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天启七年,蒙古族部落之间发生大规模内战,林丹汗击败了喀喇沁、鄂尔多斯、阿巴亥、阿苏特、喀尔喀等部落组成的十万人联军。就在蒙古族发生内战之际,位于金国南边的朝鲜内部也发生了动乱,与蒙古人的勇悍相比,朝鲜军队的战斗力就有限了很多,于是皇太极立刻发兵远征朝鲜。
对于这次远征,皇太极在出发之前就打好了算盘:“朝鲜屡世获罪我国,理宜声讨,然此行非专攻朝鲜,明毛文龙近彼海岛,依恃披猖,纳我叛民,故整旅徂征,若朝鲜可得,则并取之。”由此可见这次远征的目的是非常明确的,一是要降服朝鲜,二是要拔掉皮岛明将毛文龙这根眼中钉。按照皇太极的命令二大贝勒阿敏、贝勒济尔哈朗、阿济格、杜度、岳讬率领后金精锐三万余人,跨过鸭绿江,先下义州,接着遣兵直捣毛文龙部所居的铁山一带,由于提前没有准备,毛文龙部一接火便开始溃退,急忙返回皮岛。二贝勒阿敏随后挥军南下,连克定州、宣州、郭山,向朝鲜旧都平壤急进。正月二十六日,皇太极的部队进抵平壤,城中巡抚、总兵等官员及军队百姓四散而逃。此时,已经逃往江华岛避难的朝鲜国王李倧派使臣向后金军求和。和对明作战时的“七大恨”一样,后金军也给朝鲜人找出了不少不是,而且数量不多不少,也正是七个,二贝勒阿敏历数完朝鲜国“七大不是”之后,限期五日,速来签订合约,如果违约的话,后金大军将继续攻城略池。在后金帝国巨大的军事压力下,朝鲜国王选择了认输,和后金签订了“江都和约”。紧接着二贝勒阿敏下令让部队纵掠三日,满载而归。
解决了朝鲜战事之后,在蒙古部族内战战败的喀喇沁部遣使要求与金结盟,皇太极立即欣然允诺,并杀白马黑牛,向天盟誓,共同讨伐林丹汗。第二年二月,皇太极亲率精骑,在大凌河上游,突袭林丹汗所属的察哈尔所属多罗特部落,俘获一万余人。接着九月份他又率领八旗精兵与归附的蒙古部落联手,大举西征察哈尔,连续突袭席尔哈、席伯图、汤图等处,连战连捷,一直追杀到大兴安岭,这一战让林丹汗元气大伤,皇太极基本稳定西北局势。
皇太极对朝鲜发动的这一战有力地平定了东南方的局势,基本扫除了来自朝鲜方面的威胁,同时也有效地限制了明帝国皮岛驻军的活动范围,并对其形成了一定的威慑力。而对蒙古部族的分化和进攻,则彻底确立了女真民族在草原上的优势地位,而皇太极也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和娴熟的军事指挥能力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时代,自此,辽东大地,以女真为尊,草原上又一只雄鹰开始展翅翱翔!
四 袁崇焕的起落悲歌
千古之冤和辽东局面的最终形成
在明朝漫长的历史上,好官、清官、有本事的官很多都折戟沉沙、阴沟里翻了船,例如于谦、刘宗周、叶向高、熊廷弼、孙承宗等等。这些人大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浓重的士大夫情结和清高知识分子做派。在他们眼里,清就是清、浊就是浊,来不得半点含糊。这种想法如果放在一个文明、进步的时代可能还有些空间,但在封建时代的中国却很难实现。
以明朝的历史来论,宰相做得最得劲,名声又不算差的可能就只有张居正一个人,但当我们翻翻张居正的老账就会发现,这位大人掌权之时还是蛮专权的,和魏忠贤相比他就是方向相反,力气用到了国家建设上,但针对于人的很多做法都是差不多的。但事实上也正是这种不拘一格的问政方式才能让他在明朝繁冗的政治结构中,寻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施政通道,进而实现国家的振兴。而反观那些具有崇高理想,以刘宗周、叶向高为代表的官员们,虽然有文化、有思想,也忠心报国,但却缺乏一个封建官员所必需的灵活,一味的高标准高追求反而成为了他们的负担,在仕途上过于耿直、主观成了他们失败的最大原因。而袁崇焕恰恰也是如此。
第63节:奈何江山唱晚(63)
在他镇守辽东的过程中,战略上虽然没有失误,甚至取得了宁远、宁锦两次胜利,但在官场上却始终没什么长进,其间甚至还被魏忠贤罢官一次。而官复原职后,又是因为性格上的问题,他再一次被人抓住了把柄,而这一次抓他把柄的正是以猜忌、刻薄著称的崇祯皇帝朱由检,只不过这一次他的结局不是罢官,是凌迟!
(一)漂亮的宁锦攻防
后金天命汗努尔哈赤的去世让辽东局势有了较大的变化,实力较弱的第四大贝勒皇太极登基之后,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对蒙古和朝鲜的边境问题上。对于明朝他采取了一种以议和换时间的态度,而对于当时的明政府而言,这也是求之不得的事情。
要知道,无论在什么时候,两个国家之间动用数十万兵丁作战都不是简单的事情,需要以强大的经济和稳定的内政作为后盾。以当时明朝的情形来论,内部政治腐败,陕西、河南、安徽到处有农民起义,大量的兵力被用于剿灭农民军。除此之外,国家大量资金都囤积于少数人之手,国库空虚。以此而言,想要在边境有大的动作,或者说主动攻击后金都是非常不现实的,议和虽然有伤面子,但却是一个无奈的选择,更何况,边关连年征战,百姓民不聊生,休养生息一段也是理所应当的事情。因此在仔细地分析了敌我实力之后,辽东巡抚袁崇焕选择议和实际上是无可厚非的,并且在一开始也得到了朝廷的支持。然而局势的变化总是来得太快,天启七年,后金对朝鲜的战争,不光使明朝对属国的保护承诺变成了废话,也让镇守皮岛的毛文龙部受到了一定的损失,在这种情况下,朝野之间对议和的反对声也日益高涨起来。
天启七年四月,面对朝野间反对议和的声音,袁崇焕上疏辩解:“关外四城虽延袤二百里,北负山,南阻海,广四十里尔。今屯兵六万,商民数十万,地隘人稠,安所得食?锦州、中左、大凌三城,修筑必不可已。业移商民,广开屯种。倘城不完而敌至,势必撤还,是弃垂成功也。故乘敌有事江东,姑以和之说缓之。敌知,则三城已完,战守又在关门四百里外,金汤益固矣。”在奏疏里,袁崇焕很清楚地说明了议和的重要性,然而有一点却被他忽略了,那就是自宋朝以来,汉族人对少数民族,尤其是女真人始终抱有极大的敌意。议和在一定程度上就代表着投降,这是秦桧的选择,那些所谓的忠臣自然嗤之以鼻,这些人也并不会分析宋、明两朝所面对的局势有什么不同,他们偏好的就是虚假的名声和真起哄。在这种情况之下,袁的奏疏自然很难获得统治阶层的支持,而更为可怕的是在几年之后,有关议和一事更变成了袁崇焕走上刑场的一个沉重砝码。
明政府对于议和一事的反复,很快就被缓过神来的后金天聪汗皇太极当成了把柄,此时在他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女真人的努力拼杀,边境安全问题基本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国内的经济形势也有所好转。天启七年五月初六,后金天聪汗皇太极,以“明人于锦州、大凌河、小凌河筑城屯田”,没有议和诚意为借口,亲率数万军队,从都城盛京出发,举兵向西,进攻宁远、锦州。
得到后金部队再次来袭的消息之后,袁崇焕立即部署所属部队,命令满桂移驻前屯,孙祖寿移驻山海关,黑云龙移驻一片石。而锦州方面则以副总兵左辅统金国奇为左翼,以副总兵朱梅为右翼,平辽总兵赵率教居中调度,贾胜领奇兵东西策应,负责监军的镇守太监纪用驻扎锦州。
五月初九,皇太极下达第一批作战命令,命德格类、济尔哈朗、阿济格、岳讬、萨哈廉、豪格六名贝勒各帅精骑一队为前锋部队,负责攻城的部队则率领精锐步兵携带云梯、战车等器械跟在后面。而他自己则亲自同大贝勒代善、二大贝勒阿敏、三大贝勒莽古尔泰率领大军居中指挥。
五月初十,皇太极的部队抵达广宁,接着轻取左屯卫城。十一日,后金部队调整部署,由之前纵向的前、中、后三队改为横向的左、中、右三路——皇太极自率四旗兵马居中路,直取大凌河城;大贝勒代善、二大贝勒阿敏等人则率正红、镶红和镶蓝旗兵马为右翼,直奔锦州城;三大贝勒莽古尔泰则率正蓝旗兵马为左翼,攻打右屯卫。
第64节:奈何江山唱晚(64)
面对皇太极部队的凶猛来势,尚未形成防守态势的大凌河城和右屯卫守军只好放弃城池,退守到中屯卫、锦州城。皇太极和莽古尔泰的部队攻下大凌河城和右屯卫之后立刻挥师锦州与大贝勒、二贝勒的部队汇成一路,将锦州城团团围住。此时在锦州城内负责指挥的是总兵赵率教和监军的太监纪用,这中间赵率教有勇有谋,是难得的良将,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太监纪用,虽然是太监,但却不负曾经的男儿之身,与赵率教配合有度。二人一边用议和的手段拖延时间,一边着力抵抗后金部队的围攻。这中间几次皇太极劝降,都被这二人断然拒绝,并且凭借坚固的城池和火炮给后金部队造成了大量伤亡。
五月十三日凌晨,皇太极第三次派遣使者到城下说降。总兵赵率教站立城上,对城下的后金使者说:“城可攻,不可说也!”皇太极得报后,立刻传令攻城,这次攻城和前几次一样,除了徒增伤亡之外,毫无意义。
五月十五日,皇太极遣使到太监纪用处,要求议和。太监纪用随后派遣使臣提出要后金派人进城面议,无奈之下皇太极只好派人前往,但到城下却发现,锦州城闭门不纳。
五月十六日,纪用又派出使臣到皇太极帐下,继续忽悠说:“昨天晚上是因为天太黑了所以才没放后金使臣入城,今天就没问题了。”皇太极见状,虽然心中狐疑,但求和心切,于是再遣二人,跟着明军的使臣一道返回锦州,结果明军仍闭城不纳。不光如此,总兵赵率教还站在城楼上高喊:“你们要是退兵离开,我国一定会给你们封赏。”接着又命令使臣赴皇太极大营继续议和。
皇太极见议和始终不成,于是有心激怒赵率教和纪用出来决战,便让明使者带回书曰:“若尔果勇猛,何不出城决战,乃如野獾入穴,藏匿首尾,狂嗥自得,以为莫能谁何!不知猎人锹镢一加,如探囊中物耳。想尔闻有援兵之信,故出此矜夸之言。夫援兵之来,岂唯尔等知之,我亦闻之矣。我今驻军于此,岂仅为围此一城?正欲俟尔国救援兵众齐集,我可聚而歼之,不烦再举耳!今与尔约,尔出千人,我以十人敌之,我与尔凭轼而观,孰胜孰负,须臾可决。尔若自审力不能支,则当弃城而去,城内人民,我悉纵还,不戮一人;不然,则悉出所有金币、牲畜,饷我军士,我即敛兵以退。”然而可惜的是,皇太极的计谋并没有起到任何作用,纪用和赵率教压根就不理这套。
此时面对锦州方面的危机局势,驻扎在宁远的辽东巡抚袁崇焕立即上疏要求分兵救援。然而同锦州一样,宁远也是不能有失的军事重镇,为了确保宁远城的安全,袁崇焕的请求并未得到批准,兵部尚书阎鸣泰题奏:“今天下以榆关为安危,榆关以宁远为安危,宁远又依抚臣为安危,抚臣必不可离宁远一步。而解围之役,宜专责成大帅。”随后木匠皇帝朱由校派满桂、尤世禄、祖大寿三将等从山海关出兵,驰援锦州。
五月十六日,明山海总兵满桂率援兵在笊篱山与后金大股部队打了一场大规模的遭遇战。这一战,双方损失均较为惨重,满桂的部队力战之后已然无力再援锦州,只好转投宁远袁崇焕处,而对方的后金部队也退到塔山一带重新休整。
由于援军中途受阻,虽然暂时缓解了锦州的压力,但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无奈之下,袁崇焕只好智取,派人假装给赵率教和纪用送信,并故意让皇太极截获。袁崇焕在信中说已经调集了水师援兵六七万,将至山海关,除此之外,蓟州、宣府兵也抵达了前屯,而沙河等地的兵将则到了宁远,更可喜的是,各处的蒙古兵,都已经到达了不远处的台楼山一带。
此时皇太极已经在锦州城下折腾了六七天,本来就一直担心明朝援兵将至,现在一看来信,心中不由得大惊,也不去考虑这些部队集结起来要花费多少时间,急忙下令收缩对锦州城的包围,并分出一批部队在城西二里处结营,以防明朝来援的军兵。
五月十八日,皇太极再次劝降。锦州城中的纪太监和赵总兵依然稳坐钓鱼台,毫不理睬。
第65节:奈何江山唱晚(65)
五月二十七日,皇太极围攻锦州已经足足半个多月,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