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论语通译-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注释】
①原宪:即子思。参阅《雍也篇第六》第五章注。子思,当属于前章孔子所说的“狷者”类型的人物,故孔子言“邦有道”应有为而立功食禄,“邦无道”才应独善而不贪位慕禄,以激励子思的志向,使他自勉而进于有为。
② 谷:谷米。指当官拿俸禄。
③ 克:争强好胜。 伐:自我夸耀。 怨:怨恨,恼怒。 欲:贪求多欲。


子曰:“士而怀居①,不足以为士矣。”
【今译】
孔子说:“作为‘士’,如果留恋家庭,就不足以成为‘士’了。”
【注释】
① 怀居:“怀”,留恋,思念。“居”,家居,家庭。《左传》上有“怀与安,实败名”的话(《僖公二十三年》),士若怀恋家居之安,心有所累,就成功不了事业。


子曰:“邦有道,危言危行①;邦无道,危行言孙②。”
【今译】
孔子说:“国家有道,要说话正直,行为正直;国家无道,行为仍可正直,但说话要随和顺从。”
【注释】
① 危:正直。言人所不敢言,行人所不敢行。
② 孙:同“逊”。谦逊,恭顺。在这里,有随和顺从而谨慎之意。孔子认为,处乱世,要“言孙”以避祸,不应“危言”而招祸(作无谓牺牲)。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今译】
孔子说:“有德行的人一定有[好的]言论,有[好的]言论的人却不一定有德行。有仁德的人必定勇敢,勇敢的人却不一定有仁德。”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①:“羿善射②,奡荡舟③,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躬稼而有天下④。”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今译】
南宫适问孔子:“羿善于射箭,奡善于水战,最后都不得好死。禹、稷亲自种庄稼,却取得了天下。[应怎样评价这些历史人物呢?]”孔子没回答。南宫适出去了。孔子说:“真是君子啊,这个人!真是尊崇道德啊,这个人!”
【注释】
① 南宫适:孔子弟子。参阅《公冶长篇第五》第二章注。
② 羿:在上古神话传说中有三个羿,都是善于射箭的英雄。一是唐尧时的射箭能手。传说尧时十日并出,晒得大地河干草枯,羿射掉九日以解救民困。二是帝喾(kù裤)时的射师。三是夏时有穷国的君主。传说他本是夷族的一个酋长,曾一度篡夺了夏的政权而代理夏政。其理政后荒淫喜猎,把朝政交给亲信家臣寒浞(zhuó浊)管理。寒浞觊觎羿的地位和美貌的妻子,收买了羿的家奴逢蒙,乘羿打猎回来毫无防备,将其杀害。本章中的羿即指有穷国的羿。
③ 奡荡舟:“奡(ào傲)”,一作“浇”。寒浞的儿子。是个大力士,又善于水战。传说他能“陆地行舟(在陆地上推着船走)”。“荡舟”,摇船,划船。据顾炎武《日知录》说:古人以左右冲杀为“荡”。这里便可理解为水战,即以舟师冲杀。《竹书纪年》曾记:“奡伐斟砺,大战于淮,覆其舟,灭之。”后在征战中,奡被夏朝中兴之主少康所杀。
④ 禹:夏代开国祖先,善治水,重视发展农业。 稷(jì计):传说是帝喾之子,名弃,善农耕,尧举为农师。至舜时,受封于邰(今陕西省武功县西南),号曰“后稷”,别姓姬氏,是周朝的祖先。后世又被奉为谷神。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今译】
孔子说:“君子当中没有仁德的人是有的呀,[可是]小人当中从来没有有仁德的人。”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①?忠焉,能勿诲乎?”
【今译】
孔子说:“爱他,能不让他勤劳吗?忠于他,能不劝告教诲他吗?”
【注释】
① 劳:勤劳,劳苦,操劳。此有进行劳动教育的含意。朱熹《四书集注》说:“爱而知劳之,则其为爱也深矣;忠而知诲之,则其为忠也大矣。”《国语·鲁语下》:“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


子曰:“为命①,裨谌草创之②,世叔讨论之③,行人子羽修饰之④,东里子产润色之⑤。”
【今译】
孔子说:“[郑国]创制外交公文,总是由裨谌创作写出草稿;由世叔组织讨论;由外交官员子羽加以修饰;再由东里的子产润色。”
【注释】
① 命:旧注谓指诸侯“盟会之辞”,即外交辞令。
② 裨谌(píchén皮臣):郑国大夫。
③ 世叔:《左传》作“子太叔”(“太”、“世”二字古时通用),名游吉,郑国大夫。子产死后,继任郑国宰相。
④ 行人:掌使之官(外交官员)。 子羽:公孙挥,字子羽。郑国大夫。
⑤ 东里:郑国邑名,在今河南郑州市,子产所居。 子产:名侨,字子产。郑国大夫,后任宰相,有政声。


或问子产,子曰:“惠人也。”问子西①,曰:“彼哉!彼哉②!”问管仲,曰:“人也。夺伯氏骈邑三百③,饭疏食,没齿无怨言④。”
【今译】
有人问到子产[是怎样的人],孔子说:“是惠爱于民的人。”问到子西,[孔子]说:“他呀!他呀!”问到管仲,[孔子]说:“是个人才。他剥夺了伯氏骈邑的三百户采地,[伯氏]只得吃粗粮和蔬菜,[可是]直到老死,也没有怨言。”
【注释】
① 子西:春秋时,载入史籍的有三个子西。其一,楚国的公子申(楚平王的庶长子),曾任令尹(即宰相),有贤名,立楚昭王。他和孔子同时,死于孔子之后。其二,楚国的斗宜申。后谋乱被杀。生活在鲁僖公、鲁文公之世。其三,郑国的公孙夏,是子产(公孙侨)的同宗兄弟。曾掌握郑国政权,他死后,才由于产继他而执政。生当鲁襄公之世。本章的子西,或说指楚国的公子申,或说指郑国的公孙夏,已不可确考。
② “彼哉”句:他呀,他呀。这是古代曾经流行的一个习惯用语,表示轻视,犹言算得了什么,不值得一提。
③ 伯氏:名偃,齐国大夫。 骈邑:齐国的地名。据清代阮元《积古斋钟鼎彝器款识》考证,今山东省临朐县柳山寨,即春秋时的骈邑,现仍残留有古城城基。
④ 没(mò默)齿:老到牙齿都掉没了。指老死,终身。 无怨言:没有抱怨、怨恨的话。史载:伯氏有罪,管仲为宰相,奉齐桓公之命,依法下令剥夺了伯氏的采邑三百户。因管仲执法公允,所以伯氏口服心服,始终无怨言。


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
【今译】
孔子说:“贫穷而没有怨恨,是困难的;富裕了而不骄傲,是容易的。”


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①,不可以为滕、薛大夫②。”
【今译】
孔子说:“孟公绰做赵氏、魏氏的家臣,是优良的;但是不可以做滕、薛的大夫。”
【注释】
① 孟公绰:鲁国大夫,属于孟孙氏家族。廉静寡欲而短于才。其德为孔子所敬重。 老:古代对大夫家臣之长的尊称,也称“室老”。
② 滕,薛:古代两个小诸侯国。“滕”,故城在今山东省滕州市西南十五里。“薛”,故城在今山东省滕州市东南四十馀里官桥至薛城一带。为何孟公绰不宜任小国的大夫呢?朱熹说:“大家势重,而无诸侯之事;家老望尊,而无官守之责。”“滕、薛国小政繁,大夫位高责重。”所以,孔子说像孟公绰这种“廉静寡欲而短于才”的人,可以任大国上卿的家臣(望尊而职不杂,德高则能胜任),而不可以任小国的大夫(政烦责重,才短则难以胜任)。这说明了知人善任的重要性。


子路问成人①。子曰:“若臧武仲之知②,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③,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④,亦可以为成人矣。”
【今译】
子路问怎样才是一个完美的人。孔子说:“假若有臧武仲的明智,孟公绰的不贪欲,卞庄子的勇敢,冉求的多才多艺,再用礼乐以增文采,也就可以成为完美的人了。”[孔子又]说:“现在要成为完美的人何必一定这样要求呢?[只要他]见到财利时能想到道义,遇到[国家]有危难而愿付出生命,长久处于穷困的境遇也不忘记平日的诺言,也就可以成为一个完美的人了。”
【注释】
① 成人:完人;人格完备,德才兼备的人。
② 臧武仲:即臧孙纥(hé盒),臧文仲之孙。鲁国大夫,因不容于鲁国权臣而出逃。逃到齐国后,他预料到齐庄公不能长久,便设法拒绝了齐庄公给他的田,孔子认为他很明智(见《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③ 卞庄子:鲁国大夫,封地在卞邑(今山东省泗水县东)。传说他曾一个人去打虎,以勇著称。一说,即孟庄子。
④ 久要:长久处于穷困的境遇。“要(yāo腰)”,通“约”。穷困。一说,“久要”即旧约,旧时答应过别人的话,从前同别人约定的事。 平生:平日。


子问公叔文子于公明贾曰①:“信乎,夫子不言、不笑、不取乎②?”公明贾对曰:“以告者过也③。夫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子曰:“其然,岂其然乎?”
【今译】
孔子向公明贾问到公叔文子,说:“是真的吗?[有人说公叔文子]老先生不说、不笑、不取财。”公明贾回答说:“这是传话的人说得过分了。[公叔文子]老先生是到适当的时候然后说,别人就不讨厌他的讲话;快乐了然后笑,别人就不讨厌他的笑;符合礼义然后取财,别人就不讨厌他的取。”孔子说:“原来是这样,怎么会[传成]那样呢?”
【注释】
① 公叔文子:名拔(一作发)。卫国大夫,卫献公之孙。死后谥“文”,故称公叔文子。 公明贾:姓公明,名贾。卫国人。公叔文子的使臣。一说,“公明”即“公羊”,是《礼记》中说的公羊贾。
② 夫子:敬称公叔文子。
③ 过:说得过分,传话传错了。


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①,虽曰不要君②,吾不信也。”
【今译】
孔子说:“臧武仲凭借防而请求[鲁国国君]为他在鲁国立后代为大夫,虽然有人说[臧武仲这样做]不是要挟君主,可是我不相信。”
【注释】
① “臧武”句:“防”,鲁国地名,在今山东省费县东北六十里的华城,紧靠齐国边境,是臧武仲受封的地方。公元前550年(鲁襄公二十三年),臧武仲因帮助季氏废长立少得罪了孟孙氏,逃到邻近邾国。不久,他又回到他的故邑防城,向鲁国国君请求为臧氏立后代(让他的子孙袭受封地,并任鲁国大夫)。言辞甚逊,但言外之意:否则将据邑以叛。得到允许后,他逃亡到齐国(见《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② 要(yāo腰):胁迫,要挟。


子曰:“晋文公谲而不正①,齐桓公正而不谲②。”
【今译】
孔子说:“晋文公诡诈不正派;齐桓公正派不诡诈。”
【注释】
① 晋文公:春秋时有作为的政治家。晋献公之子,姓姬,名重耳。因献公宠骊姬,立幼子为嗣,他受到迫害,流亡国外十九年;后由秦国送回晋国,即位,为文公。他整顿内政,加强军队,使国力强盛。又平定周朝内乱,迎接周襄王复位,以“尊王”相号召。他伐卫致楚,“城濮之战”用阴谋而大败楚军。在践土(今河南省荥阳县东北)大会诸侯,成为春秋时著名的霸主之一。公元前636—前628年在位。 谲(jué绝):欺诈,玩弄权术,耍弄阴谋手段。
② 齐桓公:春秋时有作为的政治家。姓姜,名小白,姜尚(太公)的后人,齐襄公之弟。襄公被杀后,他从莒回国,取得政权。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富国强兵。以“尊王攘夷”相号召,帮助燕国打败北戎,营救邢、卫二国,制止戎狄入侵;又联合中土诸侯进攻蔡、楚,与楚会盟于召陵(今河南省郾城东北);还平定了东周王室的内乱,多次与诸侯结盟,互不使用武力,使天下太平了四十年。齐桓公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①,召忽死之②,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③,不以兵车④,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今译】
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自杀殉节,但管仲却没有自杀。”[子路又]说:“[这样,管仲]算是没有仁德吧?”孔子说:“齐桓公多次召集各诸侯国,主持盟会,没用武力,而制止了战争,这都是管仲的力量啊!这就算他的仁德!这就算他的仁德!”
【注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