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应该说,孙可望和李定国最终的结局,两个人都有责任。李定国大节不亏,但是他绝对不是什么圣人。孙可望虽然当了汉奸,但是绝对不能对他全盘否定。在这个时候,已经不能简单用好人还是坏人来区分了。
李定国,贫民出生,1621年出生,是陕西榆林人。张献忠发动起义的时候,发现当时10岁的李定国十分聪明,一喜之下,收了他当义子。
据说李定国长得很帅,这个我没法考证(但是从画像上看,他有一把很好看的大胡子,估计按照当时的审美观,有一把大胡子在当时应该是会被认为比较帅的),但是他很会打仗,这个是公认的。如果说孙可望打仗是猛人,那么李定国就是军事天才,他很快就会震动天下!
李定国跟着张献忠南征北战,积累了十分丰富的作战经验,李定国作战很勇敢,常常一马当先,而且做事有度,在军中以宽容和仁慈而出名,很有领导才能,孙可望被称为一堵墙(不过从这个外号也可看出,孙可望擅于防御,用兵凝重,奇谋变化则非其所长),李定国则被成为“万人敌”或者“小尉迟”(从这个外号可以看出,李定国特别善于进攻),本来,李定国和孙可望在军政上是一对非常互补的人。可惜的是,这两个人都十分固执,谁都不肯妥协,埋下了最终失败的隐患。
一般有才能的人,都有点脾气。李定国脾气也不小,张献忠还没死的时候,李定国有时也和张献忠对着干(虽然张献忠爱杀人,但是从李定国和他对着干也说明李定国不太善于和领导相处),对张献忠这样,至于孙可望,那就更加压不住李定国了。
如果孙可望的命令如果不太合理,李定国经常把孙可望搞得下不来台。所以他们关系要想太好也不太可能。
而且南明那帮官僚,大敌当前,打仗,他们不行,搞破坏,他们很行。
杨畏知他们发现他们有点矛盾,竟然经常在两边面前煽风点火,唯恐天下不乱。至于动机,就是希望搞点乱子出来,这样才好浑水摸鱼。党争的传统已经深入他们骨髓无可救药了。
再说秦王的爵位,看似无关紧要,实际上意义很大,按照明朝的传统,一字亲王只封给姓朱的。特别是秦王爵是当年是明太祖次子所封“首藩”,在宗室诸王中地位最为尊崇,除了太子就到这个爵位了。
本来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都是王(张献忠封的,虽然朝廷不承认,但是大西军承认的),大家不相上下,如果可以得到秦王的爵位,孙可望可以树立自己的权威(也只有这样的爵位能树立)。
由于南明当时还不是破落户,所以对于孙可望的要求,是很不满意的。经过讨论,给了孙可望一个公爵。杨畏知不是傻子,孙可望本来都已经自封为王了,你反而给他降成公爵?
这时候,力主与孙合作的堵胤锡顶着压力,坚持以大局为重,好不容易说服了朱由榔,封他个平辽郡王。杨畏知觉得这才好交差,兴冲冲回去了。
南明这个时代,从不缺少捣蛋的,还没等到杨畏知回来,浔州守将陈邦傅听说此事后也来凑热闹,为了讨好孙可望起见,竟别出心裁,伪造封王敕书和秦王金印,派人冒充使者前往云南。
孙可望接见伪使后十分高兴,立即举行仪式,布告云南,宣布从此拥立朱由榔同志。
结果。。。结果,等到杨畏知回来之后,发现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两帮人马互相拆台,孙可望一下子得到了真相:朱由榔竟然一开始就想用个公爵就把我给打发了?
是不忍孰不可忍。
需要说明的是,李定国对于第一次封赏,拒不接受,对于第二次惹得孙可望生气的封赏,欣然接受!你说,李定国是不是脑子也进水了。也太不和谐了!
领着几十万大军,云南一省的地盘,结果讨个爵位都没成功,自讨没趣,孙可望气的半死,算是看透了朱由榔那个朝廷——就是一群光动嘴不动手的混蛋,所以他索性懒得理朱由榔,跟这帮人完全说不清,反而贻误战机,孙可望决定单干。
于是干脆利用陈邦傅的伪诏自称监国秦王,发布命令出师抗清,在云南的孙可望不可能飞出去抗清,首先要打通抗清的道路。于是他要求四川、贵州及湖广明军皆受其节制。
孙可望派白文选部入贵州,刘文秀部入四川,先将挡住去路、拒不遵命的各部南明军阀扫除干净,这些大小军阀打着抗清保土的旗号,实则横征暴敛,为害地方。如今被扫荡一空也算好事。
每占领一个地方,孙可望就推行“云南经验”, 短短几年时间,云南贵州川南等地就呈现出人民安居乐业的气象。与丧师失地的朱由榔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等到朱由榔退到南宁,孔有德追在朱由榔屁股后面的时候,这时候,朱由榔政权啥本钱都没了。
现在朱由榔要么投靠郑成功,要么投靠孙可望(现在就只有这两个人还有人有枪),郑成功绝大部分时间龟缩在厦门金门,地盘很小,还经常吃不饱饭,去投靠他还得走水路,距离又远,显然不是好去处。
朱由榔现在唯一的选择,就是当年得罪的很厉害的孙可望。
孙可望也懒得理他们,看在还有点政治号召力的份上,把朱由榔安排到贵州安龙(一个比较偏的地方),爱干嘛干嘛去,老老实实呆着,反正保证你有口饭吃。孙可望很了解,从朱由榔一贯的德行来看,指望朱由榔领导全国的抗清斗争,简直是痴人说梦。
于是孙可望自己坐镇贵阳,遥控指挥,然后在形式上通知永历帝认可。(意思很明显,该报告的我自然会报告,政事你少插手。)
而刚到孙可望的地盘,朱由榔及其所谓的朝廷倒也还算老实。(初来乍到,毕竟不是你家,主人家肯收留你就已经很不错了)。###第54章 刘文秀四川翻船
对于孙可望的情况,顺治皇帝不太熟悉。顺治所接到的情报,就是孔有德把朱由榔赶到了南宁,基本上,全国就只剩下云贵地区(孙可望)、金门(郑成功)和夔东十三家。
这里有必要再介绍一下夔东十三家和郑成功。
所谓夔东十三家,是此时活跃于川、鄂、陕、豫诸省边境的地方游击队,是何腾蛟死了之后,郝摇旗辗转回到川鄂边区。堵胤锡因为战事不顺,1649年在浔州病死。忠贞营就成了爹不疼娘不爱的孩子。李过高一功后来转战广西,李过在广西病死,后来高一功就和李过的儿子李来亨辗转也回到了川鄂边区。
除了这两家实力比较强大的武装部队之外,这个地区还集中了很多其他的地方游击队,势力比较大的总共有十三家,为了对抗比较强大的清军,他们这些山大王实行大联合,占有20多个县,拥兵数万,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夔东十三家。
至于郑成功,此时的郑成功的日子过得比较艰难。郑成功有钱(搞国际贸易,来钱很快,现在的郑成功垄断了国际贸易),有军队(闷声发大财搞了十几万部队,战船上千艘),按理说日子不太难过。
但是问题是,有钱有时候也不一定就好过,比如说,1960年那个时代,你就是有钱,你也买不到米。郑成功就处于这么一个尴尬的地步,占领了金门方便搞国际贸易的郑成功毕竟根据地就这么大,人口就这么多,海上又不能种地,那个时候生产力比较低下,又不能像现在搞个什么渔场。要养这么一大帮军队,军需不是闹着玩的。
为了解决吃饭问题,郑成功经常率领他的船队到沿海各地“打秋风”——也就是抢劫,虽然都是同胞,但是没办法啊,要抗清,就得吃饭啊,没得吃,那也只好对不住了——所以后来的民族英雄郑成功现在扮演的是海盗角色。
问题是,抢了几次,沿海人民也学乖了,更何况,地主家的余粮也经不起抢太多次啊。
郑成功也几次试图扩大地盘,无奈粮饷问题经常得不到保证,清军每次被打了之后,立马调集大军,围剿郑成功,粮食成熟也需要时间,占领的短短几个月压根就等不到粮食成熟就又被清军赶了回去。
最后为了地盘问题,郑成功被逼的向他的族叔郑彩、郑联开刀。郑彩、郑联占据厦门
他这个事情做得还是比较无耻的,在施琅(没错,就是《康熙王朝》里的那位,以后这哥们会有大大露脸的机会)的建议下,他趁着郑彩离开厦门的时机,前往厦门拜访郑联,郑联以为郑成功就是来叙叙旧的,没想到惨遭刺杀身亡。郑彩得知郑联的死讯,这人比较怂,吓得半死,回到厦门就将兵权都交了出来。郑成功又接收了郑彩、郑联大部分的部队,并且实际取得厦门、金门作为根据地。
夔东十三家和郑成功都是局部的抵抗力量。
朱由榔不经打,夔东十三家和郑成功都很小,顺治有理由相信,他很快就能做成多尔衮生前没能干完的事情,统一全国。
顺治是比较重用汉人的,所以在顺治八年(1651年)九月八日,给吴三桂颁发平西王金册金印,派吴三桂独立出征四川,准备经四川平定云贵。
应该说,如果没有孙可望的治理,顺治的乐观是有道理的。
数年时间便把云贵等地的军政事务治理的井井有条的孙可望绝对是实干派——不是以前遇到的只动口不动手的书呆子。
吴三桂后世名气实在大的可以,他也绝对不是浪得虚名,投降清朝之后的他越来越无耻,但他确实很能打。
加上顺治的“知遇之恩”,吴三桂的积极性非常高,很想好好表现。
吴三桂率领几万大军,自保宁(今天四川南部地区)出发,吴三桂无愧于猛将的称号,他不负顺治所望,横扫四川,陆续攻下成都、重庆,把孙可望在四川势力驱逐殆尽。
胜利的消息很快传到顺治那里,顺治自然十分高兴,觉得天下指日可定,他现在肯定没想到,这一天等到死,都没等到。
鉴于清军太过嚣张,孙可望决定给清军一点颜色瞧瞧,派刘文秀率领大军出征。
作为张献忠四个义子之一,刘文秀绝对称得上良将。在随张献忠和孙可望征战的过程中,刘文秀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进云南,第一次平四川,刘文秀立下了赫赫战功。
现在,刘文秀第二次平四川。吴三桂终于将遇良才、棋逢敌手。
刘文秀作战的特点是,注重气势、十分勇猛。加上经过整顿之后,大西军的战斗力相当强。
刘文秀率领四万大军,兵分三路,快速推进。三路大军同时秋风扫落叶!
吴三桂刚刚打下的这些地方,基本谈不上什么经营。
在大西军的犀利的进攻之下,吴三桂决定,撤!
看来狭路相逢勇者胜,在玩命的刘文秀面前,吴三桂也招架不住。吴三桂刚打下来的成果还没捂热,就又回到了孙可望的手里。
当然,对于吴三桂来说,这绝对不是什么诱敌深入之计,没有谁用几千公里来诱敌。最后吴三桂退回了他的出发地——保宁。吴三桂无论如何不能再退了。
不是吴三桂不想退,而是不能退。纵观清朝,在防御战中殉国的将领实在不少,比如说鸦片战争中,遇到英军的火炮,不害怕是不可能的,但是还是有很多将领宁死坚守阵地,他们当中固然有不怕死的,但是对大部分人最主要的原因是,作为主将,撤退也是死。清朝的政策是,守城将领如果失地,那也是要被问罪砍头的。横竖是个死,还不如战死,不仅光荣,身后老婆孩子还能得到优待。
所以吴三桂不得不坚守保宁。由于一路连胜,此时的刘文秀,自然比较骄傲。这也难怪,平西王被打的像个孙子一样,纵观过去十几年,还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做到。现在四川大部分地区都已经光复,现在是时候毕其功于一役了。
刘文秀率领五万军队包围了保宁,攻城战向来不太好打,特别是在准备不太充分的情况下。要知道,虽然一路失地,但是算盘打得噼里啪啦的吴三桂很善于保存有生力量,他的军队损失并不大。刘文秀对吴三桂的兵马最多也就是2:1。
对于任何名将来说,在这种情况下要想正面攻下城池都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情,更何况他的对手是久经沙场的吴三桂。要知道,最后以战功而论,加上献山海关的“功绩”,吴三桂对满清的贡献仅次于多铎,排名第二。
保宁这个地方,三面环水,刘文秀把所有的桥都砍断了,断了清军的退路。
本来刘文秀此时最好的选择是牢牢守住唯一的通道,逼吴三桂出城作战,消灭吴三桂的有生力量
但是由于一路过来太过顺利,刘文秀很轻敌,要知道人一旦骄傲,就容易脑子发热,就不那么谨慎。此时的刘文秀,急于求成。断了吴三桂的退路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