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386-千万别教坏孩子-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这种感情影响下,我对他们偶尔犯下的错误,如体罚、侮辱、歧视学生等,都自找理由地给予了原谅。我怕自己的“口诛笔伐”,伤了他们的心。毕竟,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不是有意为之的。人非圣贤,谁能无过,教师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啊———虽然他们从事的,是天底下性质最特殊的工作。    
    然而,这个新闻故事,却让我无法原谅!愤怒之火烧醒了我。八条人命不如一双拖鞋,它无疑表明,这6名教师并非堕落了师德,而是完全丧失了人性。    
    惺惺惜惺惺,即便在动物界,同类也知道应在危难时刻相互救助,这是一种同类相亲相爱的本能。作为高级动物的人,尤其是接受过系统的现代文明教育,并担负着传播现代文明、塑造人类灵魂责任的教师,就更应如此。    
    古人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教师这种职业的特殊性就在于,他们不仅要用渊博的知识,帮助青少年开启神秘的智慧之门,更要用高风亮节的情操,引导其锻炼人性之光,而且后者比前者的价值更大、意义更深远。所以,身为教师,恪守善良的人性,并使其发扬光大是极为重要的。    
    事实上,不管是佛教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还是基督教的“博爱”,以及儒家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其学说最基本的出发点都是尊重并且升华人性。没有人性的学说是邪说,没有人性的直立行走者是魔鬼。    
    就此而言,这6名将一双拖鞋置于8条人命之上的教师,不但配再做教师,还应接受道德和法律的双重审判。    
    身为教师,他们可以为抢救自己的一双拖鞋奋不顾身,却视学生的生命为无物,“其身不正”到这种程度,他们教育人的资格已经完全丧失。同时,他们完全有能力也有责任和义务,对大火中的学生伸出援手,但他们偏偏见死不救。对这种行为,我认为有着故意杀人的嫌疑。    
    天下教育,苍生功业。我真心希望广大教师,能从这件事上汲取沉痛教训,努力提高自己的师德、完善自己的人性,使自己真正成为最值得尊重的人。否则,不但这8个学生在九泉之下难以瞑目,而且还将会有更多的学生,成为下一幕悲剧的牺牲品。这并不是危言耸听。    
    教育指南    
    如果你是一位老师,那么请问:你是不是曾经因为失去了耐心,而将屡教不改的“后进生”赶出过自己的课堂,或者干脆将其开除了事?你是不是曾经因为控制不住愤怒,而将犯了错误的学生狠狠地打了一顿,进而一直歧视他?你是不是曾经因为对一些学生丧失了信心,而彻底对他们不管不问,放任自流?    
    如果你是一位家长,那么请问:你是不是曾经由于过分失望,而把时常给自己“惹事”的孩子,打得见了你就像老鼠见了猫一样?你是不是曾经由于特别烦恼,而彻底不再过问孩子的事情,任凭他由着自己的性子,跌跌撞撞地自走自的人生路;你是不是由于非常生气,而把孩子犯过的所有错,诉苦似地向亲戚朋友一遍遍地倾吐,而从不考虑孩子的感受?    
    假如你曾经这样做过,或者正在这样做、准备这样做,那么,我要告诉你的是:你和文中那些不负责任的老师一样,已经使孩子置身于危险四伏的“黑屋子”里,也许就在不久的将来,悲剧就会在他们的身上重演!


第一辑 守住人性底线神童难当

    王大可的父亲既不愿承认儿子是“神童”,也没有大谈建立在反对现行教育体制基础上的“育儿经”。相反,他认同现行教育体制,觉得这一切都是出于“无奈”,“孩子能到学校受教育是最好的选择”。    
    2004年1月15日,《新京报》报道了这样一件事:就只在学校上过1个月小学的13岁的王大可,报考北京大学硕士研究生一事,他的父亲说:“我的孩子很平常,不是神童,我认为所谓的神童和天才都是不存在的。我到现在还认为,孩子能到学校受教育是最好的选择,让他待在家里是很无奈的事情。”    
    只在学校上过1个月小学,年龄仅13岁,如今报考的却是国内最著名大学的硕士研究生,这三个条件集中在一个人身上,一般看来,这个人绝对是“神童”。新闻媒体就此“炒作”一番,挖一些“神童”之所以成为“神童”的“猛料”,以吸引读者的眼球,自在情理之中。毕竟,国人的“神童”情结还是很重的。    
    然而,出乎大家的意料,王大可的父亲既不愿承认儿子是“神童”,也没有大谈建立在反对现行教育体制基础上的“育儿经”。相反,他认同现行教育体制,觉得这一切都是出于“无奈”,“孩子能到学校受教育是最好的选择”。    
    从王大可父亲的这些话里,我品出了一个父亲幸福与痛苦兼而有之的内心滋味,也看到了一个平常人弥足珍贵的一颗平常心。这一切,对那些迷信“神童”,以及试图借“神童”之手推行“神童理论”和价值观念的人,无疑是一副清凉药。    
    和王大可的父亲一样,我也始终认为,“所谓的神童和天才都是不存在的”,而只相信爱迪生曾说过的话:“天才,不过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业精于勤,荒于嬉。”一个人,不管其智商有多高,如果不付出辛勤努力,让汗水滋润理想之苗,他是不可能“笑傲江湖”的。    
    然而,不只是国人有很重的“神童”情结,其他各国的不少人,也对“神童”情有独钟。究其原因,主要是大家对超常规的东西充满好奇,而又有着盼望通过捷径迅速实现某种愿望的企图。在这种心理驱使下,大家都希望“神童”横空出世,以便通过对他们的“解剖”,摸索出“神童”之“神”的“秘诀”,进而达到“人造神童”的目的。    
    不过,特别有趣的是,据我所知,除了中国古史书上鬼画符般记载的帝王将相的“神迹”,从娘胎里一落地就具有“天赋异秉”的“神童”,好像从未真正光临过我们的世界。    
    “神童”有没有光临过我们的世界是一回事,大家想不想和会不会“制造神童”是另一回事。虽然这种“制造”往往仅限于“发现”后的大肆“炒作”。在我看来,如果大家把“制造神童”当做一种心理自慰的游戏,倒也未尝不可,怕就怕“真做假时假亦真”,把“发现”当“发明”,然后再炮制出一套“神童理论”,一边忘乎所以地“指导实践”,一边自以为是地全盘否定优良传统。因为一旦这样做了,很可能会两败俱伤:“神童”没造出来,“人童”深受其害。    
    我国的现行教育体制固然有不足之处,也的确需要做进一步的改革,但要改革也必须建立在已知科学规律的基础上,用古今中外成功的教育实践作指导,而不能寄希望于虚无缥缈的所谓“神童理论”,更不能用“神童”的“神光”取代“人童”的“人光”。    
    王大可的父亲不愿让儿子这个“神童”承受“神童”之重,只想用一个平常人的一颗平常心,看待他人送给孩子的“神”帽。我以为,这也许恰恰是王大可之所以能“神”的重要原因。    
    教育指南    
    如果你是一位孩子的父亲或者母亲,那么,你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神童”呢,还是更多地希望他(她)能够健康成长,做一个正常的孩子?    
    假如你的回答是:希望孩子成为“神童”。我就不妨这样告诉你,对“神童”本人而言,幸福往往小于痛苦;而且,根据现有统计,在世界上已知的绝大多数所谓“神童”中,最终成就了与其“神童”的高智商相应的人生功业的,迄今为止还是零。不但如此,“神童”们的最终人生结局,要么是“泯然于众人”,要么是痛苦不堪,甚至因为无法与其他人很好地沟通,而陷入自闭状态。    
    相反,绝大多数最终成就了辉煌事业的人,在童年的时候,偏偏并不是所谓的“神童”,而只是平平常常的孩子。后者之所以能够做得比“神童”更好,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们从来都是用脚踏实地、艰辛探索的精神,去对待自己所要追求的事业。以王大可为例,他虽然能够在13岁就参加北京大学的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但却不是依靠他超出常人的高智商,而是他的父亲全身心培养的结果。而王大可在学习过程中所经历的艰辛,是一般孩子难以承受的。    
    然而,由于媒体的影响,以及个人心理习惯的原因,依然有不少家长对“神童”情有独钟,有的家长甚至不惜一切代价,去培养自己的孩子成为“神童”。虽然个别家长的确使自己的孩子,在一些“竞争”技能上略胜普通孩子一筹,但与此同时,在生存能力方面,却又往往落后于普通孩子很多。而为了给孩子补上不得不补的生存能力这一课,“神童”的家长又常常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因此,如果你是一个明智的家长,我希望,你最好能够先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自制力、独立生存能力,以及做事情脚踏实地、坚韧不拔的精神。这要比任何“神童”培养计划,都更为实际,也更为有效。至少,你会拥有一个健康的孩子。


第一辑 守住人性底线做人生的“信天翁”

    信天翁是传说中最有主见的鸟,它喜欢在自己选择的高度上飞翔。我们是不是也要信任、理解和支持青少年做自己人生的“信天翁”,让他们在自己选择的高度上飞翔?    
    2003年8月,重庆青年刘立早中断清华大学化工反应工程专业的硕博连读,重新参加高考,被该校建筑系录取。刘立早说,这样做是为了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专业和职业。    
    刘立早的选择,很快在社会上引发了疑问:付出如此高的成本,去追求一个有风险的梦,值吗?兴趣和能力倾向,在一个人的专业和职业选择中,究竟有多重要?每个人无论对待学习、工作还是生活,都会有感到不喜欢的时候,这时是应调整自己努力适应,还是该果断放弃?对此,每个人固然都能从不同角度和立场做出回答,但刘立早只选择自己最中意的一个,他要追求自己的梦想。    
    泰莱是纽约曼哈顿教区的神父。有一天,教区里有位病人生命垂危,请他去主持临终前的忏悔。他听到病人这样说:“仁慈的上帝!我喜欢唱歌,音乐是我的生命,我的愿望是唱遍美国。作为一名黑人,我实现了这个愿望,我没什么要忏悔的。现在我只想说,感谢您,您让我愉快地度过了一生,并让我用歌声养活了我的孩子。现在我的生命就要结束了,但我死而无憾。仁慈的神父,我只想请您转告我的孩子,让他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吧,他们的父亲会为他们感到骄傲。”    
    一个流浪歌手,临终时说出了这样的话,让泰莱非常吃惊,因为这名歌手的所有家当,就是一把吉他。他的工作是每到一处,把头上的帽子放在地上,开始唱歌。40年来,他用苍凉的歌声感染听众,从而换取应得的报酬。黑人的话让泰莱想起了另一个人的临终忏悔。那是位富翁,他对神父说:“我喜欢赛车,我从小研究、改进、经营它们,一辈子都是如此。这种爱好与工作难分、闲暇与兴趣结合的生活,让我很满意,并从中赚了大笔的钱,我没什么要忏悔的。”    
    黑人歌手和富翁的话,让泰莱感慨良多,他立即提笔给一家报纸写了篇文章。他在文章中说:“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才不留下后悔呢?我想也许做到两条就够了:第一条,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第二条,想办法从中赚钱。”后来,这两条就成了美国人公认的最不后悔的活法。    
    再回过头来看刘立早:他付出了如此大的成本,虽然去追求的是一个有风险的梦,但这个梦对刘立早来说,却是最渴望得到和最喜欢的。在多元文化日趋蓬勃的今天,刘立早的选择理应受到尊重,而不是质疑。这是他拥有的最基本的权利之一。其之所以还会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就因为在一些人的思想观念里,功利永远是第一位的,所谓幸福、兴趣、爱好等,只能建立在功利之上。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刘立早放弃硕博连读,是对国家利益的侵害,因为国家培养他的成本高于他本人支出的求学费用。依照这种逻辑,所有接受过国家教育的人,都只能无条件服从国家安排,假如谁在国内学业有成后出国定居,他岂非祖国的罪人?我不禁要问:一个年轻学生的职业选择,能如此上纲上线吗?谁能说刘立早攻读化工博士是为国家做贡献,学习建筑就不是了?谁又能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