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弥尔顿的诗歌_约翰·弥尔顿-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穿上琼森博学的鞋。

    用“空想之子”莎士比亚的快板,

    歌唱故乡园林的美好。

    清教徒同时也可以是热爱生活的艺术家。在斯宾塞和锡德尼身上具有强烈的宗教气息,但是他们对清教发展带来的偏狭和无知并不持同情的态度,比较起来,弥尔顿则宽容多了。对于弥尔顿和十七世纪的其他诗人来说,宗教不是严厉的苦难,而是庄严的欢乐。《幽思的人》让人想起弥尔顿在音乐方面受到父亲的训导,原本就是一个钢琴家:

    在苦修庵的庭院,

    我徘徊、缱卷。

    沐浴在那幽暗的微光里,

    品味着那些装饰着故事画的门窗,

    还有那高耸的圆柱

    和坚实的屋梁。

    那里有高声诵读的功课,

    明净的圣歌。

    响亮的乐器,

    伴着悠扬的合唱,

    袅袅飘入我的耳膜,

    将我包裹在无边的快乐里。

    弥尔顿早期诗歌中最感人的诗篇是《利达斯》,这是哀念逝去的朋友的挽歌。与雪莱的《阿多尼斯》和丁尼生的《怀念》并称为英国文学中的三大哀歌。弥尔顿的假面剧《科马西》是为个人欢娱所作,它显示出弥尔顿和莎士比亚时代戏剧的紧密关系。如果弥尔顿早出生一个世纪,他无疑是一位戏剧家。他晚年创作的《力士参孙》就充分显示了他卓越的戏剧才能。

    《失乐园》是英语文学中最具古典趣味的叙事诗。尽管它的主题带有圣经的意味,但是与其说它像但丁的《神曲》,还不如说它更像古典作品本身。《失乐园》是弥尔顿根据《创世纪》中寥寥数言的故事,创作出来的具有十二个篇章的宏大的无韵诗。《失乐园》的语言非常优美以至于它被奉为诗歌艺术的范本。它的结构、表达方式、繁多的隐喻和象征又使它带有了异教的色彩。夏娃比潘多拉更可爱,在《约夫真正的火焰》中,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出现在同一篇章中。既然这个故事人尽皆知,关于故事情节毫无疑问,那么我们的任务便是欣赏弥尔顿语言的壮丽。我以为认真阅读前四本就足够了,至于《复乐园》则缺少《失乐园》的明丽色彩。查尔斯·艾略特·诺顿认为《失乐园》的两卷书已经很清楚地把其中所有的思想传达给了我们,在我看来这种观点有失偏颇。我们无法忽视第三卷,在其中,我们已经失明的诗人祈求宗教能够给他带来光明。在每一本书中都包含着壮丽的章节。除了由于诗人的才情缺乏自省精神,而使得有些语句单调枯燥以外,就整篇诗作而言;《失乐园》仍不失为“雄壮的文体”。也许,今天《失乐园》中的故事不再像昔日那样吸引我们,因为昔日人们相信它是“福音”,但是我们却不得不为其文体风格所深深折服。对我们而言,弥尔顿的独创性贡献除了使其语言辞章优美之外,还在于他对恶魔撒旦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亚当和夏娃充其量只是祭品,上帝和天使也只不过是影子而已。撒旦被描写得分外生动,他成为一切行动的支配者,成为诗中真正的主人公。

    弥尔顿最后的杰作是《力士参孙》。还有哪一位诗人以更壮丽的演说向世人告别呢?他将自己失明的磨难都寄寓在了盲人参孙的身上。这是英文文学最接近希腊悲剧的作品,全剧以悲欢而沉静的调子结束:

    平静吧,所有的热情都已燃烧殆尽。

    弥尔顿仍然是他那个时代最重要的散文家、雄辩家和小册子作者之一。那是个辩论的年代,其中的一些争论我们已经不再感兴趣,而一些优秀的争论则被一些劣等的作品所玷污。但是弥尔顿的一些散文和演讲至今仍旧闪耀着光芒,例如《阿洛佩格提卡》这部关于出版自由的作品就是那些信仰言论自由的永恒的宣言:“如果说,杀人者沙戮的是有理性的动物,是神的形象;那么,毁坏有价值的书籍就直接扼杀了理性本身,即神本身了。”三百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在质问弥尔顿的疑问:“有哪个官员不会听从虚伪的报告?假如出版自由落到少数权力者之手,那岂不是助长了那种恶习吗?”华兹华斯在他那可爱的诗句中表达了真理:

    他的灵魂像恒星一样永不陨落!

    在激烈的社会冲突中,弥尔顿耗费了人生中最为宝贵的二十年时光,但他以自己无法超越的智识力量卓然不群于英国诗坛上。



 约翰·弥尔顿(John Milton)

    作者:克里夫顿·费迪曼

    约翰·弥尔顿(johnmilton)

    1608…1674

    《失乐园》(paradiselost),《利西达斯》(lycidas),《基督诞生的清晨》(onthemorningofchrist’snativity),《十四行诗》(sonnets),《论出版自由》(areopagitica)

    弥尔顿的一生开始于美好的前景,而结束于一片黑暗之中。在剑桥基督学院时,这个眉清目秀的男孩,被人半是嘲弄,半是羡慕地称为“基督的女人”。他很早就确定自己一生要做的事,写诗并研究经典学问。有一段时间(1632-1638)他在父亲乡下的居所中读书学习,此后一两年间在欧洲游历。这一时期他是一个人文主义者,和其他文艺复兴时的文主义者没有多大区别。接下来,他经历了二十年政治与宗教的惊涛骇浪。他写出了一些精彩的散文,但生活并不幸福,很多人认为在这些年中他白白浪费了自己的才华。弥尔顿拥护议会制,憎恨“那些主教们”,为克伦威尔担任了十多年拉丁文秘书,这段经历掩盖了他原本信奉的清教信条和人文主义。弥尔顿四十三岁时双目失明,一直到死。一生共结过三次婚,但都很不幸。随着保皇党人的复辟,他的所有政治希望和梦想全部破灭。留给他的只有诗歌和属于他个人的基督教信条,一种持不同政见者的不同观念。

    就是这样一个人写出了《失乐园》。写出这部为人们指明上帝之路的作品,他和他的遗孀只拿到了十八英磅。弥尔顿认为诗歌应该“简单,美好并且热情”,但他并不总是遵循自己的论述,他写的《论出版自由》是对言论自由的经典辩护,他本人却热诚地支持克伦威尔的清教神学;他关于离婚的观念超越自己的时代整整三百年,但对于女性的观点像个愚蠢的野蛮人;他是个语言大师,但有人说他的英语写得像拉丁语或者希腊语。

    对于一般读者来说,要想理解这个郁闷的斗士会遇到两个障碍。第一是他本人,第二是他的语言。喜爱弥尔顿是件困难的事。因为他既没有魅力,又缺乏幽默,因此很多人只是崇拜,而不去阅读,有时甚至不崇拜他,仅仅是接受他而已。丁尼生称他为“上帝赋予英格兰的风琴之声。”这种声音听起来颇为令人生畏。弥尔顿是个极有勇气的人,但这种勇气并不是能够激发想象力,因为其中没有多少人性,而透着一股固执的味道。他极为骄傲自大,因此变得异常自负,他那种“身着礼服歌唱的一丝不苟的骄傲”,直言不讳地声称“要写出前无古人的散文和诗歌”搞得读者非常不快。他是个很难相处的人。莎士比亚'39'甚至但丁'30'身上不仅有非凡气质,也不乏常人情感。但弥尔顿缺乏常人情感。塞缪尔·约翰逊说他是个“尖刻,坏脾气的共和党人”,如果我们去掉其中的保守党味道,不能不说他的评价恰如其分。

    而弥尔顿的文风也恰如其人。正如弥尔顿骄傲地宣称的那样,“绝不降低标准”,他的文风既可谓伟大,也可谓空洞,既可谓高贵,也可谓华而不实。他的文风从不充满魅力,或者令人放松,除去一些短诗之外,即使如此,也是非常少见的。他行文艰涩,选词和句式奇特,一刻不停地追求着卓越。

    也许我所说的这些话可能会令你放弃弥尔顿。我并没有这个想法。尽管他的神学和道德观念陈旧,说话方式怪异(虽然他自己并不觉得怪异),他的个性也拒人千里之外,但在散文和诗歌方面他还是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即使在我们这样一个讥笑庄严,高贵文风和学识的时代,他的庄严气质仍然像石头一样(他自己会称之为坚定不移)将他自己推到我们的面前。

    因此,读者做出一些特别的,甚至是痛苦的改变来阅读弥尔顿是值得的。就算他是个博物馆里的展品,他也是那种罕见而珍贵的展品。就算读者受不了他在《失乐园》中的训教口吻,至少也要读一读这部作品,它宏大的声势,精美的意象,以及对于撒旦的塑造,这个堕落之神与弥尔顿本人有太多的相似之处。再也没有人像这样写作了。再没有一个作家能够想出像他那些雄辩作品之中完美而响亮的句子了。

    我们头一次走进宏伟的哥特式天主教堂,心情都是复杂的。它看起来是陌生的,过分地复杂,似乎不完全属于人类世界。但逐渐我们会使自己习惯建筑师脑海中的想法。慢慢地那些结构,视界,装饰和色彩会变得熟悉起来。很快我们心中就会产生两种明确的情感,这两种情感本质不同,但却可能融在一起:一是敬畏,二是审美快乐。弥尔顿和这种情况有些相似。他不能始终激起所有这些情感,人们也不应该固执地去不断寻找这些情感,但这些情感的确存在,如果读者一点点阅读并略过那些对于我们凡人来说过分乏味或者过分高尚的部分,就可以体会到。



 走出地狱──纪念诗人弥尔顿四百周年冥诞

    文/傅正明

    《联合报》,2008年12月29日

    大自然女神的第三位诗人宠儿

    在《题弥尔顿画像》(epigramonmilton)一诗中,英国诗人约翰·德莱顿(johndryden)对他的前辈诗人约翰.弥尔顿(johnmilton)推崇备至,在他的想像中,大自然女神为了塑造弥尔顿,已经穷尽了她的创造力,只好把希腊荷马的「思想的崇高」与罗马诗人维吉尔的「雄浑」揉合起来,创造出她的第三位诗人宠儿弥尔顿。也有人认为,弥尔顿的诗美,仅次於莎士比亚和《圣经·雅歌》,这也许有过誉之嫌。更公正的评价,是许多批评家把弥尔顿视为继莎士比亚和乔叟之後的第三位伟大英国诗人。

    弥尔顿於1608年生於伦敦一个清教徒家庭,今年是这位伟大诗人冥诞四百周年纪念。英美学界文坛和图书馆有不少专题学术研讨会、纪念活动和书画展览。

    诗人的母校剑桥大学基督学院,早就把「基督学院的夫人」美名惠赠给他,彰显了弥尔顿的「雄浑」声音中温柔的一面——这是他在大学期间初试歌喉的阴柔之美。此後,人文关怀与清教徒思想相互交织,使得弥尔顿诗文充满阳刚之气。

    1638年,弥尔顿前往义大利旅行,亲自到当时因宣扬「日心说」而被囚的伽利略狱中探监。次年,英国内战爆发前夕,弥尔顿回国参与革命,写了大量小册子,支持国会。《论出版自由》是他反对检查制度的名着。内战爆发後,他支持克伦威尔领导的国会革命军队。王党军队败北,查理一世被处决後,他发表政论《论国王和官吏的职权》,认为政府必须经由被统治者的认可才能成立,臣民没有忍受不公正的统治的义务。

    1649年,弥尔顿由革命政府任命为共和国拉丁文秘书,多次起草为英国人民辩护的文章,驳斥保皇派的攻击。遗憾的是,他同时也充当了检查官的角色。由於操劳过度,弥尔顿双目失明,同时失去爱妻,接着在王政复辟时期锒铛入狱,着作被付之一炬。出狱之後,诗人隐居写作,口授完成长诗《失乐园》和《复乐园》以及诗剧《力士参孙》三部巨着。

    集思想家、作家、诗人、公民角色於一身

    弥尔顿集思想家、作家和诗人、英国公民等多重角色於一身,他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启迪人们的思想行为。在《论国王和官吏的职权》中,弥尔顿认为人们往往受制於双重暴政:「外在的习俗」和「内在的盲目」。前者可以引申出沙特的「他人即地狱」的命题,後者发展为弥尔顿自己的「自我即地狱」的命题,在《失乐园》中得到明确的表述。在这部史诗中,上帝派神子耶稣下凡布道,同时派撒旦来考验耶稣。耶稣经受了财富、肉慾、权力和荣誉的各种考验,彰显了完美的人格和顺从神意的决心。诗人把耶稣塑造为一个清教徒的典范,一个理想化的资产阶级革命家。诗歌中的撒旦,同样是革命者,可是,他遭受迫害後堕落了。诗中堕落後的撒旦吟唱道:「心灵可以在天堂里造一个地狱,在地狱里造一个天堂。」他接着悲叹道:

    我的悲哀!无边的愤怒,

    无边的绝望,我要飞向哪条道路?

    我飞向的道路就是地狱;自我即地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