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皇帝内径-第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制方奇偶,皆至精至微、至具至要之论。其中病机十九条,言之凿凿,颇有见地,对后世影响很大。 

… 页面 55…

                                 示从容论篇 

     黄帝燕坐,召雷公而问之曰:汝受术诵书者,若能览观杂学,及于比类, 
通合道理,为余言子所长,五脏六腑,胆胃大小肠脾胞膀胱,脑髓涕唾,哭 
泣悲哀,水所从行,此皆人之所生,治之过失,子务明之,可以十全。即不 
能知,为世所怨。 
     雷公曰:臣请诵《脉经》上下篇甚众多矣,别异比类,犹未能以十全, 
又安足以明之? 
     帝曰:子别试通五脏之过,六腑之所不知,针石之败,毒药所宜,汤液 
滋味,具言其状,悉言以对,请问不知。 
     雷公曰:肝虚、肾虚、脾虚,皆令人体重烦冤,当投毒药刺灸砭石汤液, 
或巳,或不已,愿闻其解。 
     帝曰:公何年之长而问之少,余真问以自谬也。吾问子窈冥,子言“上 
下篇”以对,何也?夫脾虚浮似肺,肾小浮似脾,肝急散似肾,此皆工之所 
时乱也,然从容得之。若夫三脏,土木水参居,此童子之所知,问之何也? 
     雷公曰:于此有人,头痛筋挛骨重,怯然少气,哕噫腹满,时惊,不嗜 
卧,此何脏之发也?脉浮而弦,切之石坚,不知其解,复问所以三脏者,以 
知其比类也。 
     帝曰:夫从容之谓也。夫年长则求之于腑,年少则求之于经,年壮则求 
之于脏。今子所言皆失,八风菀熟,五脏消烁,传邪相受。夫浮而弦者,是 
肾不足也;沉而石者,是肾气内著也;怯然少气者,是水道不行、形气消索 
也;咳嗽烦冤者,是肾气之逆也。一人之气,病在一脏也。若言三脏俱行, 
不在法也。 
     雷公曰:于此有人,四肢解堕,喘咳血泄,而愚诊之,以为伤肺,切脉 
浮大而紧,愚不敢治。粗工下砭石,病愈多出血,血止身轻,此何物也? 
     帝曰:子所能治,知亦众多,与此病失矣。譬以鸿飞,亦冲于天。夫圣 
人之治病,循法守度,援物比类,化之冥冥,循上及下,何必守经?今夫脉 
浮虚大者,是脾气之外绝,去胃外归阳明也。夫二火不胜三水,是以脉乱而 
无常也。四肢解堕,此脾精之不行也。喘咳者,是水气并阳明也。血泄者, 
脉急血无所行也。若夫以为伤肺者,由失以狂也,不引比类,是知不明也。 
夫伤肺者,脾气不守,胃气不清,经气不为使,真脏坏决,经脉傍绝,五脏 
漏泄。不衄则呕,此二者不相类也。譬如天之无形,地之无理,白与黑相去 
远矣。是失吾过矣。以子知之,故不告之,明引比类从容,是以名曰诊轻, 
是谓至道也。 

      【大意】 

     本篇论述圣人治病循守法度、援物比类、从容中道,不可或乱,上下推求,乃得病本。 

… 页面 56…

                                  阴阳类论篇 

     孟春始至,黄帝燕坐,临观八极,正八风之气,而问雷公曰:阴阳之类, 
经脉之道,五中所主,何脏最贵? 
     雷公对曰:春,甲乙青,中主肝,治七十二日,是脉之主时,臣以其脏 
最贵。 
     帝曰:却念上下经,阴阳从容,子所言贵,最其下也。 
     雷公致斋七日,旦复侍坐。帝曰:三阳为经,二阳为维,一阳为游部, 
此知五脏终始。三阳'阴'为表,二阴为里,一阴至绝作朔晦,却具合以正其 
理。 
     雷公曰:受业未能明。 
     帝曰:所谓三阳者,太阳为经,三阳脉至手太阴,弦浮而不沉,决以度, 
察以心,合之阴阳之论。所谓二阳者,阳明也,至手大阴,弦而沉急不鼓, 
炅至以病,皆死。一阳者,少阳也,至手太阴,上连人迎,弦急悬不绝,此 
少阳之病也,专阴则死。 
     三阴者,六经之所主也,交于太阴,伏鼓不浮,上空志心。二阴至肺, 
其气归膀胱,外连脾胃。一阴独至,经绝,气浮不鼓,钩而滑。 
     此六脉者,乍阴乍阳,交属相并,缪通五脏,合于阴阳,先至为主,后 
至为客。 
     雷公曰:臣悉尽意,受传经脉,颂得从容之道,以合《从容》,不知阴 
阳,不知雌雄。 
     帝曰:三阳为父,二阳为卫,一阳为纪;三阴为母,二阴为雌,一阴为 
独使。 
     二阳一阴,阳明主病,不胜一阴,脉软而动,九窍皆沉。三阳一阴,太 
阳脉胜,一阴不能止,内乱五脏,外为惊骇。二阴二阳,病在肺,少阴脉沉, 
胜肺伤脾,外伤四肢。二阴二阳皆交至,病在肾,骂詈妄行,巅疾为狂。二 
阴一阳,病出于肾,阴气客游于心脘,下空窍提,闭塞不通,四肢别离。一 
阴一阳代绝,此阴气至心,上下无常,出入不知,喉咽干燥,病在土脾。二 
阳三阴,至阴皆在,阴不过阳,阳气不能止阴,阴阳并绝,浮为血瘕,沉为 
脓胕。阴阳皆壮,下至阴阳。下合昭昭,下合冥冥,诊决死生之期,遂合岁 
首。 
     雷公曰:请问短期。 
     黄帝不应。雷公复问。 
     黄帝曰:在经论中。 
     雷公曰:请闻短期。 
     黄帝曰:冬三月之病,病合于阳者,至春正月脉有死征,皆归出春。冬 
三月之病,在理已尽,草与柳叶皆杀,春阴阳皆绝,期在孟春。春三月之病, 
曰阳杀,阴阳皆绝,期在草干。夏三月之病,至阴不过十日。阴阳交,期在 
溓水。秋三月之病,三阳俱起,不治自已。阴阳交合者,立不能坐,坐不能 
起。三阳独至,期在石水。二阴独至,期在盛水。 

      【大意】 

     本篇讨论阴阳类聚、交属相并之理,并以此讨论脉象和证情。 

… 页面 57…

                                 方盛衰论篇 

     雷公请问:气之多少,何者为逆?何者为从? 
     黄帝答曰:阳从左,阴从右,老从上,少从下。是以春夏归阳为生,归 
秋冬为死,反之,则归秋冬为生,是以气多少,逆皆为厥。 
     问曰:有余者厥邪? 
     答曰:一上不下,寒厥到膝,少者秋冬死,老者秋冬生。气上不下,头 
痛巅疾,求阳不得,求阴不审,五部隔无征,若居旷野,若伏空室,绵绵乎 
属不满目。 
     是以少气之厥,令人妄梦,其极至迷。三阳绝,三阴微,是为少气。 
     是以肺气虚,则使人梦见白物,见人斩血藉藉,得其时则梦见兵战。肾 
气虚,则使人梦见舟船溺人,得其时则梦伏水中,若有畏恐。肝气虚,则梦 
见菌香生草,得其时则梦伏树下不敢起。心气虚,则梦救火阳物,得其时则 
梦燔灼。脾气虚,则梦饮食不足,得其时则梦筑亘盖屋。此皆五脏气虚,阳 
气有余,阴气不足,合之五诊,调之阴阳,以在经脉。 
     诊有五度,度人脉度,脏度、肉度、筋度、俞度。阴阳气尽,人病自具。 
脉动无常,散阴颇阳,脉脱不具,诊无常行。诊必上下,度民君卿。受师不 
卒,使术不明,不察逆从,是为妄行,持雌失雄,弃阴附阳,不知并合,诊 
故不明,传之后世,反论自章。 
     至阴虚,天气绝,至阳盛,地气不足,阴阳并交,至人之所行,阴阳并 
交者,阳气先至,阴气后至。是以圣人持诊之道,先后阴阳而持之,奇恒之 
势乃六十首,诊合微之事,追阴阳之变,章五中之情,其中之论,取虚实之 
要,定五度之事,知此乃足以诊。是以切阴不得阳,诊消亡。得阳不得阴, 
学道不湛。知左不知右,知右不知左,知上不知下,知先不知后,故治不久。 
知丑知善,知病知不病,知高知下,知坐知起,知行知止,用之有纪,诊道 
乃具,万世不殆。 
     起所有余,知所不足,度事上下,脉事因格。是以形弱气虚,死;形气 
有余,脉气不足,死;脉气有余,形气不足,生。是以诊有大方,坐起有常, 
出入有行,以转神明,必清必净,上观下观,司八正邪,别五中部,按脉动 
静,循尺滑涩,寒温之意,视其大小,合之病能逆从以得,复知病名,诊可 
十全,不失人情,故诊之或视息视意,故不失条理,道甚明察,故能长久。 
不知此道,失经绝理,亡言妄期,此谓失道。 

      【大意】 

     本篇从年龄、季节等方面讨论人体阴阳气血之盛衰与逆从,结合五诊十度,方为不失。 

… 页面 58…

                                   《灵枢》 

                               邪气脏腑病形 

     黄帝问于岐伯曰:邪气之中人也,奈何? 
     岐伯答曰:邪气之中人高也。 
     黄帝曰:高下有度乎? 
     岐伯曰:身半已上者,邪中之也;身半已下者,湿中之也。故曰:邪之 
中人也,无有常,中于阴则溜于腑,中于阳则溜于经。 
     黄帝曰:阴之与阳也,异名同类,上下相会,经络之相贯,如环无端。 
邪之中人,或中于阴,或中于阳,上下左右,无有恒常,其故何也? 
     岐伯曰:诸阳之会,皆在于面。中人也,方乘虚时,及新用力,若饮食 
汗出腠理开,而中于邪。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项则下太阳,中于颊则下少 
阳,其中于膺背两胁亦中其经。 
     黄帝曰:其中于阴奈何? 
     岐伯答曰:中于阴者,常从臂腋始。夫臂与腋,其阴,皮薄,其肉淖泽, 
故俱受于风,独伤其阴。 
     黄帝曰:此故伤其脏乎? 
     岐伯答曰:身之中于风也,不必动脏。故邪入于阴经,则其脏气实,邪 
气入而不能客,故还之于腑。故中阳则溜于经,中阴则溜于腑。 
     黄帝曰:邪之中人脏,奈何? 
     岐伯曰:愁忧恐惧则伤心。形寒寒饮则伤肺,以其两寒相感,中外皆伤, 
故气逆而上行。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若有所大怒,气上而不下,积于胁下, 
则伤肝。有所击仆,若醉入房,汗出当风,则伤脾。有所用力举重,若入房 
过度,汗出浴水,则伤肾。 
     黄帝曰:五脏之中风奈何? 
     岐伯曰:阴阳俱感,邪乃得往。 
     黄帝曰:善哉。 
     黄帝问于岐伯曰:首面与身形也,属骨连筋,同血合于气耳。天寒则裂 
地凌冰,其卒寒或手足懈惰,然而其面不衣何也? 
     岐伯答曰: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窃,其精 
阳气上走于目而为睛,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其宗气上出于鼻而为臭,其浊 
气出于胃,走唇舌而为味。其气之津液皆上熏于面,而皮又厚,其肉坚,故 
天气甚寒不能胜之也。 
     黄帝曰:邪之中人,其病形何如? 
     岐伯曰:虚邪之中身也,洒淅动形。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见于色,不知 
于身,若有若无,若亡若存,有形无形,莫知其情。 
     黄帝曰:善哉。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之,见其色,知其病,命曰明;按其脉,知其病, 
命曰神;问其病,知其处,命曰工。余愿闻见而知之,按而得之,问而极之, 
为之奈何? 
     岐伯答曰:夫色脉与尺之相应也,如桴鼓影响之相应也,不得相失也, 
此亦本末根叶之出候也,故根死则叶枯矣。色脉形肉不得相失也,故知一则 
为工,知二则为神,知三则神且明矣。 

… 页面 59…

     黄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答曰:色青者,其脉弦也;赤者,其脉钩也;黄者,其脉代也;白 
者,其脉毛;黑者,其脉石。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其相胜之脉,则死矣; 
得其相生之脉,则病已矣。 
     黄帝问于岐伯曰:五脏之所生,变化之病形何如? 
     岐伯答曰:先定其五色五脉之应,其病乃可别也。 
     黄帝曰:色脉已定,别之奈何? 
     岐伯曰:调其脉之缓、急、小、大、滑、涩,而病变定矣。 
     黄帝曰:调之奈何? 
     岐伯答曰:脉急者,尺之皮肤亦急:脉缓者,尺之皮肤亦缓;脉小者, 
尺之皮肤亦减而少气;脉大者,尺之皮肤亦贲而起;脉滑者,尺之皮肤亦滑; 
脉涩者,尺之皮肤亦涩。凡此变者,有微有甚,故善调尺者,不待于寸,善 
调脉者,不待于色。能参合而行之者,可以为上工,上工十全九;行二者, 
为中工,中工十全七;行一者,为下工,下工十全六。 
     黄帝曰:请问脉之缓、急、小、大、滑、涩之病形何如? 
     岐伯曰:臣请言五脏之病变也。心脉急甚者为瘈疭;微急为心痛引背, 
食不下。缓甚为狂笑;微缓为伏梁,在心下,上下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