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姚文元文集-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案,实际上还是要翻马列主义的案。在文艺报上,这三类文章似乎都混合着。 
  在文艺报第十一期上有一篇翻案文章,叫做 〃 从一篇杂文的遭遇谈到 ' 今不如昔 ' 的问题 〃 ,是用 〃 真正的马克思主义 〃 去翻人民日报编辑部的案的。这位作者写了一篇 〃 堂鼓呀归来 〃 ,呼吁封建社会中的堂鼓 〃 归来 〃 ,好为 〃 老百姓 〃 伸冤。文章被人民日报编辑部退回,理由是结尾有 〃 今不如昔 〃 的感觉。作者于是愤而写了这篇新的文章,把他的主张坚持到底。 
  这位作者为什么会这样羡慕封建时代的 〃 堂鼓 〃 呢?为什么这样恶今而爱昔呢?据说是:最近 〃 各方面揭发的领导高高在上,群众诉苦无门 〃 的事实,使他感到 〃 今天某些干部的官僚气,已不比 ' 都堂大人 ' 逊色 〃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既然群众已陷入 〃 诉苦无门 〃 的地步,那么到哪里去开一个 〃 门 〃 为广大人民 〃 诉苦 〃 呢?作者就推荐封建时代的 〃 堂鼓 〃 了。他以最大的热情歌颂着堂鼓,他以生花之笔描绘着堂鼓的惊人的效能: 
  〃 把堂鼓摆在官府门前,让鼓槌操在老百姓手里,鼓声成为老百姓的命令,使官儿们听命于民,这才显出堂鼓的难能可贵之处。 
  〃 堂鼓,毕竟是人民意志的象征呵! 〃 
  不妨想象一下:党政机关前面,堂鼓屹立,右派分子击鼓为反革命 〃 诉苦 〃 , 〃 官儿们 〃 马上 〃 听命 〃 ,地主击鼓为他失去的土地 〃 诉苦 〃 , 〃 官儿们 〃 也俯首顺从;反革命去击鼓, 〃 官儿 〃 们也赶紧为他们开脱。如果有哪一个 〃 官儿 〃 竟稍有迟疑,马上以违反 〃 人民的意志 〃 为理由加以革职。……这时候,作者就会再一次手舞足蹈地重复他的名言: 
  〃 堂鼓,毕竟是人民意志的象征呵! 〃 
  这幅图画是相当美妙的,可惜美妙虽美妙,但违反了工人、农民和一切爱国人民要走社会主义的利益,也只好掉到最不美妙的地方去了。这堂鼓的 〃 好处 〃 也确比封建社会中要大,因为照我学到的一点浅薄的政治常识,堂鼓在封建社会是维护秩序的一种手段,它能缓和人民同封建统治阶级之间的某些矛盾,并且滋长一种希望在合法范围内伸冤诉苦的幻想,不致挺而走险,采用暴力 〃 造反 〃 的手段,所以凡是比较有点眼光的统治者,是会利用它的。然而对于劳动人民,堂鼓起的 〃 伸冤 〃 的作用是极微极微的,只有偶尔碰见一个清官时才能起一点作用。多少劳动人民惨死,一百零八个好汉逼上梁山,多少次残酷的满门抄斩的屠杀……堂鼓伸了什么冤?现在这位作者把他当作 〃 人民意志的象征 〃 ,认真地想把它搬用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生活中来,那 〃 好处 〃 不是很大么?但是,到底谁的 〃 好处 〃 大呢?工人农民是拥护民主集中制和党的领导的。他们知道,没有党和政府的领导,就什么事也办不好。他们有什么意见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组织上达,根本不需要 〃 堂鼓 〃 ;一切爱国的知识分子的言论都是有自由的,他们可以公开地批评官僚主义,找领导人谈话,他们也不需要 〃 堂鼓 〃 ,但是,现在有些反社会主义的右派分子,他们的确感到 〃 不自由 〃 ,感到 〃 诉苦无门 〃 没有地方可以行使他们恢复资本主义统治的 〃 意志 〃 。有了这么一个堂鼓,二十四小时不停地狂跳狂叫而击之,使干部 〃 听命 〃 于他们,把工人农民和一切劳动人民都放在他们的统治之下,他们的这些 〃 好处 〃 倒真是无穷无尽的。然而,对于右派分子有好处,对人民就有坏处。  那么,对不起。这位作者以为 〃 好处 〃 颇多的堂鼓,只好作为一种永不会实现的梦想。 
  除此之外,作者还把今天干部中的官僚主义思想作风同 〃 都堂大人 〃 相提并论。我不知道,他到底是在恨官僚主义呢,还是把今天人民当家作主看作 〃 大官僚 〃 。过去人民仇恨封建统治者,今天呢,轮到极少数对社会主义社会极度反感的人来仇恨工人阶级领导的政权了。他们悲叹 〃 今不如昔 〃 是很自然的。 

  08 〃 新观察 〃 放出的一支毒箭

  姚文元 (1957。07。19) 
  《人民日报》 

  5月16日的 〃 新观察 〃 上,有一篇 〃 一个月来 '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 情况小记 〃 ,题为 〃 蓓蕾满园乍开时 〃 ,作者为 〃 本刊记者 〃 ,登在第一页。 
  用一句简单的话来概括:这篇文章是向党进攻的一支毒箭。右派分子许多主要论点,都被吸收在这篇 〃 小记 〃 (?)中了。现在摘出几条来看一看: 
  第一条:鼓吹费孝通的 〃 早春天气 〃 的错误论调, 〃 费孝通先生的感受,是有一定的代表意义的。因为, ' 早春 ' 确实说明了知识分子当时的心情。既然是早春的气候,就不免寒暖无常。…… 〃 
  中国绝大多数爱国的知识分子,早就处在时代的春天之中了。从黑暗的旧中国到光明的新中国,就沐浴在春天的阳光之中。他们根本不会以为解放以后的六七年时间是 〃 严冬 〃 ,而现在才是 〃 早春 〃 。这所谓 〃 早春气候 〃 ,其实是比较广泛地 〃 代表 〃 了知识分子中右派的心理状态的,他们以为,现在是反党反社会主义 〃 气候 〃 最适宜的时候了,他们竟狂妄地估计右派的 〃 春天 〃 要来了,但是信心又不充分。心中是又喜又惧,喜的是现在大鸣大放,可以放手发动进攻,惧的是共产党和工人阶级是不是会还击,心中确有些 〃 寒暖无常 〃 。所以造出一个 〃 早春气候 〃 ,想以此来解除拥护社会主义的人反击右派的发言权,如果谁要反击,就是从 〃 早春 〃 退到 〃 严冬 〃 。  这巧计是颇为毒辣的,在没有揭穿之前,确能迷惑不少人。但是他们落得一场空欢喜,迎接右派分子的并不是 〃 早春 〃 而是 〃 严冬 〃 。 
  第二条:贩卖罗隆基的毒药,反对党的领导。文章在引用了费孝通的理论之后接着就引用罗隆基的理论: 〃 ……罗隆基先生曾经说:在老知识分子身上,有着中国旧社会中 ' 士 ' 的一套传统观念的影响。 ' 士为知己者死 ' 这句话,是能够代表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特点的。 〃 这段话就是要党能够放弃对知识分子的思想领导,要 〃 领导干部 〃〃 端正这个认识 〃 ,他们所谓端正,就是我们所谓端歪,要党去迁就知识分子中的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思想,放弃思想批判和思想斗争。可惜 〃 领导干部 〃 并未依照右派出的主意去办。 
  第三条:借口有墙,挑拨党群关系。 〃 许多人还提到领导与被领导之间,党与非党之间存在着一堵不可逾越的墙,这也是教条主义和官僚主义的结果。 〃〃 许多人 〃 ,这 〃 许多 〃 两字从何而来?我听到过、看到过 〃 许多人 〃 提出过党群关系之间有墙,但是,恶意地把墙夸大地称做 〃 不可逾越的墙 〃 ,却只是在极少数右派分子口中听到。人民从来没有说过 〃 墙 〃 是 〃 不可逾越 〃 的,因为党群之间某些矛盾并非对抗性的矛盾,是可以用 〃 团结  批评  团结 〃 的公式去解决的。象这篇文章的说法,不过是想把党群的矛盾扩大为对抗性的罢了。 
  然而有一点倒是真的:党同右派分子之间确有一道 〃 不可逾越 〃 的墙,就是右派分子想拆,也休想拆掉,这道墙是越高越好、越坚越好的。所谓 〃 许多人 〃 ,莫非就是极少数右派分子么?那可用错了词汇了。 
  第四条:在反教条主义的口号下否定一切。过去各项工作中有许多缺点,有的是由于教条主义,有的并不是由于教条主义。这篇文章中不但把一切归诸教条主义,还把 〃 教条主义 〃 扩大为在过去某些工作中起根本作用的因素。你看: 〃 白浪如山那可渡! 〃〃 教条主义使教育机械化了。 〃〃 教条主义者……曾经使不少科学部门无法生存,不少学有专长的人被迫改行,不务正业。 〃〃 教条主义者 ' 一棍子打死 ' 的粗暴作风最可怕。一本书,一篇文章被批判了,就等于 ' 推出午门斩首 ' ,…… 〃 。还有 〃 教条主义…… 〃〃 教条主义…… 〃 总之一切问题的思想根源总是教条主义。 
  这一条不多作辩驳了,事实俱在,可以查证。我只想说一句: 〃 教条主义使教育机械化了 〃 这一点,同 〃 人民大学是教条主义的大蜂窝 〃 一样,都是想从根本上否定我们学校中的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的。新观察的记者也许可以反驳说:我不过把大鸣大放中各种人的意见 〃 真实地 〃 集中起来罢了,为什么要批评我呢?把各种分散的、个别的意见经过加工而变成一篇报道,其中的取舍褒贬就反映了作者的观点。把右派的言论集中整理并说成是全体知识分子的言论,这种以瓜子代表西瓜的战术,也是右派进攻的武器之一。这个 〃 集中 〃 ,正是 〃 本刊记者 〃 眼光中的所谓 〃 真实 〃 。 
  第五条:鼓动党内不坚定的分子 〃 起义 〃 ,企图从内部来破坏党的组织,妄想使党在右派的猖狂进攻面前瓦解。且听一下挑拨者的声音: 〃 绝大多数知识分子,不仅解了冻,而且已汹涌如潮。然而,现在毕竟还是有着尚未解冻的人。譬如某些地区的个别领导干部,某些党员知识分子。 〃 
  党员竟不肯 〃 解冻 〃 !这真是一件不太愉快的事。照新观察记者的希望,在右派分子 〃 汹涌如潮 〃 的进攻面前,最好是党员知识分子完全 〃 解冻 〃 ,也参加到这个 〃 潮 〃 头中来,放弃一个党员的立场,跟在右派的屁股后面来 〃 揭露黑暗 〃 ,从 〃 沉默不语 〃 转向高呼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口号,于是党不成党,右派分子就完全夺取了知识分子中的领导权……。 
  然而这样的企图也是落空了。虽然有少数党员在 〃 汹涌如潮 〃 的进攻面前从共产主义思想中 〃 解冻 〃 出来,变成了右派分子的内应,落到了反党的陷坑中去,但绝大多数党员都站稳了立场,不管右派火烧得多么厉害,也没有 〃 解冻 〃 。现在他们同工人阶级和一切爱国知识分子一起,向右派分子迎头痛击了。 
  写了这几条,也够了吧!新观察这篇文章在替什么人说话,是够明白的了。新观察是作协领导的文艺性刊物之一,报刊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我写这些文章的用意,就是希望这个武器能够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而不是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这一个问题现在从 〃 文汇报 〃 和 〃 新观察 〃 两个刊物上看,应当可以明白了。 
  (7月11日夜) 09 平凡的新闻,伟大的道德 

  姚文元 (1957。09。12) 
  《人民日报》 
  仔细地读着那些篇幅虽小但内容生动的来自劳动人民中间的信件,常常可以得到非常深刻的教育,特别是对于知识分子中少数目光如豆只看到自己鼻子尖的人。下面是从文汇报上剪下来的一则读者来信: 
  这是我亲眼看到的一件感人的事。 
  7月19日清晨,上海十六铺码头挤满了人。六时的一班船早已开向青龙港。人们在等待着下一班。 
  忽然,人群中传来一个妇女的痛哭声。我挤过去一看,是一位五、六十岁的老大娘。她为什么哭呢?原来她买的是六点钟一班的船票。但是来迟了,船已开出,船票也失效,老大娘身边又没有多的钱,怎么办呢? 
  这时,一个四十岁左右的人走了出来。安慰老大娘: 〃 不要紧,我替你买一张七时的船票吧。 〃 老大娘擦干了眼泪千恩万谢。候船的人们深深被这件事感动了。纷纷赞叹。有的说: 〃 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才有这样的新风气。解放前的十六铺码头,只是那些扒手、流氓的世界。 〃 
  我情不自禁地跑过去,向那位慷慨解囊的同志表示我的敬意。他却说: 〃 这算得什么?人家遇到意想不到的为难之事,我们应帮助解决困难。即使自己苦一点,心里总是感到愉快的。 〃 
  我问了半天,他才说出自己的姓名: 〃 我叫李如英。现在是上海荣丰自行车厂的工人。我也是乘船回家去探望家人的。 〃 
  江苏启东县通兴镇小学 李贤林 
  诚然,这是平凡的,这样的事情,在新社会中每天都有吧。然而正因为平凡,却显出它并非个别的奇闻,而是社会主义社会中一种普遍的特性,因而这平凡中也闪烁着伟大的光辉。这伟大,不是任何杰出人物的丰功伟绩,而是这个社会本身的伟大。它告诉我们:在史无前例的伟大的社会主义社会中,在党的教育下,一种全新的工人阶级的道德观念已经开始渗透到日常生活的细胞中去了,这种无私的道德观念的普遍树立,固然还要经过艰苦的长久的思想革命,然而它是必将实现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