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清宫档案揭秘-第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巡抚王士俊参劾,讯实正法,被腰斩。雍正十二年(1747)上谕云:“学政科场,乃国家兴贤育才之要政,十余年来不闻有婪赃败检之劣员,以为试事渐次肃清。今观俞鸿图纳贿营私,受赃累万,则各省之学政是否澄清,朕皆不敢深信矣。盖学政与督抚同在一省,学政之优劣,督抚未有不深知者,止因督抚有所请托分肥,必致瞻徇情面而代为隐瞒。俞鸿图之贪婪藐法,非遇秉公持正之王士俊,未必即行参奏。又如昔年张廷璐在河南学政时,柔善沽名,非遇田文镜亦岂肯据实参奏。各省若有考试不公徇情贪贿者,除将学政从重治罪外,该督抚必以溺职罪严加处分,谕直省督抚知之。”     
    咸丰八年(1858)戊午科顺天乡试,大学士柏为正主考,户部尚书朱凤标、左副都御史程廷桂为副主考。发榜后,有满洲平龄中式第七名。这个平龄素娴曲调,曾玩票登台演戏。为此引起物议纷纷,说戏子亦会中高魁?御史孟传金上奏劾平龄试卷朱墨不符,请特行覆试。咸丰下谕派载垣、端华等查办,不准稍涉徇护。果然,磨勘官复勘平龄试卷,发现草稿不全,诗文内误字疵谬太甚。同时还顺带发现应议之卷的人达五十名之多。柏先行革职,朱凤标、程庭桂解任。之后,又在平龄案内审出兵部主事李鹤龄代刑部主事罗鸿绎勾通关节,嘱买同考官编修浦安,更改试卷,并托柏家人关说柏等情节。舆论为之哗然。九月十三日,咸丰下旨:“科场为抡才大典,交通舞弊定例甚严。不意柏身任大学士,在内廷行走有年,曾任内务府大臣、军机大臣,且系科甲出身,岂不知科场定例,竟以家人求情,辄敢撤换试卷,既有成宪可循,就所供情节详加审核,法难宽宥,言念及此,不禁垂泪。柏著照王大臣所拟即行处斩,派肃顺、赵光前赴市曹监视行刑。已革编修浦安、已革举人罗鸿绎、已革主事李鹤龄,著照例斩决以昭炯戒。副考官户部尚书朱凤标于柏撤换试卷,闱中并未查讯,出场后又不即行参奏,照例知情徇隐即应治罪,即止于失察亦应研讯,惟阅其供词,尚无知情情弊,著从宽革职。”于是载垣等再会审程庭桂收受关节案。两案归并,涉及朝野上百人,酿成大案。     
    由于贿赂风行,还给一些不法之徒创造了机会。乾隆七年(1742),江西巡抚陈宏谋奏云:“江西积棍每年尾随学臣按试各郡,假冒学臣亲戚内幕,哄骗士民营求入学,讲定谢仪若干,一同包封,仍存士民之手,俟案出有名,方来取银,营求之人见其先不取银,以为有益无损,遂将银两会付尹包封画押,棍徒预用钱文假作银封,临时同伙设计掩饰调换,携银潜逃,名曰调包。迨至案出无名,士子启视银封,方知堕计,而棍徒早已远 。被骗者既不敢鸣官以取累,又不敢告人以贻羞,遂致此风各处多有,不能杜绝。”     
    童试、乡试毕竟涉及社会面广,透明度高些,容易引起社会舆论的关注与监督。然进入会试,尤其殿试阶段,官方的暗箱操作则更具隐蔽性。左右金榜上考生名次的因素很多,比如“阅卷大臣”。顺治二年(1645)规定:殿试后,“各官所阅试卷,粘贴浮签,止书次第,不必书各官姓名。”其“各拟首卷,密封进览。”十五年(1658)又定,读卷官由部院堂官中开列,“恭请钦点十四名”。乾隆二十五年(1760)鉴于“每科试策,不过二百余卷,旧例读卷十四人,不免过多。”从此,八名进士出身的朝臣任读卷官成为定制。殿试的阅卷大臣都是由皇帝钦点的内阁及各部院首席执行官,虽然名义上是“公同阅定”,实际不然。大约从乾隆以后,阅卷官们在拟定金榜考生名次上形成了这么一个规矩:依照阅卷大臣自身的地位与资历的排队状况最终决定进士在金榜上名次。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现藏有一份光绪二十年(1892)金榜,榜上殿试状元为张謇。然而有谁知这个状元的得到还有个背景故事。当时张謇殿试考得并不理想,收卷官黄思永是他的同乡朋友,接到卷子后展开看,发现有一处空白,想必张謇挖补修改后忘记填写上,黄于是取出随身笔墨替他填上,另外还改了一处错。等到阅卷大臣评定排名次时,张謇的老乡翁同极力提携。当时翁同在八个阅卷大臣中资历与地位只排第四,但他自恃是光绪皇帝的老师,又暗中运动另外几个阅卷大臣,最后还是将张謇拔为状元。     
    在金榜排名的问题上,皇上也是最终拍板的关键人物。通常情况下,金榜前十名(头甲三名及二甲的前七名)的名次要由皇帝最后决定。据史载,乾隆二十六年(1761)辛巳科殿试阅卷大臣推选江苏阳湖人赵翼第一,第二为浙江仁和人胡高望,第三为陕西韩城人王杰。乾隆说:“赵翼文自佳,然江浙多状元,无足异。陕西则本朝尚未有,即与一状元,亦不为过耳。”于是便授意将赵翼从头名状元调为第三名探花,而陕西的王杰当上了状元。清末发生的慈禧太后钦点刘春霖状元一事,则更具闹剧色彩。光绪三十年(1904)清廷举行了历史上最后一届殿试,当时八位阅卷大臣拟定的金榜排名单为:一甲一名朱汝春,一甲二名刘春霖,一甲三名商衍鎏……。头十名的名单递到慈禧手中,当看到第一名朱汝珍的名字时,她就开始皱眉头。“朱”姓与广东籍贯,让她联想起了太天天国的洪秀全,戊戌变法的康有为、梁启超及革命党人孙中山等。加上她害死过珍妃,对“珍”字也过敏。再看第二名刘春霖,首先籍贯就好,“直隶(河北)隶宁”,当时天下大乱,正该“肃宁”一下,名字也吉利,当时正值大旱,谁不盼着下点“春霖”?另外,刘春霖这人书法不错,曾受人之托,为慈禧抄过《金刚经》之类的作品。于是慈禧便将刘春霖点为状元,朱汝珍只好屈居第二。     
    光绪三十一年(1904),在中国延续了千年的科举制度走到了尽头。这年八月,在朝野一片呼声中,光绪皇帝下旨:“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从此,金榜成为历史档案被锁进了档案柜。一切围绕着金榜而发生的种种故事,天高云淡地渐渐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成为豆棚闲话中的传说。    
    


第四部分第74节 禁不住的紫禁城

    在古城北京的中心位置,在清代都城的风水线上,一座宏伟瑰丽、肃穆壮观的“院落”安详又威严地矗立在那里。历经了数百年的风风雨雨,见证了人世间的兴兴衰衰,“几度夕阳红”的她“青山依旧在”。这个曾经既神秘又神圣的“院落”,就是明清两朝皇帝的宫室、“天朝”的心脏——紫禁城。     
    紫禁城(今北京故宫博物院),又名宫城、宫廷(庭)、大内、皇宫、禁城、禁廷等,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历时十四年。占地近八十万平方米,筑房约八千多间,是世界上现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庞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这里,居住过从明成祖朱棣(永乐皇帝)至清逊帝溥仪(宣统皇帝)两朝共二十四位皇帝,统治中国长达五百年之久。紫禁城缘何而得此名呢?据文献说,“紫禁城”含义有两层,其一缘于“紫微正中”理论,即在我国古代,天文学家经过长期观察发现,紫微星垣位于中天,位置永恒不变,于是就认为这是天上帝王的居所,因而也把天上帝王所居的天宫称之为紫宫;而古代皇帝在人间至高无上又自称“真龙天子”,所以就把自己居住的皇宫也称为紫宫。其二,在封建社会,皇帝居住的地方,四周都有高高的城墙圈护着宫殿,警卫密布、戒备森严,一般人绝对不能靠近皇宫,就连朝廷命官、王公大臣出入也有十分严格的规制。紫宫禁地,紫禁城因此而得名。斗转星移,日月轮回,明亡清继,禁城依旧,但是,“紫宫”真的就是“禁地”吗?     
    清朝,自顺治元年(1644)迁都北京至宣统三年(1911)灭亡的二百六十七年间,先后有十位皇帝一直以紫禁城为皇宫(宣统皇帝于1924年被逐出宫)。这对于以武功夺取天下,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清代统治者来说,对紫禁城之禁卫自然不会掉以轻心、疏于防护,而是戒备森严,欲使紫禁城“金城汤池,永固千年”。事实如何呢?“永固千年”显然已如“始皇”一般落花有意、流水无情。而“金城汤池”是否安然无恙名副其实?这里,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珍藏的清代皇家档案中,撷取一些鲜为人知的档案资料和历史故事,透过它们,我们可以从另一个侧面了解清代宫廷生活许多不为人知的秘闻。     
    要说紫禁城“金城汤池”未免是文人用语、言过其实,然而终清一代紫禁城虽屡有破禁之事发生,但城池确实没有被攻破过,更没有被攻陷过,这与城池在建筑防卫设计上颇具匠心不无关系。众所周知,紫禁城跟古代其他帝王宫殿一样四周被城墙围护着,高大敦厚的城墙既是皇帝权威的体现又是城池的主要防线,为了保证在这里生活、办公的皇帝“绝对”安全,紫禁城城墙比皇城的还要高大宽厚。城墙是用山东临清产的专用城砖砌成,断面呈梯形,高十米,墙脚厚度八点三三米,南北长约一千零九米,东西宽约七百八十七米。城墙顶部外侧有高一点五二米的品字形雉堞(垛口),城墙上还备放着各种兵器,这种堞墙除了建筑上的美观之外,还具有易守难攻的防御功能;另外,数千米长的城墙,仅有四门(即南面的午门、北面的神武门、东面的东华门和西面的西华门)可与外界相通,且四门均以方形巨石做门框,安朱漆金钉铺首的石塌大门两扇。四门除陈放着囊箭、弓矢、长枪和梅针箭等常规兵器外,还设有“火器”,把守非常严密。在紫禁城外围设有值房(明代称红铺),有护军日夜巡逻警戒。在值房外侧与城墙相隔十六米的是环绕禁城四周,深四点一米、宽五十二米的护城河,这条流动的护城河不仅给冷峻的宫廷平添了柔美,还把“闲杂人等”拒之墙外,又与皇城泾渭分明……禁城之外筑起了第一道禁卫“鸿沟”。     
    禁城之外第二道屏障是皇城,皇城跟禁城一样被城墙围护着,也只有四门可供出入,南面是天安门,北面是地安门,东面是东安门,西面是西安门。在皇城之内设有汛(哨卡),各旗按自己所辖区域白天防守稽查,夜里击更传筹。满八旗驻防的皇城是紫禁城外第二道禁卫“天堑”。     
    皇城之外还有内城(又叫京城、都城),也如皇城一样被城墙圈护着,但内城的城墙比起禁城和皇城的要高大、宽厚得多。内城共设九门(即南面的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北面的安定门、德胜门;东面的朝阳门、东直门;西面的阜成门、西直门)。内城墙上除有门楼、角楼、城垛外,还有旗炮房、炮窗、雉堞等。禁城之外又多了一道禁卫“盾牌”。     
    实际上,紫禁城在建筑设计上的防卫还不止这些,比如在禁城之内还有墙垣既把前殿后宫隔开,又将宫、殿各自围防,使各宫自成体系,形成相对独立的防卫单元。另外,连接宫院之间的通道都设有值班哨卡,宫门处还有专人把守,稽查来往行人。     
    皇城围护着禁城,内城圈护着皇城,外城又挡护着内城,层层环护,水水相隔,步步设防。城上有骑兵巡逻,城下有卫兵守护,城外有濠河环卫,城内有八旗驻防;还有主管京城治安的步军营来回逡巡,不大不小的紫禁城就这样一层层地被围裹着、一道道地被圈护着成为城中之城。而“整个北京城似乎变成了一个以紫禁城为中心,设施完备、防御严密的巨型工事”,难怪乎当时文人史家把紫禁城说成“金城汤池”。     
    


第四部分第75节 皇宫警卫知多少

    紫禁城戒备森严、警卫星罗棋布人所共知,但宫禁机构到底有哪些?由谁掌管?皇帝警卫到底有多少?出身哪里?让我们进一步走近神秘的宫廷禁卫。     
    说到宫禁机构不能不说到八旗,八旗是清代特有的军事兼民政的组织形式,有满、蒙、汉之分。清入关以后为了稳定北京以治全国,又把八旗兵分为禁旅八旗和驻防八旗,驻防八旗分驻全国各地,禁旅八旗(又叫京营八旗)驻扎京师。禁旅八旗又分为郎卫和兵卫。     
    “郎卫”,即皇帝的近身警卫,包括侍卫处和亲军营等,其组成主要是满、蒙八旗中选拔的精锐人员。充当领侍卫内大臣或御前大臣的都是皇帝从勋戚大臣中选拔出来的。侍卫中的御前侍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