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清兴衰录-第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朱由榔显然是没有这个觉悟的,好死不如赖活着,对于朱由榔来说,只要有口饭吃就行,哪怕是要来的饭。更何况,真的到了要饭的地步,又不需要他这个“皇帝”亲自动手。
  由于朱由榔逃跑的天分实在太高,一下子就逃出了国,当了光荣的“华侨”。李定国在这方面的工作经验显然和朱由榔相差的十万八千里。
  负责断后的李定国竟然一时和朱由榔失去了联系,滞留在滇西。
  而满清在昆明会师之后,自然要宜将剩勇追穷寇,进一步追击南明的残余势力。而这个任务落在了平西王吴三桂的头上。
  此时的吴三桂,正是春风得意的时候。从山海关开始,吴三桂跟着满清转战大半个中国,现在又作为方面军总司令,从四川打到了云南,眼见马上就要大功告成了,心情就一个字:爽!
  吴三桂接受这个任务后,一路清场,没遇到任何抵抗。人在得意的时候,一般都会比较骄傲,这个是放在任何人身上都是真理。
  俗话说,狗急了还跳墙呢,还有句话说,穷寇莫追。李定国被吴三桂追到了穷途末路,心情是十分郁闷的。反正也退无可退,那就大干一场!
  既然吴三桂以为自己天下无敌,那就打击一下你的嚣张气焰。所以李定国决定在怒江以西永昌境内的磨盘山一带设下埋伏,准备打一场伏击战。
  长期的戎马生涯,李定国认识到,这一战已经不容有失了,即使吴三桂打了败仗,清军还有其他部队,如果自己这次失败了,那么家底就彻底丢光了。
  因此,李定国对这一战作了十分周密的安排。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展示他的军事才华。
  李定国这一战,设了三道埋伏,以泰安伯窦名望为初伏,广昌侯高文贵为二伏,武靖侯王国玺为三伏,史载“埋地雷谷中,约曰:敌尽入,初伏乃发;然地雷,二、三伏乃发。首尾击之,敌尽矣”。埋伏的6000军队携带预先制作的干粮,以免造饭冒出炊烟被清军察觉。
  要说李定国,确实把清军看的很透,清满军队在吴三桂等率领下果然以为明军已经望风逃窜,逍遥自在地进入伏击区。
  还是那句话,打仗要靠天时地利人和。天时地利南明向来不缺,最大的问题还是人和。
  关键时刻总是不缺少叛徒,这一次也不例外。
  果然,正在这一决定胜负之际,明光禄寺少卿卢桂生叛变,把李定国设下埋伏的机密报告吴三桂。
  吴三桂惊出了一身冷汗,幸亏只进入了二伏,如果进入了三伏,尼堪就是榜样。
  吴三桂也不愧是久经沙场的老将,他经验丰富,反应也很快,立马命令已经进入二伏的清军前锋后撤,向路旁草木丛中搜杀伏兵。
  窦名望迫不得已下令鸣炮出战;二伏、三伏军从也应声鸣炮,冲入敌军,一场漂亮的伏击战,因为叛徒的出卖打成了遭遇战。
  尽管如此,李定国的部队还是展现了最后的血性,双方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这一战,满清将领固山额真沙里布被击毙,南明将领窦名望也战死。
  李定国坐镇山阜之上,听见号炮次序不对,知道情况有变化,派后军增援,终于击败吴三桂所统来追清军。
  磨盘山战役是李定国统率南明军给予占有明显优势的清军最后一次沉重的打击。清廷因损兵折将大为恼怒,而由于磨盘山战役从预计的伏击战打成了遭遇战,南明军最后的精锐在血战中伤亡殆尽。
  李定国在永历朝廷丢盔弃甲,士气极其低下,兵势已如强弩之末的情况之下,依然以一个军事家独有的嗅觉,发现了战机,组织和指挥这样一场勇猛的阻击战,如果不是叛徒,李定国磨盘山战役取得的成果要比实际大得多。
  李定国再次证明他确实是不可多得的战术大师,“南明第一名将”当之无愧。不过天下大势,确实不是李定国一个人可以改变的。
  虽然李定国未能力挽狂澜于既到,但是李定国在绝境之下的冷静,依然让吴三桂感到了彻骨的寒意。###第68章 最后的反击——郑成功北伐
  顺治十六年(1658年)八月,就在清军分兵三路攻击西南,李定国应接不暇,节节败退,永历王朝危在旦夕的时候,为了挽救永历皇帝的危机、牵制清军进入云南的兵力,就算郑成功再怎么自私自利,在这种唇亡齿寒的关头,也容不得他见死不救。
  在压力面前,郑成功和另一支抗清部队张煌言军联合起来。
  张煌言,1620年生,浙江宁波人,汉族。1642年举人,时年22岁。相对于他的年龄和功名而言,张煌言在他这个年纪,应该说是相当出色的了,相信以张煌言的年纪和学识,30岁左右考个进士应该是问题不大的。不过历史不会给他机会,因为1644年,崇祯就已经上吊了。张煌言时年24岁。
  不过大家不必为张煌言惋惜,历史将带领张煌言走上另外一条路。而在这条路上,张煌言将成为另外一个人,一个受后世仰望至今的人。
  大家如果去过杭州,除了那白娘子和西施的美丽传说,还会听说“西湖三杰”的民族史诗。
  第一杰是岳飞,岳飞是南宋的中兴名将,基本上只要是有中国人的地方,都听说过岳飞,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代表,也就是民族魂。他在1142年被害,后来岳飞冤狱被平反,改葬于西湖畔栖霞岭。对于岳飞,后世评价:西湖能埋上岳飞的骨骸,是西湖的荣幸。岳飞文武双全,不仅是著名的军事家、战略家,还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满江红》,传颂后世。
  千古名将,唯此一人。
  第二杰是一位本地人,明朝的著名人物于谦,作为一名文臣,他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挺身而出,在土木堡之变的时候率领老弱残兵,保住了北京,在大明朝276年的基业中承上启下,堪称中兴名臣。
  他含冤被明英宗处死后,埋在了西湖南山三台山脚下。后来被明英宗的儿子成化帝平反,万历皇帝进一步给他加谥。
  其实于谦并不需要皇帝的所谓嘉奖,因为这些所谓的天子似乎并没有评价于谦的资格,明英宗之前有过无数的皇帝,在他之后还会有很多,而于谦是独一无二的。
  第三杰,就是我们的主角——张煌言。
  相比前两位,张煌言是个小人物,他的成就实在不能和岳飞、于谦相比,他也从来没想过能和这两位英雄并称,但是历史终究给出了它自己对张煌言的评价。
  张煌言的起点,是从无耻的潞王将杭州拱手让给清军开始的。比起皇帝不爱惜自己的江山,大明的子民对自己的土地表现出了无限的眷恋。潞王投降的时候,在宁波的前刑部员外郎钱肃乐率众拒城抗清,而张煌言就在这时毅然报名从军。
  在国家危难的时候,从来不缺乏勇士。
  后来鲁王监国,暂时没有条件搞科举。但26岁的张煌言被鲁王赐予“赐进士出身”,先后任翰林院编修、兵科给事中等职。
  此后,由于鲁王和隆武互相牵制、抵消,不久,浙江方面抗清势力失败,鲁王南逃,从此过上了漂泊的生涯。再后来郑芝龙又降清,闽浙抗清局势继续恶化。张煌言仍坚持抗清事业,匆匆回鄞县老家拜别父亲,与妻儿辞行,表达以身许国、不再顾家的决心。
  他第一次独挡一面是在1647年4月,任职右僉都御史的张煌言率领水军到崇明,可惜运气不好,遇到台风,全军覆没,自己也被俘,最后奇迹般逃出。后来,张煌言率领部队到上虞县平冈结寨防守,并一度联合其他义军对清军发动进攻,焚上虞、破新昌,逐渐成为浙东人民抗清的一面旗帜。
  在抗清形势一步步恶化之后,张煌言保护鲁王撤退到福建,主动与郑成功交好。为了抗清大局,张煌言主动劝说鲁王放弃名义,共同拥立永历皇帝。
  后来张煌言和张名振屡次率领水军进入长江,震动大江两岸,一度扬威镇江金山。在执行关门打狗计划时,张煌言带领军队打到了南京燕子矶,可惜由于永历内部的问题,终告失败。
  这一次,张煌言和郑成功再次联手,为挽救南明做自己最后的努力。
  而得到张煌言辅助的郑成功,将成为第三个把清朝打哭了的人,也是最后一个。
  1658年4月,郑成功见清军主力部队在西南,决定进行北伐。
  郑成功的判断很正确,可惜的是,他遇到了克星。
  中国有四不准:统计局、发改委、天气预报、专家的嘴。
  郑成功遇到的克星就是天气问题。相比现在用卫星来预测,古代搞天气预测,要困难的多。如果你具备在关键时刻碰巧算准天气的本事,出将入相那都不是个事。最典型的就是诸葛亮,最后不光是成了丞相,简直成了中国两千年智慧的化身。
  郑成功没有天气预报,自然只能靠经验(实际上和蒙的几率差不多),结果出师不利,在海上遇到了台风,在巨大的风浪中舰船实在不堪一击,有的直接葬身鱼腹,有的四散漂流,有的则在大陆海岸搁浅。郑军的官兵和家眷伤亡惨重,仅淹死的人就有八千多。
  更悲剧的是,由于郑成功这哥们打仗很有性格,喜欢把自己的老婆孩子都带上,大概他比较怕万一清朝来端他老窝,不至于把老婆孩子给弄丢了。
  结果清军没来,他自己这次倒把带出来的六个老婆和三个儿子全给弄到海里喂了鱼。
  这次猛烈的台风阻止了郑成功北上的步伐,他被迫率领部队撤退回厦门,清军啥事都没做,就莫名其妙的化解了一场危机。
  但是清军也不要高兴的太早了。
  孟子曾经曰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行,增益其所不能。
  莫名其妙的台风没能阻挡郑成功北伐的决心,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四月十九日,郑成功在上次海难之后经过半年多的整补恢复,乘着清军主力还在云贵之际,再次大举北伐。
  卷土重来的郑成功,准备充分,士气高涨,野心更大,他直接发动了“长江战役”。
  他这次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攻占南京,进而占领整个江南。拿下江南,肃清清军在江南的势力,依托长江,首先和清军形成对峙局面。
  郑成功这次是动了真格了,拿出了全部家当,亲自率领17万大军,分乘大小战船3000余艘,从定海逆流北上进入长江。看着手下的强大军队,郑成功意气风发。为了制造更大的舆论,郑成功命令全军将士穿白挂孝,准备带领全军去明孝陵祭祀明太祖朱元璋。
  “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师十万气吞吴。试看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姓朱!”
  此时的郑成功,心情这叫一个爽。他有理由相信,他能够一举拿下半壁江山。
  果然郑成功一路势如破竹,在强大的郑军水师面前,清军的长江防御体系就像纸糊的一样,一如200年后的鸦片战争。
  进入长江第一个关口本来是江阴防线,结果郑成功经过江阴时,都懒得动手,“县小不攻”,继续逆江而上。
  郑成功的不按牌理出牌彻底打乱了清军的节奏,驻守瓜州(镇江)的清军被打了一个措手不及。六月二十四日,郑成功占领镇江,南京近在咫尺。
  二十六日,郑成功的亲密盟友张煌言已经率领6000人的前锋部队到达南京城下。
  得知南京告急,清廷举朝震惊,顺治皇帝更是忽然失去了理智,当然他这个突然失去理智,也不是没有原因的,不过这个以后再讲。
  根据德国传教士汤若望当时的描述:遭遇这场突然的变故,顺治皇帝瞬间秀逗了。打算卷起铺盖会东北老家,结果这个念头挨了孝庄太后一顿臭骂,说他简直是卑怯,不配成为爱新觉罗的子孙。
  福临从小到大,一贯比较骄傲,多尔衮只不过稍微以长辈的身份自尊,都落到了个被清算的下场,他情绪异常激动,发了疯似的,脸红了,涨紫了:
  “我不是胆小鬼,我要御驾亲征,不获得胜利,我就战死沙场。”
  好在第二天,睡了一觉的顺治终于清醒了过来。汤若望抓住时机,向顺治上奏,详细剖析了亲征的危害和影响。顺治的态度这才转变过来。
  从这次顺治的表现看,清朝真是急了。可惜这个局面维持的时间实在是太短了。
  皇帝都一下子懵了,更不用说南京了。南京可以用兵力空虚,人心惶惶,一片散沙来形容。
  由于清军的主力都在云贵,过来增援的部队,人数奇少,自然都成了郑成功围城打援的战果。
  从目前的态势来看,基本上拿下南京就是十拿九稳。这时候只要郑成功亲率主力登陆,2天时间就可以攻到南京城下。之前瓜州打败的清军用了2天时间逃回到南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