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华上下五千年-第9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产,又加强了战斗力。为了麻痹明朝,他继续向明朝朝贡称臣,明朝廷认为努尔哈赤态度恭 
顺,封他为龙虎将军。他还多次到北京,亲自察看明朝政府的虚实。公元1616年,他认 
为时机成熟,就在八旗贵族拥护下,在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附近)即位称汗,国号大金。 
为了跟过去的金朝区别,历史上把它称为后金。 
     
上下五千年  
238 萨尔浒大战       
    努尔哈赤建立后金后,又花了两年多时间整顿内部,发展生产,扩大兵力。公元161 
8年,努尔哈赤召集八旗首领和将士誓师,宣布跟明朝有七件事结下了冤仇,叫做“七大 
恨”。第一条就是明朝无故挑衅,害死了他的祖父和父亲。为了报仇雪恨,决定起兵征伐明 
朝。 
    第二天,努尔哈赤亲自率领二万人马进攻抚顺。他先写信给抚顺明军守将,劝他投降。 
守将李永芳一看后金军来势凶猛,没有抵抗就投降了,后金军俘获了人口、牲畜三十万。明 
朝的辽东巡抚派兵救援抚顺,也被后金军在半路上打垮。努尔哈赤命令毁了抚顺城,带着大 
批战利品回到赫图阿拉。 
    消息传到北京,明神宗大怒,决定派杨镐为辽东经略,讨伐后金。杨镐经过一番紧张的 
调兵遣将,才集中了十万人马。公元1619年,杨镐分兵四路,由四个总兵官率领,进攻 
赫图阿拉。中路左翼是山海关总兵杜松;中路右翼是辽东总兵李如柏;北路是开原总兵马 
林;南路是辽阳总兵刘铤(音tǐng)。为了扩大声势,号称四十七万。杨镐坐镇沈阳, 
指挥全局。 
    那时候,后金八旗军兵力,合起来不过六万多。一些后金将士得到情报,不免有点害 
怕,来找努尔哈赤,要他拿主意。努尔哈赤胸有成竹地说:“别怕,管他几路来,我就是一 
路去。 
    经过侦察,努尔哈赤得知杜松率领的中路左翼是明军主力,已经从抚顺出发打了过来, 
他就集中兵力,先对付杜松。 
    杜松是一员身经百战的名将。从抚顺出发的时候,天正下着大雪,杜松想抢头功,不管 
气候恶劣,急急忙忙冒雪行军。他先攻占了萨尔浒(今辽宁抚顺东)山口;接着分兵两路, 
把一半兵力留在萨尔浒扎营,自己带了另一部精兵攻打后,金的界藩城(今新宾西北)。 
    努尔哈赤一看杜松分散兵力,心里暗暗高兴,集中八旗的兵力,一口气攻下萨尔浒明军 
大营,截断了杜松后路。接着,又急行军援救界藩。正在攻打界藩的明军,听到后路被抄, 
军心动摇。驻守在界藩的后金军从山上居高临下地压下来,把杜松军杀得七零八落。努尔哈 
赤率领大军赶到,把明军团团围住。杜松左右冲杀想要突围,突然一箭飞来,正射中他的头 
部,杜松从马上栽下来死去。部下明军被杀得尸横遍野,血流成河。一路人马先覆灭了。 
    北路的马林从开原(今辽宁开原)出兵,刚刚到离开萨尔浒四十里的地方,得到杜松兵 
败的消息,吓得急忙转攻为守,就地依山,扎下营垒,挖了三层壕沟,准备防守。努尔哈赤 
率领八旗兵力从界藩马不停蹄地赶来,攻破明军营垒。马林没命地逃奔,才回到开原,第二 
路明军又被打散了。 
    坐镜沈阳的杨镐,正在等待各路明军的捷报,哪想到一连两天接到的竟是两路人马覆灭 
的坏消息,把他惊得目瞪口呆。他这才知道努尔哈赤厉害,连忙派快马传令另外两路明军立 
刻停止进军。 
    中路右翼的辽东总兵李如柏本来胆小,行动也特别迟缓,接到杨镐命令,急忙撤退。山 
上巡逻的二十来名后金哨兵远远望见明军撤退,大声鼓噪,明军兵士以为后面有大批追兵, 
争先恐后地逃跑,自相践踏,也死了不少。 
    剩下的一路是南路军刘铤。杨镐发出停止进军命令的时候,刘铤军已经深入到后金军阵 
地,各路明军失败的情况,他一点也不知道。刘铤是明军中出名的猛将,他使用一把一百二 
十斤的大刀,运转如飞,外号叫“刘大刀”。刘铤军军令严明,武器火药也多。进入后金阵 
地以后,连破几个营寨。 
    努尔哈赤知道刘铤骁勇,不能光靠拼硬仗。他选了一个投降过来的明兵,叫他冒充杜松 
部下,送信给刘铤,说杜松军已经到赫图阿拉城下,只等刘铤军去会师攻城。 
    刘铤没接到杨镐命令,不知道杜松军已经覆灭,信以为真,他怕让杜松独得头功,下令 
火速进军。这一带道路险狭,兵马不能够并列,只好改为单列进军。刘铤带兵走了一阵,忽 
然杀声四起,漫山遍谷都是后金伏兵,向明军杀来。刘铤正在着急,努尔哈赤又派一支后金 
兵穿着明军衣甲,打着明军旗帜,装扮成杜松军前来接应。刘铤毫不怀疑,把人马带进假明 
军的包围圈里。后金军里应外合,四面夹击,明军阵势大乱。刘铤虽然勇敢,挥舞大刀,杀 
退了一些后金兵,但是毕竟寡不敌众,他左右两臂都受了重伤,终于倒下。 
    这场战争从开始到结束,只有五天时间,杨镐率领的十万明军损失了一大半,文武将官 
死了三百多人。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萨尔浒之战”。 
    萨尔浒之战后,明朝大伤元气,后金步步进逼,过了两年,努尔哈赤又率领八旗大军, 
接连攻占了辽东重要据点沈阳和辽阳。 
    公元1625年三月,努尔哈赤把后金都城迁到沈阳,把沈阳称为盛京。打那以后,后 
金就成了明朝最大的威胁。 
     
上下五千年  
239 徐光启研究西学       
    杨镐统率的四路大军在萨尔浒几乎全部覆没,满朝文武大臣都十分震惊。大家齐集在宫 
门外,呼吁明神宗增加兵力,调拨军饷,抵抗后金。翰林院官员徐光启,一连上了三道奏 
章,认为要挽救国家危局,只有精选人才,训练新兵,还自愿担任练兵的工作。明神宗听说 
徐光启熟识军事,就批准他到通州练兵。 
    徐光启是上海人。在他出生之前,上海沿海一带遭倭寇骚扰十分严重。徐光启小时候, 
常常听他的父亲谈起当地人民英勇反抗倭寇侵略的情景,心里滋长起爱国的激情。 
    徐光启长大以后,因为参加科举考试,路过南京,听说那儿来了个欧洲传教士利玛窦 
(音dòu),经常讲些西方的科学知识。南京的一些读书人都喜欢跟利玛窦结交。徐光启 
经过别人介绍,认识了利玛窦。他听利玛窦讲的科学道理,都是自己过去在古书上没有读到 
过的。打那时候起,他对西方科学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利玛窦传播科学知识,主要是为了传教的方便。他觉得要扩大传教,一定要得到中国皇 
帝的支持。那时候,明朝是不让教士到北京传教的。利玛窦要地方大臣在明神宗面前帮他说 
话,他还到了北京,通过宦官马堂的门路,送给明神宗圣经、圣母图,还有几只新式的自鸣 
钟。 
    明神宗不懂得圣经,也不知道圣母是什么人。但是对新式自鸣钟,倒很感兴趣,命令马 
堂把利玛窦带进宫来。 
    明神宗接见利玛窦的时候,请利玛窦谈谈西洋的风俗人情。利玛窦本来是意大利人,为 
了夸耀自己,把自己说成是“大西洋国”的人。有人一查万国地图,找不到什么“大西洋 
国”,就怀疑利玛窦来历不明,要明神宗把他撵走。但是明神宗不听这个意见,倒赏给利玛 
窦一些财物,让他留在京城传教。有了皇帝的支持,利玛窦跟朝廷官员们接触就很方便了。 
    过了几年,徐光启考取了进士,也到了北京,在翰林院做官。他认为学习西方的科学, 
对国家富强有好处,就决心拜利玛窦为师,向他学习天文、数学、测量、武器制造各方面的 
科学知识。 
    有一次,徐光启到利玛窦那儿去学习。利玛窦跟他谈起,西方有一本数学著作叫《几何 
原本》,是古代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写的一本重要著作,可惜要翻译成汉文很困难。徐光启 
说:“既然有这样好书,您又愿意指教,不管怎样困难,我也要把它翻译出来。” 
    打那以后,徐光启每天下午一离开翰林院,就赶到利玛窦那儿,跟利玛窦合作翻译《几 
何原本》,由利玛窦讲述,徐光启笔译。那时候,还没有人译过国外数学著作,要把原作译 
得准确,可不是件简单事。徐光启花了一年多时间,逐字逐句地反复推敲,再三修改,终于 
把前六卷《几何原本》翻译完成。 
    除了《几何原本》之外,徐光启还跟利玛窦和另一个西方传教士熊三拔合作,翻译过测 
量、水利方面的科学著作。后来,他又在研究我国古代历法的基础上,吸收了当时欧洲在天 
文方面的最新科学知识,对天文历法的研究,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徐光启不但爱好科学,还十分关心民间疾苦。有一年,他父亲死去,徐光启回到上海守 
丧。那年夏天,江南遭到一场水灾,大水把稻、麦都淹了。水退之后,农田上颗粒无收。徐 
光启为这个心里挺着急。他想,如果不补种点别的庄稼,来年春天拿什么度荒呀!恰巧在这 
时候,有个朋友从福建带来了一批甘薯的秧苗。徐光启就在荒地上试种起甘薯来,过了不 
久,长得一片葱绿,十分茂盛。后来,他特地编了一本小册子,推广种甘薯的办法。本来只 
在福建沿海种植的甘薯就移植到江浙一带来了。 
    这一回,徐光启提出练兵的主张,得到明神宗的批准,他满怀希望,想尽快练好新兵, 
加强国防。哪料到朝廷各个部门腐败透了,练兵衙门成立了一个月,徐光启要人没人,要饷 
没饷,闲得没事干。后来,好容易领到一点军饷,到了通州,检阅了那儿招来的七千多新 
兵,大多是老弱残兵,能够勉强充数的只有二千人,更说不上精选了。他大失所望,只好请 
求辞职。 
    公元1620年,明神宗死去,他的儿子明光宗朱常洛也接着病死,神宗的孙子朱由校 
即位,这就是明熹宗。徐光启又回到京城,他看到后金的威胁越来越严重,又竭力主张要多 
造西洋大炮。为了这件事,跟兵部尚书发生矛盾,徐光启被排挤出朝廷。 
    徐光启回到上海,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人了。他本来对研究农业科学很有兴趣,回到家 
乡后,又在自己的田地上,亲自参加劳动,做一些试验。后来,他把他平日的研究成果,写 
成了一部著作,叫作《农政全书》。在这本书里,对我国的农具、土壤、水利、施肥、选 
种、嫁接等农业技术,都有详细的记载,真可以称得上我国古代的一部农业百科全书呢! 
     
上下五千年  
240 左光斗入狱       
    明神宗后期,有个官员名叫顾宪成,因为正直敢谏,得罪了明神宗,被撤了职。他回到 
无锡(今江苏无锡)老家后,约了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东门外东林书院讲学。附近一些读 
书人听到顾宪成学问好,都赶到无锡来听他讲学,把一所本来就不大的东林书院挤得满满 
的。顾宪成痛恨朝廷黑暗,在讲学的时候,免不了议论起朝政,还批评一些当政的大臣。听 
过讲学的人都说顾宪成议论得对,京城里也有大臣支持他。东林书院名声越来越大。一些被 
批评的官僚权贵却对顾宪成恨得要命,把支持东林书院的人称做“东林党人”。 
    明熹宗刚即位的时候,一些支持东林党的大臣掌了权,其中最有名望的要数杨涟和左光 
斗。 
    有一次,朝廷派左光斗到京城附近视察,还负责那里的科举考试。 
    一天,北风刮得很紧,天上飘起了大雪。左光斗在官署里喝了几盅酒,忽然起了游兴。 
他带着几个随从,骑着马到郊外去踏雪。他们走着走着,见到一座古寺,环境十分幽静,左 
光斗决定到里面去休息一下。 
    他们下了马,推开虚掩的寺门,进了古寺,只见左边走廊边的小房间里,有个书生伏在 
桌上打瞌睡,桌上还放着几卷文稿。左光斗走近前去,拿起桌上的文稿细细看了起来。那文 
稿不但字迹清秀,而且文辞精采,左光斗看了不禁暗暗赞赏。他放下文稿,正想转身回去, 
忽然想到,外面正下大雪,天气严寒,那书生穿得那样单薄,睡着了岂不要受凉,就毫不犹 
豫地把自己身上披的那件貂皮披风解下来,轻轻地盖在书生身上。 
    左光斗退出门外,把门掩上,他打发随从到寺里和尚那里去一打听,才知道那书生名叫 
史可法,是新到京城来应考的。左光斗把这个名字暗暗记住。 
    到了考试那天,左光斗进了厅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