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古典音乐-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来都极易有通俗剧倾向的插曲——如伊阿高的「信经」或是奥泰罗与伊阿高第二幕最后的二重唱——都能与歌剧情节进展相互衔接; 不见斧凿痕迹。『奥泰罗』不仅仅是咏叹调与重唱的大拚盘; 更是一出匠心独具的歌剧; 每一部份都经过巨匠的慧心安排; 组合成为整体。威尔第在此展露他对管弦乐惊人的掌握能力; 已经达到出神入化之境; 此间管弦乐的作用不只是为歌手伴奏; 而且旁及预示剧情; 暗示悲剧即将发生; 描述主角所思所感。管弦乐部份之动机与重要音型都经常围绕在主旋律上。『奥泰罗』在义大利歌剧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差可比拟『崔斯坦』在德国的尊荣。然而尽管『奥泰罗』有多项突破; 但是它在逻辑连贯上却与『那布果』、『茶花女』、『唐卡罗』、『阿依达』一脉相承。 
  
  威尔第最后一出歌剧可就不是如此了。『法斯塔夫』几乎可以说是一个异数; 也就是传记学家口中的「神来之笔」。『法斯塔夫』确实是一出经常上演的歌剧; 但是绝非不可或缺的的曲目。音乐家至今仍对它赞誉有加; 常用「奇迹」一词来形容。但是在令观众魂遥神驰的程度上; 它却远不及『奥泰罗』及其他歌剧。大部分观众都屏气凝神轻聆细赏; 只为了等待大事发生——一段惊天霹雳的咏叹调; 可惜它却迟迟不肯露面。『法斯塔夫』未能达到『奥泰罗』、『阿依达』般立即诉诸感情的效果; 这是众皆承认的事实。威尔第夫人乔瑟琵娜将之形容为「诗歌与音乐的新结合」。『法斯塔夫』的确别具心裁; 歌剧史上还未曾有文字与音乐能如此水乳交融、汰芜存菁者。 
  
  『奥泰罗』未能达成的理想都由『法斯塔夫』实现了。其中再也没有男高音走近脚灯; 凝视观众; 以高音C震惊全场的咏叹调。大型布幕被拆除了; 通俗闹剧不见踪影; 情感不再像是大色块的原始泼洒; 一切变得更纤巧细致; 节奏更是紧凑凌厉; 布满乍现的灵光、嘲弄的笑声以及深思后才能懂得的幽默。『法斯塔夫』是威尔第对人生的一段眉批讥评、创作生涯的总结、临了的揶揄——此揶揄竟是如此书卷味——却也带著一抹悲悒哀愁。威尔第深知这必将是自己生平最后一出歌剧了。 
  
  许多人认为『法斯塔夫』受了莫札特『费加洛婚礼』与华格纳『纽伦堡的名歌手』的影响; 至今仍有人不时为文论述。『法斯塔夫』堪称古今三大喜剧之一; 与另两者相比; 毫不逊色。『法斯塔夫』的管弦乐演奏部份比其他部份都要来的重要; 甚至连『奥泰罗』也得甘拜下风。神品『奥泰罗』的音乐进行是以声乐为主; 『法斯塔夫』则是以歌唱与说话体裁歌曲混合进行。最令人惊奇的是; 他竟以赋格做结束。这段赋格是威尔第长久以来苦思的结晶。 
  
  多年来; 美声歌剧之后的义大利歌剧世界虽然有超过两打以上的新秀尝试撰写歌剧; 但在威尔第的光芒下全被掩盖过去了。威尔第真是义大利歌剧史上最具份量、最受世人永久欢迎的巨擘。 



古典音乐花园(十六):韦瓦尔第 


  安东尼奥·韦瓦尔第出生于威尼斯。他早年曾经接受过一点音乐教育,但是他正式接受的教育是神学。1703年,他成为神父。作为一个神父,他应该投身与一些宗教工作,但是由于健康关系,他没有做过太多宗教方面的工作。 
  后来,他到了威尼斯一个孤儿院担任小提琴教师。那里接收有疾病儿童或者孤儿。韦瓦尔第在那里教小提琴以及其他的音乐知识。那里的女学生经常在演奏会上表演,演奏活动是她们音乐学习的一部分。韦瓦尔第不仅指导他们,而且为他们准备演奏会,还经常为音乐会谱写乐曲,这些音乐会为孤儿院筹款得不少的经费。韦瓦尔第一直在孤儿院工作直到1740年,即他死前的一年。 
  事实上,韦瓦尔第并没有把所有精力都用于孤儿院。韦瓦尔第在1704年开始作曲生涯。他的第一部作品(OP1)于1705年出版,包括12首三重奏奏鸣曲。1709年出版的OP2是一套12首低音乐器拌奏的小提琴奏鸣曲。1711年出版OP3是一套12首的小提琴及乐队奏鸣曲。此后他写了非常多的协奏曲,而且大部分是小提琴协奏曲。到去世的时候,他已经写了几百首同类的作品。从1710年,韦瓦尔第开始写歌剧。从此他把自己看作歌剧作家,尽管很多人仍然认为他是小提琴家。他一共写了49出歌剧,其中存世的仅有21部,而且不少只是片段。 
  历史公认的是他对协奏曲发展的贡献。他的作品中最著名最受欢迎的是OP。8,其中头四首是众所周知的〃四季〃,这四首协奏曲经常被单独演奏。OP。8中的第五首〃海上风暴〃,第六首〃愉悦〃以及第十首〃狩猎〃非常有意境,充满了巴洛克的一贯风格。 
  1741年,韦瓦尔第去世。在及后的一百年,他的名声沉寂下来。直到十九世纪初叶,他才被人认为是一位重要的作曲家,人们看重他对协奏曲发展的推动作用。今天,他的〃四季〃以及一些弥萨曲很受欢迎,而且是经常被演奏的曲目。 



古典音乐花园(十七):萧斯塔科维奇 


  当普罗科菲耶夫旅居巴黎时;一位本土俄罗斯新秀异军突起:狄米其.萧斯塔科维奇于1906年9月25日诞生于圣彼得堡;是赤色革命下出生的第一位位居要津的音乐之子。1925年;当他还是音乐院高年级生时;第一号交响曲业已大功告成;第二年初演;果然不负众望。 
  十九岁的青年能缔造出像第一号交响曲这种佳绩;诚属难能可贵。因为这首交响曲规模闳奇;灵脱流转;生意盎然;又富于反讽与嘲讪意味;管弦乐配器珠圆玉润;此曲一出;萧斯塔科维奇立时扬名。继第一号交响曲之后;又有一连串的佳作;使他的声望在乐坛上愈形巩固。根据果戈里的故事改编的讽刺性歌剧『鼻子』(1928);其中一段供打击乐器表现的间奏;其现代意味不下于任何西方音乐家。另有一首钢琴协奏曲也让世人了解到;如萧斯塔科维奇有心的话;赓续「六人团」乐风对他而言并非难事。曲名曰『黄金时代』(1930)的芭蕾舞曲;其中的波卡舞曲蜚声一时。 
  萧斯塔科维奇又以近代俄罗斯历史创作了两首交响曲;其中一首的副标题是『十月』(1927);另一首是『五月一日』(1931)。1932年他以震天撼地的不谐和音撰成歌剧『慕斯贞郡的马克白夫人』;以俄罗斯真实主义铺陈通奸与谋杀的情节。这出歌剧为萧斯塔科维奇招惹来祸端;原因是新兴当权者无法忍受『马克白夫人』里的道德观与音乐语言。 
  萧斯塔科维奇读到『真理报』上的报导时正在阿干折斯克旅行;只见眼前的世界顿时崩溃了;到此时为止;他一直是苏联乐坛上无往不利的「金童」。他在回忆录中写道;现在他却成为众矢之的;「人民的公敌」;任何敌人都可以鸣鼓而攻之。「我濒临于自戕的绝境。眼前的危险令我惊慌失措;前程似乎一片黯淡;丝毫见不到出路。」 
  萧斯塔科维奇以1937年的第五号交响曲重振声威;不过就意愿和目标而言;他的作曲生涯是结束了。表现在第一号交响曲、『鼻子』与『马克白夫人』里大胆、闪亮而具有现代感的音乐;早已成为绝响。此后他除了撰写安全无虞、拖沓和摹仿普罗科菲耶夫的矫情之作外;再也不敢插手其他。这种现象一直维持到他生命将尽之前;才敢再放手去写他所想的音乐;抛开顾忌与限制。 
  在风雨飘摇之际;萧斯塔科维奇一直是苏俄乐坛上的泰斗;国人敬若神明。1957年;他膺选为「苏俄作曲家联盟」书记;又于1966年获颁苏联两项最高大奖:「社会主义劳工英雄奖」和「列宁勋章」。同年;在遭受过一次心脏病发后;这位害羞、畏缩、神经紧张、烟不离手的萧斯塔科维奇;几乎绝迹于公开场合。不过他仍创作不辍;撰写一连串弦乐四重奏;其中的第八号本质上属于自传形式;并引用了他早年的几首作品。他的『马克白夫人』再度抬头;经过了几次修改以后;以『凯萨琳.伊丝马洛娃』的名目面世;甚至还被改编成电影。(不过他对原典版本念念不忘;当罗斯卓波维奇离开俄国的时候;萧斯塔科维奇特别叮咛他要把这出戏的原本模样呈现在西方观众的面前;这是他最大的愿望之一。) 
  1962年;他的第十三号交响曲大功告成。此曲以耶夫金尼.叶图兴科的五首诗为本;其中的『巴比雅』叙述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代;犹太人在基辅遭到大屠杀事件。舆论传出赫鲁雪夫不赞同这个主题;使初演时陷入愁云惨雾之中——即使这是苏俄最明亮的两颗文化彗星联手出击作品;政府官员也不露面捧场。官方不同意的态度既然经此非正式方法表达;这首乐曲两度演出后;就识趣的隐退。第二年在歌词内容藉由叶图兴科之手改编后;才有再次面世的机会;此后也就很少演出了。 
  萧斯塔科维奇在世时;郁垒难平;心知如果自己获得更多创作自由的话;成绩必定不可同日而语。他在回忆录中发自肺腑的解释自己作为;以及作曲方向;并以忧心忡忡的丹麦王子哈姆雷特自况:「哈姆雷特和罗申克伦兹及葛登斯坦的一段交谈;尤其触动我的心弦。他说他不是笛子;因此不愿任凭旁人随意玩弄。这段对话真精彩。在他说来不让人玩弄这件事易如反掌;因为他贵为一国王子。倘使他不是王子的话;别人不免要把他玩弄于股掌之间。」萧斯塔科维奇也以老境萧条的李尔王自喻:「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是李尔王幻想的破灭。若说破灭还不算真确;因为若讲到破灭;总是猝然而至随即事过境迁;不能成为悲剧;也不是那么有趣。不过;你看他的幻念慢慢的一个个破灭了——这又是不同的情境。这是一种痛楚逾常;病态不健全的过程。」因此这位萧斯塔科维奇——哈姆雷特——李尔王三种身分纠结夹缠的伤心人;在尝尽幻象破灭后变得委顿不堪;只是□活、工作日复一日。唯一能做的;就是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音乐中。 
  似乎(如果回忆录真是出自其手笔的话)萧斯塔科维奇看待自己音乐的眼光;与一般人接受的方式很不相同。以第七号交响曲为例;一般相信它是对列宁格勒一役与苏俄御敌表现的赞美颂歌。不过萧斯塔科维奇采取的又是另一种眼光。他在文中说第七号交响曲构想形成于防卫战之前;「自然也无所谓抵挡希特勒进攻一事。我在创作此主题时;脑中想著另一批人民之敌。战争带来了新的悲怆与新的毁灭;然而我亦未曾忘怀战前的恐怖年岁。这也是我从第四号以后一连串交响曲的内涵。第七号、第八号;亦无例外。我的多数交响曲都堪称为墓碑;因为成千上万的同胞埋尸于不为人知的地方;连亲属也不及凭吊。你又如何能为梅尔霍德和图卡契夫斯基树立墓碑呢?唯有音乐能为之。我甘愿为每位战火下的牺牲者各创制一阙悼念曲;然而个人能力有未逮者;故而我决定将音乐呈现给所有亡魂。」 
  萧斯塔科维奇在回忆录中把自己描写为一位对自己与对其生存的世界信心全失的天才。最后几页笔触之悲悒、自怜;宛如杜斯妥也夫斯基:「不;我再也无法形容自己郁郁寡欢的一生了。没有人愿意相信我确实活得极不快乐。我这一生里;没有特别高兴的时刻;也没有令人欢欣鼓舞的事;有的只是晦暗和淤滞;想来真是肝肠寸断。」展现在回忆录最后数页的悲怀感;直追他的第十四号交响曲。萧斯塔科维奇揣测苏俄的年轻一辈或许能有机会过著高尚、体面的一生。「或许在他们的生活里;会除去我个人生命里的灰色色彩。」




古典音乐花园(十八):杜普蕾 


  杜普蕾於1945年出生於英国。她出生於一个充满了音乐的家庭;在叁岁的时候听到大提琴的声音;就吵着想要那样的乐器。在她四岁的生日;她得到了这样的礼物;而且是成人用的大提琴。她居然拉起来毫无困难!(四岁有多高呀?真难以想像呢!) 
  五岁就被送去伦敦的大提琴学校跟随老师学琴。 
  七岁举行第一次公开演奏会。 
  十岁的时候;得到苏吉亚奖;当年的评审还包括了巴比罗里爵士;後来巴比罗里和杜普蕾就建立了亲密的友谊;有时也会对她的演奏提出一些建言。 
  得奖之後;她就开始到市政厅音乐戏剧学校跟普利斯学琴。普利斯记得在她十叁岁时;有一次普利斯跟她说下星期要开始学艾尔加的协奏曲和一首皮阿蒂的随想曲;没想到第四天之後;她就来告诉普利斯;她说她已经把艾尔加协奏曲的第一乐章背下来了;而且那一首非常困难的随想曲也背出来了。尤其令人吃惊的是;她几乎把它们演奏得无懈可击!当然;学习也不会都是一帆风顺的。不过;她在十五岁那一年;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