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九色书籍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5417-品牌战节选-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企业通过在产品价值上的创新与领先来保持竞争优势越来越困难,制造差异化产品已变得异常艰难。产品的开发周期因为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创新而急剧缩短,即使取得了技术领先、成本领先,也无法阻止新竞争者的模仿和不断    进入。    
    跨国公司最高明的一招就是选择中国的名牌企业作为合作伙伴,通过商标转让买断我国名牌,然后雪藏起来。外方通过这样的合资,既可消灭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又能轻而易举地获得原品牌千辛万苦开拓的市场和销售网络。    
    一些经济学家尖锐地指出,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战略有其“三部曲”:一是输出产品;二是输出资本;三是输出品牌。    
    输出品牌是最厉害的一步。其特点是,只动用本国少量的资源和资金,甚至根本不用资金,利用发展中国家的人力和设备,生产他们的品牌,这样便可以达到四个目的:一是充分利用其知识产权价值的积累;二是利用其名牌商标压制和消灭别国的名牌,以便一劳永逸地占领别国市场;三是利用输出品牌,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高额利润;四是赢得消费者的人心。    
    当今市场中的技术竞争异常残酷,可以说是“胜者为王,败者寇”。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要想把握住未来技术的发展方向是非常困难的。即使能够把握,还需要有企业强大的研发实力和雄厚的资金投入作为支持。因此,想要在这个市场中持续不断地保持技术的绝对领先,几乎是没有可能的。而任何一个失误,都可以使一个世界级的巨型公司遭受重挫。为了使自己在技术落后于竞争对手的时候能够避免被彻底打垮,企业就需要一个强大的品牌形象,赖以维持市场,从而缓冲压力,以图后计。    
    注重、维护和发展自己的品牌竞争力,这将是保持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保持长久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


《品牌战》 第二章 中国企业的软肋《品牌战》 企业的品牌战略现状

    第二章  中国企业的软肋    
          ——品牌战略缺位    
    我现在最遗憾的事就是当时没能抓住机遇把自己的产品做成品牌,而是使大量的营销人才散落在市场中各自为战。成功与否,完全取决于市场营销的兴衰,我们缺乏对市场持久的强有力的控制力,这也表明我们对品牌发展战略缺乏足够的认识和把握。    
    ——某企业集团老总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国市场的快速发展让全世界叹为观止,中国这艘巨轮正在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航线上行驶着。    
    在这历史性的时刻,有没有打开中国市场的金钥匙?    
    第一节  中国企业的品牌战略现状    
    品牌战略是品牌建设的基础,企业战略的核心是品牌战略。品牌战略就是要将品牌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以获取差别利润与价值的企业经营战略。品牌战略的本质就是创造差异化的竞争战略,它是企业在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在产品、技术与服务日趋同质化的趋势下,谋求以品牌创造差异化的战略抉择。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发展才是硬道理”的大方针下,二十多年成就了世界制造业大国。但在未来的岁月里,中国要打造下一个成长的黄金二十年,要成为掌握自己命运并影响世界格局的经济“强国”,就必须实施卓越品牌战略,并将“品牌战略”上升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国家战略的高度。    
    有人说,企业要想在市场中取得成功,必须要有四个条件:一是、创新的产品;二是、精英的团队;三是、畅通的渠道;四是、广阔的市场。具备这四个条件的企业就可能成功。事实上,很多消失的企业同样有创新的产品、精英的团队、畅通的渠道、广阔的市场。为什么最后还是被市场淘汰?问题在哪里?    
    又有人说,我的品牌虽然名不见经传,但我可以通过强有力的促销活动,哪怕倾销也行,我的市场占有率不也在很短时间升上去了吗?    
    但市场最终告诉我们,促销活动一旦过去,销售量又很快降了下来。    
    如果品牌战略(Brand Strategy)出了问题,就会导致一个严重的后果:就算你有创新的产品,精英的团队,畅通的渠道,广阔的市场,也未必会成功。    
    世上万事万物的生长与灭亡都是有规律可寻的,为什么许多著名品牌能够成功?为什么许多大品牌会走向消亡?为什么有些品牌能够快速成长?为什么有些品牌举步维艰?其真正的差异不在于手段和策略,而是品牌战略系统的  差异。    
    品牌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越是竞争激烈的市场越需要品牌战略。    
    如今国内企业也越来越重视品牌建设,但许多中国企业的品牌意识还停留在策略需要的表层。    
    很多企业认为,所谓的品牌战略就是给产品起个好名字,找个明星代言人拍个好广告,然后花大钱打广告。但是,这仅仅是一种营销策略,仅仅是处于营销4P中的推广层面,并没有到达品牌战略的高度。    
    其次,中国企业对销售的重视远远超过了对品牌的重视,这似乎是很多国内企业的通病。    
    有的老板会说:只要我的市场销售量上去就行了,数据的多少不就代表了我的品牌价值的大小吗?显然,这样的老板没有真正认清品牌价值是什么。市场数据与品牌价值之间不能完全划等号。品牌价值高,大多能带来好的销售状况,但一时火爆的销售局面并不意味着品牌的增值。市场销售额只是企业生存状况的一个表现指数,品牌价值才是企业的生命力所在。    
    再者,国内许多企业在品牌建设领域缺乏战略性眼光。    
    虽然不少企业有品牌战略意识,但是缺少可操作性的品牌战略规划。没有生来就平庸的品牌,任何品牌都有机会成功。然而,企业若不能围绕品牌核心价值进行科学的品牌战略规划,便极有可能“各领风骚没几年”,很快如流星般陨落。


《品牌战》 第二章 中国企业的软肋《品牌战》 洋品牌都有“九条命”(1)

    第二节  为什么洋品牌都有“九条命”    
    俗话说:“猫有九条命”,这句话在一些洋品牌身上得到同样的验证。全球最大品牌——可口可乐,曾先后遭遇过七次灭顶之灾,依旧岿然不动。2005年,闹得纷纷扬扬的“苏丹红”事件虽然给肯德基带来了危机,但是现在大家路过肯德基时会发现里面仍然是座无虚席。宝洁旗下的SK…Ⅱ也被指责含有有害成分,但是这件事情并没有影响人们对宝洁品牌的一贯热衷。其后,高露洁的“致癌牙膏事件”也闹得家喻户晓,但是在超市里高露洁的货架前仍有众多消费者在继续选购。        
    SK…Ⅱ风波           
    肯德基“苏丹红”事件    
    国外的洋品牌似乎练就了金身不坏之躯,在危机面前都能幸运地逃过。然而,国内的许多品牌与之相比就显得脆弱多了。曾经在国内保健品行业鼎鼎有名的三株集团,因为一桩诉讼官司,所有的辉煌与荣耀瞬间灰飞烟灭。官司最后是赢了,企业却倒了。还有许多类似三株集团的国内民营企业,一旦面临危机,不是大伤元气就是“寿终正寝”,为什么它们没有洋企业那么幸运呢?          
    高露洁“致癌牙膏”事件    
    人常常不能容忍别人的错误,但是对于所爱的人,却可以原谅他的过失。可见,一旦有了重要的情感因素在里面,消费者就会对品牌表现出极大的包容与持久的热衷。    
    因此,洋品牌的成功不在于它的产品,而在于它和消费者建立了品牌情感   关系。    
    目前,市场竞争环境进一步恶化,产品同质化现象愈演愈烈。科学研究证明,人类往往容易受情感而非理智的支配。一位神经医学专家曾指出:“情感和理智的根本区别在于情感导致行动而理智导致推论。”    
    超越产品的功效价值,渗入品牌的情感价值,与消费者建立情感交流,是洋品牌能立于不败之地的秘诀所在。可口可乐的老板曾说过:“我们卖的是水,顾客买的是品牌。”确切地说,消费者买的是可口可乐背后的一种开怀畅饮的情感价值、一种自由奔放的美国精神。一旦消费者爱上了某个品牌,他们会宽容对待它的错误,情感价值是品牌的核心价值之一,是企业或品牌能顺利渡过危机的重要支撑。    
    可见,品牌必须和消费者建立恒久的感情关系,形成品牌依赖。怎样才能与消费者建立这种情感联系呢?那就需要为品牌添加爱的元素,讲述品牌故事。在国外的食品超市,越来越多的商品不是将其创始人写入故事,就是描述商品从生产到最终放进购物车的每个环节。品牌故事不是编造出来的,而是写实的传奇,能真实地打动消费者的故事。讲故事是一种特殊的品牌战略,它将成为商家突出品牌价值、维系消费者情感的一张王牌。    
    本土品牌应该清楚意识到,这是一个消费者至上的时代,“情感”是连接品牌与消费者的纽带,是品牌与消费者沟通的平台,更是企业能否应对危机、规避风险的重要因素。    
    而上述这一切都源自对品牌战略的科学系统的规划与执行。    
    案例解析之一  中国银行业的品牌化生存    
    到2006年12月,中国加入WTO已届5年,中国将兑现承诺,让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同享国民待遇。对于国内银行业来说,“狼”绿色的目光已在不远处闪烁。    
    然而,中国银行业真的准备好了吗?


《品牌战》 第二章 中国企业的软肋《品牌战》 洋品牌都有“九条命”(2)

    有关调查表明:国内银行业正同时受到外资同行竞争和国内用户需求的双重挤压,一方面自身的资产结构和收入结构亟待调整,另一方面高端客户却正在考虑转向服务更好的外资银行。银行业利润率最高的两块业务是个人理财和银行卡,而以企业高管为代表的高端客户在全面开放的国内市场上将可能与国内银行渐行渐远。    
    根据银行业的一般推算方法,80%的效益由20%的客户创造,20%的人掌握着80%的金融资产。就目前国内的情况而言,在全部储蓄中,10%的人占有了66%的比重。这20%的客户主要包括企业高管(其中有相当部分是企业主)和收入较高的专业人士。    
    同时,调查数据也表明,有25%的城市用户愿意以后选择外资金融机构的服务,这部分人群相对更年轻、教育程度和收入都比较高,这些正是国际金融机构首先瞄准的市场蛋糕上的“奶油层”。    
    中国银行业存在着潜在的内忧外患。    
    中国十大银行知名度调查    
    中国银行业竞争的“生态”危机    
    ⒈ 中国银行业的品牌战略危机    
    (1)中国银行业品牌战略通病——品牌愿景缺失    
    品牌愿景能够向顾客清晰地传递“我们存在的原因?”“我们代表了什么?”“我们的原则是什么?”并且品牌愿景本身还要包括那些不会随着时间变化而变化的因素(核心理念)。品牌愿景能够经受住产品或市场生命周期、技术、管理因素和个人领导等的变化。    
    目前,中国银行业的品牌愿景都无法全面、系统地描述出“今天,我们品牌的地位如何?明天又是怎样?”给人一种空洞感,缺少一种激动人心的感召力和清晰的品牌聚焦。    
    l 银    行 l 品牌愿景 l 说    明    
    中国工商银行 “您身边的银行” 电子银行的出现,使其受理网点优势面临挑战    
    建设银行 “建设现代生活” 无法全面描述建行目前的业务扩张    
    农业银行 “服务现代城乡” 品牌定位不符合改制后的发展战略需要    
    中国银行 “全球服务” 就现阶段而言“全球服务”的实力令人怀疑    
    招商银行 “先您所想,因您而变” “变”的内涵不清晰    
    续表        
    l 银    行 l 品牌愿景 l 说    明    
    民生银行 “服务大众,情系民生” 有“王婆卖瓜,自卖自夸”之嫌    
    华夏银行 “同为华夏人,共结华夏情” 民族、地域色彩过浓    
    光大银行 “超越需求,步步为赢” 愿景描述模糊、雷同,传播过程中易被混淆  记忆    
    浦东发展银行 “笃守诚信,创造卓越”     
    广东发展银行 “创造卓越、追求超越”     
    中信银行 “承诺于中,至任于信” 文字秀,虽嵌入中信,但不易记住和传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