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和,四灵何有不至?此“体信达顺”之道,聪明睿智皆由此出。以此事开飨
帝。
—— 《二程遗书》卷六
4·16“敬以直内,义以方外”,仁也。若以敬直内,则便不直矣。“必
有事焉而勿正”,则直也。
—— 《二程遗书》卷十一
4·17“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自汉以来,儒者皆不识
此义。此见圣人之心,纯亦不已也。纯亦不已,天德也。有天德便可语王道,
其要只有慎独。
—— 《二程遗书》卷十四
4·18“不有躬,无攸利”,不立己,后虽向好事,犹为化物,不得以天
下万物为挠己。已立后,自能了当得天下万物。
—— 《二程遗书》卷六
4·19闲邪则诚自存,不是外面捉一个诚将来存著。今人外面役役于不
善,于不善中寻个善来存着,如此则岂有入善之理?只是闲邪则诚自存。故
孟子言性善皆由内出。只为诚便存,闲邪更著甚工夫?但惟是动容貌,整思
虑,则自然生敬。敬只是主一也。主一则既不之东,又不之西,如是则只是
… 7…
中;既不之此,又不之彼,如是则只是内。存此则自然天理明。学者须是将
“敬以直内”涵养此意。直内是本。
—— 《二程遗书》卷十五
4·20闲邪则固一矣。然主一则不消言闲邪。有以一为难见,不可下工
夫,如何?一者无他,只是整齐严肃,则心便一。一则只是无非僻之干。此
意但涵养久之,则天理自然明。
—— 《二程遗书》卷十五
4·21有言:未感时,知何所寓?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
莫知其乡。”更怎生寻所寓?只是有操而已。操之之道。“以敬正直内心”
也。——《二程遗书》卷十五
4·22学者先务,固在心志。然有谓欲屏去闻见知思,则是“绝圣去智”。
有欲屏去思虑,患其纷乱,则须坐禅人定。如明鉴在此,万物毕照,是鉴之
常,难为使之不照?人心不能不交感万物,难为使之不思虑?若欲免此,惟
是心有主。如何为主?敬而已矣。有主则虚,虚谓邪不能入。无主则实,实
谓物来夺之。大凡人心不可二用,用于一事,则他事更不能入者,事为之主
也。事为之主,尚无思虑纷扰之患,若主于敬,又焉有此患乎?所谓敬者,
主一之谓敬。所谓一者,无适之谓一。且欲涵泳主一之义,不一则二三矣。
至于不敢欺,不敢慢,尚不愧于屋漏,皆是敬之事也。
—— 《二程遗书》卷十五
4·23“舜孳孳为善。”若未接物,如何为善?只是主于敬,便是为善也。
以此观之,圣人之道,不是但默而无言。
—— 《二程遗书》卷十五
4·24问:人之燕居,形体怠惰,心不慢可否?曰:安有箕踞而心不侵
者?昔吕与叔六月中来缑氏,闲居中某窥之,必见其俨然危坐,可谓敦笃矣。
学者须恭敬,但不可令拘迫,拘迫则难久。
—— 《二程遗书》卷十八
4·25思虑虽多,果出于正,亦无害否?曰:且如在宗庙则主敬,朝廷
主庄,军旅主严,此是也。如发不以时,纷然无度,虽正亦邪。
—— 《二程遗书》卷十八
4·26问:人心所系著之事果善,夜梦见之,莫不害否?曰:虽是善事,
心亦是动。凡事有朕兆入梦者却无害,舍此皆是妄动。人心须要定,使他思
时方思乃是。今人都由心。曰:心谁使之?曰:以心使心则可。人心自由,
便放去也。
—— 《二程遗书》卷十八
4·27先生谓绎曰:吾受气甚薄,三十而浸盛,四十五十而后完。今生
七十二年矣,校其筋骨,于盛年无损也。绎曰:先生岂以受气之薄,而厚为
保生邪?夫子默然,曰:吾以忘生徇欲为深耻。
—— 《二程遗书》卷二十一上
4·28谢显道从明道先生于扶沟,一日谓之曰:尔辈在此相从,只是学
颢言语,故其学心口不相应,盍若行之?请问焉,曰:且静坐,伊川每见人
静坐,便叹其善学。
—— 《二程遗书》卷十二
4·29心清时少,乱时常多。其清时视明听聪,四体不待羁束而自然恭
谨。其乱时反是。如此何也?盖用心未熟,客虑多而常心少也,习俗之心未
… 8…
去,而实心未完也。人又要得刚,太柔则入于不立。亦有人主无喜怒者,则
又要得刚,刚则守定不回,进道勇敢。载则比他人自是勇处多。
——张载 《横渠语录》
4·30定然后始有光明。若常移易不定,何求光明?《易》大抵以艮为
止,止乃光明。故 《大学》定而至于能虑,人心多则无由光明。
——张载 《易说》
4·31“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学者必时其动静,则其道乃不蔽昧
而明白,今人从学之久,不见进长,正以莫识动静,见他人扰扰,非关己事,
而所修亦废。由圣学观之,冥冥悠悠,以是终身,谓之光明可乎?
——张载 《易说》
4·32敦笃虚静者仁之本。不轻妄则是敦厚也,无所系阂昏塞则是虚静
也。此难以顿悟。苟知之,须久于道实体之,方知其味。夫仁亦乎熟而已。
… 9…
卷五改过迁善克己复礼
修养不如寡欲
5·01濂溪先生曰:君子乾乾不息于诚,然必惩忿窒欲,迁善改过而后
至。乾之用其善是,损益之大莫是过,圣人之旨深哉?“吉凶悔吝生乎动”。
噫,吉一而己,动可不慎乎!
——周敦颐 《通书·乾损益动》
5·02濂溪先生曰: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予谓养心不止于寡
而存耳。盖寡焉以至于无,无则诚立明通。诚立,贤也;明通,圣也。
——周敦颐 《濂溪集》第九
《养心亭说》
5·03伊川先生曰:颜渊问克己复礼之目,夫子曰:“非礼勿视,非礼
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四者身之用也,由乎中而应乎外,制于外所
以养中也。颜渊“请事斯语”,所以进于圣人。后之学圣人者,宜服膺而勿
失也。因箴以自警。
视箴曰:心兮本虚,应物无迹;操之有要,视为之则。蔽交于前,其中
则迁;制之于外,以安其内。克己复礼,久而诚矣。
听箴曰:人有秉彝,本乎天性;知诱物化,遂亡其正。卓彼先觉,知止
有定;闲邪存诚,非礼勿听。
言箴曰:人心之动,因言以宣;发禁躁妄,内斯静专。矧是枢机,兴戎
出好;吉凶荣辱,惟其所召。伤易则诞,伤烦则支;己肆物件,出悖来违。
非法不道,钦哉训辞!
动箴曰:哲人知几,诚之于思;志土厉行,守之于为。顺理则裕,从欲
惟危;造次克念,战兢自持;习与性成,圣贤同归。
—— 《二程文集》卷八《四箴》
5·04《复》之初九曰:“不远复,无祗悔,元吉。”传曰:阳,君子之
道,故复为反善之义。初,复之最先者也,是不远而复也。失而后有复,不
失则何复之有?惟失之不远而复,则不至于悔,大善而吉也。颜子无形显之
过,无子谓其庶几,乃“无祗悔”也。过既未形而改,何悔之有?既未能“不
勉而中”,所谓不欲逾矩,是有过也。然其明而刚,故一有不善,未尝不知;
既知,未尝不遽改,故不至于悔,乃“不远复”也。学问之道无他,惟其知
不善则速改以从善也。
—— 《程氏易传·复传》
5·05《晋》之上九:“晋其角,维用伐邑,历吉,无咎,贞吝。”传曰:
人之自治,刚极则守道愈固,进极则迁善愈速。如上九者,以之自治,则虽
伤于厉,而吉且无咎也。严厉非安和之道,而于自治则有功也。虽自治有功,
然非中和之道,故于贞正之道为可吝也。
—— 《程氏易传·晋传》
5·06损者,损过而就中,损浮末而就本实也。天下之害,无不由末之
胜也。峻宇雕墙,本于宫室;酒池肉林,本于饮食;淫酷残忍,本于刑罚;
穷兵黩武,本于征讨。凡人欲之过者,皆本于奉养。其流之远,则为害矣。
先王制其本者,天理也;后人流于末者,人欲也。损之义,损人欲以复天理
而已。
… 页面 20…
—— 《程氏易传·晋传》
5·07夫人心正意诚,乃能极中正之道,而充实光辉。若心有所比,以
义之不可而决之,虽行于外不失其中正之义,可以无咎,然于中道未得为光
大也。盖人心一有所欲,则离道矣。故《夬》之九五曰:“苋陆夬夬,中行
无咎。”而《象》曰:“中行无咎,中未光也。”夫子于此,示人之意深矣。
—— 《程氏易传·夬传》
5·08《节》之九二,不正之节也。以刚中正为节,如惩忿窒欲,损过抑
有余是也。不正之节,如啬节于用,懦节于行是也。
—— 《程氏易传·节传》
5·09人而无克、伐、怨、欲,惟仁者能之。有之而能制其情不行焉,
则亦难能也,谓之仁则未可也。此原宪之问,夫子答以知其难,而不知其为
仁。此圣人开示之深也。
—— 《程氏易传·论语解》
5·10明道先生曰:义理与客气常胜,只看消长分数多少,为君子小人
之别。义理所得渐多,则自然知得客气,消散得渐少,消尽者是大贤。
—— 《二程遗书》卷一
5·11尧夫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玉者温润之物,若将两块玉来相
磨,必磨不成,须是得他个粗砺底物,方磨得出。譬如君子与小人处,为小
人侵陵,则修省畏避,动心忍性,增益预防,如此便道理出来。
—— 《二程遗书》卷二上
5·12猎,自谓今无此好。周茂叔曰:“何言之易也?但此心潜隐未发,
一日萌动,复如前矣。”后十二年,因见,果知未。
—— 《二程遗书》卷七
5·13问:不迁怒,不贰过,何也?《语录》有怒甲不移于乙之说,是
否?伊川先生曰:是。曰:若此则甚易,何待颜子而后能?曰:只被说得粗
了,诸君便道易,此莫是最难,须是理会得因何不迁怒。如舜之诛四凶,怒
在四凶,舜何与焉?盖因是人有可怒之事而怒之,圣人之心本怒也。譬如明
镜,好物来时便见是好,恶物来时便见是恶,镜何尝有好恶也?世之人固有
怒于室而色于市。且如怒一人,对那一人说话,能无怒色否?不能怒一人而
不怒别人者,能忍得如此,已是煞知义理。若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