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荀子译注-第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子而乱者,自古及今,未尝闻也。传曰:“治生乎君子,乱生乎小人。”此之谓也。
  [注释]
  (1)作:开始。本作:本源。
  [译文]
  没有土地,那么人民就不能安居;没有人民,那么土地就不能守住;没有正确的原则和法制,那么人民就不会来归附;没有君子,那么正确的原则就不能实行。所以土地和人民、正确的原则和法制这些东西,是国家的本源;君子,是正确的原则与法制的总管,不可以片刻空缺。得到了他,国家就能治理好;失去了他,国家就会混乱;得到了他,国家就会安定;失去了他,国家就危险;得到了他,国家就能保存;失去了他,国家就会灭亡。所以,有了良好的法制而发生混乱的国家,有过这种情况了;有了君子而政治混乱的,从古到今,还不曾听说过。古书上说:“国家的安定产生于君子,国家的混乱来源于小人。”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原文]
  14.4 得众动天,美意延年。诚信如神,夸诞逐魂(1)。
  [注释]
  (1)逐:赶走。魂:灵魂,精神。逐魂:失神。弄虚作假的人往往提心吊胆,所以会魂不附体。
  [译文]
  得到了民众,就能感动上天;快乐的心境,可以益寿延年。真诚老实,就能精明如神;浮夸欺诈,就会落魄丧魂。
  [原文]
  14.5 人主之患,不在乎不言用贤,而在乎不诚必用贤(1)。夫言用贤者,口也;却贤者,行也;口行相反,而欲贤者之至、不肖者之退也,不亦难乎?夫耀蝉者(2),务在明其火、振其树而已;火不明,虽振其树,无益也。今人主有能明其德,则天下归之若蝉之归明火也。
  [注释]
  (1)“诚”上《集解》无“不”字,据《群书治要》卷三十八引文补。(2)耀:照。耀蝉:是一种捕蝉方法。即在夜晚用灯火照蝉,蝉扑向火光,便可捕捉。
  [原文]
  君主的毛病,不在于不谈论任用贤人,而在于不能确实坚决地去任用贤人。谈论任用贤人,是口头上的;屏退贤人,是行动上的;口头上和行动上互相违背,却想要贤能的人前来、不贤的人退去,不也是很难的吗?那照蝉的人,他的工作在于点亮灯火、摇动树身而已;如果灯火不亮,那么即使摇动树身,也毫无好处。现在君主中如果有人能使自己的德行贤明,那么天下的人投奔他就会像蝉扑向明亮的火光一样了。
  [原文]
  14.6 临事接民,而以义变应,宽裕而多容,恭敬以先之,政之始也;然后中和察断以辅之,政之隆也;然后进退诛赏之(1),政之终也。故一年与之始,三年与之终。用其终为始,则政令不行而上下怨疾,乱所以自作也(2)。《书》曰(3):“义刑义杀,勿庸以即(4),女惟曰:“未有顺事(5)。’”言先教也。
  [注释]
  (1)进:指选拔贤良。退:指斥退奸臣。诛:指惩处罪犯。赏:指奖赏功臣。(2)“政之始”是德化,“政之终”是赏罚。不教而杀是暴虐,所以不但政令不能实行,而且会激起民愤而产生动乱。(3)引文见《尚书·康诰》。但此文的文字及意义与今本《尚书》不同。(4)庸:用。(5)这句是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之语,意思是:我没有把政事治理好,所以使民众犯了法。
  [译文]
  面临政事、接触民众时,根据道义变通地来对付,宽大而广泛地容纳民众,用恭敬的态度去引导他们,这是政治的第一步;然后中正和协地观察决断去辅助他们,这是政治的中间阶段;然后进用、黜退,惩罚、奖赏他们,这是政治的最后一步。第一年给他们实施第一步,第三年才给他们实施最后一步。如果把最后一步用作为第一步,那么政策法令就不能实行,而官民上下也会怨恨,这就是动乱会从这里产生的原因。《尚书》说:“即使是合宜的刑罚、合理的杀戮,也不要用来立即执行,你只能说:‘我还没有理顺政事。’”这是说应该先进行教育。
  [原文]
  14.7 程者,物之准也;礼者,节之准也(1)。程以立数,礼以定伦;德以叙位,能以授官。凡节奏欲陵(2),而生民欲宽。节奏陵而文,生民宽而安。上文下安,功名之极也,不可以加矣。
  [注释]
  (1)节:即下文的“节奏”,参见 10.18 注(8)。(2)陵:见 10.18 注(12)。
  [译文]
  度量衡,是测量物品的标准;礼制,是确定礼节礼仪等法度的标准。根据度量衡来确定物品的数量,根据礼制来确定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关系;根据品德来依次排列级别地位,根据能力来授予官职。凡是礼节礼仪等制度要严格,而抚养人民要宽容。礼节礼仪制度严格,就文明;抚养人民宽容,就安定。上面文雅下面安定,这是立功成名的最高境界,不可能再有所增加了。
  [原文]
  14.8 君者,国之隆也;父者,家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乱。自古及今,未有二隆争重而能长久者。
  [译文]
  君主,是国家中最高贵的人;父亲,是家庭中最高贵的人。最高贵的人
  只有一个,就安定;如果有两个,就会混乱。从古到今,还没有两个最高贵的人互相争夺权力而能长久的。
  [原文]
  14.9 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1)。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2),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3),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故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水深而回,树落则粪本,弟子通利则思师。《诗》曰(4):“无言不雠,无德不报。”此之谓也。
  [注释]
  (1)博习:博学。与(y)誉):参与。(2)耆(q0 齐):六十岁。艾:五十岁。(3)这句指学了能贯彻到行动中。陵:超越。不陵:指遵守。(4)引诗见《诗·大雅·抑》。
  [译文]
  成为老师的办法有四种,而博学并不包括在这里面。尊严而使人害怕,可以成为老师;年老而有威信,可以成为老师;诵读解说经典而在行动上不超越、不违犯它,可以成为老师;懂得精微的道理而又能加以阐述,可以成为老师。所以成为老师的办法有四种,而博学并不包括在这里面。水深了就会打旋,树叶落下就给树根施了肥,学生显达得利了就会想到老师。《诗》云:“说话总会有应答,施恩总会有报答。”说的就是这种道理啊。
  [原文]
  14.10 赏不欲僭,刑不欲滥。赏僭则利及小人,刑滥则害及君子。若不幸有过,宁僭无滥;与其害善,不若利淫。
  [译文]
  奖赏不要过分,刑罚不要滥用。奖赏过分,那么好处就会施加到道德不良的小人;刑罚滥用,那么危害就会涉及到道德高尚的君子。如果不幸发生失误,那就宁可过分地奖赏也不要滥用刑罚;与其伤害好人,不如让邪恶的人得利。 
卷十 议兵第十五
  [题解]
  这是一篇论述军事问题的文章,反映了荀子的军事思想。荀子认为“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在乎善附民”;要“附民”,就必须“隆礼”、“贵义”、“好士”、“爱民”、“政令信”、“赏重”、“刑威”、“权出一”。只有这样,才能“壹民”,才能使“三军同力”,从而取得战争的胜利。当然,本篇内容极其丰富,它还涉及到各种做将军的原则,如“六术”、“五权”、“三至”、“五无圹”等等。至于其军事思想的核心则是“仁义”,他主张“禁暴除害”,“以德兼人”,反对“争夺”,不依仗“权谋”、“势诈”。
  [原文]
  15.1 临武君与孙卿子议兵于赵孝成王前(1)。
  王曰:“请问兵要。”
  临武君对曰:“上得天时,下得地利,观敌之变动,后之发,先之至,此用兵之要术也。”
  孙卿子曰:“不然。臣所闻古之道,凡用兵攻战之本在乎壹民。弓矢不调,则羿不能以中微(2);六马不和(3),则造父不能以致远(4);士民不亲附,则汤、武不能以必胜也(5)。故善附民者,是乃善用兵者也。故兵要在乎善附民而已。”
  [注释]
  (1)临武君:楚国将领,姓名不详,当时在赵国。孙卿子:即荀况。赵孝成王:名丹,公元前 265~前 245 年在位。(2)羿:见 8.16 注(3)。(3)六马:古代帝王的车用六匹马拉,“六马”指同拉一辆车的六匹马。(4)造父:见 8.16 注(1)。(5)汤、武:见 4.12 注(12)。
  [译文]
  临武君和荀卿在赵孝成王面前议论用兵之道。
  赵孝成王说:“请问用兵的要领。”
  临武君回答说:“上取得有利于攻战的自然气候条件,下取得地理上的有利形势,观察好敌人的变动情况,比敌人后行动但比敌人先到达,这就是用兵的要领。”
  荀卿说:“不对。我所听说的古代的方法,大凡用兵打仗的根本在于使民众和自己团结一致。如果弓箭不协调,那么后羿也不能用它来射中微小的目标;如果六匹马不协调,那么造父也不能靠它们到达远方;如果民众不亲近归附君主,那么商汤、周武王也不能一定打胜仗。所以善于使民众归附的人,这才是善于用兵的人。所以用兵的要领就在善于使民众归附自己罢了。”
  [原文]
  15.2 临武君曰:“不然。兵之所贵者,势利也;所行者,变诈也。善用兵者,感忽悠暗(1),莫知其所从出。孙、吴用之(2),无敌于天下。岂必待附民哉?”
  孙卿子曰:“不然。臣之所道,仁人之兵、王者之志也。君之所贵,权谋势利也;所行,攻夺变诈也:诸侯之事也。仁人之兵,不可诈也;彼可诈者,怠慢者也,路直者也(3),君臣上下之间涣然有离德者也(4)。故以桀诈桀
  (5) ,犹巧拙有幸焉;以桀诈尧(6),譬之,若以卵投石、以指挠沸,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故仁人上下,百将一心,三军同力(7),臣之于君也,下之于上也,若子之事父、弟之事兄,若手臂之扜头目而覆胸腹也;诈而袭之与先惊而后击之,一也(8)。且仁人之用十里之国,则将有百里之听;用百里之国,则将有千里之听;用千里之国,则将有四海之听;必将聪明警戒,和传而一(9) 。故仁人之兵,聚则成卒(10);散则成列;延则若莫邪之长刃(11),婴之者断(12);兑则若莫邪之利锋(13),当之者溃;圜居而方止(14),则若盘石然,触之者角摧(15),案角鹿埵、陇种、东笼而退耳(16)。且夫暴国之君,将谁与至哉?彼其所与至者,必其民也;而其民之亲我欢若父母,其好我芬若椒兰,彼反顾其上,则若灼黥(17),若仇雠;人之情,虽桀、跖,岂又肯为其所恶、贼其所好者哉(18)?是犹使人之子孙自贼其父母也,彼必将来告之,夫又何可诈也?故仁人用,国日明,诸侯先顺者安,后顺者危,虑敌之者削,反之者亡。《诗》曰(19):‘武王载发(20),有虔秉钺;如火烈烈,则莫我敢遏。’此之谓也。”
  [注释]
  (1)感(h4n 撼)忽:模糊不清,指难以捉摸。悠暗:悠远昏暗,指神秘莫测。(2)孙:指孙武,春秋时齐国人,著名的军事家。他曾以兵法十三篇见吴王阖闾,被任为将,率吴军西破强楚,北威齐、晋。《汉书·艺文志》著录《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今传仅十三篇,是我国现存最早最杰出的兵书。1972 年山东临沂汉墓出土《孙子兵法》竹简二百余枚,其中除今本文字外,还有《吴问》、《四变》等佚文残简。吴:指吴起,战国初期军事家,卫国左氏(今山东曹县北)人,初任鲁将,继任魏将,屡建战功,曾被魏文侯任为西河守。吴起的著作早已亡佚,现存《吴子》六篇,是后人伪托之作。(3)路亶:通“露瘅”,羸弱疲惫(王念孙说)。(4)涣:《集解》作“滑”,据《新序》卷三改。涣然:离散的样子。(5)桀:见 1.14 注(3),这里用作暴君的代名词。(6)尧:见 2.2 注(4),这里用作贤君的代名词。(7)三军:见 10.20 注(8)。(8)用诈木袭击与公开击鼓讨伐的后果一样,说明诈术毫无作用。(9)传:通“抟”(tu2n 团),聚结。(10)卒:周代的军队组织,一百人为卒。(11)延:延伸,伸展。莫邪(y6 耶):传说中的利剑。(12)婴:通“撄,(y9ng 英),碰,触犯。(13)兑:通“锐”,尖锐,引申为冲锋。(14)圜(yu2n 圆):通“圆”。(15)角:额角。(16)案:语助词。角:衍文。鹿埵(du%朵):通“落拓”、“落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