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近思录-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卷一 道体 

                                大动为真静 

     1·01濂溪先生曰: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 
静极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 
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 
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 
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 
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 
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 
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周敦颐 《太极图说》 
     1·02诚无为,几善恶。德:爱曰仁,宜曰义,理曰礼,通曰智,守曰 
信。性焉安焉之谓圣,复焉执焉之谓贤,发徽不可见,充周不可穷之谓神。 
                                              ——周敦颐 《通书·诚几德》 
     1·03伊川先生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中也者,言寂然不动者 
也,故曰:天下之大本。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和也者,言感而遂通者也。故 
曰:天下之达道,和也。 
                                                         —— 《二程遗书》 
     1·04心一也,有指体而言者,有指用而言者,惟观其所见何如耳。 
                                —— 《二程文集》卷九《与吕大临论中书》 
     1·05乾,天也。天者,乾之形体;乾者,天之性情。乾,健也,健而 
无息调之乾。夫天,专言之则道也,天且弗违且也。分而言之,则以形体谓 
之天,以主宰谓之帝,以功用谓之鬼,以妙用谓之神,以性情谓之乾。 
                                                   —— 《程氏易传·乾传》 
     1·06剥之为卦,诸阳消剥已尽,独有上九一爻尚存,如硕大之果不见 
食,将有复生之理。上九亦变,则纯阴矣。然阳无可尽之理,变于上则生于 
下,无间可容息也。圣人发明此理,以见阳与君子之道,不可亡也。或曰: 
剥尽则为纯坤,岂复有阳乎?曰:以卦配月,则坤当十月。以气消息言,则 
阳剥为坤,阳来为复,阳未尝尽也。剥尽于上,则复生于下矣。故十月谓之 
阳月,恐疑其无阳也。阴亦然。圣人不言耳。 
                                                   —— 《程氏易传·剥传》 
     1·07一阳复于下,乃天地生物之心也。先儒皆以静为见天地之心,盖 
不知动之端乃天地之心也。非知道者,孰能识之? 
                                                   —— 《程氏易传·复传》 
     1·08有感必有应。凡有动皆为感,感则必有应,所应复为感,所感复 
有应,所以不己也。感通之理,知道者默而观之可也。 
                                                   —— 《程氏易传·咸传》 
     1·09天下之理,终而复始,所以恒而不穷。恒非一定之谓也,一定则 

… 页面 2…

不能恒矣。惟随时变易乃恒道也。天地常久之道,天下常久之理,非知道者 
孰能识之? 
                                                  —— 《程氏易传·恒传》 
     1·10人性本善,有不可革者,何也?曰:语其性,则皆善也;语其才, 
则有下愚之不移。所谓下愚有二焉:自暴也,自弃也。人苟以善自治,则无 
不可移者。虽昏愚之至,皆可以渐磨而进。惟自暴者拒之以不信,自弃者绝 
之以不为,虽圣人与居,不能化而入也。仲尼之所谓下愚也。然天下自暴自 
弃者,非必皆昏愚也,往往强戾而才力有过人者,商辛是也。圣人以其自绝 
于善,谓之下愚。然考其归,则诚愚也。既曰下愚,其能革面,何也?曰: 
心虽绝于善道,其畏威而寡罪,则与人同也。惟其有与人同,所以知其非性 
之罪也。 
                                                  —— 《程氏易传·革传》 
     1·11“忠信所以进德”。“终日乾乾”。君子当终日对越在天也。盖上 
天之载,无声无臭,其体则谓之易,其理则谓之道,其用则谓之神,其命于 
人则谓之性,率性则谓之道,修道则谓之教。孟子去其中又发挥出浩然之气, 
可谓尽矣。故说神“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大事小事,而只曰:“诚之 
不可掩如此夫”。彻上彻下,不过如此。形而上为道,形而下为器,须著如 
此说。器亦道,道亦器,但得道在,不系今与后,己与人。 
                                                     —— 《二程遗书》卷一 
     1·12医书言手足痿痹为不仁,此言最善名状。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莫非己也。认得为己,何所不至?若不有诸己,自不与相干。如手足不仁, 
气已不贯,皆不属己。故“博施济众”,乃圣之功用。仁至难言,故止曰: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欲令如是 
观仁,可以得仁之体。 
                                                     —— 《二程遗书》卷二 
     1·13“生之谓性”。性即气,气即性,生之谓也。人生气禀,理有善恶, 
然不是性中元有此两物相对而生也。有自幼而善,有自幼而恶 (本注:后稷 
之克岐克嶷,子越椒始生,人知其必灭若敖氏之类),是气禀有然也。善固 
性也,然恶亦不可不谓之性也。盖“生之谓性”、“人生而静”以上不容说, 
才说性时,便已不是性也。凡人说性,只是说“继之者善”也,孟子言人性 
善是也。夫所谓“继之者善”也者,犹水流而就下也。皆水也,有流而至海, 
终无所污,此何烦人力之为也?有流而未远,固己渐浊;有出而甚远,方有 
所浊。有浊之多者,有浊之少者。清浊虽不同,然不可以浊者不为水也。如 
此,则人不可以不加澄治之功。故用力敏勇则疾清,用力缓怠则迟清。及其 
清也,则却只是元初之水也。亦不是将清来换却浊,亦不是取出浊来置在一 
隅也。水之清,则性善之谓也。故不是善与恶在性中为两物相对,各自出来。 
此理,天命也。顺而循之,则道也。循此而修之,各得其分,则教也。自天 
命以至于教,我无加损焉,此舜有天下而不与焉者也。 
                                                     —— 《二程遗书》卷一 
     1·14杨子拔一毛不为,墨子双摩顶放踵为之,此皆不得中,至如子莫 
执中,不知如此执得。识得则事事物物上,皆天然有一个中在那上,不待人 
安排也。安排著便不中矣。 
                                                  —— 《二程遗书》卷十七 
     1·15问:时中如何?曰:“中”字最难识,须是默识心通。且试言一 

… 页面 3…

厅,则中央为中;一家,则厅中非中,而堂为中;言一国,则堂非中,而国 
之中为中。推此类可见矣。如三过家门不人,在禹、稷之世为中,若居陋巷, 
则非中也。居陋巷,在颜子时为中,若三过家门而不入,则非中也。 
                                                          —— 《二程遗书》 
     1·16无妄之谓诚,不欺其次矣。 
                                                     —— 《二程遗书》卷六 
     1·17冲漠无朕,万象森然已具,未应不是先,已应不是后。如百尺之 
本,自根本至枝叶,皆是一贯,不可道上面一段事,无形无兆,却待人旋安 
排引入来教入涂辙。既是涂辙,却只是一个涂辙。 
                                                   —— 《二程遗书》卷十五 
     1·18近取诸身,百理皆具。屈伸往来之义,只于鼻息之间见之。屈伸 
往业只是理,不必将既屈之气,复为方伸之气。生生之理,自然不息。如《复 
卦》言“七日来复”,其间元不断续。阳已复生,物极必返。其理须如此。 
有生便有死,有始便有终。 
                                                   —— 《二程遗书》卷十五 
     1·19问仁,伊川先生曰:此在诸公自思之,将圣贤所言仁处类聚观之, 
体认出来。孟子曰:“恻隐之心,仁也。”后人遂以爱为仁。爱自是情,仁 
自是性,岂可专以爱为仁?孟子言“恻隐之心,仁之端也。”既曰“仁之端”, 
则不可便谓之仁。退之言“博爱之谓仁”,非也。仁者固博爱,然便以博爱 
为仁,则不可。 
                                                   —— 《二程遗书》卷十八 
     1·20性即理也。天下之理,原其所自,未有不善。喜怒哀乐未发,何 
尝不善?发而皆中节,则无往而不善。凡言善恶,皆先善而后恶;言吉凶, 
皆先吉而后凶;言是非,皆先是而后非。 
                                              —— 《二程遗书》卷二十二上 
     1·21问:心有善恶否?曰:在天为命,在义为理,在人为性,主于身 
为心,其实一也。心本善,发于思虑,则有善有不善。若既发,则可谓之情, 
不可谓之心。譬如水,只可谓之水。至如流而为派,或行于东,或行于西, 
却谓之流也。,为霜雪,万品之流形,山川之融结。糟粕煨烬,无非教也。 
                                                   ——张载 《正蒙·太和》 
     1·23天体物不遗,犹仁体事而无不在也。“礼仪三百,威仪三千”, 
无一物而非仁也。“昊天曰明,及尔出王;昊天曰旦,及尔游衍。”无一物 
之不体也。 
                                                   ——张载 《正蒙·天道》 
     1·24性为万物之一源,非有我之得私也。惟大人为能尽其道。是故立 
必俱立,知必周知,爱必兼爱,成不独成。彼自蔽塞不知顺吾性者,则亦未 
如这何矣。 
                                                   ——张载 《正蒙·诚明》 
     1·25一故神。譬之人身,四体皆一物,故触之而无不觉,不待心至此 
而后觉也。此所谓“感而遂通”,“不行而至,不疾而速”也。 
                                                   —— 《横渠易说·说卦》 
     1·26凡物莫不有是性。由通、蔽、开、塞,所以有人物之别:由蔽有 
薄厚,故有知愚之别。塞者牢不可开;厚者可以开,而开之也难;薄者开之 
也易,开则达于天道,与圣人一。 

… 页面 4…

——张载 《性理拾遗》 

… 页面 5…

                               卷二为学大要 

                         圣希天 贤希圣 士希贤 

     2·01濂溪先生曰: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伊尹,颜渊,大贤也。 
伊尹耻其君不为尧舜,一夫不得其所,若挞于市;颜渊不迁怒,不贰过,三 
月不违仁。志伊尹之所志,学颜子之所学,过则圣,及则贤,不及则亦不失 
于今名。 
                                                ——周敦颐 《通书·志学》 
     2·02圣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彼以文辞 
而己者,陋矣。 
                                                   ——周敦颐 《通书·陋》 
     2·03或问:圣人之门,其徒三千,独称颜子为好学。夫《诗》《书》 
六艺,三千弟子非不习而通也,然则颜子所独好者何学也?伊川先生曰:学 
以至圣人之道也。圣人可学而欤?曰:然。曰:天地储精,得五行之秀者为 
人。其本也真而静,其未发也五性具焉,曰仁、义、礼、智、信。形既生矣, 
外物触其形而动其中矣。其中动而七情出焉,曰喜、怒、哀、惧、爱、恶、 
欲。情既炽而益荡,其性凿矣。是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