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华上下五千年-第8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郑和带领船队下西洋。从公元1405年到1433年的将近三十年里,郑和出海七次,前 
前后后一共到过印度洋沿海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的木骨都束国(在今索马里的摩加 
迪沙一带)。 
    到郑和第六次出使回国的那年,明成祖得病死了。他的儿子明仁宗朱高炽即位后,不到 
一年也死了。继承皇位的明宣宗朱瞻基,是一个八九岁的孩子,由祖母徐太后和三个老臣掌 
权。大臣们认为郑和出使七次,国家花费太大,到国外航行的事业就停了下来。 
    郑和的七次航行,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说明当时我国航海技术已经 
有很高的水平。通过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 
到现在,那些国家里还流传着三保太监的事迹。 
     
上下五千年  
228 土木堡的惨败       
    明太祖在位的时候,吸取了历史上宦官专权引起国家混乱的教训,立下一条规矩,不让 
宦官过问国家政事。他把这条规矩写在大铁牌上,挂在宫里,想要他的子孙世世代代遵守。 
但是到明成祖的时候,这条规矩就给废除了。 
    明成祖从他侄儿手里夺得皇位,怕大臣反对他,特别信任身边的宦官,在他迁都北京以 
后,就在东安门外设立“东厂”,专门刺探大臣和百姓当中有没有谋反嫌疑的人。他怕外面 
的大臣靠不住,让亲信太监做东厂提督。这样,宦官的权力渐渐大起来。到了明宣宗的时 
候,连皇帝批阅奏章,也交给一个宦官代笔,叫做司礼监。这一来,宦官的权力更大了。有 
一年,皇宫招收一批太监。蔚州(今河北蔚县,蔚音yù)地方的一个流氓,名叫王振,年 
轻的时候读过一点书,参加几次科举考试没考取,在县里当教官,后来因为犯罪,本来该充 
军,他听说皇宫招太监,就自愿进宫做了太监。宫里识字的太监不多,只有王振粗通文字, 
大家都叫他王先生。后来,明宣宗派他教太子朱祁镇读书。朱祁镇年幼爱玩,王振想出各种 
各样法子让他玩得痛快,朱祁镇挺喜欢他。 
    明宣宗死后,刚满九岁的太子朱祁镇即位,这就是明英宗。王振当上司礼监,帮助明英 
宗批阅奏章。明英宗一味追求玩乐,根本不问国事。王振趁机把朝廷军政大权抓在手里。朝 
廷大员谁敢得罪王振,不是被撤职,就是充军。一些王公贵戚都讨王振的好,称呼他“翁 
父”。王振的权力可算顶了天了。 
    这个时候,我国北方蒙古族的瓦剌(音là)部强大起来。公元1449年,瓦剌首领 
也先派三千名使者到北京,进贡马匹,要求赏金。王振发现也先谎报人数,削减了赏金和马 
价。也先为他的儿子向明朝求婚,也被王振拒绝。这一来激怒了也先,也先率领瓦剌骑兵进 
攻大同。守大同的明将出兵抵抗,被瓦剌军打得大败。 
    边境的官员向朝廷告急,明英宗慌忙召集大臣商量怎么对付。大同离开王振家乡蔚州不 
远,王振在蔚州有大批田产,他怕蔚州被瓦剌军侵占,竭力主张英宗带兵亲征。兵部尚书 
(兵部尚书和侍郎是军事部门的正副长官)邝埜(音kuàngyě,埜同野)和侍郎于谦 
认为朝廷没充分准备,不能亲征。明英宗是个没主见的人,王振怎么说,他就怎么做,不管 
大臣劝谏,就冒冒失失决定亲征。 
    明英宗叫他弟弟郕(音chéng)王朱祁钰(音yù)和于谦留守北京,自己跟王 
振、邝埜等官员一百多人,带领五十万大军从北京出发,浩浩荡荡向大同赶去。 
    这次出兵,本来从没好好准备,军队纪律涣散。一路上又遇到大风暴雨,没有走几天, 
粮食就接济不上,兵士们又饿又冷,还没有碰上瓦剌兵,已经叫苦连天。到了大同附近,兵 
士们看到郊外的田野里,到处都横着明军兵士的尸体,更加人心惶惶。有个大臣发现士气低 
落,劝英宗退兵,被王振臭骂一顿,还罚跪了一天。 
    过了几天,明军前锋在大同城边被瓦剌军杀得全军覆没,各路明军纷纷溃退下来。到了 
这时候,王振感到情况危急,才下令退兵回北京。退兵本来是越快越好,但是王振却想到他 
老家蔚州去摆摆威风,劝英宗到蔚州去住几天。几十万将士离开大同,往蔚州方向跑了四十 
里地。王振又转念一想,这么多的兵马到蔚州,他家庄田里的庄稼岂不要遭到损失,又匆匆 
忙忙下命令往回走。这样一折腾,拖延了撤兵的时间,被瓦剌的追兵赶上了。 
    明军一面抵抗,一面败退,一直退到土木堡(在今河北怀来东)。那时候,太阳刚刚下 
山,有人劝英宗趁天没黑,再赶一阵,进了怀来城(今河北怀来)再休息,瓦剌军赶来,也 
可以坚守。可是王振却因为装运他财产的几千辆车子还没到,硬要大军在土木堡停下来。土 
木堡名称叫做堡,其实没有什么城堡可守。明军大队人马赶了几天路,口渴得像火烧,但是 
土木堡没有水源。离开土木堡十五里的地方有条河,已经被瓦剌军占领了。兵士们就地挖 
井,挖了两丈深,也没找到水。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瓦剌军赶到土木堡,把明军紧紧包围起来。明英宗知道没法突 
围,只好派人向也先求和。也先一打听,明英宗带的明军人数还不少,要打硬仗,自己也要 
遭到损失,就假装答应议和,停止进攻。 
    明英宗和王振信以为真,十分高兴,下命令让兵士到附近找水喝。兵士们争先恐后跳出 
壕沟往河边跑,乱成一团,将领们要制止也制止不了。 
    这时候,早就埋伏好的瓦剌军兵士从四面八方冲杀过来,个个抡起长刀,大声吆喝着: 
“投降的不杀!” 
    明军兵士一听,纷纷丢盔弃甲,狂奔乱逃。瓦剌军紧紧追赶,被杀的和被乱兵踩死的, 
不计其数。邝埜也在混乱中被杀死。 
    明英宗和王振带着一批禁军,几次想突围都没冲出去。平时作威作福的王振,这时候却 
吓得直发抖。禁军将领樊忠,早就恨透了这个祸国殃民的奸贼,气愤地说:“我为天下百姓 
杀死你这个奸贼。”说着,抡起手里的大铁锤,朝着王振脑门一锤砸去,结果了王振的性 
命。樊忠自己冲向瓦剌军,拼杀了一阵,中枪倒下。 
    明英宗眼看脱逃没有希望,只好跳下马来,盘着腿坐在地上等死。瓦剌兵赶上来,俘虏 
了明英宗。历史上把这次事件称作“土木之变”。 
    经过这一场战斗,五十万明军,损失了一大半,明王朝元气大伤。瓦剌首领也先却更加 
骄横起来,北京也受到了瓦剌军的威胁。守卫京城的责任,就落在英宗的弟弟郕王朱祁钰和 
于谦的身上了。 
     
上下五千年  
229 于谦保卫北京       
    明朝五十万大军在土木堡全线崩溃,消息传到北京,太后和皇后急得哭哭啼啼,从宫里 
内库捡出大量金银珍宝、绫罗绸缎,偷偷派太监带着财宝去寻找瓦剌军,想把英宗赎回来。 
结果,当然是毫无希望。 
    从土木堡逃出来的伤兵,断了手的,缺了腿的,陆续在北京街道出现了。京城里人心惶 
惶,谁也不知道皇帝下落怎样。再说,京城里留下的人马不多,瓦剌军来了怎么抵挡呢? 
    为了安定人心,皇太后宣布由郕王朱祁钰监国(就是代理皇帝的职权),并且召集大 
臣,商量怎么对付瓦剌。大臣们七嘴八舌,不知怎么办才好。大臣徐有贞说:“瓦剌兵强, 
怎么也抵挡不住。我考察天象,京城将遭到大难、不如逃到南方去,暂时避一下,再作打 
算。” 
    兵部侍郎于谦神情严肃地向皇太后和郕王说:“谁主张逃跑的,应该砍头。京城是国家 
的根本,如果朝廷一撤出,大势就完了。大家难道忘掉了南宋的教训吗?” 
    于谦的主张得到许多大臣的支持,太后决定叫于谦负责指挥军民守城。 
    于谦是明朝著名的民族英雄,浙江钱塘(今杭州)人。他自小有远大的志向。小时候, 
他的祖父收藏了一幅文天祥的画像。于谦十分钦佩文天祥,把那幅画像挂在书桌边,并且题 
上词,表示一定要向文天祥学习。长大以后,他考中进士,做了几任地方官,严格执法,廉 
洁奉公;后来担任河南巡抚,奖励生产,救济灾荒,比较注意人民疾苦。 
    王振专权的时候,贪污成风,地方官进京办事,总要先送白银贿赂上司,只有于谦从来 
不送礼品。有人劝他说:“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带点土产去?”于谦甩动他的两只 
袖子,笑着说:“只有清风。”他还写了一首诗,表明自己的态度,诗的后面两句是:“清 
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后句的意思是免得被人说长道短,闾阎就是里巷。 
“两袖清风”的成语就是这样来的。) 
    因为于谦刚正不阿,得罪了王振,王振就指使同党诬告于谦,把于谦打进监牢,还判了 
死刑。河南、山西的地方官员和百姓听到于谦被诬陷的消息,成千上万的人联名向明英宗请 
愿,要求释放于谦。王振一伙一看众怒难犯,又抓不住于谦什么把柄,只好释放了于谦,恢 
复了他的原职;后来,又被调到北京担任兵部侍郎。 
    这一回,在京城面临危急的时刻,于谦毅然担负起守城的重任。他一面加紧调兵遣将, 
加强京城和附近关口的防御兵力;一面整顿内部,逮捕了一批瓦剌军的奸细。 
    有一天,监国的郕王朱祁钰上朝,大臣们纷纷要求宣布王振罪状。朱祁钰不敢作主。有 
个宦官马顺,是王振的同党,见大臣们不肯退朝,吆喝着想把大臣赶跑。这下激怒了大臣。 
有个大臣冲上去揪住马顺,大伙赶上来,一阵拳打脚踢,就把马顺揍死了。 
    朱祁钰见到朝堂大乱,想躲进内宫,于谦拦住他说:“王振是这次战争失败的罪魁祸 
首,不惩办不能平民愤。陛下只要宣布王振罪状,大臣们就心安了。” 
    朱祁钰听了于谦的话,下令抄了王振的家,惩办了一些王振的同党,人心渐渐安定下来。 
    瓦剌首领也先俘虏了明英宗,没把他杀死,却挟持着英宗当人质,不断骚扰边境。看 
来,京城里没有皇帝不好办。于谦等大臣请太后正式宣布让朱祁钰做皇帝,被俘虏的明英宗 
改称太上皇。朱祁钰这才即位称帝,这就是明代宗(又叫景帝)。 
    也先知道明朝决心抵抗瓦剌,就以送明英宗回朝为借口,大举进犯北京。 
    这一年十月,瓦剌军很快打到北京城下,在西直门外扎下营寨。于谦立刻召集将领商量 
对策。大将石亨认为明军兵力弱,主张把军队撤进城里,然后把各道城门关闭起来防守,日 
子一久,也许瓦剌会自动退兵。 
    于谦说:“敌人这样嚣张。如果我们向他们示弱,只会助长他们的气焰。我们一定要主 
动出兵,给他们一个迎头痛击。” 
    接着,他分派将领带兵出城,在京城九门外摆开阵势。 
    于谦在城外把各路人马布置好后,他亲自率领一支人马驻守在德胜门外,叫城里的守将 
把城门全部关闭起来,表示有进无退的决心。并且下了一道军令:将领上阵,丢了队伍带头 
后退的,就斩将领;兵士不听将领指挥,临阵脱逃的,由后队将士督斩。 
    将士们被于谦的勇敢坚定的精神感动了,士气振奋,斗志昂扬,下决心跟瓦剌军拼死战 
斗,保卫北京。 
    这时候,各地的明军接到朝廷的命令,也陆续开到北京支援。城外的明军增加到二十二 
万人。 
    明军声势浩大,戒备森严,也先发动几次进攻,都遭到明军奋勇阻击。城外的百姓也配 
合明军,跳上屋顶墙头,用砖瓦投掷敌人。经过五天的激战,瓦剌军死伤惨重。 
    也先遭到严重损失,又怕退路被明军截断,不敢再战,就带着明英宗和残兵败将撤退。 
于谦等明英宗去远了,就用火炮轰击,又杀伤了一批瓦剌兵。北京城保卫战,取得了辉煌的 
胜利。 
    于谦立了大功,受到了北京军民的爱戴。明代宗十分敬重他。于谦家的房屋简陋,只能 
遮蔽风雨,明代宗给他造一座府第,于谦推辞了。他说:“现在正是国难当头的时候,怎么 
能贪图享受呢?” 
    也先失败后,知道扣住明英宗也没有用处。就把明英宗放回北京。 
    于谦一心保卫国家,但是那个在北京危急的日子里主张逃跑的徐有贞,还有被于谦责备 
过的大将石亨,都对他怀恨在心,在暗地里想法报复。 
    英宗回北京后过了七年,也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