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现代国际关系史教学大纲-第1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找鄙瞎ニ眨桓掖ザ⒎ǎ贾戮峦颂踉汲俪俨荒芮┒缓笫堑乱ニ眨赵蛞胨蘸徒猓舷抡嵊⒎ㄖ趁竦兀贾碌鹿矫婕谢魉盏募苹淇铡I鲜龇治霰砻鳎氯站」芡ㄎ魉构遥医岢删峦耍舜酥浯嬖诩馊衩堋U钦庑┟苁顾窃诙街懈餍衅涫牵挥辛献髡剑Ψ稚ⅲ较呗ぃ晌亲⒍ㄒО艿囊恢匾颉H绻邓彰烙⒎捶ㄎ魉雇说慕⒓芭浜闲卸撬侨∈さ囊恢匾虻幕埃嵝墓盼茨芙裘芘浜希餐卸撬鞘О艿囊恢匾颉U馐谴诱铰越嵌瓤悸堑摹U庑┦率狄菜得鳎适挛裰腥魏瓮硕际窍喽缘模刑跫模皇翘逡豢榈模茉蚴蔷缘模⒆钪战贾峦说钠撇H⒐赜谒缇刚撸核缇福╝ppeasement ):姑息、安抚。绥靖政策是30年代国际关系中的一个主要问题。它集中体现了英、法等资产阶级民主国家和德意日法西斯国家的关系,也折射了英、法等资产阶级民主国家和苏联的关系,是近年来史学界争论比较激烈的一个问题。(一)、西方学术界关于绥靖政策的研究:西方学术界对绥靖政策的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此后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一直经久不衰,出版了大量的专著和论文,成为现代国际关系史的一个“热门”。主要观点有以下6种。
1、“维护和平说”。这是最流行的一种观点。如惠勒-贝内特在其专著《慕尼黑-悲剧的序幕》(北京出版社,1978)中说:“历史的悲剧性的讽刺在于:正是这种和平意志成了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英、法因为害怕想到以战争作为最后手段,于是裁减了军备,忽略了国防。……它们以和平的名义、绥靖的名义宽恕德国的不义和侵略”。另一位学者大卫·狄尔克斯说:绥靖政策是“企图通过让步维持和平的政策”。2、“军事力量软弱”说。这种观点强调英、法由于军事力量软弱,不能不对德妥协。绥靖是唯一出路。如惠勒-贝内特在同一本书中说:“慕尼黑协定是无法逃避的。那时,英国的军备和防务都缺乏准备,国内和英联邦又不够团结,法国人的土气低落,俄国人的作战能力不能肯定。张伯伦先生面对这种形势,除了像当时那样做以外,别无其他办法”。3、“舆论反战”说。这种说法认为,英、法在一战中伤亡惨重,战后人心厌战,和平主义盛行。在这种情况下,英法政府只能采取绥靖政府。如哈德利在《慕尼黑前后》一书中说:“舆论不会赞成一个使我们置身于战争,以抵抗苏台德区转移给德国的宣言”。另一位学者麦克劳德在《内维尔·张伯伦》一书中说:“无人能够反驳的是:在1938年避免战争,是符合英国舆论的压倒情绪的”。4、“反苏反共”说。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较少,主要是一些进步史学家。如英国学者罗恩坦著《慕尼黑附谋》一书,观点与苏联学者的看法基本一致,特别强调绥靖政策的反苏反共目的,被译成俄文,在莫斯科出版(1959)。美国女史学家马格雷特·乔治著《偏见》(Margaret George; The Warped Vision; British Foreign Policy 1933…1939; 1966)一书中,用大量材料证明保守党的外交政策的动机就是维持英国统治阶级的特权地位,使之免受布尔什维主义和苏联的威胁。5、“赎罪”说。这种观点认为绥靖政策是为了弥补凡尔赛条约对德国的不公正待遇而制定的。如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泰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一书中认为“绥靖起源于一种公正地补偿德国的妥协的高尚意图”。吉尔伯特和戈特在《绥靖主义者》(Martin Gilbert and Richard Gott; The Appeasers; 1963)一书中说“凡尔赛条约的遗产是德国的苦难和英国的犯罪感”,英国“对他们过去的所作所为感到羞耻,他们寻找替罪羊和改正之法。替罪羊是法国;改正之法就是绥靖”。6、“误信敌人”说。尤班克在《慕尼黑》(1963)一书中说“绥靖今天意味着对敌人不战而降。这决非张伯伦的意图,因为他打算通过谈判消除冲突的可能原因。他假定希特勒方面的善良意图和对和平与繁荣的共同愿望”。
(二)、我国学术界关于绥靖政策的研究:80年代以来争论激烈,主要围绕以下问题:
1、绥靖政策产生的历史背景:两种观点:a; 是在30年代特定历史条件下,英、法、美等国推行的一种帝国主义政策。在30年代经危打击下,德日意法西斯力图打破凡华体系,重新瓜分世界,走上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法西斯这一政策,自然和英法等国的利益产生尖锐矛盾。但英法美等国由于各种因素:1、和平主义,2、恐苏恐共,对德日的法西斯侵略政策并没有激烈抗争,采取强硬对抗政策。而是频频退让,姑息妥协,迁就,竭力想避免战争,维持一战既得利益,把法西斯的祸水东引苏联,挑起苏德战争。为了达到此目的,甚至不惜牺牲弱小国家的利益。绥靖主义政策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b; 也有人认为从1919巴黎和会就开始,凡约、道威斯计划、洛迦诺公约等都是绥靖政策的产物。20年代英国执行的“扶德抑法”、“法德抗衡”政策是早期表现形式。
2、实质:主要四种:a; 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反苏反共政策,目的在于“祸水东引”。b; 以英国为代表的帝国主义国家“避战求和”的政策。这一政策的出现是帝国主义矛盾尖锐化的结果,而不是资本主义同社会主义两种制度斗争的产物,故不是“祸水东引”,而是避免用战争手段去调整帝国主义体系内部的矛盾和利益。c; 以牺牲弱小国家来维护本国利益的政策。英、法、美从本国利益出发,为满足法西斯扩张要求,放弃世界某些次要战略地带,从而牺牲了弱小国家的主权。d; 是处于守势的帝国主义国家的霸权政策。绥靖和霸权的关系:绥靖是表、霸权是里;绥靖为用,霸权为体。我的看法:“祸水东行”与“避战求和”的结合。
3、绥靖主义政策的发展变化。1938。9慕尼黑会议前,主要表现为不干涉政策,不干涉政策反映了英法美等国对法西斯国家侵略活动既斗争又妥协、既限制又纵容的矛盾立场和两种态度。它们反对日本独占中国东北和侵略全中国,不承认伪“满洲国”,但又不敢对日本采取任何制裁措施。它们谴责意大利进入埃塞俄为侵略者,并进行了经济制裁,但又不愿彻底实施制裁,最终又取消了制裁。对德意武干西班牙,也实行了不干涉政策,但对德意破坏不干涉协定的行为却不愿采取强硬措施。慕尼黑阴谋是绥靖政策的顶点,张伯伦达拉第等人从不干涉转到干涉,直接与希勾结,逼迫捷克把苏台德地区割让给德,用牺牲弱小国家的办法来满足侵略者的欲望,保全自己的利益,绥靖政策发展到顶点。
绥靖政策破产的时间:两种看法:a; 1939。3德吞并捷克后,开始破产,表现在英法对德政策从妥协转向对抗,对苏政策从反苏转向联合。b; 直到1940。5德入侵法、张伯伦下台,彻底破产。
4、美国与绥靖政策。30年代,美国是否也推行绥靖政策?一般认为,也推行。美由于国内孤立主义传统的影响,基本上是在中立旗号下推行绥靖政策的。但在罗斯福对法西斯国家的政策有无变化上有不同看法,一种认为罗是绥靖政策在美的主要政治代表和积极推行者,罗30年代的外交活动基本上没有离开“中立法”轨道。另一种认为罗虽受中立法制约,但又同孤立主义进行斗争,同时也较早地意识到法西斯的危险,发出过战争危险的警告。1937。10芝加哥“防疫”演说,抨击日在远东的扩张政策,要求美改变孤立或中立政策,号召建一条反对侵略者的防疫线。大战爆发后即走上支持反法西斯战争的道路。思考题:试列举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资本主义国家关系中的10件大事。试析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资本主义国家关系中主要矛盾的发展演变。德意是如何由矛盾走向勾结的?谈谈你对绥靖政策的看法。
                                 第四讲   美苏冷战始末   一、国内外学术界关于冷战史的研究
1、“冷战”概念的界定:根据美国学者的考证,'波士顿大学教授米歇尔?科特(Michael Kort)',最早使用“冷战”(cold war)一词的是14世纪西班牙政治评论家唐?朱厄?曼纽尔(Don Juan Manuel),他当时写道:“War that is very strong and very hot ends with either death or peace,whereas cold war neither brings peace nor gives honor to the one who makes it”(残酷激烈的热战结束时,不是带来死亡,便是带来和平;冷战则既不带来和平,也不会给其制造者带来荣耀)。19世纪90年代德国社会主义思想家爱德华?伯恩施坦写道,当时欧洲的军备竞赛制造了“冷战”,它“没有射击,却在流血”(“there is no shooting,but there is bleeding”)。1945年,英国一位记者、作家乔治?奥威尔(George Orwell)在想到世界将生活在核战争的阴影之下时警告说,这将是一个“非和平的和平”(“peace that is no peace”),他称之为持久“冷战”。但是“冷战”一词真正开始流行是在1947年。1946年初,美国一位名叫赫伯特·斯沃普的政论家在给参议员伯纳德·巴鲁克起草的一篇演说稿中也使用了“冷战”一词,说美国正处在“冷战方酣之中”。翌年4月 16日,巴鲁克发表了这篇演说,从此“冷战”一词开始流行。特别是这年9月美国著名政论家沃尔特·李普曼出版了题为《冷战》的小册子后,“冷战”一词逐渐被美国乃至世界各国广泛使用。从此“冷战” 一词成为世界各国的政治家、评论家、政客学者、文人墨士使用最多的词语之一。时至今日,当冷战结束数年之后,关于“冷战”(“冷战时代”、“后冷战时代”、“新冷战”)的谈论仍然不绝于耳。那么,二战后开始流行的冷战一词的内涵是什么呢?
国内外学术界的说法不完全相同:美国:1994年出版的《美国百科全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50年代末60年代初以苏联为首的国家集团和以美国为首的国家集团之间主要为非军事的激烈对抗。”“冷战是一场全面的战争,双方采取除直接军事冲突之外的一切手段展开斗争,以夺取全面的胜利。” 英国:1984年《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2000年《大英百科全书》:“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美、苏及其盟国之间公开但有限的敌对状态。主要由于害怕引起核灾难,战争只在政治、经济和宣传方面进行,很少借助武器。” 苏联:1986年《外交词典》:第二次世界大战后40年代末到60年代美国和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首先是对苏联所采取的政策,其目的在于断送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成果,剥夺苏联人民和世界和平与民主力量的胜利果实。冷战反映了西方最反动的垄断资产阶级,尤其是美国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 中国:1999年《辞海》:“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的总称。”上述界定代表这些国家官方的或学术界具有代表性的观点。这些界定都不够完整准确。如美国的界定把冷战说成是二战后至50年代末60年代初美苏两大集团之间的争夺,事实上60年代至80年代双方仍然在进行冷战争夺,有时还很激烈。英国的界定有些轻描淡写,也没有包括双方在军事领域的对抗争夺。如柏林危机、古巴导弹危机、核军备竞赛等。苏联和中国的界定把冷战说成是美国为首的西方单方面的行为或政策,事实上这是一个双方互动的过程。我的界定:1996年《美苏冷战史》:“何谓‘冷战’?所谓‘冷战’,是和‘热战’相对而言的,即指它不是一场炮火纷飞、硝烟弥漫的战争,而是二战后分别以苏、美为首的东、西方两大集团之间,主要是美、苏之间所进行的除直接战争之外的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等各个领域的对抗争夺。双方之所以避免直接战争,是由于害怕引起核战争而导致双方的同归于尽乃至人类的毁灭。”这就比较全面地表明了冷战的特质及其原因。我们对冷战的概念做了清楚的界定,也就知道了什么是冷战史。所谓冷战史,就是冷战的发展进程,就是冷战发生、发展、直至结束的全过程。关于冷战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国内外学术界有各种不同看法。为了讲述方便,我们在这里用一个模糊的说法:二战后至90年代初。2、美国的冷战史研究:冷战从二战后爆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