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社会的关注与思考,间接地反映了人民的反宗教情绪。这是丢勒在木刻方面最重要的代表作,它是为《圣经》启示录所作的十四幅木刻组画之一。表现世界末日来临时四位骑士——“征战”、“战争”、“饥荒”、“死亡”,奉上帝之命手执象征人类正义与公理的弓箭、天平和铁叉等,对人类进行审判。四骑士马蹄所到之处,罪人统统受到了惩罚。画面上尸骸狼藉,惊慌失措的人们被马蹄踩在地上,内容充满了恐怖和种种神奇的隐喻。深受人文主义思想影响的丢勒,目睹当时德国皇帝和诸侯之间连年征战所造成的恶果,借用启示录这一宗教题材,影射当时德国的现实,抨击教会的罪恶。他向人们宣告:战争将无情地毁灭一切,谁都不能幸免,而随之而来的必定是饥荒、瘟疫和死亡。
丢勒曾创作了几幅自画像和德国当代人的肖像,在此之前艺术家很少制作自画像。在1500年所作的《自画像》(图108)中,丢勒更是出手不凡,他采用了惯例上专为国王与基督所用的正面姿势,甚至仿效了某些基督的特征。创作于1504年的《三博士来拜》(彩图十二)是丢勒一幅比较重要的宗教主题的油画。这幅作品既体现出了传统的北欧风格——对细部处理的极端关注,同时也体现了丢勒在意大利学习的成果,如前景人物金字塔式的构图以及那位黑人博士优雅的站姿等。值得注意的是丢勒将其中一位博士描绘成黑人,这在同类主题的作品中是很少见的。一方面它表达了对基督崇拜的普遍性,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丢勒平等的种族观念。
《四使徒》(图109)是丢勒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他创作这幅作品时,德国的农民战争刚刚结束。丢勒试图通过描绘基督教的四个圣徒,即约翰、彼得、保罗、马可,表达自己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和要求伸张正义、谴责邪恶的思想,体现了鲜明的人文主义思想。四使徒被安排在两块长方形的木板上作对称式构图。画面左边是约翰和彼得,代表仁爱;右边是保罗和马可,代表正义,每个人物都有鲜明的外貌和个性特征。全画构图紧凑,形体塑造结实,四使徒高大而有气魄。画家赋予四使徒以不同的形象和个性,为的是塑造德国社会的推动者和真理的保卫者,他们代表着公正、真理和智慧。
格吕内瓦尔德(Grünewald,约1475~1528)是德国16世纪前期著名的宗教画家之一,他的名字长期以来一直鲜为人知,直到17世纪,他被称为格吕内瓦尔德,其实,他真正的名字是马蒂斯?歌特哈德?奈塔德。1509年成为德国的宫廷画家,后被提升为梅因斯红衣主教的宫廷画师。1526年,因他和农民起义有某种瓜葛,或者至少他有同情农民起义的倾向,被解除职务。他的《伊森海姆祭坛画》是16世纪德国最重要的绘画作品之一。这组祭坛画表现《基督受刑》、《基督复活》、《圣母子》等宗教题材。其中《基督受刑》(彩图十三)在西方艺术史所有的基督受难像中的影响最为强烈。基督的身躯因鞭打而撕裂受伤,腰际间只缠一块肮脏的破布,沉重地挂在十字架上,头颅前倾,双目紧闭,嘴唇微张,暗示他已经吐出了最后一口气。为了表示身体的重量,基督的手臂不合比例地拉长,两旁的使徒和圣母悲痛欲绝。荒凉不毛的地面与天际相接,颤抖的笔触、僵硬的线条与刺眼的色彩对比,描绘出这幅空虚的景象。
格吕内瓦尔德对光有特殊的研究,他的绘画色彩强烈。美国的美术史家芬克斯坦把他的作品看作是“一种过分成熟的哥特式艺术”。格吕内瓦尔德对光和色的处理对17世纪欧洲绘画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鲁卡斯?克拉纳赫(Lucas Cranach,1472~1553)是德国中部著名的画家。1504年,被聘为萨克森公爵的宫廷画家,善于描绘宗教与神话题材,又是著名的肖像和风景画家。他是一位宗教改革的拥护者,与同时代的人文主义者交往甚密,宗教改革的领袖马丁?路德是他的挚友。1533年他画的《马丁?路德像》(图110)把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的性格在画面上表现出来。保存至今的有关克拉纳赫的油画与祭坛画作品不是很多,但我们从有限的几幅油画上可以知道克拉纳赫的绘画技巧。《圣家族》、《横卧的山妖》、《逃亡埃及途中的休息》等是其代表作。他的儿子小克拉纳赫也是一位著名的画家,所以,在西方绘画史上常常称他为老鲁卡斯?克拉纳赫。
小汉斯?荷尔拜因(Hans Holbein,1497~1543)是继丢勒之后,德国最著名的画家,同时也是欧洲最有影响的画家之一。他的父亲也是一位著名的画家,因为父子同名,画史上称他为小汉斯?荷尔拜因。
荷尔拜因生于德国南部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奥斯堡,在瑞士的巴塞尔度过青年时期,这里是重要的印刷出版中心之一,也是人文主义和新教的重镇,后来又去了英国。荷尔拜因与德国的其他画家不同,他开始走出国界,为德国的资本主义开发打开了一扇窗户。
从1514年至1526年,荷尔拜因的主要创作基本上是在巴塞尔完成的,除了书籍插图、祭坛画、装饰壁画外,其一生创作占显著地位的是肖像画。《鹿特丹的伊拉斯莫》(图111)是他为数众多的肖像画中最出色的一幅。伊拉斯莫来自荷兰,人们习惯称他是“鹿特丹的伊拉斯莫”。此人学识渊博,精通古希腊文与拉丁文,所著的政论性文艺作品具有鲜明的反教会与反封建的色彩,著名的作品《愚人颂》是他的代表作。荷尔拜因为这本书作过插图,这幅肖像就是对这位学者的深刻理解和崇拜的情况下完成的。1526年,荷尔拜因去了英国,画了大量的肖像画,在伦敦颇受欢迎。1532年定居英国,成为著名的宫廷画家。在他的肖像画中,人物的形象真实精细,神情专注,色彩柔和。《商人基泽肖像》、《法国公使双人像》(图112)、《亨利八世肖像》等是他的代表作。1543年,荷尔拜因在伦敦死于鼠疫,年仅46岁。
除了绘画以外,德国的雕刻也由晚期哥特式发展到文艺复兴风格,出现了一批杰出的雕塑家。
亚当?克拉夫特(Adam Krafft,1455~1509)的作品《称秤师傅》刻画出当时德国商业与文化中心纽伦堡的市井生活。蒂尔曼?里门施奈德(Tilman Riemenschneider,1460~1531)也是一位成就卓著的雕刻家,他所留下的重要作品都是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刻精品。《哀悼基督祭坛》、《最后的晚餐》等是他的代表作。
德国文艺复兴时期另一重要雕刻家是萨克森地区的汉斯?维滕(Hans Witten,约1485~?),他的作品《郁金香布道坛》突破了传统布道坛的造型模式,将抽象的寓言故事与写实的造型巧妙地结合起来,使石雕布道坛取得多样统一的和谐效果,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的同时,又不露说教的痕迹。
法国文艺复兴美术
法国文艺复兴比意大利文艺复兴以及欧洲其他国家的文艺复兴要相对迟缓,它是在意大利诸国的文化影响下,直至15世纪中叶才姗姗来迟。
1337~1453年,英法“百年战争”最后以法国的胜利而告终,除加莱以外,法国收回了英国所占据的全部法国领土。领土的恢复,地方封建割据势力遭到打击,从而提高了国王的威信,促进了国家的统一,为以后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1494年,法王查理八世率军入侵意大利,接触到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史称为“意大利的发现”。从15世纪末到16世纪中叶,法国接连不断地入侵意大利,并长期占领意大利北方大片领土。战争在客观上成为文化交流的一种媒介,它将意大利文艺复兴带到了法国。此后,意大利画家相继来法国,带来了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古典主义风格,而这种古典主义风格正是当时法国国王弗朗西斯一世所希望的,也正符合他建立象征强大君权的纪念物的需要。
法国文艺复兴绘画及雕刻起步较晚。夏隆东(Quarton,约1410~1466)是法国文艺复兴早期的一位南方画家,15世纪40年代活跃在普罗旺斯地区。据史料记载,他曾留下六件重要的宗教绘画作品,现只存两件:《圣母加冕》、《慈悲圣母》。《圣母加冕》(图113)在法国绘画史上的评价很高,被尊称为“圣画”。画面把天堂和尘世以一层水平状的白云划分开,天堂占了画面的大部分,而尘世则用灰调子来描绘。最有意思的是画家在这中间狭长的地带画了普罗旺斯地区的风景,将其分为人间和地狱两部分,获救的人在左,受惩者在右。在这两部分中央有一耶稣受难像,它高耸入顶部,与天堂相连接。另一幅壁画《哀悼基督》据说也是夏隆东的作品,画中人物特点鲜明,画家巧妙地利用黑衣下摆和基督僵直的躯体把五个人物联系在一起。在他的作品上可以看到来自意大利和尼德兰两方面的影响。
15世纪驰名法国的大画家是让?富凯(Jean Fouquet,约1420~1480),他是法国早期绘画的骄傲,对后来的法国艺术的发展颇具影响。富凯的故乡在图尔,大约在1440~1445年间迁居巴黎,师从海恩斯兰?德?阿格诺学习绘画。1445年去意大利旅行,在这期间,他结识了一些意大利画家,自然也接收他们的影响。1450年起为查理七世服务,后在路易十一王朝获得了“国王的画师”的称号。瓦萨利在《艺苑名人传》也曾提到过他。富凯在艺术上是一位多面手,他留下的作品有油画、细密画、珐琅制品和一些素描。墨伦双联祭坛画《圣母子》是他的重要作品。除此而外,他还有许多肖像画作品,被称为法国肖像画的奠基人。《查理七世肖像》被认为是他最早的杰作之一,画面采用四分之三侧面而不是采用正面姿势,这种画法很可能是受尼德兰画派扬?凡?艾克的影响。富凯像意大利的乔托一样开辟了法国人文主义美术的道路,是一位划时代的人物,他的绘画对后来的法国艺术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法国古典主义艺术是从他开始才迈出了第一步,至普桑达到了高峰。
法国15世纪最著名的雕塑家是受意大利艺术影响较大的科隆布(Colombe,1431~1512 ),他早年从父学艺,成名后在穆兰和图尔工作,代表作有《圣乔治屠龙》、《路易十二进入图尔市奖牌》以及弗朗西斯二世和他的妻子的陵墓雕像等。虽然这些雕像还带有明显的中世纪痕迹,但意大利人文主义的影响在这些雕刻中已有表现。
16世纪初,法国已经成为欧洲重要的国家之一,手工业得到发展,特别是在制陶、玻璃、毛纺、酿酒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巴黎成为法国的商业中心,同时也是欧洲新兴的大城市之一。国王弗朗西斯一世对意大利艺术的热情,吸引了不少意大利画家以及雕塑家来到法国,包括年迈的文艺复兴巨匠达?芬奇以及拉斐尔的弟子们。达?芬奇的那幅著名的《自画像》就是在法国期间画成的。
从16世纪30年代开始,意大利艺术家来到法国参加枫丹白露的建筑工程,使得法国文艺复兴建筑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1530年,意大利样式主义画家菲尔伦蒂诺?罗素(Fiorentino Rosso,约1495~1540)来到枫丹白露从事装饰工作。罗素为了适应法国宫廷趣味,画风有所变化,除人体仍被拉长外,画面显得格外精致优美。当地的雕刻家和画家在他及其他意大利样式主义画家的领导下进行枫丹白露宫的装饰,逐渐形成了“枫丹白露派”。这个流派创造了灰泥高浮雕与绘画相结合的新的装饰风格,追求优雅、妩媚。以著名的弗朗西斯一世长廊为例,绘画周围的高浮雕人物仿佛要从墙壁上跳出来。另外,缠绕在画框边上的如皮革般卷曲折叠的装饰母题也是由他们始创的,后来在整个欧洲都十分流行。16世纪上半叶,巴黎成为南北欧美术的汇合点,在南北欧艺术的影响下,法国画家又结合本民族的传统,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法国绘画。一些意大利样式主义画家为法王弗朗西斯一世服务,形成了第一代的枫丹白露画派。
第一代枫丹白露画派的艺术家有来自意大利的罗索、普里马蒂乔(Primaticcio,约1504~1570)、雕刻家切利尼(Cellini,1500~1571)等人以及库赞(Cousin,约1490~1561)、卡隆(Caron,约1520~1598)等。切利尼为法国国王弗朗西斯一世制作的盐盒(图114),在方寸之间塑造了完美的形象,其技艺令人叹服。库赞的代表作是《潘多拉魔瓶前的夏娃》,卡隆的代表作是《三头政治下的屠杀》、《冬的凯旋》、《夏的凯旋》等。卡隆擅长描绘自然风景和风景里人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