸,还把当厄鲁特四部总汗的希望,寄托在大皇帝的施恩上。他知道班第会从中作梗,因此就托科尔沁亲王、固伦额驸色布腾巴尔珠尔向朝廷转奏己情,要求封他为总汗。额驸于六月随大军凯旋,约定于七月下旬告诉消息。科尔沁额驸回京以后,看到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皇上已从宠信、依赖阿睦尔撒纳,转变为必欲将其擒诛而后快,十分惧怕,不敢上奏,使阿睦尔撒纳的这一打算,完全落空。
  阿睦尔撒纳虽还不知清帝已下达擒拿自己的密谕,但从各个方面侦探到的消息,已使他产生了怀疑,估计到通过清帝加封这条途径来达到荣为四部总汗的目的,是很难成功的,班第又不断催促到热河朝觐,一到热河,岂不是自投罗网。因此,他加紧进行起兵叛乱的准备工作。由于他对科尔沁额驸还抱有幻想,所以在预约回信的七月下旬以前不愿和清政府公开破裂,尽力敷衍,并于七月初十日,随参赞大臣、喀尔喀亲王额琳沁多尔济出发,开始了入觐热河之行,但行走缓慢,不断与亲信密谋,并遣同母异父之弟纳噶察往见班第,进行威胁。纳噶察告诉班第说:阿巴噶斯、约苏图、乌克图与喇嘛等“潜行计议,如不令阿睦尔撒纳统领驻扎,伊等宁剖腹而死,不能贪生,别事他人。”[15]班第立即遣人将此情况秘密赴京奏报。
  七月中旬,班第收到了乾隆帝六月二十八日关于擒拿阿睦尔撒纳的上谕,此人已与喀尔喀亲王同行。其后,又收到几道谕旨,令将此人追回军营,或于途中捕捉。班第等回奏,由于有哈萨克贡使同行,恐其惊疑,未能下手,只有待其到达热河再说。其实,这并不是贡使惊恐与否的问题,而是由于班第不能办理此事。他手下只有五百名士兵,而伊犁一处就有喇嘛六千余人,他们大都支持阿睦尔撒纳,在这些喇嘛的影响之下,伊犁地区的准部人员也多数拥护这位台吉,再加上其旧部和阿巴噶斯等宰桑、台吉的部下,起码几十倍于班第的小小军队。处于这样众寡悬殊的恶劣形势,班第怎能公开派兵捕捉阿睦尔撒纳,只好尽量催其入觐,待其到达热河时;就可轻易将其处治了。但是,乾隆帝和班第的希望都落空了,阿睦尔撒纳不愿束手就擒,当他等到八月中旬还未见到科尔沁额驸的回音,便知必然是“事中有变”,就于八月十九日行至乌隆古河,距其札布堪河旧游牧不远的地方,率众潜逃,由额尔齐斯河间道北逸。震动清廷的阿睦尔撤纳的叛乱,就这样发生了。

二、定北将军班第死节
  乾隆二十年八月二十四日,清定北将军、兵部尚书、领侍卫内大臣、一等诚勇公班第,参赞大臣、三等襄勤伯鄂容安,定边右副将军、一等超勇公萨喇尔率兵五百,从伊犁河北尼楚滚将军府第出发,匆匆忙忙向崆吉斯退去。原来,阿睦尔撒纳已经反叛,其党羽起而作乱呼应,宰桑阿巴噶斯、哈丹率人抢掠西路台站,夺取官茶。伊犁的宰桑克什木、敦多克曼集、乌克图、图布慎、巴朗、都噶尔、巴苏泰等,纠集喇嘛及“回人”,于二十三日抢掠台站,二十四日占据了伊犁,班第等兵少力薄,无法抵挡,只好撤退。克什木等人率众紧紧追赶,二十九日于距伊犁二百余里的乌兰固图勒,将班第、鄂容安、萨喇尔重重包围。萨喇尔见敌兵势大,“即欲奔避”,鄂容安相告说:“贼来,当与决战,何至奔逃。”萨喇尔不听劝阻,鞭马逃走,兵多从逃,只剩下司员、侍卫及卫卒六十人。班第与鄂容安“力战不支”,“相顾曰:今日徒死,于事无济,负上托耳。”班第拔剑自刭,鄂容安亦自杀,但因“腕弱不能下”,命仆人用刀刺己腹而死。[16]
  主帅被围自尽,这还是康熙以来清军战史中的第一次。这场九十四年内罕有的大悲剧的发生,与乾隆帝的失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从阿睦尔撒纳叛逃以后,台站中断,音信隔绝,清廷与班第失去了联系,很久都打听不到他们的下落。过了一个月,二十年十月二十日,乾隆帝才第一次看到了关于班第去向的消息。北路参赞大臣哈达哈报告:据从伊犁逃出的收楞额讷默库告称,班第、萨喇尔由西路从哈什带兵出来。但是,这个消息是不准确的。第二天,西路参赞大臣策楞的奏折送到了京城。策楞报告:据从伊犁逃出来的索诺木告称:敦多克曼济等“会同喇嘛、回人等作乱,班第、鄂容安被陷。”[17]
  乾隆帝知道这一消息后,立即于二十三日谕军机大臣,命即令策楞与参赞大臣玉保、扎拉丰阿设法和班第等通信,将下述谕旨传谕班第等人:
  “以朕初意,准噶尔危乱之余,甫经安定,若屯驻大兵,恐多惊扰,是以但命伊等驻扎办事,兵少力弱,为贼所困,非失守封疆可比。伊等或相机脱出,或忍死以待大兵,方为大臣举止,若谓事势至此,惟以一身殉之,则所见反小类。鄂容安素称读书人,汉苏武为匈奴拘系十九年,全节而归,阿睦尔撒纳固不足比匈奴,我大清又岂汉时可比,自当爱惜此身,以图后效。恐伊等以失守罹罪,不识大义,遽尔轻生。”[18]
  在乾隆帝执政二十年来下达的成千上万道的谕旨中,这道谕旨是相当特殊的。乾隆帝非常强调气节,多次宣讲,为臣必须坚守臣节,食君禄,作君事,为国捐躯在所不惜,以身死节,名垂千古。就在五年前,驻藏大臣傅清、拉布敦诛除谋叛的藏王后,因被乱军包围力穷自尽。乾隆帝高度赞扬二人以身殉国的崇高气节,在其丧还之日,亲临祭奠,追封傅清、拉布敦为一等伯,二人之子孙世袭一等子,各赐银万两,并建祠于京师,命名先双忠祠。他对雍正九年和通泊之败时为准军所俘未曾尽节的官兵,十分鄙视,以其重生失节,谕令分别处死或罚配为奴。可是,这次他却一反常态,不仅不用以身殉国之义相胁,而且还苦口婆心地劝谕他们要生存下去,要活下去,即使不能“相机脱出”,也要“忍死以待大兵”,甚至搬出苏武牧羊十九载为例相劝,确是情深意长,百般宽慰。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之大的变化?细看谕旨,原来乾隆帝怀有深深内疚的心情。
  这次班第、鄂容安的失败及其自尽,固然有其本身的责任,他们的工作有不少欠妥之处。班第身为定北将军,肩负安抚、辖治厄鲁特四部的重任,理应抓紧作好各部台吉、宰桑和有影响的上层喇嘛的工作,争取他们支持,让他们管好属下人员,安分守法”,各就本业。如果他对“投诚之台吉、宰桑等人”,“因其求见,开诚晓谕,有应鼓励者,奏闻加恩”,就能得到他们的拥护,使“新附之人,倾心悦服,遇事无不陈告”,这样,不仅可以了解地方情形和人心向背,即“伊等可信与否,亦得以灼见”。但是班第却“过于谨慎,气局狭小,好亲细事”,除办理陈奏事件外,“不与伊等接见”。鄂容安虽系进士出身,久在军机处、上书房行走,历任巡抚、总餐,颇有才干,但不谙军务,又不通蒙古语,“一应机密筹划,未能洞悉”。萨喇尔倒善于征战,也拥有显秩,身任定边右副将军,受封一等超勇公,但其原来仅系台吉达什达瓦手下一员宰桑,地位不高,名望不大,厄鲁特四部众台吉、宰桑“原所不服”,而“伊复粗率自大”,更加引起各上层人员的反感。三人本应和衷共济,齐心协力对付险局,而他们却“性习各殊”,意见参差,甚为不睦,[19]严重地影响了安定准部的工作。兼之,阿睦尔撤纳过分“狡诈”,早有安排,“其所不悦,尽遣入朝”,班第、鄂容安左右,皆其党羽,三人反“深信不疑,疏于自卫,兵散处,马远牧”,一朝有事,“缓急无应”。军营又存贮大量金帛茶布,“夷众眈眈以视”,班第等却不介意。三人又无应变之才,象宰桑敦克多曼集,乃系阿睦尔撒纳信用之人,班第等一闻抢掠台站的消息,就应立即将其擒戮,“以剪其爪牙”,不料他反而让其“传谕喇嘛,安抚夷众”,敦克多曼集得以乘机“招集群凶,操戈相向”,班第等“仓卒冲突”,无依无靠,孤军奋战,当然逃脱不了失败的下场。[20]
  尽管乾隆帝对班第三人的过失作了如上的评述,但他并未藉此来掩饰自己的错误,减轻本人应负的责任。他之所以下达劝告班第不要殉节的特殊谕旨,就是因为他承认和公开宣布此次失败,主要应归咎于他自己的决策有误。正是由于他低估了敌情,只从省粮饷少惊扰部民考虑,伊犁一下,就快速撤军,仅留下区区五百名士卒,去对付那“素称狡诈”人心难测的辽阔新域,一旦骁勇多谋、威望颇高的辉特汗阿睦尔撒纳作乱兴兵,班第等自然是“兵少力弱”,难以支持,所以,乾隆帝才打破惯例,尽量劝慰三人不要轻生,并命令策楞等竭力遣军前往营救。
  乾隆帝刚于十月二十三日下达了谕劝班第勿寻短见待军营救的谕旨,第二天,二十四日收到了策楞呈述班第、鄂容安自尽、萨喇尔被锡克锡尔格拿获送往伊犁的奏折,当即降旨,谕令策楞加紧征剿阿巴噶斯、哈丹游牧,相机前往伊犁。第二年,班第、鄂容安的灵柩运到北京,乾隆帝亲临祭奠,令执倡乱叛酋克什木、巴朗等,“馘耳以祭”,寻以班第二人义烈,仍命照傅、清拉布敦之例,建祠于京师,亦命名为双忠祠,并“图形紫光阁”。
  乾隆帝还破例赐鄂容安谥号为“刚烈”,亲写赞文,其中有“用违其才,实予之失”等句,对其之死不胜惋惜,深深引为己咎。

三、英主欠妥庸将误军 厄鲁特大乱
  阿睦尔撤纳叛逃,伊犁变起,定北将军班第、鄂容安死节,使当初反对用兵的王公大臣们又“多疑议”,认为不该派军往征,乾隆帝严厉训斥了这些庸臣的怯懦无能,几次下达长谕,讲述用兵的必要性及其征讨的沿革,痛责“妄生异议者”,坚持平叛的正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