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什么才算“成功的细菌战”?我们不知道。
十、《武经七书》
世界上很多擅长作战的民族(如匈奴、蒙古和满族)都不写兵书(有些民族连文字都没有),很多足智多谋的名将也没有兵书传世。
但中国不一样。
中国的特点,是兵书特别多,也特别发达。数量,见于著录,在四千种以上。深度,很多都是属于战略层次,甚至是哲学层次。这类古书,很早就经典化,两千年后的军人还是读两千年前的古书,不像欧洲,类似著作,要迟至19世纪上半叶才出现。
宋金明清,中国的军人都是以《武经七书》为武举教材。《武经七书》包括《孙子》、《吴子》、《司马法》、《六韬》、《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这些书,只有《三略》属于汉代,《问对》属于唐代,其他都是先秦留下的经典。
中国的兵书分四门。
《花间一壶酒》 生怕客谈榆塞事战争启示录(4)
四门,即《汉志·兵书略》的“权谋”、“形势”、“阴阳”、“技巧”。“权谋”、“形势”是谋略,“阴阳”、“技巧”是技术。谋略的地位,显然在技术之上。谋略是道,技术是器。道惟求旧,器惟求新,这也是特点。
四门中的谋略,传世经典比较多,主要都保存在《武经七书》里。中国的先秦兵典以齐地为最发达。名气最大,是《孙子兵法》、《司马法》和《太公兵法》(包括《六韬》)。《孙子兵法》(包括吴、齐两种《孙子兵法》)是兵法的代表,《司马法》是军法(也叫军礼)的代表。兵法脱胎于军法。《太公兵法》则是依托文武图商的历史故事(类似《三国演义》的历史故事)讲阴谋诡计的书,其实是通俗兵法的代表。它们代表了先秦兵书的三个类型。《吴子》、《尉缭子》是三晋系统的兵书,地位次之。今本《吴子》是唐代重编的节抄本,也属于兵法类的作品,但水平不如《孙子》。《尉缭子》的内容则与军法、军令有关,影响也不如《司马法》。汉代的韩信是传《孙子》和《司马法》,张良是传《太公兵法》。《三略》就是出于张良一派的传授,乃是《太公兵法》的延续。《李卫公问对》虽然也讨论当时的战争,但言必称三大经典。崇尚三大经典,仍是它的指导思想。
四门中的技术,古书多亡佚,没有经典。阴阳类,只有银雀山汉简中的《地典》是失而复得。技巧类,只有《墨子》讲城守的各篇保留下来。
中国的军事传统,特点是尚权而轻力,贵谋而贱技。这和西方的传统不一样。它对战争现象做超越时空的讨论,优点是高屋建瓴,缺点是下临无地,有利也有弊。今天的我们应该有清醒认识。
十一、《六韬》取名之义
欧洲的旗、盾徽章(arms)多以鹰、狮为饰(图一九),军人好以猛兽自况。
我国也有类似传统。
今本《六韬》包括六篇,即《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后汉书·何进传》李贤注说:“《太公六韬》篇:第一《霸典》,文论;第二《文师》,武论;第三《龙韬》,主将;第四《虎韬》,偏裨;第五《豹韬》,校尉;第六《犬韬》,司马。”他把全书比喻为《周礼》六官式的系统(前两篇象天地,后四篇象四时),即天子御将,将御偏裨,偏裨御校尉,校尉御司马。这是古人的一种解释。其中《霸典》、《文师》就是今本的《文韬》、《武韬》。“韬”的本义,是装弓矢的皮匣子。但这里所谓“六韬”,却是用来装六种阴谋诡计,好像后世说的“锦囊妙计”,是把各种阴谋诡计装在一个袋子里。《六韬》系统的古书,《文韬》、《武韬》,讲“文论”、“武论”,放在最前,后面四篇都是以动物命名。
这种习惯很古老。
《列子·黄帝》说,“黄帝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帅熊、罴、狼、豹、貙、虎为前驱,以鵰、鹖、鹰、鸢为旗帜”。
《书·武成》说,“勖哉夫子!尚桓桓,如虎如貔,如熊如罴”。
我怀疑,《六韬》题篇,大概是象征文、武二王率龙、虎、豹、犬之师。
司马迁说,“秦与戎狄同俗,有虎狼之心”(《史记·魏世家》),形容秦始皇,也是“蜂准,豺声,少恩而有虎狼心”(《史记·秦始皇本纪》)。《荀子·议兵》说,齐国的士兵不如魏国,魏国的士兵不如秦国。古人都说,秦国是“虎狼之国”,秦兵是“虎狼之兵”。
中国的导引之式和武术套路,也多半是模仿动物。
在战争问题上,人最推崇动物。今天的美国还是如此,他们的军队名称,飞机、军舰和导弹,仍然喜欢以猛兽猛禽命名。
十二、由余的自尊
《汉志·兵书略》的形势家有一部兵法叫《繇叙》,今已失传。繇叙,就是古书中的由余。
孔子有句名言:“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论语·八佾》)这段话,历来都以为是蔑视夷狄。但明清时期,也有人故意唱反调,如谢肇淛、顾炎武,他们认为,诸夏不如夷狄,历史上的例子很多。
由余本来是晋人,窜身戎狄,为戎王做事。戎王派由余出使于秦。秦穆公让他参观秦国的宫室和积聚,向他炫耀秦国的富有。由余说,这些东西,“使鬼为之,则劳神矣。使人为之,亦苦民矣。”穆公感到奇怪,问他说,“中国以诗书礼乐法度为政,然尚时乱,今戎夷无此,何以为治,不亦难乎?”由余笑着回答他,“此乃中国所以乱也。夫自上圣黄帝作为礼乐法度,身以先之,仅以小治。及其后世,日以骄淫。阻法度之威,以责督於下,下罢极则以仁义怨望於上,上下交争怨而相篡弑,至於灭宗,皆以此类也。夫戎夷不然。上含淳德以遇其下,下怀忠信以事其上,一国之政犹一身之治,不知所以治,此真圣人之治也。”(《史记·秦本纪》)
有余的自尊,令秦穆公惭愧。他一心想把有由余挖过来,所以让内史廖给他出主意。内史廖说,戎王住在偏远不曾开化的地方,从来没有见识过中国的音乐,您最好派一批能歌善舞的美女,让戎王沉溺其中,趁机邀请由余访秦,留而不发。他们用美人计和离间计,终于得到有余。秦用由余谋伐戎王,益国十二,开地千里,称霸西戎。
汉族的优势是文明,文明的优势是腐化。
但我相信,在打仗的问题上,戎狄一直是老师。他们没有兵书传世,却是最善于作战的民族。
十三、退避三舍
一部春秋史,晋楚争雄是重头戏。
晋承夏政,是北方大国,为周室之屏障,楚人北上,问鼎中原,晋是主要对手。楚人的特点,是性格暴躁,古人谓之“沐猴而冠”(《史记·项羽本纪》),即带着帽子的猕猴,表面像人,其实非常粗鲁,今人犹称“九头鸟”。张良曾说“楚人剽疾,愿上无与楚人争锋”(《史记·留侯世家》),周勃也说“楚兵剽轻,难与争锋”(《史记·绛侯周勃世家》),都劝刘邦不要和项羽硬拚。其实,这种印象,在春秋就有。当时,楚国正在崛起,其势咄咄逼人。晋人说,“天方授楚,未可与争,虽晋之强,未可与争”(《左传》宣公十五年)。
晋公子重耳流亡国外,曾受到楚国的接待。楚王问他,如果你能回到晋国,将怎样报答我。他说,假如托您的福,我能回到晋国,有一天,不幸兵戎相见,“其辟君三舍”(《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舍”,本指宿营。春秋时期,行军的常规速度是三十里,每到三十里要宿营。故“舍”又是计算行军速度的单位。三十里为一舍,三舍是九十里。他是以后撤九十里作为报答。古代谈判,前提是“退舍”,脱离接触。九十里是三天的路程,后撤九十里,也就是脱离了双方可能接触到的距离。这句话,后来演变成成语,就是“退避三舍”。
动物对距离十分敏感。当你离它太近,接近或超过它认为的安全距离,它会做出紧急选择,或者逃跑,或者进攻。人也是这样。
岳麓书院,门口有对联,上面写着“惟楚有材”。楚国人材丰富,但很多都叛逃,逃到了晋国,就像他们的齿牙革角和珍贵木材,物流的方向是北方。晋人说,“虽楚有材,晋实用之”(《左传》襄公二十六年)。此大国之风也。
《老子》说“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六十九章)。
退让并不是耻辱。
《花间一壶酒》 生怕客谈榆塞事战争启示录(5)
毛泽东拈古书之语为兵法,曰:
不为天下先(出《老子》第六十七章,原作“不敢为天下先”),
退避三舍(出《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来而不往非礼也(出《礼记·曲礼上》,原作“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
其中就有这一条。
十四、不羞遁走
逃跑也是兵法。
中国的兵法是来源于战争,不仅来源于内战,也来源于外战。历史上,外敌入侵,主要是从北边来,所以讲防御,主要是城防。明清时期,新的敌人是从海上来,是坐船来,这才大讲海防和江防。“骑马民族”南下,特点是流动性,即机动和突袭。
司马迁讲匈奴之俗:
士力能毌弓,尽为甲骑。其俗,宽则随俗,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攻战以侵伐,其天性也。其长兵则弓矢,短兵则刀鋋。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苟利所在,不知礼义。(《史记·匈奴列传》)
这里的“不羞遁走”,在军事学上很重要。“逃跑”、“忍耐”和“等待时机”是中国兵法的特色。蒙古统治时期,汉族有《忍经》,《三十六计》也是“走为上计”(其实是最后一计)。“跑”这一条很重要。它是从“骑马民族”学来的。“马”在古代是机动性最强的作战武具,坦克发明前,任何东西都比不了。骑马民族固然离不开“马”,对付骑马民族也得靠“马”,所以汉武帝要到西域求大宛马。“马”是一种“军事传染病”。西班牙征服美洲就是靠“马”。流寇称为“响马”,也离不开“马”。中国的内战,主要是对付农民战争。统治者把农民武装叫做“流寇”,也有对付“流”的问题。毛泽东说,“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打”是歼灭战,“走”是运动战,同样看重“逃跑”。
其实,何止是逃跑,投降也可以是兵法。
十五、亟肆以罢之,多方以误之
动物是最好的战术家,特别是苍蝇、蚊子。
从前,在乡下,常受蚊蝇骚扰,不胜其苦。白天,地头歇晌打瞌睡,眼皮一合,就有苍蝇围着你乱转,嗡的一声(高频振翼,声音震耳),有如飞机俯冲,直扑嘴唇,或者在你脸上乱爬。你还没来得及挥打,刚一睁眼,它就跑了。你睡它就来,你醒它就去,反正不让你安生,惟一的办法就是用草帽遮脸。蚊子更鬼,专于夜深人静,搞突然袭击。它们有红外夜视和热敏感应的高科技装备,好像现在的美国兵,有时在脑袋周围盘旋,声音大的像飞机(也是高频振翼),有时又悄无声息,在你手上脚上乱叮,突遭暗算才发觉。而且,经常是这个来了那个走,轮番进攻。气得你七窍生烟,挑灯夜战,满屋子瞎扑乱打,根本睡不成。
春秋末年,楚国势大,吴王阖闾伐楚,伍子胥给他出主意,就是采用这种战术:
吴子问于伍员曰:“初而言伐楚,余知其可也,而恐其使余往也,又恶人之有余之功也。今余将自有之矣,伐楚何如?”对曰:“楚执政众而乖,莫适任患。若为三师以肄焉,一师至,彼必皆出。彼出则归,彼归则出,楚必道敝。亟肄以罢之,多方以误之。既罢而后以三军继之,必大克之。”阖庐从之,楚于是乎始病。(《左传》昭公三十年)
所谓“亟肆以罢之”,“亟”,是频繁的意思;“肆”,杜预说是“暂往而退”(《左传》文十一年注),意思是排三股不对,轮番骚扰,突然出现,又突然撤回;“罢”是疲劳。总之,是来回来去折腾你,让你疲于奔命。“多方以误之”,也是说用各种方法,诱导敌人犯错误。
毛泽东的十六字令:敌进我退,敌退我追,敌驻我扰,敌疲我打,也是这种战术。
对付蚊蝇,我的经验是,第一,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