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一直以为在职场,除了辞职并无大事,不管面临多大的压力,总是可以“难言之隐,一走了之”。直到一次关于员工因压力过大而猝死或自杀的讨论沸沸扬扬,才让我骤然想到,白领上个班,也已经严重到“除死无大事”了。
讨论的导火线,是华为有一员工自杀身亡的新闻,据媒体报道这已经是华为一年来发生的至少第五起内部非正常死亡事件,之前25岁的胡新宇的病毒性脑炎,26岁张瑞的自缢等等,让媒体把目光都聚焦到华为的鼓励在公司长期加班的“床垫文化”上。相信华为白领并不是个案,据调查,京沪粤超过8%的白领都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连一直以追求“口气清新,充满信心”的白领为主要目标受众的绿箭口香糖,也开始在各大写字楼开设“嚼吧”,把小小的口香糖的功能推到了“舒缓职场压力”的层面。据说有人甚至将老板的名字写在口香糖上,“以便更充分地,有目的地减压”,俨然上司成了压力的最大来源。无独有偶,沪上热播的电视节目“上班那点儿事”也常常把上司放在对立面,内容充满了火药味。但不知有没有人意识到,上司也有他的上司。压力真的来自上司,来自公司,还是来自我们内心?
每每有老外问起何以中国人愿意抛家弃子,日以继夜地加班,应酬,跑生意,我以前总是以一句“生存压力大”作为回答。但我看到越来越多忙于炒房子、炒股票的有产阶级始终忧心忡忡时,才意识到,其实对大多数白领来讲,生存压力并不大,大的是致富的压力,是无法满足自己不断膨胀欲望的压力。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大家都开始批评小富即安是不求上进,广告也开始鼓吹“成为少数人是多数人的梦想”。但就算多数人成功变成了少数人,这少数人岂不是还是要继续不断努力成为更少的少数人?
有一次陪我们公司的CEO和上海某集团主席共进午餐。席间闲聊,说起全世界的厨师们跳槽时总是带着一众副手或兄弟时,他突然不无酸楚地说道:“厨师是有兄弟的,主席或CEO却没有兄弟,不单要比别人更辛勤地苦干,而且要自己做最困难的决定,自己面对最严峻的挑战。难怪有人说,将军总是孤独终老的。”
诚哉斯言,世界上所有的金钱,职位和名望都是用时间、健康和精力换来的。当你一心想爬上金字塔顶端的时候,不妨问问自己:你真的很想要吗?你准备好了吗?你撑得住吗?
办公室生存 泡沫头衔
泡沫头衔
经济有起伏,关于中国经济有否泡沫的讨论也一直此起彼伏。我不是经济学家,无从置橼,但工作伙伴来来去去,我分明感受到,中国职场的头衔泡沫无疑是存在的,而且有吹得越来越大的趋势。
我的意大利老板告诉我,他在意大利五年发出去的名片,还没有他来中国五个月发出去的多。他迷惑地问我:“我理解在商业场合他们向我要名片,但任何场合,私人朋友聚会,出去玩,甚至去餐厅吃饭也要我“惠赐名片”?我不明白。”不明白的不止他一个,想起我刚从广州来上海的经历。应朋友约去打网球,刚热了身喝水的当儿,就有三个同来的但不认识的人过来打招呼,他们变戏法似的纷纷从运动装本该放网球的口袋里掏出万宝龙名片夹,交换名片,没带名片的我顿时被撂在一边,直接被当作透明。第二次打网球时,预先备上名片,接过名片的人认真研究一番,其仔细程度堪比考古学家对着图唐卡门面具。他问的第一句话是:“我们是做船运的,你们有什么东西可以交给我们运吗?”我解释我不负责这一块儿,于是第二个问题接踵而至:“你能介绍你们公司负责运输的人给我认识吗?”当再次得到一个否定回答后,他迅速抛离我去向第二个人发出名片。于是不管带不带名片都被边缘化的我只好跟教练打了半年球,直到发现不发名片的球友为止。所以,我总是和刚刚下飞机,习惯了先交往,后给名片,或是交往了也无需名片的老外们语重心长地说,在中国,名片很重要,如果你没有名片,你就等于没有名字,人们会跟本无视你的存在或不记得你。
过去集邮的人总爱说,方寸之间有世界,现在的方寸之间被珍藏被抛弃的东西,不再是邮票,而是或粗糙或精美、或黑白或彩色的千奇百怪的名片。名片的方寸之间也不止是世界,而是充满了商机,有面子,有里子,有现在,有未来。市场决定生产,在名片领域里,看的人的态度决定印的人的态度。
这小小方寸间的乾坤越来越大,计有以下表现方式:
1.尽可能将自己的竞争优势在名片上加以展示的。有做副经理的加括号注明“暂无经理”;有将MBA,博士头衔甚至毕业学校(如果是名校的话)也印上的;更有印获奖名称的;最夸张的,用一整页来标注多达十几个的头衔!
2.将产品目录和营业范围加以显示的。在百事时,每每新包装推出,就会将名片印成新包装的易拉罐型,柯达还将员工照片印在相纸上以推广产品。但有时看到一个人名和帽子,雨伞或机器们放在一起,感觉还是有些怪异。还看到过红极一时的电子宠物TAMAKOCHI的企业主竟然管自己叫ChiefTamakochiOfficer,还正式标在电视采访的屏幕上,真是令人叹为观止。
显示一个人的私人生活的,有房子、票子、车子和女子,这些都是可以带出去展示的。显示一个人的权利和能量的,是位子和帽子,这方面可以随身携带的就只剩名片了。于是大部分打工者宁可降低工资要求来换一个好头衔,公司方也乐得惠而不费的做个人情,于是泡沫衔头现象无可避免的出现了。每个人都是经理,总监专员满天飞。有一日见过一位在百年国际企业工作的年轻人,名片上的头衔竟然是“创始人”!细问之下,原来他是该两人小部门的创始人……
上月,前下属来电称开了一家小型礼品公司,希望可以合作,遂请他将产品目录寄至公司。翌日,忽听秘书在外面爆笑,出去一看,夹在目录上的名片上赫然写着“礼品公司首席执行官”!
办公室生存 谁是谁的垃圾猫
谁是谁的垃圾猫
就像处理感情的方式大不一样,男人和女人,处理职场压力的方法也不一样,男人用的多是“跳出来”的方法,打高尔夫,喝酒,唱歌,用与工作毫无关联性的渠道减压;女人则相反,执着于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不放,用的是“钻进去”的方法,再加上充分的发泄和倾诉来实施减压。
中世纪的时候,年轻女人们面对感情、家庭问题时,往往有闺中密友或随身女侍作为倾诉对象,到年老时也会养一只猫,天天抱在怀里,把郁闷、委屈,还有家长里短的垃圾信息统统灌输给这个女友或这只猫。于是这种倾诉的对象,在西方戏剧里,被称为“垃圾猫”。今天的职场女性,跟中世纪穿鲸骨裙撑的女人们相比,服装变了,角色变了,做派变了,百年来没变的,是每每遇到问题时,还是需要一只随时接受倾诉的垃圾猫。
有科学家说,女人之所以比男人长寿,也更少抑郁症,原因是女人有根多的方式发泄不满或不快,这些方式,包括哭泣和倾诉,化学分析表明眼泪里有体内排出的毒素,而同理可证,把心里的不满和郁闷一股脑儿倒给垃圾猫,无疑会对自己的情绪和健康有莫大的帮助。现代职场女性的垃圾猫,有老公,有同僚,也可能是下属。而职场的垃圾,就像现在大小城市所提倡的垃圾分类方法一样,也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生活垃圾。职场里的一次性的生活垃圾,无非是一些办公室里的鸡毛蒜皮,蜚短流长,像职员间的争宠吃醋,中层间的权利博弈等。倾倒的地点,往往是茶水间或是午饭桌上。倾倒的时间,则是被某人狐假虎威地威了一把以后,或是在电邮骂战中败下阵来的时候。是是非非在吃吃喝喝里马马虎虎地交换,由于这类垃圾的价值不高,说出来就好,所以这样的对话通常是各说各的。也有少量的随声附和,但话语总是擦肩而过,并没有实质的交流,大家互为垃圾猫。
2.可回收垃圾。与同僚的矛盾,或是为抢夺资源,功劳或职位时争取战略联盟所做的倾诉属于可回收垃圾,内容往往包括对共同敌人的抨击,和对共同利益的阐述和强调。这类垃圾因为可以再次利用而显得更有价值,倒垃圾者随时可能反过来充当对方的垃圾猫。与此同时,某些垃圾里的信息被篡改,节选,断章取义的可能性也大大地存在。切记,职场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有的只是利益的争夺。一旦情况发生变化,盟友可以变成敌人。而这个时候,几个月前对当时的盟友垃圾猫所倾倒的垃圾——对某人的攻击或自己的某件秘密,可以很容易地被再利用,变为此刻的敌方手中的把柄,所以情绪化的粉领们在选择自己的垃圾猫或垃圾时需要格外谨慎。莱温斯基对女友的电话倾诉最终变成这一世纪丑闻的导火线便是前车之鉴。
3.危险垃圾。像废旧电池接触火就会爆炸一样,某些倾诉,会在某一时刻爆出巨大的杀伤力,而现代科技和信息的无孔不入,更是为这些爆炸创造了无限可能性。新闻爆出前世界银行的某高层与女下属有染而被迫辞职,据说证据就来源于该女下属所发的一封私人邮件。那邮件被妒忌的老婆所掌握并写信告发给了总统!
李安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断臂山。在职场压力巨大的今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垃圾猫,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垃圾猫。跨国公司总是给有潜力的年轻管理者设立“Mentor”(导师),名义上是对年轻管理者“传道,授业,解惑”,实际上就是一位专职垃圾猫,接受并解决他们日常的职场垃圾。
而我,作为职场女性,除了适时地倾诉以外,写点儿东西也是我的减压方法,所以,此刻,正在读这篇小文的诸位,对不起,你们也无意间充当了我十分钟的临时垃圾猫……
办公室生存 蒙老外
蒙老外
某次在北京CBD的一个餐厅吃宵夜,隔壁是几个中国人和一大群老外。席间某画廊和餐厅联合,开始在餐厅中央推销起他们的所谓中国艺术品,只见几个穿旗袍的姑娘熟练地张开桌面大小的扇面,上面绘有红梅、牡丹等中国元素,在手持麦克风的介绍者发音不准但熟极而流的英文撺掇下,片刻间就有两个扇面成交,看着两个老外如获至宝地将“艺术品”珍而重之地包好,同桌的北京朋友评价道:“蒙老外的玩意儿。”
“蒙老外”一词,已经不知不觉从方言变成了全国通用语言,而蒙老外的行为或蒙老外的产品更是跟无孔不入的老外们一起,遍布了大江南北。以涉及的银码的不同,针对的老外的不同,我把它们分为小蒙,中蒙和大蒙。
“小蒙”的银码少则几十,多则上千,蒙的一般是初次来华的菜鸟老外,可以发生在任何旅游点,特点是国际化的沟通环境,英语,日语不绝于耳,数量词们和“verycheap”、“Thisisthelastpriceforyou”更是说得熟练之极。当然缺不了中国式的商品。在这些不同的景点,你总是可以看到大量设计雷同、制作粗糙的、“充满中国特色”的丝绸小包、靠垫或中式衣裙等。以前上海的襄阳路,北京的秀水街为其中代表,现在则散落在凡有老外出没的各个角落。一次在昆明跟一个酷爱淘古董的老美逛了市中心的古玩城,在偌大的数百间店的市场里转了一圈,淘宝老美对我说:简直太神奇了,这里没有一件真古董。看着明显从同一个工厂进货来做旧了的陶瓷,古剑和每个摊位几乎都有的欧米加老怀表,我无言以对。
“中蒙”涉及的银码从几百到几万不等,场所通常是专门针对老外而开的画廊或餐厅,画廊里摆的一般是所谓的有政治意象或明显中国面孔或标志物的画作。老外们逛到这里,往往在深刻体会到其中“无言的压抑”和精妙的暗示后,欣然掏钱买下。餐厅的装饰和环境则充分满足老外对中国的想象和猎奇心理,上海有英文叫“失落的天堂“的餐厅,周围是散发着云南香格里拉古朴气息的装修和摆设,上的是滇不滇、泰不泰的混搭滇菜,最后埋单,付的是可以去一趟云南的天价。北京则以某仿膳为龙头,餐厅里莺莺燕燕走来走去的侍者,俨然是清朝的格格们,吃的是所谓满汉大餐,在这里可以做一回皇帝。跟皇帝不同的是,最后还得自己掏钱买单,一张大单。以上种种,被蒙的老外都甘之若贻,趋之若鹜。
“大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