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2005年第3期-第7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们住在伦敦一个单间公寓,家徒四壁。在1942年的一封信中,狄兰写道:“有时候什么都没有挺好。我要的是社会,而非我自己,有个地方坐着有张床躺下;谁想要个丈夫和他拥有的东西呢?”狄兰白天忙着拍电影,晚上泡酒吧。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自食其力。 
  一天晚上,狄兰因压力过大,陷于疯狂状态,把部分诗稿撕碎扔进垃圾箱。第二天凯特琳翻垃圾箱,抢救那些诗稿。她感叹道:“狄兰腐败了,完全彻底腐败了。我可救不了他,如果他不能自救的话,就让他烂掉吧。” 
  战争结束了,继而是全面的经济萧条,很多人失业。英国广播公司(BBC)给作家和诗人带来一线生机。1946年8月《图画邮报》的一篇文章中,把诗人混进的BBC称作“啼鸟们的窝”。由狄更森(Patric Dickinson)主持BBC的诗歌节目,他把许多诗人伙伴召了进去,包括狄兰。但由于狄兰偶尔在播音时出现醉态,未能成为正式雇员。在诗人之笔的介入下,一种由BBC传遍世界的最优秀的英文应运而生。 
  狄兰整天叼着烟卷,挺着啤酒肚,明显发福了。据一个朋友描述,他晚上泡在酒吧里,被一帮崇拜者团团围住,他们伸着脖子捕捉只言片语。“我说,再来一扎。”他用来自腹部的低音说,一阵骚动,一扎啤酒很快就传过来。 
  1946年诗集《死亡与出场》问世,引起轰动,确立了他在英国诗歌界的地位。电影脚本和广播稿的写作,显然给他的诗歌带来变化——更清晰更透明了。特别是《十月的诗》,达到了一种悠闲与感观之美的平衡。这首诗孕育于战时,前后花了三年时间才最后定稿。 
  由于凯特琳对钱满不在乎的态度和狄兰在管账方面的无能,债台高筑。他们借酒浇愁,吵架成了家常便饭。而英国经济进一步衰退,犯罪率越来越高,打家劫舍,穷凶极恶。生活完全看不到任何希望,狄兰开始求美国的同行,帮助他们全家移民到美国,“对一个赞助人来说易如反掌,他要么让我和家人在纽约过豪华生活,要么在德克萨斯州找个狗窝。我最想做的是朗诵,图书馆,或在哈佛讲学。”他让新方向出版社请他去美国,并试图在弗吉尼亚大学找工作。 
  在去大洋彼岸移民的等待中 ,狄兰度日如年。1947年初,他向英国著名的小说家格林(Graham Greene)求援,并附上他的电影剧本。格林回信说喜欢他的电影剧本。感谢之余,他请求格林给他更多的机会还债:“我自然会写比这好一百倍的剧本,毫无问题。除了恐怖故事我还能写别的,我心甘情愿。” 
  狄兰在BBC一周广播一次,除了写专稿外,他也朗诵自己的诗作。这一威尔士游吟诗人的传统,对他来说再合适不过了。他写道:“朗诵自己的诗如同从口袋里放出猫。你总是会怀疑诗的音步是否过重、过生猛草率,而突然间,当环绕在诗人的舌头上时,你的疑惑就会烟消云散。”播音就像写纪录片脚本一样提纯他的诗歌写作。清晰是广大听众的需要,虽然他在广播中声称不可能过于清晰,而其过于复杂化的风格一次次让他陷入混乱中。正是私人吟咏与公共宣读之间的对比与差异,让他解开诗歌表达中的某些结。 
  1947年1月,他从牛津写信给父母,告诉他们在新闻简报后是他主播的“今夜谈话”。很多人都觉得这节目有点儿古怪,特别是在新闻简报后。一封听众来信这样写道:“它一半热情,另一半让我想到的是从蒙昧主义者到装腔作势的人,从超现实主义喜剧演员到疯子。”狄兰全身投人工作中,几乎整整一年没写诗,而BBC付给他的工资又少得可怜。在BBC保留至今的档案中,多是他要钱的请求,未完成某项指定工作以及和财务部门吵架的记录。 
  一个牛津大学的历史教授是他的崇拜者,于是狄兰一家搬进他在牛津住宅后花园的小木屋。但喧闹和没完没了的借钱,让教授很快就厌倦了。而教授夫人玛格丽特(Margaret Taylor)却成为狄兰生命后期最大的恩人,尽管她和凯特琳不和,甚至吵过架(狄兰也站在凯特琳一边跟她争吵),她还是尽其所能帮助他们一家。为了避免相邻的冲突,她用自己的私房钱,在牛津郡乡间买下—栋农舍供他们居住。 
  狄兰把自己父母也接过来。他父亲体弱多病;母亲摔坏了膝盖,无法再照顾老伴。狄兰尽量呆在伦敦,很少回来,以逃避家庭和父母。家庭重担落在凯特琳肩上,她变得越来越暴躁不安。而财政状况每况愈下,狄兰不仅无法支付所得税,连日常开销都人不敷出。他自哀自怜:”这儿没什么可卖的。我的灵魂卖掉了,载的才智迷失了,我的身体东倒西歪了,孩子太小,我不能卖掉凯特琳,墙上唯一的照片来自《图画邮报》,我们的狗是杂种,猫是半只耗子。在这老房子里剩下的是贫困的小小欢乐。” 
  玛格丽特再次伸出援助之手。她不计前嫌,卖掉这栋农舍,用这笔钱在劳夫恩买下一栋叫船坞的房子,作为礼物送给他们。在漂泊多年后,狄兰一家终于在故乡安顿下来,他还在附     
近为年迈多病的父母租了个房子。狄兰对玛格丽特充满了感激之情,直到他生命的终点。 
   
  五 
   
  死亡也不得统治万物 
   
  死亡也不得统治万物。 
  赤裸的死者一定会 
  与风中的人西天的月融为一体; 
  当他们的骨头被剔净而剔净的骨头又消失 
  他们的臂肘和脚下一定有星星; 
  尽管他们疯狂也一定会清醒, 
  尽管他们沉落入海也会再一次升起; 
  尽管恋人已失去爱情也不会失去; 
  死亡也不得统治万物。 
   
  死亡也不得统治万物。 
  在大海的曲折辗转下 
  他们长久地仰卧而不会像风一样消逝; 
  当肌松腱懈,在刑架上挣扎, 
  虽被缚于轮上,他们也不会崩溃; 
  他们手中的信仰被折成两段, 
  独角兽般的邪、恶将他们彻底刺穿; 
  整个身子裂成了碎片他们也不会屈服; 
  死亡也不得统治万物。 
  死亡也不得统治万物。 
  海鸥不再在他们耳畔啼哭 
  海涛也不再在海岸喧响; 
  曾经吹拂着花朵的地方不再有花朵 
  昂首迎候雨点的打击; 
  虽然他们疯狂,如钉子般僵死, 
  那富含特征的头颅从雏菊中崭露; 
  在太阳下碎裂直至太阳崩溃, 
  死亡也不得统治万物。 
  (韦白译) 
   
  死亡也一统不了天下 
   
  死亡也一统不了天下 
  死去的人赤身裸体 
  一定会与风中的人西沉的月融为一体; 
  骨头被剔净,白骨又流逝, 
  他们的肘旁和脚下一定会有星星; 
  尽管他们发疯却一定会清醒, 
  尽管他们沉落,沧海却一定会再次升起 
  尽管情人会失去,爱却一定会长存; 
  死亡也一统不了天下。 
   
  死亡也一统不了天下。 
  久卧在大海的波澜旋涡之下, 
  他们决不会像风一样消逝; 
  即便在刑架上挣扎得精疲力尽, 
  受缚于刑车,他们也决不会碎裂; 
  信仰会在他们的手中折断, 
  独角兽的邪恶也会将他们刺穿; 
  纵使四分五裂,他们也决不会崩溃; 
  死亡也一统不了天下。 
   
  死亡也一统不了天下。 
  海鸥也许不会再在他们耳边呜叫, 
  波涛也不再汹涌地拍打海岸; 
  迎着风雨昂首挺立; 
  尽管他们发疯,僵死如钉, 
  人类的头颅却会在雏菊丛中崭露; 
   在阳光下碎裂直到太阳陨落, 
   死亡也一统不了天下。 
  (海岸 傅浩 鲁萌译) 
   
  而死亡也不得称霸 
   
  而死亡也不得称霸。 
  死者赤裸他们将 
  与风中人西边月合一; 
  当他们骨头剔净消失, 
  他们肘边脚下会有星星; 
  尽管发疯他们会清醒, 
  尽管沉入大海他们会再升起; 
  尽管失去恋人爱情依旧; 
  而死亡也不得称霸。 
   
  而死亡也不得称霸。 
  在大海的九曲回肠下 
  他们久卧不会如风消失; 
  在刑架辗转精疲力竭, 
  绑在轮上,他们不会碎裂; 
  在他们手中信仰会折断, 
  独角兽之恶穿透他们; 
  四分五裂他们不会屈服; 
  而死亡也不得称霸。 
   
  而死亡也不得称霸。 
  没有海鸥在他们耳边叫喊 
  或波浪轰击海岸; 
  花吹落处不再有花 
  昂头迎向风雨; 
  尽管发疯彻底死去, 
  那些人击穿雏菊崭露头角; 
  闯入太阳直到太阳碎裂, 
  而死亡也不得称霸。 
  (北岛译) 
   
  我选用的三种译本,各有千秋。就整体风格而言,韦白和海岸等人的译本过于松散,带有明显的翻译体痕迹。先让我们来看看第二段中比较简单的三句:尽管他们疯狂也一定会清醒,/尽管他们沉落入海也会再一次升起;/尽管恋人已失去爱情也不会失去;(丰白译)尽管他们发疯却一定会清醒,/尽管他们沉落,沧海却一定会再次升起;/尽管情人会失去,爱却一定会长存;(海岸等译)尽管发疯他们会清醒,/尽管沉入大海他们会再升起;/尽管失去恋人爱情依旧;(北岛译)韦白的第三句尽管,恋人已失去爱情也不会失去,尤其显得拗口,相比下海岸等人的这一句尽管情人会失去,爱却一定会长存好多了,但有些拖沓。再来看看结尾:虽然他们疯狂,如钉子般僵死,/那富含特征的头颅从雏菊中崭露;/在太阳下碎裂直至太阳崩溃,/死亡也不得统治万物。(韦白译)尽管他们发疯,僵死如钉,/人类的头颅却会在雏菊丛中崭露;/在阳光下碎裂直到太阳陨落,/死亡也一统不了天下。(海岸等译)尽管发疯彻底死去,/那些人击穿雏菊崭露头角;/闯入太阳直到太阳碎裂,/而死亡也不得称霸。(北岛译)首先,韦白和海岸等人的第一句有明显错误,原文中dead as nails是彻底死去,若硬译,就有如把银河(Milky Way)译成“牛奶路”一样。韦白的第二句那富含特征的头颅从雏菊中崭露,原文中Heads of charac…ters,characters在这里是物体,不能译成形容词。另外还忽略了击穿hammer through这一层含义。至于本诗的关键句:死亡也不得统治万物(韦白译)死亡也一统不了天下(海岸等译)而死亡也不得称霸(北岛译),依我看都不理想,有待后来者的努力。由于篇幅原因,关于这首诗翻译的讨论就此为止。 
  开篇头一句而死亡也不得称霸,是典型韵狄兰·托马斯风格,为整首诗一锤定音。它首尾呼应,环环相扣,如同主旋律一般贯穿始终。对死者的存在与消失是通过一连串的意象展示的:死者赤裸他们将/与风中人西边月合一;/当他们骨头剔净消失,/他们肘边脚下会有星星;特别精彩处是与风中人西边月合一,这句我译得也比较满意,有古诗之风。紧接着是一组悖论式的修辞:尽管发疯他们会清醒,/尽管沉入大海他们会再升起;/尽管失去恋人爱情依旧;/而死亡也不得称霸。 
  第二段有明显的宗教意味,让人联想到基督受难:在刑架辗转精疲力竭,/绑在轮上,他们不会碎裂。正是由于深层文化的障碍,或许对于多数中国读者来说难以进入。基督教精神的拯救往往与受难密切相关:在他们手中信仰会折断,/独角兽之恶穿透他们;/四分五裂他们不会屈服;/而死亡也不得称霸。 
  最后一段正是受难后的升华:而死亡也不得称霸/没有海鸥在他们耳边叫喊/或波浪轰击海岸;/花吹落处不再有花/昂头迎向风雨;/尽管发疯彻底死去,/那些人击穿雏菊崭露头角;/闯入太阳直到太阳碎裂,/而死亡也不得称霸。请注意雏菊和太阳的呼应关系,与此相对应的是击穿和闯入,以及崭露头角和碎裂。这种由小及大由低向高的指向,在结尾处把全诗推向高潮。 
  这首诗是对死亡的宣战书,充满了生命的骄傲与尊严,正如他的另一诗句所说的“太高傲了以至不屑去死”。生与死是他诗中最常见的主题。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T.S.艾略特和奥登的智性诗歌风靡一时。而狄兰·托马斯反其道而行之,强调生命的原始冲动,挖掘人类欲望深处的潜意识,为现代主义诗歌开辟了新的方向。如果说这首诗有什么不足的话,只要把它和《通过绿色导火索催开花朵的力量》一诗相比就知道了。《死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