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水浒之星-第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神宗天子赵顼当然懒得去问王安石,赵顼是这么想的,“你不拽我,我还不理你呢。”
  俩个曾经为了共同的目标“变法”——并肩战斗过的老战友,最后的下场竟然是“你不管我、我不管你,你不理我、我不理你。”
  当时,固执的赵顼,对西北军事最相信的一个人其实是王韶,灭西夏就是按着王韶的步骤进行的,可惜的是“三奇副使”王韶刚好去世了,这让赵顼顿时眼前一黑。
  除了王韶,赵顼还相信另外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李宪。
  李宪,字子范,开封祥符人,是有宋以来当时最著名的一位宦官,在皇宫里边他做过供奉官,入内副都知,在西北当过监军,指挥并参加了无数战役,西北重镇兰州就是他亲手打下来的。李宪当时的官是以泾原路经略安抚制置使的身份知兰州。
  赵顼也信任徐禧和种谔,不过,在西北他更信任的那个人却是李宪。
  在永乐建城和横山建城这个问题上,李宪毫不犹豫的就支持了徐禧,因为,他和徐禧一样,讨厌西北军众将,原因很简单,西北军众将也同样的讨厌他。
  于是,神宗天子赵顼最后就定下来要在永乐建城。
  种谔听到这个消息后是怒不可遏。眼看着西夏就要灭亡,革命就要成功,这可是百年都难遇、可遇不可求的建功立业好机会,对于一位武将来说,简直就是天赐良机!此时,却被两个狗屁不懂,稀屎两桶的文官徐禧和宦官李宪给全搅和了,他能不生气吗!
  种谔骑着一匹日行千里的宝马,亲自跑到京城去见神宗天子赵顼去讨说法。
  “徐禧狗屁不懂,李宪更是稀屎俩桶!永乐城距银州城不远,三面绝崖,没有水源,陛下,永乐筑城必然以失败告终,而且是不败则已,一败涂地!”种谔毫不隐瞒他自己的看法。
  神宗天子赵顼听了当时就不高兴了,“你骂徐禧狗屁不懂,骂李宪稀屎俩桶,如果骂朕会用什么词呢?”他不悦的说道:“种卿,你对一个同志有意见、有看法,可以提嘛,用不着这样抵毁大家都认为非常优秀的同志嘛。”赵顼批评完种谔又解释了一句:“地势险要才便于防守呀,再说,无定河离永乐城又不太远,怎么说没有水源呢?”
  “陛下,一旦大军围城,就是有条江,也取不到水呀。看着水都能渴死人,就是说永乐城呢。到时只有死路一条。”
  神宗天子赵顼更不高兴了,他脸有怒色,说道:“永乐城附近有二十万守军,难道一座城随随便便说包围就让人包围了吗?二十万人呢,他们都在干嘛?都在睡觉吗?”
  “他们比睡觉还可怕,他们全在永乐城等死呢!”种师道见赵顼处处替徐禧说话,五内俱焚,口不择言。



'(72.人生选择)'
  神宗天子赵顼听了彻底被激怒了,“大胆的种谔!修建永乐城是朕亲下的旨意,你居然敢口出狂言,羞辱大臣,诅咒大军,就冲你这一句话,朕就可以‘大不敬’治你的死罪,你难道是活得不耐烦了吗?”
  种谔当时就哭了,他说了一句:“陛下,如果用臣的一条命,换来改正陛下错误的机会,臣愿一死,只求陛下收回修筑永乐城的圣旨。”
  实际上,对于皇帝有错误的圣旨,在大宋朝只有“给事中”这个官,才有权可以“封驳”的,问题是,“给事中”徐禧现在被派到前线指挥作战去了,现在反过来轮到一个前线指挥官,客串起“给事中”应当做的事情来了,你说当时乱不乱?
  种谔的话,就是有用“死谏”这种极端的方法来威胁大宋神宗天子赵顼的意思了。
  赵顼气得脸都紫了,能把赵顼脸气紫的以前只有王安石一个人,没想到又冒出一个种谔来。此时,赵顼杀种谔的心是真有了,不过,宋朝自打宋太祖赵匡胤开始,皇帝对于大臣还是相当宅心仁厚的,官员犯错误,基本上就是俩个字“谪迁”,意思就是“烦你,离我远点”。
  赵顼并不是一位昏君,种谔是立了大功的人,西北军中一面旗帜,西北正打仗呢,象种谔这种人是杀不得的,所以,赵顼那天总算压住了熊熊燃烧的怒火,说了一句:“你守延州去吧,消灭西夏的任务不适合你,就交给徐禧一个人吧。”意思就是“烦你,离我远点”。
  就这样,神宗天子赵顼就把种谔打发走了。
  种谔离开东京的时候是万念俱灰,彻底崩溃。
  离“李秉常这小子,我去拉着他的胳膊就抓来了。”只差一步之遥了,就这样被以前是俩位、现在是三位狗屁不懂、稀屎两桶的固执的皇帝赵顼,说大话的文臣徐禧,还有俩面三刀的宦官李宪给全毁了。
  给事中徐禧用了二十多万民工,半个月的时间内,就在银州城南三十里处,建好了一座崭新的永乐城。
  无论是没有建的横山城,还是已经建好的永乐城,对于西夏来说,都是非常危险的,因为,一座军事要塞建在自己的境内,就象一把瞄着自己心脏的刺刀一样危险。
  永乐城,西夏绝对不会置之不理的。
  西夏是一个危机感特别强烈,同时也是一个遇到危机反应特别强烈的国家。
  西夏在最快的时间内做出了最强烈的反应。
  当时西夏国的皇帝就是种谔准备去拉着胳膊就抓来的夏惠宗李秉常。
  夏惠宗李秉常是西夏第三个皇帝,他和后来的西夏崇宗皇帝李乾顺前半生的命运差不多。他也是一个苦命的孩子,他七岁的时候就做了皇帝,却被梁太后一直当成一个傀儡一样,他最惨的遭遇是象个犯了错误的小孩子一样被梁太后关在一个离兴庆府不远的一间黑屋子里,一关就好几年。
  暗无天日,就是说西夏国第三任惠宗皇帝李秉常呢。
  建永乐城的时候,西夏国惠宗皇帝李秉常正好被关在那间暗无天日的黑屋子里写“检查”呢,他知道,如果这份“检查”写不好的话,他这辈子甭想再出来了。他哪有心思管徐禧建什么永乐城呢。
  所以,西夏对永乐城采取行动的不是当时的西夏国的皇帝李秉常,而是当时最高领导人西夏国的梁太后。
  瞧瞧姓梁的太后在西夏有多厉害!
  这个梁太后就是大梁太后,和李乾顺时期的那个梁太后同样是一个“凶悍”的女人。
  不出十日,西夏梁太后遣统军大将叶悖麻、咩讹埋,率领西夏六监军司兵马三十万强攻永乐城。
  宋军主帅给事中徐禧率七万大军迎敌于永乐城下,英勇奋战,三战三败,被迫退回城内。西夏几十万人立即就围住了永乐城,就象种谔预料的一样,他们首先就切断了水源。
  徐禧这才明白了西夏并不是象他想象得那样,唾手可得。
  徐禧也认识到西夏大军不是一群绵羊,简直就是一群恶狼。
  徐禧此时真后悔年轻的时候没有再多读几万卷书,也没有再多走几万里路,要不怎么连是“羊”还是“狼”这么简单的认识都给搞错了。
  被西夏大军团团围困在永乐城中的徐禧面临他人生中最最重要的一次选择。
  要知道,人这一辈子,最关键的就那么几步。
  每走一步,都可能会面临着好几种选择。
  没有几个人能把和自己有关的选择题全答对,如果能全答对了,那个人一定就是个“神”!
  徐禧此时有三个选项,要么逃,要么降,要么等。
  逃,是个最好的选择,这样至少他有机会活下来,但永乐城将不保,这个方案被他立即否决了。徐禧的丰功伟绩是和永乐城绑定在一起的,他怎么会轻言放弃。
  降,是个最不好的选择,因为徐禧读过上万卷书中没有一本是教他怎么投降的,全是教人怎么英勇就义,赴死报国的,那句“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嫁二夫”早就烙在徐禧的肝上了,要不怎么会叫“忠肝”呢?所以,这个方案又被他否决了。
  等,是一个也好也不好的方案,好处是等到救兵来了,打败西夏军队,永乐城就能守住,甚至还有可能反败为胜;不好的是,要在等到援兵到来之前守住阵地,换一种说法,就是如果守不住阵地,就相当于在这等死。
  徐禧非常固执的排除了绝大多数将领提出来的“逃”的方案,决定“等”。因为,徐禧也认为“真理往往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让徐禧感到欣慰的是,他正好就是那个“少数人”。
  当时在西北兰州有李宪,延州有种谔,只有他们才有能力来救永乐城,徐禧毫不犹豫的向他们求援。
  历史总是在最关键的时候会出现意外。
  想不到的事情永远都会在想不到的时候、想不到的地方和想不到的人身上发生。
  永乐城就出现了意外。



'(73.见死不救)'
  先说李宪。
  李宪派出援兵,遇敌即退,他只想保存实力,守住兰州。
  李宪是有丰富的战争经验和斗争智慧的那么一位人。他的特点是有功必争,有利必上,有害必退,有险必让。借用李宪自己说过的话就是“功劳永远是我的,你们就不用争了,因为争不争还是我的;错误永远是你们的,这个你们也不用让了,因为让不让还是你们的。”
  李宪在西北军中口碑不好,跟这有直接关系。但他并不是一位笨蛋,至少他要比徐禧聪明,更比种谔要聪明得多。
  李宪知道什么时候应当做出什么选择。
  李宪虽然只是象征性的派出了援兵,但他的确派出过援兵。
  李宪知道派兵去救永乐城,就相当于往狼群里再多投一块肉,既喂不饱恶狼,还会减少自己篮子里装着的本来就不多的肉。
  身为李宪的徒弟童贯,当时就在兰州城内。
  童贯亲耳聆听了李宪说过充满智慧的一句话:“我如果全力去救永乐城,兰州就保不住了。”
  那句话让童贯终身受益非浅,因为他从此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面临一个重要选择时候,首先要考虑的一个因素就是——趋利避害!
  李宪在“永乐城之战”后,被西夏八十万大军围住兰州,八十万呀,这可是西夏的倾国之力,李宪困守孤城数月之久,并没有选择逃跑,最后守住兰州,功不可没。
  如果兰州再失守,当时那种局面,不仅仅只是童贯会不会在那个时候“棍”不“棍”的问题,而是陕西还能姓宋不姓宋的问题了。
  李宪直到哲宗天子赵煦登基后不久,才真正离开了西北前线,没有谁比童贯更了解李宪了。
  李宪以监军起家,成为“军事太监”的“鼻祖”。
  童贯跟着李宪学了很多东西,现在几乎在走李宪的老路。
  从供奉官到制置使,童贯究竟还能走多远呢?童贯自己也想知道答案。
  再说种谔。
  种谔此时,却犯了他这一生最大的错误,一个他永远也无法原谅自己的错误。
  徐禧的求援信到了延州,种谔也面临他人生的最最重要的一次选择,他的选项只有俩个:要么救,要么不救。
  种谔恨死徐禧了,一切就象他预料的一样发展着,徐禧兵败,永乐城被围,兵无水源,人无斗志。种谔知道下一步就是破城之后将会出现的一场大屠杀。
  种谔身为大宋一位高级将领,西北军中的一面旗帜,“老种”此时,就象负气的孩子,因为对徐禧非常狭隘个人怨怼和憎恨,他不但没有派出一兵一卒的救兵,还幸灾乐祸的说了一句:“象徐禧这种祸害,早死早升天!”
  种谔骂徐禧没有问题,问题是永乐城里不仅仅只有徐禧一个人呀,里边加起来有二十万大宋军人呢!
  种谔这种行为就是被绝大多数世人所不齿和诟病的“见死不救”!
  在人生最关键的选择上,徐禧错了,种谔也错了。
  种谔很快就知道错了,那是在他后来听说了永乐城陷落后的一刹那。
  徐禧死了,不过,种谔并没有获得一丝一毫的欣喜和愉悦的满足感,他突然明白自己错了,所以,种谔大叫了一声,吐了一口鲜血,一个跟头就载到地下了。
  种谔醒来后象一个疯子一样嚎叫着:“马上派兵去救永乐城!”
  可是,永乐城已经陷落了,还用你去救吗?
  当时,种师道就在种谔的身边,他能看出伯父那种发自内心的绝望、痛苦和悔恨。
  这件事情,让种师道明白了,一个人是不能做错事情的,因为后悔不起!
  后来,“老种”就病了,最后病到不能动,至今没有闭上眼睛,也许就是想去永乐城再去看上一眼吧。
  种谔想看谁呢?会不会是徐禧呢?
  最后再说说永乐城。
  永乐城的噩运开始了,因为徐禧望穿秋水等待中的援兵并没有出现,不过他盼来了能解渴又能救命的——水。
  二十日夜,天降大雨,永乐城有水了,等大宋士兵喝饱的时候,也就是他们命赴黄泉的时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