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虽然杨纳切克一直到相当晚才有机会听到穆索斯基的晚期音乐;但是他穷究后得出「音乐中有语言」学说;却深得穆索斯基的精义。1890年代初期;他致力于有系统的注释语言中的旋律与节奏特质;发现只要有这些「语言旋律」;他就能够「为所有文字找出主旨」;他认为下一步是「把日常生活的全部或一出最伟大悲剧涵盖在音乐中」。杨纳切克对这种「语言旋律」可说是如痴如醉。他早期作品——『颜如花』(1902);或仅两乐章的钢琴奏鸣曲(1905)——自然道出比晚期歌剧如『马卡洛波流士事件』(1924)、『死屋手记』(1926)更能合乎传统的语言。『凯迪亚.卡巴洛伐』(1921)正是横跨两个世纪之不同哲学关键作品。
虽然他在作品中借用许多民谣性素材;这或许给人的印象是他不过是个民谣音乐家;或是以创作美妙旋律为能事的人;这个印象有偏差。其音乐中的个人笔法更容易辨识:引发对民谣联想之旋律型态;一种阴郁幽默感;特有的紧凑、无矫饰且听来简约空寂的和声。从各方面看来;他正一脚停在后期浪漫主义门槛;另一脚却已跨入了现代音乐的领域。他的和声尽管强而有力;但却冒险性不足;尚未完全臻至现代音乐的境界;而且也不尽合于传统;不足以称之为后期浪漫主义。然而他的风格与旁人迥异。他在潜移默化中已然觅出一套自前辈处受惠不多的作曲系统;音乐史中可以担当以上赞辞的音乐家寥寥无几。
古典音乐花园(四十四):多拉提
1960~70年代;伦敦指挥界出现〃匈牙利三大〃;这三大是萧提、克尔提斯、多拉提。在三人中;克尔提斯最具传统德奥风范;萧提最具鲜明个人风格;而多拉提则是三人中乃至世界级的〃芭蕾音乐之神〃;据此看来;他的地位和早年的安塞美好像差不多。不过两人仍有差异。多拉提的自我评价相当谦虚;事实上他是一位相当厉害的指挥。
多拉提曾经作过曲;并且由自己灌录成唱片;年轻时的他就是位多产作曲家;在中断十二年后至少一年一部大型作品问世。他的音乐风格和现代乐派比较搭不上;写作有一首交响曲、钢琴与大提琴协奏曲、三首管弦乐小夜曲、一首混声合唱打击乐弥撒曲、芭蕾舞剧与清唱剧各一;以及若干室内乐。从他的经历上看来;他似乎不是个擅长交际手腕的指挥。很少与一些真正重要的大乐团合作;在乐坛上可以说一直是脚踏实地的一步步靠实力奠下自己的地位。他的厉害在训练乐团上可见一斑;相当有效率;并且不做无谓的努力。有团员指称他脾气不好;晚年情况似乎有所改善。
他有不错的记忆力;即使是再艰难的作品也以背谱指挥。指挥动作一向平实;反对指挥家作太多的装饰;认为这样会使乐师分心而〃顾不得乐曲的节拍〃。多拉提早年在各大歌剧院与乐团的工作为他在歌剧与交响曲的诠释上累积了可观的经验。被人称为当代芭蕾指挥大师;但他本人对此相当不以为然;认为这种观点并不正确。他了解指挥家不能长期只指挥芭蕾;因为〃跟歌唱训练相反;舞蹈音乐基本上是非音乐的。〃不过在一般乐迷心目中;只要一想到芭蕾;多拉提的名字还是会浮现在脑海中。
多拉提也是一位喜欢录音的指挥;至少有四个公司为他出过唱片;但其中以Decca与Mercury为主。他在Decca曾经以四十八张唱片与匈牙利爱乐合作;录下全套海顿交响曲全集;在当时被誉为〃唱片史上最永垂不朽之事〃;现在也只有Ennst Marz…endorfer做过同样的事;这套海顿的成就不容抹灭。他的录音大体还是以芭蕾音乐为主;鲜少触及古典音乐中最重要的德奥曲目;只在DGG录过贝多芬九大。其馀音乐家也是以写过芭蕾音乐的作曲家如柴可夫斯基、史特拉汶斯基、雷史毕基等较有接触。他也是个不错的协奏曲伴奏家;与不少优秀独奏家录过一些水准以上的协奏曲。
多拉提自己对唱片的价值有点保留:唱片的价值在于记录每个时代的表演方式;但是其危险性在于〃即使是瞬间的失误也永远洗不掉〃;同时一个老大师型的观念:没有二次表演是完全一样的;如果只凭唱片认识作品只是没有真正认识作品罢了。他的演出风格热情;对于惊心动魄的作品有著尤其优异的表现;比方像他的〃春之祭〃;虽然缺少那份泥土味;但内里蕴涵的惊人动力令人瞠目结舌;其贝多芬与布拉姆斯的演出也是如此;昂扬振奋。在表演中有点斧凿痕迹;但是并不明显;结构明朗不厚重;这可能是他在德奥曲目上表现不算起眼的原因之一。
他觉得没有必要确定一部作品的标准表现方式;而他自己的多次重复相同曲目录音正说明了他的观念。
古典音乐花园(四十五):伯恩斯坦
土生土长的美国人以前难得有国际级的指挥。在伯恩斯坦之前;美国的大指挥都来自欧陆;比方像托斯卡尼尼、奥曼第与华尔特、马勒等。伯恩斯坦这位天王级指挥可以说是弥补了美国人的遗憾;不但如此;他的终生成就更可名列二十世纪中最重要的前五名指挥家。他在世时和另一位超级天王卡拉扬可说是王不见王;乐坛上也只有伯恩斯坦可以溶解卡拉扬那种不怒而威的帝王形象。他出书、上电视、制作儿童音乐节目;在在赢得了难以数计的赞赏与荣耀。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也是位优秀作曲家;他的『西城故事』、『憨第德』等等都是相当杰出的作品。
伯恩斯坦可以说是超级浪漫的动作派;鲜的是启蒙他指挥的老师莱纳偏偏最恨指挥家在台上「跳舞」。因为他酷爱现场录音;以致他在DG的录音;耳尖的乐迷可以细数伯佬跺脚的次数。小克莱巴的动作是浑然天成;他老兄偏偏是苦心雕琢;连面部表情都极为「入戏」;而且据说排练与上台没啥差别。
他在1943年临时代替生病的华尔特上台;指挥了三个难曲中的难曲而大获成功;就在乐坛上崭露头角(当时的曲目有『唐吉诃德』、舒曼『曼富雷』序曲与华格纳的『名歌手』序曲)。当时他就已经有不少作品面世;包括第一号交响曲『耶利米』、芭蕾舞剧『自由想像』、音乐剧『夜生活』等等。在频频担任纽爱的客席后;他终于在1959年升任为音乐总监;成为土生土长美国人中;第一位获得指挥国际级乐团殊荣的指挥家。
他在纽爱的功绩到底「伟大」到啥程度呢??纽爱一向以难以驾驭闻名;有「狂马」的名号;偏偏伯佬似乎很懂驯马术;纽爱这匹在舞台上狂舞的野马;到这位在指挥台上狂飙的伯恩斯坦手中;真的服贴下来;发酵出难能可贵十二年;号称纽爱的黄金岁月。十二年后伯佬辞职;纽爱的水准下滑;历任梅塔、布列兹都无法有所作为;直到现任的马索上任后才有所改观;足见伯佬厉害的程度。
他后来转至欧洲发展;希望多花点时间作曲;不过显然事与愿违。他在欧洲最重要的功绩是与维也纳爱乐保持长久良好的关系。维也纳爱乐个个技艺高超;团员音乐素养普遍一流;对于指挥他们可是精挑细选;看不上眼的指挥他们可是会扯后腿。在这种情况下能和乐团保持良好关系已属不易;更别说是要教给他们东西了。当伯恩斯坦第一次与这个天王乐团合作排练时;一曲奏毕;团员和他都心知肚明;「我们的关系将是长久且甜美的」。伯恩斯坦是极少数可以再给这个超级乐团东西的指挥;因此维也纳爱乐颁给伯恩斯坦「荣誉副同志」的殊荣。
当年自纽爱退休并转往欧洲发展时;他认为交响乐团正面临著危机:从莫札特到马勒是交响乐团不断进化提升的全盛时期;当时交响乐团泉源旺盛;但现在可是诣诣清水;源头不继;优秀作品奇缺。他相信给当代音乐的管弦乐曲目加砖添瓦;是自己这个作曲家可以有所作为的。同时他还深感当代音乐作品中;人们找不到生活中的音乐洪流。
伯恩斯坦的一些音乐喜剧和芭蕾音乐作品一上演就一炮而红。『西城故事』之所以别具意义;就在于它把百老汇音乐剧带进音乐厅圣殿;他的严肃作品相形之下未免黯然失色。其中有一部份原因是其中的宗教因素。尽管他本人没有太强烈的宗教立场;但是作品的情感本质却是偏向犹太教;且痕迹十分明显。他一共写作了三首交响曲『耶利米』、『焦虑的年代』与『凯迪希』;一首弥撒曲以及『齐切斯特诗篇』。他常说;作曲对他来说没有问题;乐思来时一如黄河决堤;但是弃之者至少十倍于保存者。
他的最主要事业还是指挥。曲目范围广大;上自巴洛克;下至梅湘;各家都有涉猎;不过严格说来他适合诠释浪漫派作品。话虽是这么说;但是他的海顿交响曲却有著极高的评价。他的浪漫天性导致在诠释莫札特、贝多芬、舒曼、舒伯特与布拉姆斯时碰到不少风格方面的问题;但是他的『英雄』、舒曼第二号交响曲可说是他相当优异的演出。马勒大概是他最能认同的作曲家;因为马勒也指挥。伯恩斯坦指挥的马勒九首交响曲可说是乐坛的奇葩;整部录音具有强烈的精神力;压迫得令人喘不过气来。
伯恩斯坦后期音乐渐趋极端;结构越来越不平衡;尤其是在终乐章时表现的特别明显。例如艾尔加『谜语变奏曲』第九变奏:三分多钟搞成六分多钟;布拉姆斯第四号第四乐章:八分多钟被他拉大到十一分钟;最夸张的当属柴可夫斯基第六号第四乐章;十分钟的慢版被他玩成十七分钟。他这种诠释法很明显的只顾及到自己的情感见解;完全置结构于不顾;受到许多指挥同行「谴责」;说他是「自我沈溺」;但是在乐坛上却是独具一格。至少我们无法否认他对于德奥曲目的深邃见解;我们无法说对错与否;只能说喜不喜欢罢了。
他的歌剧指挥也是一绝;在已经录音的歌剧中包括『费黛里奥』、『法斯塔夫』、『玫瑰骑士』、『卡门』等等;最具纪念意义的应属他唯一一次与巴伐利亚歌剧院合作的『崔斯坦与依索德』;当然他也录制了自己的作品;就像布列顿一样。他得天独厚;年轻时在SONY的录音到了DG几乎是全部重新来过一遍;而且悉数改采现场录音。他非常明白自己的魅力所在;一旦离开现场他就没有情感的倾诉对象;也许就根本无法指挥了。他的唱片录制数量与销售量应可名列唱片排行前五名;而且质量均优;相当难得。
伯恩斯坦可以说是美国音乐史上永远难忘的一个名字;他多才多艺;博学多闻;其天份与禀赋应受到最高的赞扬——我个人认为他比卡拉扬还伟大。
古典音乐花园(四十六):侯斯特
英国作曲家,写以印度文学和英国民歌为题材的作品而著名。
出生于英格兰超顿咸(Cheltenham)。少年时代曾跟从斯丹福(Stanford)爵士学习。后来担任过长号手、钢琴师和指挥,1919年后任教与皇家音乐学院。1922年任波士顿交响乐团指挥。他的重要作品有婆罗门圣经音乐,包括著名的室内乐歌剧沙威奇(Savitri)。随后倾向关注英国民歌,这个时期的主要作品有独幕歌剧在野猪头上(根据莎士比亚作品亨利四世改编)。
他最常被演出的作品要算行星组曲。行星组曲是一首管弦乐组曲,它的创作以行星体的占星图案为框架。
古典音乐花园(四十七):波宁吉
我们常说「夫唱妇随」;波宁吉和他的另一半正是这样的组合。随著苏沙兰的窜红;波宁吉在歌剧界的地位也愈形重要;尤其是在早期的美声歌剧上;波宁吉的演出有一定的地位。有趣的是;波宁吉是先帮助苏沙兰自华格纳女高音转型成轻松可上达高F音的花腔女高音;接著才因指挥自己妻子的音乐会而在指挥台上发迹。
波宁吉相当清楚当前歌剧界;各个领域几乎都有所谓的「专家」;自己想在这些领域中闯出一片天恐怕不容易;加上自己的贤内助已经转行成专唱美声歌剧的女高音;他开始认真研究贝里尼、董尼才悌及其他同时代的歌剧;并且慢慢的引入为苏沙兰的基本曲目角色。他和苏沙兰联手发现了帕华洛帝的天赋材质;吸收他为基本班底;结果是打响了「苏沙兰/帕华洛帝/波宁吉」的黄金组合;尤其在美声歌剧上的成就叫人不易忘记。许多以往不容易听到的美声歌剧;如『安娜.波连娜』、『清教徒』、『连队的女儿』『拉霍的国王』、『拉克美』等等;都在这个组合的手下重拾光芒。人们对美声歌剧的认识;就今日乐坛而言;恐怕绝大部分要来自波宁吉与苏沙兰的努力——纵使卡拉丝在这方面的成就也是难以抹灭。
他对歌唱家的认识使他成为一位极为出色的歌剧指挥;这点自不待言;但他也并非样样精通。他最擅长的是义大利美声歌剧与威尔第早、中期的作品;但并非都有信服于人的水准。有时他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