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程氏易传·遯传》
7·10《明夷》初九,事未显而处甚微,非见几之明不能也、如是则世俗
孰不疑怪?然君子不以世俗之见怪而迟疑其行也。若俟众人尽识,则伤已及
而不能去已。
… 页面 25…
—— 《程氏易传·明夷传》
7·11《晋》之初六在下而始进,岂遽能深见信于上?苟上未见信。则当
安中自守,雍容宽裕,无急于求上之信也。苟欲信之心切,非汲汲以失其守,
则悻悻以伤于义矣,故曰:“晋如,摧如,贞吉,罔孚,裕无咎。”然圣人
又恐后之人不达宽裕之义,居位者废职失守以为裕,故特云初六裕无咎者,
始进未受命当职任故也。若有官守,不信于上而失其职,一日不可居也。然
事非一概,久速唯时,亦容有为之兆者。
—— 《程氏易传·晋传》
7·12不正而合,未有久而不离者也;合以正道,自无终睽之理。故贤
者顺理而安行,智者知几而固守。
—— 《程氏易传·睽传》
7·13君子当困穷之时,既尽其防虑之道而不得免,则命也。当推致其
命以遂其志。知命之当然也,则穷塞祸患不以动其心,行吾义而已。苟不知
命,则恐惧于险难,陨获于穷厄,所守亡矣,安能遂其为善之志乎?
—— 《程氏易传·困传》
7·14《井》之九三,渫治而不见食,乃人有才智而不见用,以不得行为
忧恻也。盖刚而不中,故切于施为,异乎“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者矣。
—— 《程氏易传·井传》
7·15《革》之六二,中正则无偏蔽,文明则尽事理,应上则得权势,体
顺则无违悖,时可矣,位得矣,才足矣,处革之至善者也。必待上下之信,
故“巳日乃革之也。”如二之才德,当进行其道,则吉而无咎也。不进则失
可为之时,为有咎也。
—— 《程氏易传·革传》
7·16鼎之有实,乃人之有才业也,慎所趋向。不慎所往,则亦陷于非
义,故曰:“鼎有实,慎所之也。”
—— 《程氏易传·鼎传》
7·17士之处高位,则有拯而无随;在下位,则有当拯,有当随,有拯
之不得而后随。
—— 《程氏易传·艮传》
7·18“君子思不出其位。”位者,所处之分也。万事各有其所,得其所
则止而安。若当行而止,当速而久,或过或不及,皆出其位也,况逾分非据
乎?
—— 《程氏易传·艮传》
7·19人之止难于久终,故节或移于晚,守或失于终,事或废于久,人
之所患同也。《艮》之上九,敦厚于终,止道之至善也。故曰:“郭艮,吉。”
—— 《程氏易传·艮传》
7·20《中孚》之初九曰:“虞吉。”《象》曰:“志未变也。”传曰:
当信之始,志未有所从,而虞度所信,则得其正,是以吉也。志有所从,则
是变动,虞之不得其正矣。
—— 《程氏易传·中孚传》
… 页面 26…
卷八治国平天下之道
三面驱兽
8·01濂溪先生曰:治天下有本,身之谓也;治天下有则,家之谓也。
本必端。端木,诚心而已矣;则必善,善则,和亲而已矣。家难而天下易,
家亲而天下疏也。家人离必起自妇人,故《睽》次《家人》,以“二女同居
而志不同行”也。尧所以釐二女于妫汭,舜可禅乎?吾兹试矣,是治天下观
于家,治家观身而已矣。身端,心诚之谓也;诚心,复其不善之动而已矣。
不善之动,妄也;妄复,则无妄矣;无妄,则诚矣。故《无妄》次《复》,
而曰:“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深哉!
——周敦颐 《通书·家人睽复无妄》
8·02明道先生尝言于神宗曰:得天理之正,极人伦之至者,尧舜之道
也;用其私心,依仁义之偏者,霸者之事也。王道如砥,本乎人情,出乎礼
义,若履大路而行,无复回曲;霸者崎岖,反侧于曲径之中,而卒不可与入
尧舜之道。故诚心而王则王矣,假之而霸则霸矣。二者其道不同,在审其初
而已,《易》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者,其初不可不审也。惟陛下稽先
圣之言,察人事之理,知舜之道备于己,反身而诚之,推之以及四海,则万
世幸甚。
—— 《二程文集》卷一《论王霸札子》
8·03伊川先生曰:当世之务,所尤先者三:一曰立志,二曰责任,三
曰求贤。今虽纳嘉谋,陈善算,非君志先立,其能听而用之乎?君欲用之,
非责任宰辅,其孰承而行之乎?君相协心,非贤者任职,其能施于天下乎?
此三者本也,制于事者用也。三者之中,复以立志为本。所谓立志者,至诚
一心,心道自任,以圣人之训为可必信,先王之治为可必行,不狃滞于近规,
不迁惑于众口,必期致天下如三代之世也。
—— 《二程文集》卷五《为家君应诏上英宗皇帝书》
8·04《比》之九五曰:“显比,王用三驱,失前禽。”传曰:人君比天
下之道,当显明其比道而已。如诚意以待物,恕己以及人,发政施仁,使天
下蒙其惠泽,是人君亲比天下道也。如是,天下孰不亲比于上?若乃暴其小
仁,违道干誉,欲以求下之比,其道亦已狭矣,其能得天下之经乎?王者显
明其比道,天下自然来比。来者抚之,固不煦煦然求比于物,若田之三驱,
禽之去者从而不追,来者则取之也。此王道之大,所以其民皞皞,而莫知其
为者也。非惟人君比天下之道如此,大率人之相比莫不然。以臣于君言之,
竭其忠诚,致其才力,乃显其比君之道也。用之与否,在君而已,不可阿谀
逢迎,求其比己也。在朋友亦然,修身诚意以待之,亲己与否,在人而已,
不可“巧言令色”,曲从苟合,以求人之比己也。于乡党亲戚,于众人,莫
不皆然,“三驱失前禽”之义也。
—— 《程氏易传·比传》
8·05古之时,公卿大夫而下,位名称其德,终身居之,得其分也;位
未称其德,则君举而进之。士修其学,学至而君求之。皆非有预于己也。农
工商贾,勤其事而所享有限。故皆有定志,而天下之心可一。后世自庶土至
于公卿,日志于尊荣;农工商贾,日志于富侈。亿兆之心交骛利,天下纷然,
如之何其可一也?欲其不乱,难矣!
… 页面 27…
8·06《泰》之九二曰:“包荒,用冯河。”传曰:人情安肆,则政舒缓,
而法度废弛,庶事无节。治之之道,必有包荒含秽之量,则其施为宽裕详密,
弊革事理,而人安之。若无含弘之度,有忿疾之心;则无深远之虑,有暴扰
之患。深弊未去,而近患已生矣。故在包荒也。自古泰治之世,必渐至于衰
替,盖由狃习安逸,因循而然。自非刚断之君,英烈之辅,不能挺特奋发以
革其弊也,故曰:“用冯河。”或疑上云包荒,则是包含宽容,此云“用冯
河”,则是奋发改革,似相反也。不知以含容之量,施刚果之用,乃圣贤之
为也。
—— 《程氏易传·泰传》
8·07凡无下至于一国一家,至于万事,所以不和合者,皆由有间也。
无间则合矣。以至天地之生,万物之成,皆合而后能遂。凡未合者皆为间也。
若君臣、父子、亲戚、朋友之间,有离贰怨隙者,盖谗邪间于其间也。去其
间隔而合之,则无不合且洽矣。《噬嗑》者,治天下之大用也。
—— 《程式易传·噬嗑传》
8·08《大畜》之六五曰:“豮豕之牙,吉。”传曰:物有总摄,事有机
会。圣人操得其要,则视亿兆之心犹一心。道之斯行,止之则戢,故不劳而
洽,其用若“豮豕之牙”也。豕,刚躁之物。若强制其牙,则用力劳而不能
止。若豮支其势,则牙虽存而刚躁自止。君子法豮豕之义,知天下之恶不可
以力制也,则察其机,持其要,塞绝其本原,故不假弄法严峻,则恶自止也。
且如止盗,民有欲心,见利则动。苟不知教,而迫于饥寒,虽刑杀日施,其
能胜亿兆利欲之心乎?圣人则知所以止之之道,不尚威刑,而修政教,使之
有农桑之业,知廉耻之道,虽赏之不窃也。
—— 《程氏易传·大畜传》
8·09“解:利西南,无所往,其来复吉,有攸往,夙吉。”传曰:西南,
坤方,坤之体广大平易。当天下之难方解,人始离艰苦,不可复以烦苛严急
治之,当济以宽大简易,乃其宜也。既解难而安平无事矣,是“无所往”也,
则当修复治之道,正纪纲,明法度,复先代明王之治,是“来复”也,谓反
正理也。自古圣王救难定乱,其始未暇遽为也,既安定,则为可久可继之治。
是汉以下,乱既除,则不复有为,姑随时维持而已,故不可能成善治,盖不
知“来复”之义也。”有攸往,夙吉。”谓尚有当解之事,则早为之乃吉也。
当解而未尽者,不早去,则将复盛。事之复生者,不早为,则将渐大。故“夙
则吉”也。
—— 《程氏易传·解传》
8·10夫有物必有则,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万
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则安,失其所则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顺治,
非能为物作则也,惟止之各于其所而已。
—— 《程氏易传·艮传》
8·11兑。说而能贞,是以上顺天理,下应人心,说道之至正至善者也。
若夫违道以干百姓之誉者,苟说之道,违道不顺天,干誉非应人,苟取一时
之说耳。非君子之正道。君子之道,其说于民如天地之施,感之于心而说服
无斁。
—— 《程氏易传·兑传》
8·12天下之事,不进则退,无一定之理。济之终,不进而止矣,无常
止也,衰乱至矣。盖其道已穷极也。圣人至此奈何?曰:唯圣人为能通其变
… 页面 28…
于未穷,不使至于极也,尧、舜是也,故有终而无乱。
—— 《程氏易传·既济传》
… 页面 29…
卷九制度
治国以得贤才为术
9·01濂溪先生曰:古圣王制礼法,修教化,三纲正,九畴叙,百姓太
和,万物咸若,乃作乐以宜八风之气,以平天下之情。故乐声淡而不伤,和
而不流,入其耳,感其心,莫不淡且和焉。淡则欲心平,和则躁心释。优柔
平中,德之盛也;天下化中,治之至也,是谓道配天地,古之极也。后世礼
法不修,政刑苛紊,纵欲败度,下民困苦,谓古乐不足听也,代变新声,妖
淫愁怨,导欲增悲,不能自止。故有贼君弃父,轻生败伦,不可禁者矣。呜
呼!乐者古以平心,今以助欲;古以宣化,今以长怨。不复古礼,不变今乐,
而欲致治者,远哉!
——周敦颐 《通书·乐上》
9·02明道先生言于朝曰:治天下以正风俗、得贤才为本。宜先礼命近
侍贤儒及百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