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四书集注-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岂有以加于此哉?自是以来,圣圣相承:若成汤、文、武之为君。皋陶、伊、 
傅、周、召之为臣,既皆以此而接夫道统之传;若吾夫子,则虽不得其位, 
而所以继往圣、开来学,其功反有贤于尧、舜者。然当是时,见而知之者, 
惟颜氏、曾氏之传得其宗。及曾氏之再传,而复得夫子之孙子思,刚去圣远 
而异端起矣。子思惧夫愈久而愈失其真也,于是推本尧、舜以来相传之意, 
质以平日所闻父师之言,更互演绎,作为此书,以诏后之学者。盖其忧之也 
深,故其言之也切;其虑之也远,故其说之也详。其曰“天命”“率性”, 
则道心之谓也;其曰“择善固执”,则精一之谓也;其曰“君子时中”,则 
执中之谓也。世之相后,千有馀年,而其言之不异,如合符节。历选前圣之 
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其明且尽者也。自是而又再传以得 
孟氏,为能推明是书,以承先圣之统,及其没而遂失其传焉。则吾道之所寄, 
不越乎言语文字之间;而异端之说日新月盛,以至于老、佛之徒出,则弥近 
理而大乱真矣。然而尚幸此书之不泯,故程夫子兄弟者出,得有所考,以续 
夫千载不传之绪;得有所据,以斥夫二家似是之非。盖子思之功于是为大, 
而微程夫子,则亦莫能因其语而得其心也。惜乎其所以为说者不传,而凡石 
氏之所辑录,仅出于其门人之所记,是以大义虽明,而微言未析。至其门人 
所自为说,则虽颇详尽而多所发明,然倍其师说而淫于老、佛者,亦有之矣。 
     嘉自蚤岁即尝受读,而窃疑之,沉潜反复,盖亦有年。一旦恍然似有以 
得其要领者,然后乃敢会众说而折其衷。既为定著《章句》一篇,以俟后之 
君子,而一二同志复取石氏书,删其繁乱,名以 《辑略》,且记所尝论辩取 
舍之意,别为《或问》,以附其后。然后此书之旨支分节解,脉络贯通,详 
略相因,巨细毕举;而凡诸说之同异得失,亦得以曲畅旁通而各极其趣。虽 
于道统之传不敢妄议,然初学之士或有取焉,则亦庶乎升高行远之一助云尔。 
     淳熙己酉春三月戊申,新安朱熹序。 

…  5…

                                       中庸章句 

      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 

      子程子曰:“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此篇乃孔 

       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其书始言一理,中散为万事,末复 

      合为一理,“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皆实学也。善读者玩索而有得焉, 

      则终身用之,有不能尽者矣。 

     天命之谓性,率往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1〕。道也者,不可须臾离〔2〕 
也,可离非直也 〔3〕。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4〕。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5〕。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 
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6〕。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7〕 

        〔1〕命,犹令也。性,即理也。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 

      于是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所谓性也。率,循也。道,犹路也。 

      人物各循其性主自然,则其日用事物之间,莫不各有当行之路,是则所谓道也。修,品节之也。 

      性道虽同,而气禀或异,故不能无过不及之差。圣人因人物之所当行看而品节之,以为法于天 

      下,则谓之教,若礼、乐、刑、政之属是也。盖人之所以为人,道之所以为道,圣人之所以为 

      教,原其所自,无一不本于天而备于我。学者知之,则其于学知所用力而自不能已矣。故子思 

      于此首发明之,读者所宜深体而默识也。 〔2〕离,去声。〔3〕道者,日用事物当行之理,皆 

      性之德而具于心,无物不有,无时不然,所以不可须臾离也。若其可离,则为外物而非道矣。 

        〔4〕是以君子之心常存敬畏,虽不见闻,亦不敢忽,所以存天理之本然,而不使离于须臾之 

       顷也。 〔5〕见,音现。隐,暗处也。微,细事也。独者,人所不知而已所独知之地也。言幽 

      暗之中,细微之事,迹虽未形而幾则已动,人员不知而已独知之,则是天下之事无有著见明显 

      而过于此者。是以君子既常戒惧,而子此尤加谨焉,所以遏人欲于将萌,而不使其滋滋暗长于 

       隐微之中,以至离道之远也。 〔6〕乐,音洛。“中节”之中,去声。喜、怒、哀、乐,情也。 

      其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发皆中节,情之正也,无所乖戾,故谓之和。大本者, 

      天命之性,天下之理皆由此出,道之体也。达道者,循性之谓,天下古今之所共由,道之用也。 

      此言性情上德,以明道不可离之意。 〔7〕致,推而极之也。位者,安其所也。育者,遂其生 

      也。自戒惧而约之,以至于至静之中无少偏倚,而其守不失,则极其中而天地位矣。自谨独而 

      精之,以至于应物之处无少差谬,而无適不然,则极其和而万物育矣。盖天地万物本吾一体, 

      吾之心正,则天地之心亦正矣;吾之气顺,则天地之气亦顺矣。故其效验至于如此。此学问之 

      极功、圣人之能事,初非有待于外,而修道之教亦在其中矣。是其一体一用虽有动静之殊,然 

      必其体立而后用有以行,则其实亦非有两事也。故于此合而言之,以结上文之意。 

     右第一章。子思述所传之意以立言:首明道之本原出于天而不可易,其 
实体备于已而不可离,次言存养省察之要,终言圣神功化之极。盖欲学者于 
此反求诸身而自得之,以去夫外诱之私,而充其本然之善,杨氏所谓一篇之 
体要是也。其下十章,盖子思引夫子之言,以终此章之义。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1〕。君子之中庸也,君子面时中;小人 
之中庸也 〔2〕,小人而无忌惮也。〔3〕” 

        〔1〕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乃天命所当然,精微之极致也。惟君子为能 

…  6…

      体之,小人反是。 〔2〕王肃本作“小人之反中庸也”,程子亦以为然。今从之。〔3〕君子之 

      所以为中庸者,以其有君子之德,而又能随时以处中也。小人之所以反中庸者,以其有小人之 

      心,而又无所忌惮也。盖中无定体,随时而在,是乃平常之理也。君子知其在我,故能戒谨不 

       睹、恐惧不闻,而无时不中。小人不知有此,则肆欲妄行,而无所忌惮矣。 

右第二章。 〔1〕 

        〔1〕此下十章,皆论中庸以释首章之义。文虽不属,而意实相承也。变“和”言“庸”者, 

      游氏曰:“以性情言之,则曰中和;以德行言之,则曰中庸。”是也。然“中庸”之“中”, 

       实兼“中和”之义。 

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1〕能〔2〕久矣!”〔3〕 

        〔1〕鲜,上声。下同。 〔2〕《论语》无“能”字。〔3〕过则失中,不及则未至,故惟中庸 

      之德为至。然亦人所同得,初无难事;但世教衰,民不兴行,故鲜能之,今已久矣。 

     右第三章。 

子曰:“道〔1〕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2〕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 
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 〔3〕。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 
味也。” 〔4〕 

        〔1〕道者,天理之当然,中而已矣。〔2〕“知者”之知,去声。〔3〕知、愚、贤、不肖之 

      过、不及,则生禀之异而失其中也。知者知之过,既以道为不足行;愚者不及知,又不知所以 

      行:此道之所以常不行也。贤者行之过,既以道为不足知,不肖者不及行,又不求所以知:此 

      道之所以常不明也。 〔4〕道不可离,人自不察,是以有过、不及之弊。 

     右第四章。子曰:“道其不行矣夫!”〔1〕 

        〔1〕由不明,故不行。夫,音扶。 

     右第五章。 〔1〕 

        〔1〕此章承上章而举其不行之端,以起下章之意。 

子曰:“舜其大知〔1〕也与!〔2〕舜好〔3〕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 
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4〕 

        〔1〕知,去声。〔2〕与,平声。〔3〕好,去声。 

        〔4〕舜之所以为大知者,以其不自用而取诸人也。迩言者,浅近之言,犹必察焉,其无遗善 

      可知。然于其言之未善者则隐而不宣,其善看则播而不匿,其广大光明又如此,则人孰不乐告 

       以善哉?两端,谓众论不同之极致。盖凡物皆有两端,如小大、厚薄之类。于善之中又执其两 

      端而量度以取中,然后用之,则其择之审而行之至矣。然非在我之权度精切不差,何以与此? 

      此知之所以无过不及,而道之所以行也。 

     右第六章。 

子曰:“人皆曰‘予知’〔1〕,驱而纳诸罟擭陷阱〔2〕之中,而莫之知辟 
  〔3〕也。人皆曰 ‘予知’,择乎中庸〔4〕,而不能期月〔5〕守也。”〔6〕 

        〔1〕“予知”之知,去声。〔2〕罟,音古,网也。擭,胡化反,机槛也。阱,才性反;陷阱, 

      坑坎也。皆所以掩取禽兽者也。〔3〕辟,与避同。〔4〕择平中庸,辨别众理,以求所谓中庸, 

…  7…

       即上章“好问”、“用中”之事也。〔5〕期,居之反。期月,匝一月也。〔6〕言知祸而不知 

       辟,以况能择而不能守,皆不得为知也。 

      右第七章。 〔1〕 

        〔1〕承上章“大知”而言,又举不明之端,以起下章也。 

子曰,“回〔1〕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2〕” 

        〔1〕回,孔子弟子颜渊名。〔2〕拳拳,奉持之貌。服,犹著也。膺,胸也。奉持而著之心胸 

       之间,言能守也。颜子盖真知之,故能择能守如此,此行之所以无过不及,而道之所以明也。 

      右第八章。 

子曰:“天下国家可均〔1〕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2〕 

        〔1〕均,平治也。〔2〕三者亦知、仁、勇之事,天下之至难也,然不必其合于中庸,则质之 

       近似者皆能以力为之。若中庸,则邑不必皆如三者之难,然非义精仁熟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者, 

       不能及也。三者难而易,中庸易而难,此民之所以鲜能也。 

      右第九章。 〔1〕 

        〔1〕亦承上章以起下章。 

子路问强 〔1〕。子曰:“南方之强与〔2〕?北方之强与?抑〔3〕而〔4〕 
强与?宽柔以教 〔5〕,不报无道〔6〕,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7〕。衽金 
革 〔8〕,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9〕。故君子和而不流,强 
哉矫 〔10〕!中立而不倚〔11〕,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12〕焉,强哉 
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13〕” 

        〔1〕子路,孔子弟子仲由也。子路好勇,故问强。〔2〕与,平声。〔3〕抑,语辞。〔4〕而, 

       汝也。 〔5〕宽柔以教,谓含容巽顺以诲人之不及也。〔6〕不报无道,. 谓横逆之来,直受 

       之而不报也。 〔7〕南方风气柔弱,故以含忍之力胜人为强,君子之道也。〔8〕衽,席也。金, 

       戈兵之属。革,甲胄之属。〔9〕北方风气刚劲,故以果敢之力胜人为强,强者之事也。 〔10〕 

       矫,强貌。 《诗》曰“矫矫虎臣”,是也。〔11〕倚,偏著也。〔12〕塞,未达也。 

        〔13〕此四者,汝之所当强也。国有道,不变未达之所守;国无道,不变平生之所守也。此则 

       所谓中庸之不可能者,非有以自胜其人欲之私,不能择而守也。君子之强,孰大于是?夫子以 

       是告子路者,所以抑其血气之刚,而进之以德义之勇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